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46章 近代伊斯兰教运动(1)

第46章 近代伊斯兰教运动(1)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公元13世纪以后,穆斯林社会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活力,墨守成规,不加批判地尊崇古人之风盛行,伊斯兰国家日趋衰弱。公元18世纪以后,由于伊斯兰世界权力和精神的象征——奥斯曼帝国统治者的腐败昏庸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经济文化渗透和武装入侵,阿拉伯世界及伊斯兰各国陷入灾难之中。为了结束穆斯林精神生活的僵化状态,摆脱不合理的现行秩序,振兴伊斯兰教,抵御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伊斯兰世界兴起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些运动的领导者往往把统治集团的腐败、国家的软弱、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道德的堕落归结于伊斯兰教的衰微,把复兴伊斯兰教视为问题之根本。他们或以纯洁宗教信仰为口号,提倡恢复早期的伊斯兰教,或主张革新和发展伊斯兰教,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社会和政治目标。这些运动对当时,乃至今日的伊斯兰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下面我们就近代史上几次大的宗教改革运动略加叙述。

一、瓦哈比派运动

公元18世纪中叶,在阿拉伯半岛的内志地区兴起了以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纯正教义为目标的宗教改革运动,其倡导者为穆罕默德·阿布杜勒·瓦哈布(1703—1792年)。这是一次复古主义运动,他们自称“陶希德”,即唯一神论运动,其成员称“穆瓦希德”,即唯一神论者。而运动的反对者依其倡导人的名字称其为瓦哈比派。

公元18世纪初期的内志社会状况与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状况基本相似,部落仍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居民多为游牧的贝都因人,只有少数人定居于城镇和绿洲。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和习俗流行于各个部落,为获得生活资料,部落间常因牧场和其他物资而发生激烈的争斗。内志人虽有经商传统,但因社会秩序不宁,缺乏安全保证,商业在这里也逐渐衰落。

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名义上归属于奥斯曼帝国,但执政当局仅对希贾兹和其他一些重要地区加以控制,而对偏僻落后的内志既没有派驻军队,也没有派行政人员管理。内志的酋长国林立,基本上都保持独立的地位。至于当时内志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史学家侯赛因·本·阿纳姆曾这样写道:“大多数穆斯林已经又信仰了多神……他们将《古兰经》置于脑后,恢复了对死去的或在世的圣徒、贤人的崇拜,遇有灾难就祈求他们驱邪,许多人甚至认为诸如树木、石头等无生命的被造物也具有降福避邪的能力”;朝拜圣徒陵墓之风颇为盛行,人们在坟前摆上供品,为亡人祝福、祈祷,相信他能排忧解难,满足自己的要求。有些妇女将一棵被称为“宰布”的大树奉为神灵,上面挂着许多破布,一些未出嫁的老姑娘求它赐给一个称心的丈夫,不生育的女人向它乞求孩子,而有了孩子的母亲则求它保佑孩子平安。这种风气不仅流行于内志,而且遍及阿拉伯半岛,乃至周围地区。在这里,伊斯兰教的简明要义,被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注释弄得暧昧不清,普通穆斯林只有接受他们的宗教领袖向其传授的一切。瓦哈布的改革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瓦哈布生于内志的阿伊纳,其父为伊斯兰教学者,曾任阿伊纳的法官,精通罕百里法学。他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了不少宗教知识,对复古主义的倡导者伊本·泰米叶的著作颇感兴趣。成年后,为获得更多的知识曾游历过许多地方。据记载,他曾赴麦加、麦地那朝圣和求学,后又到过巴格达、库尔德斯坦、伊斯法罕、库姆和巴士拉。他研究过东方哲学和神秘主义,然而对它影响最大的是罕百里法学和伊本·泰米叶的学说。他与泰米叶的思想一脉相承,只是在某些枝节问题上有些差别。

瓦哈布的宗教主张,从根本上讲是罕百里派的复古主义(赛来菲耶),认为陶希德——认主唯一是伊斯兰教的根本,因此他发动的运动被称为陶希德运动。根据唯一神论的方针,他认为下列行为偏离正道,属于或接近多神崇拜:①遇到灾难向真主以外的被造物祈祷;②向真主以外者求助;③通过先知或圣徒向真主祈祷,以求得主的喜悦;④要求真主以外者保护;⑤向真主以外者发誓;⑥参拜坟墓,向亡人祈祷和求情。基于这种考虑,他规定不准在坟墓附近建清真寺,也不准在坟上建拱北;禁止对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三圣地以外的清真寺进行朝觐般的访问。认为如果穆斯林的心灵屈服无意义的被崇拜物,将促使他们屈从于暴政,接受完全非伊斯兰教的种种异端。

瓦哈布还反对增加礼拜次数,反对妇女跟随出殡队伍,反对苦修者的狂赞举动;禁止穿绸缎、戴金饰,饮酒、抽烟、画像以及音乐、舞蹈等等。

在神学问题上,他肯定《古兰经》和“圣训”中提到的真主的属性,信仰其字面意义而不追问其形态如何。正如罕百里所说:“先贤及其教长们的主张是:我们描述至高无上的真主要用真主自己及其使者穆罕默德所做的不曲解、不神、不变形、不比拟的描述,不允许否定真主自我描述的那些属性,不许用被造物的属性来比拟真主的属性。”

