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45章 中世纪末期的伊斯兰教(5)

第45章 中世纪末期的伊斯兰教(5)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穆罕默德在麦加公开布道后,曾遭到当地氏族贵族的反对。公元615年和公元617年先后有两批早期的穆斯林迁往埃塞俄比亚,但只具有避难的性质,伊斯兰教没有因此在东非得到传播。以后穆斯林内部发生争执和分裂,一部分失意者“为避免迫害,纷纷背井离乡,迁居东非沿海地区,形成一股移民浪潮。”②公元7世纪末,一批信奉什叶派的阿曼人首先来到这里,在拉木群岛定居下来。公元8世纪时,也门一批不满哈里发统治的栽德派信徒迁入,主要定居在摩加迪沙和蒙巴萨地区。公元10世纪时,哈萨“七兄弟”征服东非沿海地区,一直到蒙巴萨。所谓“七兄弟”大概是前来的一批武士中的七个首领。“由于这些后来的阿拉伯人属于逊尼派,而先前到达的栽德派人属于什叶派,所以栽德派不愿接受他们的宗主权。他们宁愿进入内地,在那里与班图人通婚,渐渐失去了他们自己的特征。”①70年后,设拉子人哈·桑·本阿里和他的六个儿子分乘七艘大船来到东非沿岸,建立了七个居民点。其中有四个居民点已经查明,它们是:蒙巴萨、奔巴、科摩罗岛中的昂儒昂岛、基尔瓦。哈桑·本·阿里本人就住在基尔瓦。据说,他是设拉子素丹的儿子,因系黑人母亲所生,受到同父异母的纯血统的兄弟们的蔑视,被迫迁往东非。②舒运国:《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地区的活动》,载《阿拉伯世界》,1988年第1期。

①〔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第4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阿拉伯人向东非的移民浪潮到公元10世纪末已基本结束。到12世纪末,这些阿拉伯人的居民点已发展为城邦。在现在的索马里境内有柏培拉、摩加迪沙和希腊瓦;在肯尼亚有布帕塔、拉木、马林迪和蒙巴萨;在坦桑尼亚有奔巴、桑给巴尔、马菲亚和基尔瓦;在莫桑比克国有莫桑比克和索法拉。到公元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东非之前,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城邦37个。②这些城邦的发展过程也是阿拉伯人与非洲居民相互融合和伊斯兰教缓慢传播的过程。融合的结果在非洲产生了二者混血的斯瓦希里人,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以非洲文化为基础而又有强烈阿拉伯色彩的东非沿海地区文化。斯瓦希里语逐渐成了东非沿海地区的通用语言。

②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洲通史》,第13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公元16世纪初葡萄牙人在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内就征服了东非沿海地区,他们在这里实行残酷的统治。当地居民把葡萄牙长官叫做“阿夫里提”,意思是魔鬼。这里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一起对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坚决的抵抗。随后是英、法等列强的入侵。东非沿海各国的独立则是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西非,伊斯兰教向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传播受到了地理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来往于撒哈拉,我们不确切知道。“它开始的时期大概相当于欧洲的最后冰河时代,其时气候湿润得多,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草地,‘哈米特人’和尼格罗人都在那里打猎,后来又放牧畜群。当撒哈拉开始干涸时(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显著地干涸),‘哈米特人’似乎已经向他们在北部和尼罗河流域下游的主要人口中心撤退,尼格罗人也同样向南撤退。可是仍然通过游牧部落季节迁移的惯例而保持接触。”①但就整个来讲,撒哈拉沙漠还是南北交往的一大障碍。大约在罗马对北非的统治结束时,骆驼的引进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因为这给北非的柏柏尔人“以新的灵活性和巨大的活动范围,队商贸易发展了,商业城市在萨赫勒繁荣起来”。②西非开始与地中海文化发生持久性的接触。

①〔英〕J.D.费奇:《西非简史》,第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②〔英〕J.斯潘塞·特里明厄姆:《西非伊斯兰教史》,第20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英文版。

在辽阔的撒哈拉沙漠和赤道之间,居住着千百个讲苏丹语的部族。所以,公元16世纪欧洲人来到时,就用苏丹这个词来称呼从撒哈拉到森林地带以北的地区。关于这个地方的明确记载始见于公元8世纪,阿拉伯作者法扎里于公元773—774年在其著作中提到从摩洛哥越过撒哈拉大沙漠有一个叫加纳的国家,意即“黄金之国”。它于公元4世纪初建立,以后逐步得到加强。国王的称号中有一个是加纳(Gana),于是阿拉伯作者既用这个词称呼其首都,又用它称呼其国家。但据公元16世纪当地的一份资料记载,这个国家的首都正式名称叫昆比。加纳的出现可能与队商贸易有关。

