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54章 子路 (6)

第54章 子路 (6)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实际上一个人要那么多财富干什么呢?和珅是清朝最大的贪官,为了搜刮财富煞费苦心,结果如何呢?那么多财富,他享用了吗?不但没有享用,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何必这样苦苦贪求呢?有的贪官就是贪钱,可到最后绳之以法时,所贪的钱财都还原封不动,这又何苦呢?

论语禅:

先正己然后才能正人。

去杀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说:“如果杀掉无德的坏人,从而亲近有德的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怎么用杀戮呢?只要您一心向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向善。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草被风吹,必然随风倒下。”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当政没有“道”,百姓就不会“无道”。“无道”是黑暗政治下面的产物,百姓“无道”,甚至犯上作乱,统治者要从自身找原因。靠杀不仅不能转变社会风气,而且还会激化矛盾。

季氏问政是用极刑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孔子是坚决反对的,故孔子对曰:你既当政,就以身作则导民向善,用得着血腥屠杀吗?“道”是人走的直路,领导是引路,上所行民所效,焉用杀?“杀无道”,看起来旗帜鲜明,极易惑众,但是到底是谁“无道”,这“无道”又是谁引起来的?

当时出了一个父子打官司的事件,孔子就反对使用刑罚。

据《韩诗外传》与《说苑?政理》:

鲁有父子讼者,季康子欲杀一人以戮不孝,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不善也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无矣。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荀子?宥坐》则说是孔子为鲁司寇时,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判;后来其父请求私了,孔子舍之,季康子责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对触及“孝”这样的问题,孔子认为也要靠教化起作用,而不能动不动就杀人,后世说礼教吃人和杀人,那是后来者的错误,不要把罪过推到孔子身上。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并不是绝对怕死的,为政不用道德来感化,只用杀戮来威胁,是绝对压不住的。所以孔子对季康子说,用杀人来为政治铺平道路是不对的,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来做领导。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跟着善化了。所以他就说出一节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我们中国文字中的“风气”二字,就是由于这个观念而来的。

论语禅: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闻人”不如“达人”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指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就是在诸侯国做官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做官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说:“那是名声,不是通达。通达是指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善于分析言论,眼光犀利,时常想到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官一定通达,在大夫家做官也一定通达。至于那种只有名望的人,仅仅是外表上做出仁的样子,实际行为却违背仁,还自以为是地以仁人自居。这种人就是你所说的在诸侯国做官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做官也一定有名望。”

现在有追星族,古代也有追名人的人。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中,谈及一个贵客,说与自己交情最好。没有多久,他所说贵客偶然来到,他竟然不认识,与他作揖推让,就问旁人是谁。旁人说:“这就是你刚才所说与你交情最好的人啊。”满座的人都看着他笑。

今天的报道中,也常常听人说谁是什么闻人,把名人说成闻人,大概是为了附庸风雅,以示自己识多见广,而不知追溯根源,孔子所说的闻人虽然仍旧有名望的意思,可是,在孔子与子张的对话里所说的闻人,却还有特定的含义。

孔子所说的闻人是那种欺世盗名,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的名人。所以孔子所说的这个闻人不是好人,是伪君子,与现在社会上一般的名人不可相提并论。名人虽然不能百分之百都是好人,但是也不能说全是坏人。

追求名望是普通人的心理,在人没有出名之前,谁都想有机会出名。甚至有个别人为了出名铤而走险,不惜以生命换取自己的名声。据说谋杀茜茜公主的凶手,被逮捕而受审讯,问他什么原因要杀害公主,他说仅仅是为了出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这个人为了出名,也可以说疯狂到了极点,付出生命代价在所不惜。这种仅仅为了出名乱杀人的行为,真是愚蠢!也可见人们追求名声那种疯狂形态。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追求外在的名声的,如果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甚至会隐居深山而不食人间烟火,自古以来高僧均有如此一段历史。当然不求出名,当他到达无我境界而出山的时候,不求出名,也会自然出名。但这是他在为人民奉献的时候,他的人格感动了人民,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真正的人民英雄就是这样出现的。这样的人是品格高尚的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达人”。所以,名人并非值得我们追捧,而“达人”倒是值得我们真正尊敬的。不要来了什么明星,就一哄而上,而来了学者作报告,则无人问津。

