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57章 子路 (9)

第57章 子路 (9)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什么是善人政治?它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从尧舜禹三代之治,周朝近八百年天下,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我们都可以看到善人政治历史轨迹。孔子为政三月而鲁国大治,人民歌功颂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亦是善人政治的结果。

实现善人政治的条件就是用道德感化天下人心,让天下人同为一善良之心,即实行德治,而不实行法治,这样就会使得人民能够像众星拱北辰那样地拥戴他们的统治者。

如何以道德感化天下仁心呢?那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孔子答季康子问政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仅季康子需要如此,一切领导者“身正”是其为政的第一要务,因为统治者带头“身正”,谁敢不“身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把“正身”看作是善人政治的重要条件。

此外,善人政治,应该以德化人,与人为善,反对暴力。季康子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反对以暴力的方式和恐怖的手段来实施统治,即使是以“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正当理由也是不能够被容忍的,所以孔子称赞“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为“诚哉是言也!”

实施善人政治的过程中,孔子说了三种不同的时间。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就是说三年可以使各种制度健全起来,礼教可以初具规模,世道可以向治世转化。实际上,人的心若是一天向善,则天下一天归仁,孔子已经阐述过这个道理。所以从理上来说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从实践上来说,则需要时间,时间的长短,以圣君的感化力而定。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朱熹说:“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有圣君出世,没有一定时间的初创阶段,想要马上天下大治,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真的是圣君出世,经过他的首创,就给二世、三世以至无穷世创下天下太平的根基。反之若是昏君,则一世还没有完就会被人民推翻。如秦始皇还没有到秦二世,天下就大乱了,十几年的天下就完了,哪里还有三十年?再如一个家庭也是一样,祖辈家业初创也是需要时间的,若是后辈不予珍惜,祖辈的家业,即使是富比陶朱,要败家也不会超过三代。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程子曰:“汉自高、惠至于文、景,黎民醇厚,几致刑措,庶乎其近之矣。”尹氏曰:“胜残去杀,不为恶而已,善人之功如是。若夫圣人,则不待百年,其化亦不止此。”这种看法认为若是圣君在世,则不用百年就能达到这种境界。善人与圣人是有区别的。但是这种境界,已经是大同之世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世间没有一切犯罪现象,那不就是大同世界吗?究其根源,就是善人治国,人心亦向善了。

《淮南子?泰族训》上说:“孔子为司寇,道不拾,市贾不豫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负载,非法之所能致也。”有的古书上记载孔子当政仅三个月,社会上便出现了新气象。做买卖的不再以次充好,乱开物价了。男女有别,在路上有秩序地走路。连在路上丢失的物品,也没有人去拾了。据说鲁国有位卖羊的沈犹氏,以前每天早上牵着羊饮水,再拿到市上去卖。有位公慎氏,老婆淫荡,但无法治她。慎溃氏生活奢侈,时时违反鲁国的法令。但自孔子当政后,沈犹氏不再给羊饮水,公慎氏将他的老婆休去,而慎溃氏越境逃去。

论语禅:

人人都是善人,天下必定太平。

去贪心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的县宰,问治理的方法。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佛陀把贪嗔痴叫做三毒,认为是妨碍众生解脱的毒蛇,贪心是第一毒,它是“我执”的直接来源。因为凡人执着有小我,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无恶不作,所以除掉贪心,是得到禅定和解脱的关键。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有一天,佛陀与阿难走在田间小路上。忽然,两人都看见了路旁有一堆闪闪发亮的金子,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看,那里有大毒蛇。”阿难回答:“世尊!您说的没错,的确是最凶恶的毒蛇。”

当时田里有一位正在耕种的农人,听到佛陀与阿难的对话,非常好奇,心想:“真的有毒蛇吗?”于是他前往一探究竟,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价值连城的金子被弃在路旁。农人喃喃自语:“唉呀!这出家人所说的毒蛇,原来是可以让我享用不尽的黄金。”于是农人趁四下无人,便将黄金据为己有,从此生活富足,衣食无缺。贫穷的农人一夕致富,令旁人眼红,消息也很快地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怀疑农人不法谋财,才会一夕致富,便派人将他逮捕入狱,以国法治罪。

农人在狱中悔恨地说道:“世尊说是毒蛇,阿难也说是恶毒蛇啊……”狱卒见此状,觉得非常奇怪,即将事情禀告国王。国王听了,便派狱卒押解农人到宫里来询问原因。农人后悔地表示:“我之前在田里耕种时,正巧佛陀与阿难到田边路过,因为听到他们说有毒蛇,便走过去探探究竟,才发现这些价值连城的黄金。被贪心蒙蔽的我,于是将它据为己有,如今为此入狱,我终于明白黄金真是害人不浅的毒蛇!”