在法学问题上,他基本遵循逊尼派的罕百里法学派,但主张只有《古兰经》和“圣训”才是真正的源泉;当发现罕百里法与经、训相矛盾时,将遵循经、训,决不能将任何人的话凌驾于它们之上。因此,他提倡伊智提哈德(努力探求作出判断),主张打开不与经、训相抵触的独立思考的大门,反对因袭传统。在某些法律问题上,只要以经、训为基础,其他法学派的意见可以采纳。伊本·泰米叶和伊本·凯仪的的著作是好的,但也不能一切照搬和模仿。

瓦哈布在家乡及旅行学习期间所见到的圣徒崇拜和对被造物的信仰显然与他的上述主张是格格不入的。在其旅行的最后一站——巴士拉,他公开指责这些行为是异端,背离了正道和认主独一的教义,但遭到当地人的反对和围攻,并被驱逐出境。这是他的改革思想经受的第一次考验。

瓦哈布离开巴士拉后,来到当时他父亲所在的内志的胡拉伊玛拉,向父亲叙说了各地偏离正道的情况和他要改变现状、统一信仰的打算,但没有得到父亲的完全同意。因此,他在行动上采取了比较温和慎重的态度。公元1740年其父去世,瓦哈布便开始坦率地宣传自己的主张,虽有人支持,但遭多数人反对,甚至受到生命威胁,他被迫逃回故乡阿伊纳,向当地的艾米尔奥斯曼·本·穆阿麦尔说明了他的唯一神论的主张,并说如若遵奉“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信条,真主将助其享有内志。这反映了瓦哈布要求统一阿拉伯各部落的思想。他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支持,归信的人也日益增多,阿伊纳成了他实施改革的第一个基地。

他首先向多神信仰宣战,指示信徒捣毁被当地人崇拜的殉教者的拱北,还亲自带信徒砍倒了被人崇拜的大树。重新实施教法,对犯通奸罪者以乱石击死;恢复聚礼制度,无故迟到者受罚;说服艾米尔停征捐税,而以天课为开支来源。

瓦哈布在阿伊纳的所作所为触犯了某些宗教学者的既得利益,并威胁着一些小酋长的统治。颇有势力的哈萨统治者苏来曼·艾勒·穆罕默德给在一定程度上受他控制的阿伊纳统治者奥斯曼写信,令其就地处决瓦哈布。奥斯曼见信后惊恐不安,鉴于自己的国力,他不敢与苏来曼对抗,但也不想杀死瓦哈布,于是采取折中办法,要求瓦哈布秘密逃离该地。

瓦哈布被迫逃到达尔伊叶,住在弟子艾哈迈德·本·苏韦利姆家里。消息很快传到该地统治者穆罕默德·本·沙特那里,他在其妻的开导下,意识到瓦哈布主张的潜在力量和对扩大其政治势力的作用,于是亲自登门拜访了瓦哈布。二人情投意合,结成联盟,在阿拉伯半岛形成一股巨大的宗教政治力量,掀起了震撼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改革运动。达尔伊叶成了这一改革运动的中心,不仅当地牧民很快皈信,曾受瓦哈布学说影响的一些阿伊纳入也纷纷前往。瓦哈布决意向外地传播自己的学说,培养新学说的宣教师,然后派往半岛各地传教。

配合布道活动,穆罕默德·本·沙特和他的儿子阿布杜勒·阿齐兹还对反对和阻碍传教者发动了圣战。公元1746年,阿布杜勒·阿齐兹攻占萨尔马达地区;公元1763年占领萨地尔部分地区,经过近30年鏖战,于公元1773年攻克利雅德。到公元1792年瓦哈布去世时,沙特人统一了整个内志地区。显示了这一宗教改革运动的活力。此后,便把目标转向周围地区,公元1793年占领哈萨;公元1801年攻占伊拉克南部的卡尔巴拉,袭击了什叶派圣地。作为对这次行动的报复,后来伊拉克一名什叶派人刺杀了阿布杜勒·阿齐兹。其子沙特继位后,进一步向外扩张,也门、阿曼表示臣服。

公元1806年,瓦哈比派武装占领麦加,进而控制麦地那和整个希贾兹地区,紧逼大马士革和巴格达。

瓦哈比派在希贾兹毫不妥协地执行其改革纲领,驱逐土耳其统治者及其驻军,捣毁麦加圣地各处的拱北,毁坏清真寺和讲坛,只放过一个克尔白殿。在麦地那,他们取下穆罕默德陵墓上的贵重装饰品,拆除拱北,他们拒绝来自埃及等地的驼轿,废除过去奉献天房帷帐时的庆祝仪式,认为这偏离了正道。结果导致叙利亚、埃及和土耳其来麦加朝觐活动的一度中断。瓦哈比派制止了麦加圣裔贵族随意加税,任意没收和勒索人们财产的行为,出现了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然而,改革没有触及精神文化生活,谢赫们反对这方面的任何变革,直到阿布杜勒·阿齐兹·沙特国王执政时才逐渐克服这种倾向。1811年建立了教权归瓦哈布家族,政权归沙特家族的第一个瓦哈比王朝。