孔子说“达人”有三个条件:

第一,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为了正义的事情即使献出生命而在所不惜,杀身成仁。

第二,察言而观色。“察言观色”现在的意思是“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其心意”,一般针对那种见风使舵,会拍马屁的人来说的。孔子所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察言”是指这个人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从言论中分析出本质的东西来,正确的和错误的都能够区别。并非是通过别人的言论去揣摩别人的心意,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观色”是说这个人有犀利的眼光,一看到现象,就能够预见事情的未来,或者从现象能够分析事物的本质,或者从现象提出有长远眼光的策略。这才是“察言观色”的本意,这种本事只有“达人”才具有,“闻人”不会有。

第三,虑以下人。这是说“达人”永远谦虚,永远诚敬。因为“达人”已经没有小我了,他自然就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正好像释迦牟尼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就发起无限的慈悲心。“达人”虽不一定就有了这种境界,但他已经渐渐走向无我了,所以绝对不会高高在上,自以为自己了不起。正好像佛教里面有一个常不轻菩萨,他的形象就是“虑以下人”的典范。

论语禅:

做达人而不要做闻人。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 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首先努力做事,个人利益放在后面,不就提高品德了吗?指责那种过错的危害,不去攻击个人,不就消除错误了吗?由于一时的愤怒,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甚至连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

孔子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意思是指责那种过错的危害,而不要去指责犯有这种过错的人,就是批评只针对过错的本身,而不针对过错的人。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批评的艺术。

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当某人犯了某种过错,我们往往是指责某人,对他个人进行批评,而不去寻找这种过错的原因。不去给犯错的人分析错误的危害和严重性,只是一味地追究责任,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和谩骂。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对于犯错者本人也无补。你想要他没有错误,他以后的错误还会更多,甚至个人会产生逆反和抵抗情绪,事情从此进入僵局。

今天的家长,常常看见他们对小孩过多的严厉指责,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是因为你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明知错了,他也不改正,而且还要与你抵抗到底。这样不但不能收到教育的后果,而且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家长打骂孩子,孩子自杀已经不是少数,值得我们深思。

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善意地告诉他那件事情那样做下去会出什么问题,这个人就会发觉并且很容易地就改变自己的做法。如果你不是分析过错引起的原因和今后会产生的结果,一味指责他这样下去会怎么样,骂他如何如何,那么,被指责的人就会感觉不快而硬起心肠来,会不自觉地坚持自己的做法,偏偏与你作对,就是要那么做下去。其结果就是你不愿意看到的了。

因此,孔子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就是让你不要批评某个人,而是要去批评某种过错。这种批评,并非只在错误发生后,主要是在发生前事先敲响警钟,让人意识到这种过错的危害,从而小心提防,不致犯过。如果人能够这样去帮助别人,就是佛教里面的菩萨修行者。因为菩萨总是利他的、度人的,最后走向无我的境界。

批评人不要发脾气,微笑能够化解很多问题。子贡给孔子画像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论语?学而》),说明孔子的态度总是温和而善良的,他批评人也是带微笑的。孔子与子路和曾皙等弟子一起谈志向,子路说得不太好,孔子“哂”之,就是微笑的批评,孔子笑子路性子急,当仁不让,好像不太谦虚。但是这笑中又不免有赞美的味道。

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就是要仁者修忍辱。真正的修行人,不仅不会攻击别人,对待别人的攻击和侮辱也会不予计较。在大乘菩萨的修行里面叫做“忍辱”,这是六度之一。

有言道:“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说忍与不忍所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忍是心上一把刀,可是人如果没有忍,没有理智,往往就会犯大错误,所以孔子说:“由于一时的愤怒,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甚至连累到父母,这不是迷惑吗?”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生起气来,不顾后果,凭一时之气而做事,要与人拼命,结果弄出人命来,连带父母、妻子、儿女都受牵连,这不是最笨、最糊涂的事吗?所以“忍一朝之忿,免百日之忧”,这是真理。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