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3章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3)

第3章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3)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首先是对大自然的崇拜。水是人和其他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而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方雨水稀少,于是阿拉伯人视雨水为“救星”,视泉水为神水,麦加的渗渗泉被奉为圣泉即为一例。岩石具有不同的形状和色彩,在人们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于是一些岩石被视为具有神灵的东西,或者把它当作神的住所(别季尔)加以崇拜。所谓别季尔,就是被竖立起来的石头,信仰别季尔的人们定期(大概在春季和秋季)排列成队,围着它旋行,并且抚摸它,以祈求从它获得力量。别季尔有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有的则随部落流动。在后一种情况下,战时还起着部落保护神的作用,上面覆以华盖,放在骆驼上搬运。麦加克尔白寺墙上镶的黑石(实为一块陨石)至今被视为圣物,到麦加朝觐的人都要亲吻它或抚摸它,就是这种习俗的遗迹。

其次是对天体的崇拜。天上布满繁星,光泽不一,变化莫测,在夜间还可以给人指示方向,于是阿拉伯人就把星星的变化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占星术。农业区主要崇拜日神,因为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古兰经》在谈到南部的塞百邑时说,“我从塞百邑带来了一个确实的消息给你。我确已发现一个妇人,统治一族人,她获得万物的享受,她有一个宏大的宝座。我发现她和她的臣民都舍真主而崇拜太阳”(27:22—24)。牧区主要崇拜月神,因为在游牧的贝都因人看来,炎热的白天过后,柔和的月光不仅使夜色迷人,给人带来凉爽,而且能使牧草着露,树木滋润,月亮不啻是他们的恩人。

第三是对动物、植物的崇拜。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动物和野生植物是古代阿拉伯人借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于是产生了对动物、植物的崇拜。各地有不少被崇拜的神树,麦加东面纳赫拉有三棵大树,被视为乌札神的圣所,人们向其顶礼膜拜,供献祭品。动物崇拜已不十分流行,但仍有存在。例如,母驼生了五胎,第五胎又是母的,主人就将它的耳朵割开,从此不再骑它,也不再用它驮货;公驼的后代能生殖繁衍时,它自己就可“告老”,不再服役,无论走到哪里,人们也不驱逐它。伊斯兰教产生后,对此都加以否定,说“真主没有规定缺耳驼,逍遥驼、孪生羊、免役驼”(5:103)。

第四是祖先和灵魂崇拜。阿拉伯人认为,死亡并没有使灵魂与躯体立即分离,认为死者“是在自己阴暗的住所香甜地睡着,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具有某种半知觉状态……妇女们仿佛想以自己的赞歌和嚎叫来挽留住那力图迅速摆脱其死亡外壳的灵魂。男人们则应诺他们不把复仇置于脑后”(拉缅斯语)。他们甚至认为,灵魂是不死的,死者的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因此活着的人的行为要对死人负责。诗人担负着祭祀本族亡人的职务。埋葬死者通常都有一套固定的礼俗,要举行献祭,祭品多为骆驼,断其筋腱,使其死于墓前。贝都因人不往死者的坟头上加添石头或树枝,也不乘骑从坟旁走过,想使死者得以安适,并祈自己得到祖先的保佑。

第五是偶像崇拜。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偶像崇拜在阿拉伯半岛普遍存在。每个部落都有自己奉祀的神,但他们也承认别的部落的神在各自范围内的影响,另外,同一个神往往也为不同的部落所崇奉,这可以说是各部落彼此接触,政治上逐步集中化在宗教方面的一种表现。《古兰经》中曾经提及旺德、素瓦尔,叶巫斯、叶欧格和李斯尔。据《古兰经》经注家称,他们原系阿丹时代的五位著名人物,死后被比拟为天,以偶像的形式受后人崇拜,具有人的形象。再如拉特、乌札和默那三位女神被置于一般的小神之上,受到崇拜。在南部的铭文中,被提及的还有阿萨尔神、辛神、纳克鲁神以及其他许多神的名字。这些神的作用远远超出一个部落的范围。某些圣地,例如麦加,对人们特别具有吸引力,许多部落从很远的地方到麦加去朝觐。麦加的克尔白殿供奉着麦加及其周围的部落和氏族所崇拜的偶像。在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安拉已取代原来的月神胡伯勒的地位,成为这里的主神,成为万物之神。庙会和赶集的日期也都与宗教活动发生联系,所交换的东西不仅有一般商品,而且也包括宗教用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庙会,因此也就是间接地由于宗教,阿拉伯人才有了共同的世界观,有了共同的风俗习惯,有了道义上的荣誉观念,同时他们驾驭一切方言之上的统一语言也有了富有诗意的固定表达方式。”①

①〔德〕卡尔,布罗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犹太教和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对阿拉伯人的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犹太教的传入远在公元前1世纪,到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如北部泰邑玛、费德克,海巴尔,卧底古拉等地,特别是雅兹里布,都有不少的犹太教徒。据学者们考证,他们中既有古以色列被罗马人战败以后迁入希贾兹地区的犹太人,也有信奉犹太教的阿拉伯人。在南部,也门的许多部落也信奉犹太教。

基督教传入阿拉伯半岛的时间要晚一些,这里主要是基督教中的两个派别:聂斯托利派(景教)和雅各派(一性论派)。基督教义在阿拉伯半岛传播后,不少阿拉伯人皈信,一些人还出家修行和建立修道院。在一些地区,“伊斯兰教以前,基督教的教义便普遍于阿拉伯人之中”。①奈芝兰是基督教徒在阿拉伯半岛的主要的居住地,在这里有一座仿照麦加克尔白殿建造的基督教堂,他们想以此与麦加的“克尔白”争胜,被称为“奈芝兰的克尔白”。也有的历史学家讲,这所“克尔白”原为阿拉伯人朝觐的地方,基督教传入后才改为教堂。

①〔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第3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犹太教和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例如,希米亚尔王国的祖·诺瓦斯国王信奉犹太教后,十分狂热,常帮助犹太教人压迫奈芝兰的基督教徒。公元522年,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人两次派出大军,去帮助奈芝兰的基督教徒。525年,埃塞俄比亚人打败了祖·诺瓦斯,在红海沿岸建立了殖民地,直至575年被波斯人取而代之。至于奈芝兰的基督教徒,到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时期才被逐出奈芝兰。

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在相当多的阿拉伯部落中得到传播。这些阿拉伯人之所以接受这两种一神教,是由他们的社会发展与旧有的氏族和部落崇拜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但在阿拉伯人的观念中,又不可能不把这两种宗教的传播与他们的敌人,外国人的政治压迫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接受了基督教但还分别受拜占庭和伊朗压制的加萨尼人和拉赫米人身上看到了不幸的结果。阿拉伯人需要一种更适合其传统和情感的一神教。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他们在反抗外敌侵略的斗争中对犹太教和基督教逐步加以否定。当时,一些自称先知的人们在阿拉伯半岛宣传一神教,以阿拉伯各部落政治联盟思想的表达者出现,如中部的穆赛里玛和图例哈,也门的艾斯瓦德,等等。这中间,哈尼夫教徒的一神教思想表现得较为彻底,他们被视为穆罕默德的先驱者。而穆罕默德则是唯一的最后获得胜利的人。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原始公社制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逐步形成,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异族的侵略和统治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从而加剧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在南部地区;商道的改变,对阿拉伯半岛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它使南部的商业一蹶不振,昔日繁荣的城市,变成荒无人烟的废墟,从而使希贾兹特别是麦加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