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57章 二十世纪的伊斯兰教(2)

第57章 二十世纪的伊斯兰教(2)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不但不允许印度自治,反而加强对印度人民的统治和镇压。1919年3月颁布的“罗拉特法”规定:殖民当局可随时宣布戒严;可不经起诉就逮捕、搜查和监视任何一个印度人,甚至不加审讯就判刑;警察有权驱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等。这激怒了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当时已成为国民大会首领的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进行斗争;对协约国强加给土耳其苛刻条件表示不满的穆斯林也在“哈里发运动”的口号下加入国民大会。从3月30日起,各地不断举行罢工、罢课、罢市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甚至发生武装暴动。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当局在群众发动广泛的旁遮普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军堵住正在集会的广场的出口,向手无寸铁的数千名群众开枪,致使数百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消息传开,全国群情激愤,一致谴责英军的暴行。在斗争中甘地等人强调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团结,在一般情况下两个宗教的信徒也是团结的。然而,英国殖民当局却千方百计地在他们之间制造矛盾,挑起冲突,以致他们在政治目标上开始出现分歧。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因联盟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直至以后十多年间发展成“两个民族”的理论。穆罕默德·阿克巴尔首先提出建立独立伊斯兰国家的主张,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则成了主张政治二元论、为建立独立伊斯兰国而斗争的领袖。

2.阿富汗的独立战争。阿富汗原是受英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青年阿富汗党人穆罕默德·塔尔吉(1863—1933年)在他1911—1919年主办的《光明报》上积极鼓吹科学和民主思想,宣传现代工业和现代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摆脱英国对阿富汗外交政策的控制。同时对统治者的腐败昏庸和社会上的陈规陋习也加以抨击。以该报为中心形成一个主张独立、改革的政治派别。艾米尔哈比布拉的第三个儿子阿马努拉是该派的积极支持者。1919年2月20日,亲英的艾米尔哈比布拉被爱国者刺死于贾拉拉巴德的狩猎行宫。2月28日阿马努拉正式宣布即位,他在加冕典礼上宣布:“从现在起,阿富汗是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它不承认任何外国的统治权。”阿马努拉政权建议与英国进行谈判,以摆脱其控制。由穆罕默德·塔尔吉草拟、以阿马努拉名义致英印总督的信中说:英国必须承认阿富汗的“主权完整、行动自由和完全独立”。英国拒绝这一合理要求,并且调兵遣将,准备对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

1919年5月3日,英军在东部向开伯尔山口的阿富汗边防军发动进攻,5月6日正式宣战,并在印度开始总动员。5月7日阿马努拉颁布动员会,向英国宣战。他在首都群众大会上以“死亡,或者自由”的口号结束了自己的讲话。4万多装备原始、缺乏训练的阿富汗军队,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34万英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依仗优势兵力,加上空军的配合,英军在东部战场取得暂时的局部的胜利。斗志昂扬的阿军阻止了英军的深入。开伯尔地区的部族也于5月25日开始起义,与阿军一起向英军发动联合进攻。东南线的阿军还在部族人民的配合下挺进到敌占区,包围英军的要塞。英军的侵略在国际上也受到谴责。苏俄承认阿富汗的独立,并在道义上给予支持。印度国内革命高涨,许多穆斯林志愿前往支援阿富汗。英国被迫进行谈判,1919年6月3日双方达成停战协定,8月8日签署暂停和约。1921年10月22日缔结最后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阿富汗成了十月革命后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

3.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站在德、奥集团一边,实际上成了德国的附庸。土耳其在战争中蒙受了极大的苦难和损失,战后又成为协约国瓜分的对象。土耳其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国家的独立,毅然拿起武器,展开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

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的主力军是农民;工人阶级虽然积极地参加革命,但由于力量还不够强大,且没有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所以领导权掌握在安纳托利亚商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手中。1919年7—8月在埃尔祖鲁姆召开的东部各省护权协会代表大会上,选出了以凯末尔将军(1881—1938年)为首的“代表委员会”。9月在锡瓦斯举行的土耳其护权协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维护民族权利,要求国家独立,反对外国干涉的纲领;凯末尔在讲话中庄严宣布:“不独立,毋宁死!”号召人民“团结一致,进行自卫!”在苏丹政府1920年1月召开的土耳其议会上,凯末尔派议员占了多数,通过了要求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土耳其的《国民公约》。3月16日英海军陆战队在伊斯坦布尔登陆,唆使素丹解散议会,逮捕议员。英军与素丹勾结起来,进攻安纳托利亚。英国还指使希腊侵略军进犯安纳托利亚内地。面对严峻的局势,4月在安卡拉召开新的议会——大国民会议,成立国民政府,凯末尔任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

