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2章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2)

第2章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2)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公元6世纪是拉赫米人和加萨尼人的昌盛时期。这时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加剧了。随后,萨珊王与拉赫米人之间,拜占庭皇帝与加萨尼人之间也发生了纠纷,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这有利于后来穆斯林的征服。

京藏族是这个时期由南方北迁的第三个部落,它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停留下来以后,于5世纪末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王国。京戴人与拉赫米人为邻,前者经常对后者实行侵袭。529年,拉赫米人转为反攻,给京戴人以决定性的打击。京戴王国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三个王国中最重要的一个。

整个来讲,可将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分为两部分:游牧民(贝都因人)和定居居民,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但“真正决定阿拉伯历史的是定居的因素”①。游牧民逐水草而居,靠牲畜产品过活,食其肉,饮其乳,衣其皮毛,并以其皮毛制成帐幕。雨季到来,他们赶着牲畜到很远的地方放牧;雨季一过,他们又回到沙漠的边缘,或者到其他地方去。如果需要其他东西,如椰枣、衣服等,就拿自己的畜产品去和别人交换。

①〔英〕伯纳·路易:《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诗歌、故事,谚语等可以清楚地看到,阿拉伯人有自己的特性,他们大都勇敢善战,忍受患难,慷慨好客,忠于友情,信守盟约,有仇必报,反抗强暴,保护弱者。这无疑是自然条件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另外,按照阿拉伯人的道德观念,劫掠是一种自然而合乎逻辑的行动,有人认为在物资贫乏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经济上调剂余缺的一种方式。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尽量避免杀戮,因为这可能导致血亲复仇。他们有时也俘虏对方的人,但往往是为了取得赎金。

三、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在阿拉伯半岛,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半岛的南部地区,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农业就有了发展,出现了手工业生产和商队活动的中心——城市,并且先后建立过几个国家。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里,南部各国早已存在着具有早期奴隶制特征的社会经济关系,同时存在着相当多的原始公社制和氏族制的残余。在社会生产、主要是农牧业生产中,除奴隶劳动外,联合在村社中的自由农民的劳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元5—6世纪,在南部的希米亚尔王国,由于经济的逐渐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同时,伊朗和拜占庭之间为争夺联系东方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之间的海、陆商道控制权,也在这里展开激烈的角逐。先是拜占庭支持下的埃塞俄比亚人侵入,接着是波斯人取而代之。内部矛盾的加剧和外族的入侵,对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要求驱逐外敌,实现更大范围的统一。

阿拉伯半岛的西部地区,因有重要的商道通过而受益匪浅。麦加坐落在这条商道上,城内有干旱地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泉,遂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这里还有著名的克尔白寺,周围各部落或氏族在该殿供奉着自己崇拜的神。规定每年都有禁月,人们不但要到这里朝觐克尔白殿,而且要进行商品交易。各部落来的人用他们的畜产品换取城市生产的手工业品和由国外运来的商品。古莱氏部落是麦加的主要居民。这个部落的上层掌握着城市的政权和克尔白殿的祭司权,管理着城市的经济。

公元6—7世纪初,西部地区是半岛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特别是在麦加等城市里,虽然部落和氏族的形式依然存在,但“共同的物质利益似乎正在代替共同的血缘以决定关系的疏密”①。这里的商业和高利贷加速了原始公社制的解体,贫富日益悬殊,奴隶占有制开始形成。富裕的商人和高利贷者不仅可以雇佣自由民,而且可以占有奴隶,甚至贩卖奴隶。《古兰经》中有不少地方谈到释奴问题,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①〔美〕西·内·费希尔:《中东史》,上册,第28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游牧民通常依血缘关系结成为部落,每个部落便是一个基本单位。当然部落下面又分为若干氏族,这是最小的社会集团。一个游牧民如果脱离了自己的部落,又得不到别的部落的庇护,那就会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袭劫和部落斗争是游牧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一个部落往往会对邻近的部落发动攻击,迅速赶走其牲畜,有时也掳掠妇女和儿童,目的是索取赎金。为了抗御外来的侵袭,进行自卫,或者向敌方发动攻击,便结成部落联盟。天长日久,原来的许多小部落便合并成大的部落,统属于一个大族的名下。到后期,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谢赫)的地位往往被有势力的家族所独占。这一家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强迫其他家族承认其首领的权威,并团结在他的周围。这时“在那些被认为是显贵的家族与其他家族之间,显然存在着一种区别”①。

①〔英〕伯纳·路易:《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第2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阿拉伯半岛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从亚洲到欧洲通商道路的改变,原先同东方有过大量贸易往来的一些阿拉伯城市在商业方面衰落了,这就使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四、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在古代,宗教观念最初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感到变化莫测,无能为力,于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伊斯兰教产生前的所谓“蒙昧”时代,②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有传播。

②穆斯林把穆罕默德以前的阿拉伯社会称为“蒙昧时代”,穆罕默德后的时代称为“伊斯兰时代”。所谓“蒙昧”并不是和“知识”相对的意思,而主要是从信仰的角度来划分的。伊斯兰就是“和平”、“顺从”之意,与之相对的是“战争”“仇恨”“骄矜”“暴怒”。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阿拉伯半岛的地形独特,气候奇异。也门得天独厚,农业发达,实为半岛上之福地;内地分布着广阔无垠的沙漠,而大大小小的绿洲则呈现一片青翠;大地干涸少雨,而清泉却给人以生的希望;天气瞬息万变,时而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时而风和日丽,一片宁静;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则明月溶溶。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同时又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幸福。对这类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就产生种种的幻想和假设,把一些自然现象和过程看作有意识的实体在活动。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强加到与自然界的关系上面,认为给他们带来危害的东西具有精灵,而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东西则具有神灵,从而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所以《古兰经》说,他们“敬事许多神灵”(《古兰经》36:34)。①据记载,阿拉伯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所引《古兰经》经文均采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马坚译《古兰经》。以后凡《古兰经》引文的注只注明其章节,不再说明引自《古兰经》。冒号前为章次,冒号后为节次,例如括号内的(36:74)即第36章的第74节。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