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71章 微子

第71章 微子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好人受难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弃官而去,箕子被纣王贬为奴隶,比干因强谏被纣王杀死。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如果以直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经常被罢官呢?如果以邪道事奉君主,又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齐景公要留下孔子,说到待遇时,他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就低于季氏高于孟氏对待您。”过了不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齐国人赠送了一批歌伎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从此很多天不上朝。孔子于是借机离职出国了。

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箕(jī)子,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剖心。

柳下惠是一位忠臣,他是一个直道而行的人,所以他当了法官,因为“直”得罪了人,就多次被罢免职务。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齐国,齐大夫欲害孔子。景公只好对孔子:“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就回到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是因为鲁国腐败才出走的。齐国人赠送了一批歌伎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从此很多天不上朝。孔子于是借机离职出国了。这里说明孔子面对的鲁国已经礼崩乐坏,三桓专权,他们生活奢侈腐化,有了女乐,竟然整天沉迷于靡靡之音中,被女色所迷惑,已经不理朝政了。孔子在这个时候虽然是大司寇,他却是不受欢迎的人。

从上面看出,好人在这个世界不仅是不受欢迎的,反而还会受难。所以做一个好人确实不是容易的。佛教常说:“行常人之所不能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这是针对入世的菩萨来说的。真正的好人当然就是菩萨,菩萨就一定是真正的好人。修菩萨行,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定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论语禅:

菩萨不怕受苦,不会改变自己的救世之心。

与隐士对话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楚国一个装疯的人,名叫接舆,一天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他说:“凤凰啊,凤凰啊!你有如此高尚的道德,为什么不受重视啊!过去了的不可挽回,未来的事业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听罢接舆这首歌,急忙下了车,想跟这位佯狂的楚人说几句话,可这位佯狂者却急步扬长而去,孔子没有机会能够和他说话。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从那里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说:“守在车上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是知道渡口的!”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洪水滔滔天下到处都是一样,你们同谁去改造它呢?你们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君子,何不跟随避世的隐士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在田里播种。子路回来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感叹地说:“鸟兽不能与人合群,我不是他们的同类,我还能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用出来改造了。”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有一次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竹器。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分辨,谁可以做老师?”说完,便放下拐杖除草。子路合掌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老师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原地,老人已经离开了。子路说:“不做官就没有正义感。长幼之节不能废弃,君臣间之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洁身自好隐居,却会让社会伦理大乱。君子做官,只是为了维护正义。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孔子虽然不同意隐士隐居山野、不入世度众生的做法,但是对于他们的品行却是非常赞赏和敬佩的。不过到了后来儒家的卫道士,排斥佛老,把隐士列入道家一派,所以他们在解读到这里时,从卫道士的角度出发,认为孔子在这里是批评隐士的,因此,对于孔子与隐士的关系没有正确的分析,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孔子遇到隐士所发表议论的真实含义。

先从隐士看孔子的角度来分析,隐士没有排斥孔子的,他们反而希望孔子也加入他们的队伍,说明隐士与孔子是有共同语言的。

有一次,子路去问路,遇到长沮、桀溺这两位隐士,桀溺就说“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意思是你们想要随从躲避坏人的君子来改造世界是徒劳的,不如随从避世的隐士而逍遥自在。可是一般人分析这里的时候,以为这两个人是对孔子冷嘲热讽的。子路去问路,他们不为子路指路,说什么“是知津矣”,好像是讽刺你孔子这样的人也不识路吗?实际上不是这样。