北非的穆斯林经营着穿越撒哈拉的队商贸易。队商多由游牧的桑哈贾人,即和摩洛哥人同族的柏柏尔人率领,主要路线是从摩洛哥南部塔菲拉勒绿洲的萨杰拉马萨到加纳北部的奥达果斯特。因此,上述两地就成了贸易中心,繁荣和富裕的桑哈贾人的市镇。当时贸易的形式是原始的“哑交易”。公元10世纪时马斯欧迪对此作了记述:“商人到达边界时,把自己的货物和一块布放在边界上,然后离去,于是黑人带着黄金走过来,把黄金留在货物旁边,他们自己走开,货物的主人于是回来,如果不满意,他们就走开,黑人回来,增加代价,直到交易做成为止。”①当然,北非的穆斯林商人们也参加苏丹的集市贸易。不过,这时他们还不大关心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异教徒的改宗问题。8世纪后半叶,以累姆图纳部族为首的柏柏尔人到达毛里塔尼亚的阿德拉尔,然后南向取得对商业中心奥达果斯特的控制。9世纪时,这些被称作桑哈贾人的柏柏尔人集中在由累姆图纳、马苏法和果达拉部族形成的一个不很明确的联盟之中。这可能是为了控制从北端的扎纳塔国到南部加纳的撒哈拉商道,他们在寻找牧场时几乎进入了黑人占领的所有适宜的地方,征服这些地区,使黑人接受伊斯兰教,或者缴纳赋税。公元918—919年,这个联盟因内部动乱而解体,加纳成了这个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强国,并逐步扩展其统治范围。但奥达果斯特的桑哈贾人统治者丁·雅鲁坦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将其势力扩充到有两个月路程的广大地区,还有20个黑人部族首领向他纳贡。阿拉伯作者对于公元10—11世纪西苏丹和中苏丹其他王国的记述没有像对加纳记述的那样清楚和详细,这可能是因为那里没有吸引他们的黄金或黄金不多的缘故。

①转引自〔英〕J.D.费奇:《西非简史》,第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公元10世纪时,桑哈贾的首领们名义上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像奥达果斯特这样一些有大量外来居民的商业中心都呈现出穆斯林的特点。公元10世纪末和公元11世纪初,伊斯兰教开始在黑人各部族中间传播。公元985年,穆哈拉比第一个提及伊斯兰教向尼日尔的传播,接着贝克利也根据一些旅行者提供的情况加以记述。许多黑人部族的首领都表白皈依伊斯兰教;所有的商业城镇,包括异教的加纳,都有穆斯林居住区。在加纳,伊斯兰教完全被默认,穆斯林在宫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居住区有12座清真寺。塔克鲁尔的国王有道比(卒于1040年或1041年)和他的家庭成员都于公元11世纪初成为穆斯林,并使相邻的西拉的首领皈依伊斯兰教。坐落在尼罗河一支流上的伊列斯纳是穆斯林的;在它的南邻马勒尔,伊斯兰教已为皇家所信仰。库加是黄金贸易的补给城镇,居民也多为穆斯林,但周围的群众则为异教徒。而阿鲁卡的首领被说成是一位秘密的穆斯林。位于桑海地区或者说中苏丹的考考由两个城镇组成,一个是穆斯林的(可能是外面的商业区),另一个则是国王居住的异教区,但国王本人则已表白信奉伊斯兰教。这里有一座王室清真寺,还有一般信众祈祷的场所。但就整个来讲,“这个阶段的伊斯兰教是被允许完全自由地履行其宗教功课的外来商人们的宗教。西非的商人一直将宗教孤立于国家和人民之外,不管他是暂时的还是长久性的居住者。在这里,统治者表白信仰伊斯兰教只是一种补充的宗教保护措施,它与其传统宗教并存而不是取而代之,而人民群众没有,甚至也不指望把伊斯兰教作为一种装饰来接受。”①

①〔英〕J.斯潘塞·特里明厄姆:《西非伊斯兰教史》,第28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年英文版。

第一次试图用武力在苏丹传播伊斯兰教的是参加穆拉比特运动的西撒哈拉柏柏尔人。公元1020年左右,累姆图纳,果达拉和马苏法这三个桑哈贾部族的首领面对加纳日益增长的势力,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的领袖累姆图纳入塔尔西纳可能是穆斯林桑哈贾人的第一位重要的统治者。他曾到麦加朝觐,学得了圣战思想,但他本人于公元1023年在与黑人异教徒作战中被杀。他的继承人是他的女婿叶海雅·伊本·易卜拉欣。根据部落轮流指挥的原则,后者应是果达拉人。叶海雅于公元1035年带领其他桑哈贾首领到麦加朝觐,返途路过凯鲁万时,曾向著名法学家艾布·伊姆兰·穆萨·本·尔萨请教,并要求他指派一人向撒哈拉人传授真正的教义。后者让叶海雅到纳菲斯去找宗教学校校长瓦贾志。一位名叫阿卜杜拉·伊本·雅辛的人受指派随叶海雅而行。然而,阿卜杜拉在桑哈贾人中的宣教工作收效甚微,而且在叶海雅死后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于是他带领少数忠实的信徒,其中包括累姆图纳入叶海雅·伊本·欧默尔及其兄弟艾布伯克尔,前往苏丹边竟,在塞内加尔河的一个小岛上建起“里巴特”。这是一个设防的清真寺和宣教中心,阿卜杜拉在这里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其信徒,传授马立克学派的教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产生出“穆拉比特人”的称号,意即来自里巴特的人。

