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19章 《古兰经》和“圣训”(2)

第19章 《古兰经》和“圣训”(2)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古兰经》各章的次序不是按经文发布的前后,也不是按各章的内容,而是根据各章篇幅的长短,以递减的原则编排的,比较长的放在前面,比较短的放在后面。这是一般原则,但并非绝对如此,后面有些章不一定就比前面的短。有两处是很明显的:其一是第一章《开端(法谛海)章》不是最长的,它只有?节,之所以放在最前面,显然是因为它具有祈祷文的性质。穆斯林在一。切重要的场合都要诵念它;其二,最后两章,即第113章《曙光(法赖格)章》和114章《世人(拿斯)章》不是最短的,它们分别为5节和6节,长于前面的103、106、108、110和112章,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具有完全特殊的性质,实质上是对恶魔的咒语。据说,这两章是早先伊本·买斯欧德汇编本中所没有的。此外,每章的内容大都不是同时发布的,意思前后也不连贯,往往由一个主题一下子就转为另一主题。不过有的学者认为:“《古兰经》每章中各节的次第,是穆圣在世时早已编定了的。”①

①马坚:《古兰经简介》,第3页,见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81年版。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注明各章发布时间的问题。现在《古兰经》每章经文的前面都注明是麦加章或是麦地那章,麦加时期的计86章。麦地那时期的仅有28章。但后者一般都比较长,按字数计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从大的方面讲,怎样来区分麦加章和麦地那章呢?一是查明各章经文发布的原因即历史特点,二是根据《古兰经》的文体。依据历史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第8章可能与白德尔之役有关,第33章与壕沟之役有关,第48章与侯德比叶协议有关,第30章则提到614年左右伊朗与拜占庭之战。但这类经文很少,并且大都属于麦地那时期。

根据文体和内容判断往往比推测历史特点更可靠些,许多穆斯林经注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萨马尔坎迪已经指出,前后两个时期对信徒的称呼不同,麦加章称“众人呀!”,而麦地那章则称“信道的人们呀!”这从一方面表明了伊斯兰教的发展。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时期《古兰经》经文的特点:

麦加时期。这是穆罕默德艰苦奋斗的时期,从篇幅上讲,麦加章大都比较短;从内容上讲,主要是谈宗教本身的事;从用词和文体上讲,大多简短有力,慷慨激昂,感情充沛。匈牙利著名伊斯兰学家戈尔德戚厄·伊格纳茨(1850—1921年)说:“用鲜明的色调描绘世界末日和末日审判的情景,召唤人们放弃不信教的思想和尘世生活,去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对古代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对被遣到他们那里的诸先知所持态度的叙述;为了证明真主的万能和万物皆有赖于真主,真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使其灭亡或复活,从而讲述世界的被创和人的奇迹般的被造,——这就是启示书最古老部分的内容。”德国东方学家G·魏尔以及后来的内尔德克更具体地将麦加章分成三组:第一组大约是在穆罕默德610年开始受命后头四年发布的。这些最早的章节大都是简短的、半抒情式的劝善文和对末日来临的警告。以前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一些预言家和诗人们所使用的半韵律式的文体,对穆罕默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文体在一连串晦涩的一句之后,紧接着要出现两三句押韵的短语。这些章节经文的涵义往往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在出现难以捉摸的暗示时。经文中还经常出现基于自然现象的咒语,以及对末日来临的绘声绘色地描述。试读一下:“当穹苍破裂的时候,当众星飘坠的时候,当海洋混合的时候,当坟墓被揭开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前前后后所做的一切事情”(82:1—5);“当太阳黯的时候,当星宿零落的时候,当山峦崩溃的时候,当孕驼被抛弃的时候,当野兽被集合的时候,当海洋澎湃的时候,当灵魂被配合的时候,当被活埋的女孩被询问的时候:‘你为什么罪过而遭杀害呢?’当功过簿被展开的时候,当天皮被揭去的时候,当火狱被燃着的时候,当乐园被送进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他作过的善恶。”(81:1—14)这是多么优美而动听的诗句呀!所以希提认为:“讨论末世论的部分,是《古兰经》中最动人的部分。”①第二组是穆罕默德传教的第五和第六年发布的,经文显得更平静一些,各章的篇幅也更长了,文体的抒情已不如以前那么浓。从内容上讲,关于末日审判的预言已经让位于一神教的宣传,经常出现“这是安拉的启示!”这样一个公式,或者是安拉对穆罕默德的命令:“你说”。开始讲叙昔日诸先知们的事迹,同时出现了对穆斯林行为和仪式的某些尚不明确的规定。第三组各章系希吉来以前的六年所发布,内容重复较多,演说术多于诗意,以前经常出现的咒语最终消失。这时对以前诸先知故事的讲述越来越多,并常用“拉赫曼”(意为“仁慈的”)一词来表示安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穆罕默德这时要向人们证明伊斯兰教是最古老的宗教,安拉是唯一的真主,以前的诸先知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所谓先知,也系安拉所派遣。他承认以前的诸先知,则是要人们相信他是最伟大的先知,是先知的封印者。它将伊斯兰教与以前的宗教联系起来,承认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为有经典的人,并以从前神圣如何战胜不听从诸先知的人们作譬喻,来号召同时代的人皈依伊斯兰教。