我们认为长沮说“是知津矣”,是语意双关,还有幽默感。言下之意是,孔子是识路的啊,天下无道,他就是为天下指出正道啊!你子路跟随老师这么久,连这一点也不懂吗?说明他们是知道孔子的志向的,并且认为孔子是真正识路的人,没有讽刺孔子的意思。子路再问桀溺,那意思就更明确了,他更是为孔子那么辛辛苦苦周游列国而感叹,他认为天下洪水滔滔,不要白花力气了,随我们这些隐士才逍遥自在,更是把孔子视为自己的同类了。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里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子的批判等等。我们要明白,子路遇到的老人不是一般的老人,也是一个隐士。子路肉眼不识,被孔子点破,等到子路再回去寻找老人时已经不见了。说明这个老人是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表面上是批评孔子,实际是说那些大老粗没有修养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有肉身的劳累,只能天天去与五谷为伴,没有精神寄托。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如果四肢不要劳动,五谷不要分辨,谁可以做老师呢?”那当然只有孔子了,难道不是在赞扬天下需要孔子这样的精神导师老吗?天下农民到处都是,可精神导师却是稀缺宝贝。

子路虽然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在孔子的教育下也有了智慧,他发现老人话中有话,所以才恭敬地在老人面前合掌而不走开,如果他要是当作骂孔子的话,为何还要自讨没趣而不走开呢?最后,老人把子路接到家里款待,更说明他是敬佩孔子的,他认为孔子是能够让人民得解脱的,他是人民的老师。即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是它本来的意义,也是有错误的,人的分工不同,难道科学家都要去种田吗?

再看孔子到了楚国,隐士接舆更是公开的赞扬孔子的品德,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里把孔子比喻凤凰应该是没有异义的,可有人误解“何德之衰?”,所以这句话有人译为“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你的品德衰败了呢?”还有人译为“为什么这样倒霉?”都不能体现原意。其意应该是:“凤凰啊,凤凰啊!你有如此高尚的道德,为什么不受重视啊!”接舆是为孔子抱不平的。他接着说“过去了的不可挽回,未来的事业还可以追求”这更是对孔子救世之志加以勉励的。可后面这句话“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一般人会认为是消极的了,实际这是提前给孔子告密的。因为他知道楚国的情况,楚王虽然想要用孔子,但是有一个嫉贤妒能的子西,他害怕孔子名气大,让他的位子坐不稳,所以向楚王进谗言(详情参阅《史记?孔子世家》)。接舆让孔子提前予以防备,但也不能明说,他就用这样的暗语说出来。等到孔子悟出来,要和他说话时,他就跑了,因为他也不需要有麻烦。所以孔子感叹良久,怅然若失,错过了一位好朋友。

再从孔子来看隐士的角度来分析,孔子也是没有排斥和批判隐士的。他听完子路的汇报,如何回答呢?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怃然”是失意或惊奇之貌,不过这里还是译为感叹为好,因为天下无道,洁身自好的人如凤毛麟角,所以孔子是感叹遇到了有道之人。“鸟兽”是象征隐居山野的隐士,没有骂人之意。言下之意是:你们这些高洁的隐士啊!是不可能与俗人为伍的。我不能隐居,我就不是你们的同类了。既然不能与你们同类,我还能与什么人在一起呢?隐含深层次的意义是,你们洁身自好虽然好,可众生那么多苦难谁去管呢?我也希望像你们那样隐居而逍遥自在啊!我不愿做你们的同类,是因为我要改造无道的世界。所以孔子接着说,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用去改造了,也能随你们做隐士了。另外一个意思是,既然天下无道,就需要我们去改造啊。到这里,孔子的境界则与隐士不同了。隐士们洁身自好,孔子是非常赞叹和敬佩的,可是他们放下众生不管,就没有仁义之心了。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隐士相当于佛教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只求自身解脱,不愿意入世度人,所以他们往往是隐居深山老林修炼,不管世事,因为他们摆脱了世间的烦恼,所以他们就没有生死的轮回,从个人来说已经逍遥自在。可是如果他们的心量不放大,不去发菩提心,那么他们就永远不能成佛。然而,到了阿罗汉境界的人,一般都会回小向大,发大心入世去度人,成为世间的大菩萨。孔子对这些人赞叹和敬佩的原因就在于此,孔子自身的境界已经超越了阿罗汉,他实际就是世间的大菩萨。

论语禅:

阿罗汉可敬,菩萨更可敬!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