当其信徒增至上千人时,阿卜杜拉认为向异教徒发动圣战的时候到了,各部族一个接一个地被战胜,被迫接受伊斯兰教。穆拉比特人的声威大震。在他们向北征服一些柏柏尔人部落之后,公元1054年面向对加纳发动进攻,公元1076年占领加纳首都。加纳的战役,结束了这个王国对西苏丹的长期统治,导致伊斯兰教在塞内加尔和尼日尔之间萨赫勒地区的胜利。加纳的索宁克人被迫接受伊斯兰教,并在依附于他们的许多部族中传播这一宗教。

公元1087年,艾布·伯克尔在同叛乱的柏柏尔人战斗时在阿德拉尔被杀,毛里塔尼亚的桑哈贾联盟随之解体,苏丹的穆拉比特运动结束。这次运动没有留下持久而巩固的政治制度,边境上的游牧民开始臣服于黑人王国的国王们。伊斯兰教以和平的方式继续传播,索宁克人在这中间起了重大的作用,萨赫勒和马西纳各部族在他们的努力下纷纷改宗。而后者的商人们又与勤奋经商的曼迪道拉人相混合,使伊斯兰教传至赤道森林的边缘地区。

商业城镇的居民自然为伊斯兰教所吸引。杰国内的国王大约在1200年加入伊斯兰教,其臣民也随之皈依。杰内成了西苏丹最大的穆斯林中心。穆斯林商人们还开始利用尼日尔河附近的柏柏尔人居住地廷布克图,从公元13世纪开始这个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不仅成了与北方进行贸易的商业中心,而且成了重要的伊斯兰宗教中心。从公元13世纪后半期开始马里控制了廷巴克图,并要求桑海国王纳贡。

马里只是加纳在一个新王朝下的延续和扩大。公元14世纪中叶,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这“真是一个富裕、兴旺、太平和秩序良好的帝国,从西面的大西洋到东面现代尼日利亚边境,从南面森林的边缘向北进入沙漠。到处呈现出有效的治理以及有、组织的交通和贸易。”①它的国王、主要官员和商人都是穆斯林。公元1324—1325年国王曼萨·穆萨途经开罗前往麦加朝觐,声势之大引起伊斯兰世界对马里的注意。这次朝觐是有组织的、商业性的,可能还与奴隶买卖有关。据说,随行的有8000人,携带的黄金之多,致使开罗的金价跌落20%左右。公元1352—1353年,中世纪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到过马里帝国的许多地方,他根据其见闻作了翔实而有趣的报道。这里“极少暴政。他们的素丹对暴政绝不宽容。还有全境安靖,无论居家和旅行,不必担心盗窃和抢劫”。这里的黑人穆斯林十分虔诚,“素丹按时做礼拜,时时坚持集体举行,对于子女,为督促做礼拜而施行体罚。如系聚礼日,如不早早到寺,会挤得无处容身。”“他们注重背诵《古兰经》,如背不出来会给孩子们带上脚绊,待背出,才行撤去。”但这里的穆斯林还保有改宗伊斯兰教前的古老仪式和习俗。例如,黑人穆斯林对其君主极为恭敬,常用君主的名字发誓;会礼和聚礼后要为素丹演奏音乐,举行歌舞,朗诵诗篇;他们的女仆、使女及年幼的女孩都赤裸裸地见人,为了致敬而把灰土扬得满头满身;甚至有许多人吃自死物的肉以及狗肉、驴肉。①

①〔英〕J.D.费奇:《西非简史》,第51页,上海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①《伊本·白图泰游记》,第598-60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伊斯兰教向乍得湖北面西法瓦人统治的黑人国家的传入还要早一些,其第一个穆斯林首领生活在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此后,加涅姆人开始向南、北扩张,使伊斯兰教得以传播。后来西法瓦人内部分裂,又受到来自北部沙漠的牧民布拉拉族入侵的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西法瓦国王们实际放弃了加涅姆,在乍得湖以南的博尔努重建政府。在这里加涅姆人与当地的黑人杂居,形成了卡努里民族和语言。公元16世纪时,他们的力量壮大,重新占领加涅姆并使布拉拉人臣服。国王伊德里斯·阿娄马(约1575—1610年)不仅把豪萨人以及博尔努西面和南面的其他部族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而且在博尔努奠定了一个伊斯兰国家的基础。在这里,“伊斯兰教的统治和法律,开始突破部落、氏族和宗教的传统管辖,使他们的成员作为个别公民而与之发生关系。”①

①〔英〕J.D.费奇:《西非简史》,第68页,上海民出版社,1977年版。

伊斯兰教公元14世纪开始由商人传入豪萨各城邦,后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迟在公元18世纪初,穆斯林豪萨商人已出现在达荷美海岸(贝宁),但这里的农业人口直到公元19世纪信奉的还是异教,就整个来讲,苏丹地区的伊斯兰化在公元18—19世纪达到高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伊斯兰教在西苏丹和中苏丹的传播是缓慢的,它具有和平的性质。这可能是由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异教的社会结构决定的,而与撒哈拉沙漠的阻隔也不无关系。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