①〔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第151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麦地那时期。从《古兰经》全书的章数上讲,这个时期发布的经文只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但它的字数却占全书的三分之二。这就是说,各章的篇幅大都比较长。从文体上讲,如果不考虑所使用的新词,这些章与麦加后期各章几乎没有区别。但是,迁徙到麦地那以后,穆罕默德的处境发生了变化,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领导人和立法者,同时还是军人的最高统帅。他“不仅要宣传自己的宗教,而且要使他的宗教学说系统化,同时还要为新的社会打下基础。”①因此,在麦地那章中包括了针对当时发生的各种事件发表的有关宗教和社会的各种主张和规定。例如,有要尊重先知及其家族的号召;有对为“主道”而死亡者的赞美;有对“伪善者”即法利赛人的揭露;有对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否定,说:“麦西哈·尔撒——麦尔彦之子,只是真主的使者,只是他授予麦尔彦的一句话,只是从他发出的精神;故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他的众使者。你们不要说三位”(4:171);还有对犹太教的抨击。在穆罕默德与犹太人决裂后,就将易卜拉欣与阿拉伯人直接联系起来,说他和他的儿子易司玛仪一起建立了克尔白寺,创立了纯正的宗教,穆罕默德在努力复兴这一宗教。麦地那章还有关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以及礼拜、斋戒、朝觐、天课以及禁月的典礼和规章制度的规定;有关于民法、刑法以及财产,婚姻等方面的规定;还有关于戒饮酒、戒赌博、戒食猪肉等方面的规定。据粗略的统计,这方面的经文有500余节,接近《古兰经》的十分之一,主要在第2、4、5各章。

①昂里·马塞:《伊斯兰教简史》,第81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古兰经》的内容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犹太人的所谓圣书不过是古代阿拉伯的宗教传说和部落传说的记载,只是这些传说由于犹太人和与他们同一个族系但从事游牧的部落早已分离而有了改变。”①而基督教又继承了犹太教的许多东西。

①《恩格斯致马克思》(1853年5月26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第250-25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古兰经》的各种规定,许多是对以前拜物教复杂的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某些东西的反对和否定,同时也显露出这些宗教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在斋戒、祈祷和朝觐仪式等方面就是这样。很多穆斯林学者和西方伊斯兰学者在这方面多有探讨,这里不再赘述。

还需要指出的是,《古兰经》的经文有许多并非一般穆斯林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于是一些穆斯林学者竞相加以注释。据传说,巴士拉著名的历史学家艾布·欧贝达(Abu‘Obaida,约825年卒)编辑了第一部《古兰经》注释。以后逐渐形成专门的经注学。当然,各家的注释不尽相同,特别是什叶派的学者,对不少经文都有自己的解释。

二、“圣训”

“圣训”是阿拉伯语“哈底斯”(Hadith)一词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传说”(指一代一代口传的故事)。在伊斯兰教中专指穆罕默德的言行录,这就是说,它既包括穆罕默德的“言论”,也包括他的行为(Sunnah’逊奈)。

“圣训集”的权威在伊斯兰教中仅次于《古兰经》。那么“圣训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穆罕默德在世时,他管理着穆斯林公社,随时可以根据需要以安拉的名义发布启示。穆罕默德去世后,他作为使者和先知的地位是不能继承的,因而再没有人能够发布新的“启示”,于是遇到问题时,从哈里发到一般穆斯林都从《古兰经》中找答案。但随着哈里发国的发展和阿拉伯人的对外征服,新的问题在各方面层出不穷,有许多事情是《古兰经》中没有谈到的。在这种情况下,穆斯林们就开始求助于“前例”,回忆穆罕默德在世时遇到类似问题时是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这时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以外口述的一些非“启示”性的言论和他的各种行为就成了穆斯林效法的榜样。当然,与穆罕默德接触最多的是他的门弟子们,于是这些人竟相传述穆罕默德的言行,甚至他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的沉默也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艾布·胡赖勒是穆罕默德的门弟子,据说他传的哈底斯有5300多条;穆罕默德的遗孀阿伊莎传了2210多条;艾奈斯·伊本·马立克传了2286条;阿卜杜拉·伊本·欧麦尔传了1630条;阿里也传了不少。这中间可能有他们死后别人假托其名传述的。

