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53章 子路 (5)

第53章 子路 (5)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这段话实际就是对“无讼”的注解。“无讼”使一切矛盾在无形中自己消灭,而法律反而只能激化矛盾。若让天下“无讼”,则天下就是太平盛世。法律不能救人,救人先要救心。所以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他们,用刑罚来整治他们,人民只是暂时苟且避免犯罪,没有产生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治他们,人民就会有廉耻之心,并且会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老子也说:“法令越严明,盗贼反而越多。”所以司马迁说法律绝对不是“制治清浊之源”,然后又以历史事实说明严刑峻法所带来危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太史公司马迁一语道破了秦兴秦亡的关键皆在一个“法”字,他说:“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因此,天下太平的关键就是道德教化,若能改变天下人心,则天下自然“无讼”,天下“无讼”,大同世界也就来到了。

《潜夫论笺校正》说:“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尔。”

这段话更直接说明了救人先要救心,应该用道德和礼教去教育民众。要让人知道什么是正义,互相亲爱而决不相互伤害,不是法律所能做到的,只有加强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灭犯罪现象。教化防患于未然,法律防患于已然。法律的目的绝对不是专门“司民短而诛过误”,而是“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

秦统一中国后,为推行法家理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惜采用“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使儒学遭受到灭顶之灾。秦始皇为政,置天下于法网之中,“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结果,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十六年,便在人们的怨恨与起义中夭折了。至汉代,在对法的反思中,孔子有关德礼政刑关系的论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孔子创立的儒学被统治者奉为圣贤之说。从此汉儒确立了法的辅助地位,将孔子的论证概括为“德主刑辅”,并以此来指导立法、司法实践。

必也使无讼乎!就需要依靠礼教来实现。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人伦道德,即所谓的“礼”。为了突出教育的作用,中国古代立法以礼为指导,执法以教为首务。法律条款的确立要体现人伦道德的宗旨,统治者为政要先教而后刑。礼法并举、刑教结合的目的是建造一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充满温馨的道德王国。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曾为鲁国司寇,其以礼教治鲁,使鲁国变成田园诗般的国家,成为后世的样板。汉中期以来,帝王劝勉天下人戮力本业、敬上爱幼的诏书便屡屡不绝。历代圣君都格外强调慎用刑罚,即使是已经触犯刑律的人,也还是要启发他们的廉耻之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例如,唐贞观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亲录囚犯,面对390名“情有可悯”的死囚,大发慈悲。他确例允许这些人在秋季行刑前回乡与家人团聚。当这些死囚全部按时返回监狱,准备就刑时,唐太宗深为感动,于是赦免了他们的死刑,使这些回头的浪子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

《礼记?经解》说:“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启发人的良知,让人们保持了古朴的民风,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关爱,一切犯罪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因为礼教的作用,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这种善良的习俗在礼教的维持下延续了数千年。

东晋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渐盛,佛教教义经中国文化融合,礼教也有了新的内容与特色。有人将佛教中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联系,认为“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佛教中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说教更能够让人从根本上去控制自己的“恶念”,以预防犯罪,提防下世堕落于地狱之中。因果报应,让人们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南朝宋文帝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曾经说,六经本来是为了救济世俗的人,如果要寻找本性真谛,就必须用佛理作指南,全国都接受佛化,我就能轻而易举取得天下太平了!”何尚之说:“如果百家的乡,有一人持五戒,就会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会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会去一恶,去一恶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这就是陛下所说轻而易举的取得天下太平啊!”

论语禅:

把犯罪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菩萨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君子是入世修行的菩萨,是菩萨就要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要有智慧,应该细细体味这个“美”字,哪一些是美事呢?有一些事情表面上看来是美事,可实际上并非是美事。这需要我们有智慧去区别。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把‘成人之美’这句话,用成了口头语,例如替人家做媒,就常说‘君子成人之美’,但是这句话是不负责任的。因为男女双方谈恋爱,已经成熟了,不过到时候在结婚证书上,帮忙盖一个图章而已,这就美其名为‘成人之美’。而事实上这又究竟算不算‘成人之美’?有时候很难断定。像我曾经为学生证过几次婚,结果很圆满的不多。”在现实生活中,好心办坏事也是经常发生的。

到底如何才是成人之美呢?佛教的菩萨,其成人之美,首先要看出发点和目的,如果出发点和目的是无私的,没有任何企图的,也不想着要人回报的,那么就是菩萨的成人之美了。带着这种心态去成人之美,即使没有成功,他仍旧是有功德的。菩萨就是要发心,这个发心,就是发善心,发真诚心,只要真正发善心,发真诚心,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仍旧功德无量。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虔诚信佛的老太太,看到儿子要去印度朝圣,就说一定要给我带回佛陀的舍利。儿子朝圣了,可佛陀的舍利哪里是那么轻易得到的,但是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捡到一颗狗牙,谎称是佛陀舍利交给母亲。老人如获至宝,天天礼拜,有一天狗牙竟然发光,变成真的舍利了。这个故事说明人向善的心一虔诚,假的也可以变成真的,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君子不成人之恶”,什么是恶事呢?善恶标准各有不同,但我们想佛教所说“十恶”和“十善”应该是公认的善恶标准。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与此相反就是十善。