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在巴黎附近与土耳其素丹签订色佛尔条约。依据该条约,原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要丧失五分之四,在欧洲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及其邻近一小块地方外,全被列强分割;英军还占领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驻伊斯坦布尔;在西亚和北非的属地全被英、法、意等国瓜分。剩下的只有亚洲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土耳其在政治和经济上也丧失完全的独立自主,沦为半殖民地。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激起土耳其人民的坚决反对,他们拿起武器,英勇战斗,至1922年9月赶走了安纳托利亚的全部侵略军。接着土军开进伊斯坦布尔,素丹穆罕默德六世乘英舰逃往马耳他岛。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会议宣布废除素丹。

1923年7月24日,在有土耳其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上签订洛桑条约,废除原色佛尔条约中一系列不平等条款,规定土耳其保有其本土,东色雷斯归还土耳其,承认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赔款;关税自主,财政不受外国监督等等。但土耳其也作了某些让步,如同意海峡地区为非武装区。用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这是土耳其人民斗争的伟大胜利。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正式宣布为共和国,穆斯坦法·凯末尔出任总统。6个月后,宣布废除伊斯兰世界实行1000多年的哈里发制度,驱逐了奥斯曼家族。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取缔苏非派教团,关闭修道院和宗教学校(马德拉萨),禁止朝拜穆罕默德墓;废除一夫多妻制,颁布世俗婚姻法;制定新的民法、刑法和贸易法,以取代宗教法(沙里亚)。1928年修改宪法时,删除“土耳其的国教是伊斯兰教”的条款。1933年做出规定,宣礼要用土耳其语。1937年将“政权归还俗人主义”即现世主义作为国家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载入宪法。1938年颁布的一项法律禁止组织以宗教、教派和教团为基础的团体,政党不得利用宗教谋求政治目的。凯末尔的改革是大胆的、进步的,土耳其在世俗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无疑将对伊斯兰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土耳其仍是穆斯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4.西亚、北非其他伊斯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了,土耳其的属地乃至它的本土都成了列强争夺和瓜分的对象。但这时俄国沙皇已被推翻,德国也战败了,只有英、法在这里保有强大的势力。大战期间,英国除将埃及作为它的“保护国”以外,还占领了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勒斯坦的部分领土,并入侵阿富汗。法国除继续奴役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外,还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所以,这时西亚、北非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是反对英、法的斗争。

伊朗于1920—1921年爆发革命运动。以谢赫·穆罕默德·希阿巴尼为首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利益的阿塞拜疆民主党,于1920年4月在大不里士举行武装起义,成立民族政府,宣布阿塞拜疆为“自由之邦”。新政权虽然采取许多进步措施,但未能巩固下来,这年秋天为英、伊反动派所扼杀。与此同时,伊朗各地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中以吉兰省运动的规模最大,它有着较广泛的基础,也得到刚刚建立的伊朗共产党的支持,成立了吉兰共和国。但因革命阵营内部不团结,英、伊反动派乘机反扑,运动于1921年末被镇压下去。

1921年2月,一个名叫礼萨·汗的近卫军团长在英国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登上政治舞台。1923年10月23日他就任总理,国王离波斯去欧洲。1925年末礼萨·汗夺取王位,取号礼萨·巴列维。1935年他改波斯国名为伊朗。他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秩序,建设军队,发展交通运输,修建从里海到波斯湾的铁路。1928年建立波斯国民银行,将电信事业收归国有,颁布新的民法和刑法代替此前唯一有效的教法(沙里亚);还不顾英国的极力反对,废除治外法权。此外,妇女的面罩也被废止,并于1935年开始实行新婚姻法,把女子的最低结婚年龄提高到15岁(伊斯兰教认为女子9岁即为成年),采取婚前健康检查证明制度,规定如丈夫再结婚,妻子有离婚的权力。