在伊斯兰教历第一个世纪里,圣训是口耳相传,到了第二个世纪才记录下来,叫做“哈底斯”(Hadith)。“哈底斯”还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就是穆罕默德的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也可以叫做“哈底斯”,因为穆斯林对自己所说的前三辈是十分崇敬的。“圣训”不能与真主的语言《古兰经》相提并论,但它补充了“真主的语言”,不管它与“真主的语言”相一致还是对“真主语言”的注释,抑或树立新的教规。在整个伊斯兰教的历史上,“圣训”起了重大的作用。在穆斯林中间,学习和背诵“圣训”也是受赞扬的事。据说,有这样一些勤奋的学生,他们走遍伊斯兰帝国各地,向上千位教师学习“圣训”。其中有人说,他们能背诵10万条,甚至扬言能背诵百万条。

每条“圣训”都包括两个部分:传述的线索(isnad)和本文(math)。例如“甲闻自乙,乙闻自丙,丙闻自丁……闻先知言……”。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几代人的时间内,许多人都热心于传播他的言行,记录的“圣训”越来越多。表面看起来,“圣训”重视传述世系,一直追溯到原始的证人,似乎是很可靠的。但这中间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圣训”的搜集与记录工作直到穆罕默德死后若干年代才开始。年代既已久远,人们的记忆逐渐模糊,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口头辗转相传,不可能毫无差讹。其次,也有些人故意伪造“圣训”。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社会迅速发展,从被征服民族那里传来一系列关于社会、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的新概念,为穆斯林提供了处理问题的新方法,这一切都假托先知之口,以伪造“圣训”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内部个人、家族、集团、派别之间剧烈斗争的阶段,他们维护自己立场的最好方法,就是假借先知名义制造表达一定观点的“圣训”。例如,穆罕默德生前麦加各族的相对地位和重要性被它们的后裔在记录“圣训”时任意加以歪曲,以致无法辨别真伪。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相互斗争十分激烈的什叶派和倭马亚人都伪造了许多“圣训”。

上述情况早已为学者们和广大的穆斯林所认识,因而感到愤慨和不安,于是就开始对“圣训”的真伪进行考核和鉴别,并逐步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对传述的世系进行审查,当穆斯林学者们感到某条“哈底斯”可疑时,就对他的传述人的名声加以审查。如果传述人的名声被认为是可以信赖的,那么该条“哈底斯”的内容就被看做是健康的,即被看做是真的。否则,就被看成是伪造的。正如后来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做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伪造传述人世系与伪造“圣训”同样是可能的,一些人就用易于被接受的传述世系,伪造了不少圣训;第二,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代表的“学者”,自然把那些对统治阶级不利的,或者在他们中间没有声望的人所传述的“哈底斯”加以否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表示某些阶级、某些集团或某种特殊意见的胜利,它必然在穆斯林内部,特别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引起矛盾和争论。

对“哈底斯”的鉴别工作,到公元9世纪即伊斯兰教历第三世纪结束,只有少数被认为是真正的,由圣训学家们陆续将其编辑成册,其权威仅次于《古兰经》。据不完全统计,逊尼派目前有各种版本的汇录1465种以上;什叶派则有6600余种。逊尼派穆斯林认为,合乎规范的“圣训”集有六部,其中最有权威的是穆罕默德·伊本·易司玛仪·布哈里(《Sahihal-Bukhāri》)(810—870年)编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其次是穆斯林·本·哈加吉(817—875年)编辑的《穆斯林圣训实录》(《Sahihal-Muslim》),余下四部分别由艾布·达伍德(817—888年)、提尔米基(824—892年)、伊本·马哲(824—886年)、奈萨仪(?—915年)所编。布哈里是波斯人,据说,他先后用16年的时间,游历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希贾兹等地,辛勤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共收集到60万条有关穆罕默德的传述,然后选出被认为确实可靠的7397条,依礼拜、朝觐、圣战等题材分门别类地编辑成书。据说,他每记录一条“哈底斯”,必先小净一次,礼拜一次。布哈里因此受到穆斯林们的崇敬,在撒马尔罕郊区的布哈里坟墓,至今还经常有人去凭吊。这六个人编的“圣训”集,内容大致相同,但传述人则不完全一样。

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为逊尼派,这“六大圣训集”,特别是《布哈里圣训实录》,在他们中间广为流传,并多次被译成汉文、维吾尔文等文字。最新的版本是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埃及人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辑,买买提赛来和宝文安翻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什叶派人不承认上述六本“圣训集”,他们有自己编辑的“圣训”,叫做“艾赫巴尔”或“哈巴尔”,有四本,故称“四圣书”(一说“五圣书”),为该派教法和民法的根据之一。其内容与逊尼派的区别不大,只是传述人不同。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