瓦哈比派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打破了伊斯兰世界的沉默,震动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他们不能容许两圣地所在地希贾兹脱离其控制,因为这将对哈里发的地位构成威胁。同时,在中东有着重大利益和野心的英国也以维护半岛东部各小酋长国的安全为借口,对瓦哈比派运动进行政治、军事干涉。

公元1811年,奥斯曼素丹命令埃及总督阿里制止瓦哈比派运动。阿里调动大量军队,联合地方反瓦哈比派力量,进行围剿,遇到顽强抵抗。只是在沙特国王死后,抵抗力量削弱,埃军才于公元1818年占领内志,击溃新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新继位的阿布杜拉被押赴伊斯坦布尔处死。然而,瓦哈布思想已在阿拉伯半岛扎下根,几年后瓦哈比派国家就在内志得以恢复。瓦哈布“认主独一”和提倡独立判断的主张通过哈吉们传到世界各地,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阿布杜勒·阿齐兹高举瓦哈比派的旗帜,经过斗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控制,于公元1924年统一了包括希贾兹在内的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瓦哈比派教义成了该国的国教。

二、赛努西运动

公元19世纪前半叶产生于麦加、蓬勃发展于北非的赛努西运动与瓦哈布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目标上它与瓦哈比派运动相一致,但并非瓦哈比派运动的翻版,而是以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出现的泛伊斯兰运动,其目的是唤起穆斯林反对奥斯曼的统治和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入侵。它基本上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和平地实现改革纲领,只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才依靠政治运动,把陶希德运动与苏菲派运动的纲领相结合,复兴伊斯兰教。

运动创始人穆罕默德·本·阿里·赛努西(1791—1859年),亦称“大赛努西”,生于阿尔及利亚的穆斯塔加内姆,其家族据说是穆罕默德的后裔。他小时在家乡接受宗教教育,公元1821年到非斯的凯鲁万宗教大学学习,受神秘主义影响加入德加维教团。公元1829年毕业后,曾在北非及撒哈拉以南进行宣传,号召穆斯林团结,后到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并任教。公元1830年左右去麦加朝圣,在那里结识了一些伊斯兰教派及苏非教团的领袖;他拜著名神学家赛义德·伊本·伊德里斯·法西为师,曾跟随他去也门等地布道。法西死前,指定赛努西为继承人——哈里发,要求他的所有门徒服从赛努西领导。在麦加期间赛努西还接触了瓦哈比教义,对于它的纯洁性感到满意。鉴于奥斯曼统治当局的腐败,西方异教徒对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的侵袭和伊斯兰教的衰退,他决定进行新的改革运动。公元1837年,他在麦加附近创建第一个传教基地——扎维亚,借以宣传他的宗教、政治主张,这标志着赛努西教团的形成及其改革运动的开始。

赛努西认为,伊斯兰世界各国间没有界线,改革应在所有伊斯兰国家进行;伊斯兰教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法律、道德规范的总和,要全面进行改革。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基督教传教活动的挑战,因此,改革运动应重视伊斯兰教的传播,尤其是在基督教尚未到达的那些地方的非伊斯兰教信徒中间,使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的早期教义,绝对遵从《古兰经》和“圣训”,从异端和迷误中纯洁伊斯兰教。认为苦修,静坐、乞求中介等许多苏非教团的特征,都不是伊斯兰教的东西;要求改善人们的道德和习惯,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对圣徒崇拜和乞灵于陵墓。鼓励信徒务农、经商,掌握射箭等军事技术。

在法学问题上,他同瓦哈布一样,提倡伊智提哈德,要从盲从和迷信中解放伊斯兰思想。反对因袭,但认为伊智提哈德要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依据,吸收那些与穆斯林生活相适应的各法学派的主张。对于穆夫提的任何判断和裁决,人们都可以要求提出证据,有证据的服从,否则可置之不理。赛努西要求统一正统派四大法学派,力图综合四大法学派之长,再加入自己的见解,创立新法学,以达到穆斯林内部的团结。

创建扎维亚是赛努西改革运动的一个重要措施。扎维亚本是苏菲派教团的修道场所,通常设有礼拜寺、诵经堂、宗教学校、圣徒陵墓、宿舍等设施。而赛努西的扎维亚,则是宗教、文化、社会、政治、军事中心。除包括上述设施外,还建有各类学校和图书馆,并拥有农田,供教团成员耕种。负责扎维亚行政事务的机构称哈瓦斯(al-hawās),扎维亚主持称穆嘎迪姆(mugaddim),他掌管所在地的领导权,并负责处理民事纠纷,下设专门负责经济事务、儿童教育、婚嫁、丧事诸方面的谢赫。赛努西利用扎维亚宣教布道,度化教徒,发展教育,组织生产和军事训练,指导公共生活,使他的主张通过庞大的扎维亚网传到各地。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