第一,不杀生,首先是不杀人,若人有杀机,你就一定及时劝阻,因为一旦杀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毁了自己,你不成人之恶,就等于成人之美了。然后不杀害一切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以培养仁爱之心。最后按照佛法来说,一切生命都不能杀害,那么做杀生的职业,就应该劝阻。

再说,不邪淫,就是不要让家庭出现第三者。如果别人家庭美满,你却去充当王婆的角色,让西门庆的邪淫得逞,这是成人之恶。

再如开设茶坊酒店,你出资帮助,以为是好事,可是当这些公共场所变成赌博卖淫的场所,你做的就是坏事了。因此这些就是成人之恶,而不是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一旦恶事已经成为事实了,就已经晚了。

成全别人的好事,是菩萨经常存有的志向;在想要成全时,就会有所花费;如果不出钱,很多好事恐怕难以成全。虽然世上不费钱财的好事很多,但要花费钱财的好事也有很多。例如别人在吵架,我去调解,这是不费钱的好事。如果别人丧亲而孤单无依,或者得重病而囊空如洗,这些都需要钱财。菩萨成人之美,就要自己出资,或者发动大家帮助,让处于急难中的人度过难关。

论语禅:

以善心成人之美即是修菩萨道。

政者先正己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您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干。”

追溯真正的政治可以看尧舜禹三代之治,这三位圣君可以称之为天下正直人的表率,君王是这样,百姓会犯罪吗?唐太宗也可以说是一代明君,所以他的治下出现贞观之治,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一年罪人只有二十九人。这都是上正则下正,皇帝正则天下臣民正。上梁不正则下梁歪。

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渴望看到大同世界。可现实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货力为己,爵位世袭,靠城郭沟池以保国,设礼义纲纪以治世,连礼乐也崩坏了,就公然用阴谋、动刀兵矣,以不正为政,其治适成乱。在这样的动乱时代,孔子作了《春秋》,揭露政治的黑暗,以警告当政者。

季康子问政,正是处于这样的乱世时代。季康子虽然把孔子请回鲁国,但是他本来就有野心,请回孔子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已。面对这样一个人,孔子是反对他的政治权术的。所以几次问政,表面上好像还客气,实则是批评他的。季康子本身就是坏典型,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孔子说:“政就是正。您首先正己,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孔子论政,先正君臣。儒法都尊君,法家力主君权绝对专制,孔子则倡导“君礼臣忠”,双向调节。协和上下的关键又在先正君身,君以礼敬人,臣才会忠于职事。君不正,虽令不从。权大则责重,权利大小与道德义务的轻重相称,礼固如此。古今政治学家责君,从无像孔儒这样严格的!臣之忠,包括尽力政事与竭诚规谏二者,原则是“以道事君”而非谄谀从命。君臣相待以礼,又同受更高的道德制约,则国有道。

孔子的这种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很有积极的意义。领导人员廉洁自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各级领导人员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以身作则,首先要做到廉洁自律,这是领导人员必须具备的品格。孔子说:“政者正也”,是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不以私害公。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群众对领导者是听其言,观其行的。如果一个领导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群众是不会信任的,实际上也就丧失了领导资格。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我们手中的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群众谋利益,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每位领导者要立志做大事,千万要防止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只有领导人员严于律己,才能把本单位的好风气树起来。

季康子苦盗贼太多,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干。”

因为,在孔子看来,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清廉而不贪图财物,老百姓也就会效法。不贪图财物,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盗贼了。相反,如果作为国家领导人都贪图财物,那下面的各级官吏乃至于普通老百姓就都会贪图财物,这样一来,当然会盗贼蜂起了。

贪欲是罪恶之本,人如果没有贪心,就不会犯罪。我们仔细想一想,人一生所求,不过吃穿二字。而实际上,你天天吃山珍海味,并非能够长寿。你穿得华贵高雅,也仅仅是盖住一个肮脏身体。唯有死是最平等的,一旦死亡到来,不管你一生有多少金银宝贝,也无法带到地下去。有一些人想尽办法带入棺材,又还有谁来受用,倒是好了盗墓贼,最后连死人的衣服也会扒一个精光。想来想去,贪心那么大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还是圣人说得好:“知足常乐。”若不知足,贪心永远也没有止境,贪心没有止境,就必然会侵犯别人的利益,而侵犯别人的利益,其结果是害了自己。从上层阶级来说,若是统治者贪得无厌,就会欺压百姓,欺压百姓的结果就会引起民变。从下层阶级来说,饥寒起盗心,盗贼别人的钱财,被人发现就会被人痛打,同时还触犯国法,一旦抓住就要绳之以法。所以贪来贪去,最后还是害了自己。

季康子自己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他有那么多财富了,甚至比周公还富有,可他还不满足。所以当冉求为他搜刮民脂民膏时,孔子号召鸣鼓击之,这是孔子唯一一次对自己的学生充满这样愤怒的态度。这种愤怒实际也是挽救冉求。像季康子这样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搜刮民脂民膏,下面的人民怎么又不会产生盗心呢?为何历史上那么多农民大起义,这是被统治者逼迫的。所谓逼上梁山就是这个道理。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