伊拉克在1918年3—5月爆发了反对英军占领的斗争,伊斯兰复兴会在安那查夫和幼发拉底河中游一些城市组织了抗英起义。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和地主也建立起一些秘密政治组织,其中最大的有“伊拉克盟约”和“独立捍卫者”。1920年4月,圣勒摩会议通过将伊拉克委托英国统治的决议,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份开始在巴格达和其他地方爆发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和人民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实行残酷镇压,使运动受到挫折。但农民游击队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坚持斗争。1921年8月英国被迫宣布伊拉克“独立”,立费萨尔为国王,但伊拉克并未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1922年10月,英国迫使伊拉克签订奴役性的“英伊条约”,1924年6月“立宪会议”不顾人民的反对批准了该条约。人民的反英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叙利亚和黎巴嫩战后被英、法占领,1920年圣勒摩会议将其交由法国实行“委托统治”。叙、黎人民为反抗英、法占领军和法国的委任统治不断举行抗议活动和局部起义,使侵略者遭到惨重损失。仅据法国官方公布的数字,1922年法军被打死5000人,1924年则有近万人。1925—1927年又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起义。

埃及争取独立的斗争战后进入一个新阶段。由于英国拒不履行让埃及独立的诺言,继续其所谓“保护权”,激起埃及各阶层的强烈不满。1918年11月13日,以柴鲁尔(1860—1927年)为首的民族领袖往见英驻埃高级专员温盖特,要求让埃及完全独立。当天组成以柴鲁尔为首的7人代表团,要求与英国当局谈判埃及独立事宜。阿拉伯语称代表团为“华夫脱”,这就是“华夫脱党”的由来。该党制定了有26条内容的章程,规定“华夫脱的使命是尽可能通过合法的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独立”。以后从城市到农村都建立起了它的基层组织。华夫脱党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但它关于埃及独立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广泛的支持。当时在柴鲁尔提出的“民族要求宪章”上签名的有200多万人。英殖民当局拒绝埃及人民的正义要求,并于1919年3月8日逮捕柴鲁尔等人。这件事导致1919年埃及人民的起义。英军实行武力镇压,3000多人被杀,数千人受伤,许多人被捕。运动越出以“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独立”的框框。以后英国施行软硬兼施的反革命两手策略。1922年2月28日发表“终止英国对埃及的保护,埃及将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声明。1922年3月16日埃及形式上独立,亲英的埃及素丹福阿德改称“国王”。1923年4月国会通过宪法,宣布埃及为君主立宪政体的“自由独立的国家”。此后,虽然仍有英国驻军,埃及没有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但“独立”的取得仍不失为埃及人民的胜利。

这个时期摩洛哥里夫部族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屡败西班牙侵略军,1921年9月中旬,阿卜杜勒·卡里姆召集由12个里夫部族首领参加的会议,选举产生了国民大会,成立以他为首的里夫共和国政府。会议通过的《民族誓言》强调里夫国家的完全独立。西班牙和法国殖民主义者相勾结,共同围剿里夫共和国。1925年8月,他们出动30万军队,动用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武器,向里夫人民发动全面进攻。7万里夫军(其中经过训练的只有了7—8千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而失败。但里夫军民并未完全放下武器,一部分人退入山区,继续抗击法国和西班牙殖民者。一直坚持到1943年。

5.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起义。战后印尼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使印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深受鼓舞,觉悟水平迅速提高。1920年5月印尼共产党成立,1923年领导了铁路工人大罢工,1926—1927年领导该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与此同时,以苏加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迅速组织起来,先是“万隆读书会”,接着成立印尼国民党,以争取国家的独立。印尼共产党也加入了国民党。1933年1月爆发的泗水工人反对降低工资的示威游行和同年2月“七省号”军舰的自发起义,标志着人民的进一步觉醒;起义中荷兰籍士兵与印尼士兵共同战斗,是宗主国无产者与被压迫民族的一次联合行动,它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当代伊斯兰教与伊斯兰世界

1945年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毛泽东在谈到这次战争胜利的意义时说:“如果说,十月革命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那么,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是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现实的道路。”①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伊斯兰世界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①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48年11月)。

(一)伊斯兰教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