笃信佛法的国王听完农人的回答后,知道他已信受佛陀的话语,并忏悔改过,所以不但不要他归还所拾获的黄金,还赐给农人许多财宝,并恢复他自由之身。

论语禅:

一利障目,不见泰山。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和你讲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这一段话古今争议很多,今人从法律、心理、伦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的也很多。对比古今诠释,我们觉得刘宝楠《论语正义》引证得比较恰当,其说:“隐者,《说文》云,蔽也。《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郑注: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盖子之事亲,当时微谏,谕父母于道,不致有过误,若不幸而亲陷不义,亦当为讳匿。”这就是说父子至亲,绝对没有想要对方犯罪,但是为人父或者为人子,就要尽到自己的本分,父子道德修养高低不等,若父亲经常有错,做儿子的就应该时时劝阻,若劝阻了还是犯了错误,儿子应该为其隐瞒,隐瞒是让父亲自己反省,若是告发,不但父子成仇,其错误也难以改了。

不但父子之间要相互“隐”,凡是“恶”和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都应该相互隐讳,这是中国传统道德常说的“隐恶扬善”。

孔子的目的是要从人心去根本改变社会,只有人心都向善了,社会风气才会根本好转,法律治表不治本。所以孔子就力劝一切人从孝心入手,对父母要有真实的感情,父母有错,要不断劝阻,已经犯了,一定要隐瞒,以启发其廉耻之心。这样社会道德进化,没有官司可打,社会难道还会不太平吗?“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才是圣人的本意。

现在很多人要把孔子的话与法律联系起来,是没有理解孔子的本意。独有李泽厚另辟蹊径,他在《论语今读》里面承认父子相互隐瞒“在现代社会,这当然违反法律,构成伪证罪”,但他话锋一转,强调这是“人情”,而且进一步论证“从社会学说,这是重视家庭作为社会基础的巩固;从心理学说,这是重培植情感高于其他。”“因此所谓‘直’、‘正直’在这里并不是法律是非、社会正义的含义……‘直’——正直、公正在《论语》中与情感的真诚性有关。”这就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我们认为,李先生从人的真诚和情感来论述“父子相隐”是符合孔子的原意的,若不重真诚和情感,社会必然大乱,再多的法律也不能制止犯罪。

中国历史上强调以“礼”治国,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在法律上也确定了“父子相隐”合理性。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汉宣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曾上请。’足知汉法,凡子匿父母等,虽殊死,皆勿坐。父母匿子等,殊死以下,皆不上请。盖皆许其匿可知。”法律上的合理性来自道德人伦的合理性,因为法律仍旧是人制定出来的,而法律的目的也是要制止犯罪,而真正制止犯罪的方法唯在改变人心。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就此问题展开议论,他的观点不无道理。他的大致意思在说:我想先谈一下“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无疑,在讲究法治的当代社会,孔子的这条原则常为许多当代学者所诟病。无独有偶,熟悉柏拉图对话的人一定知道《游绪弗洛篇》。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也遇到类似的情况。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的外面碰到正准备起诉自己父亲的游绪弗洛,罪状是自己的父亲犯有杀人罪。这位“虔诚”的宗教家的行为引起了苏格拉底莫大的惊讶。游绪弗洛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神的绝对虔诚。因此苏格拉底就诘问他什么是虔诚,游绪弗洛也不可能对此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虽然这篇对话的主题是虔诚和宗教,但是也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反对游绪弗洛起诉自己父亲的做法,也就是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孔子“子为父隐”的原则。由此可见,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孝悌”的原则恐怕是普遍的人性之一吧。这位网友,从“孝”作为普遍的人性来论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无疑对改变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若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人也就不成为其人了。

佛书常有“怨亲平等”和“怨从亲起”的说法,为什么呢?如果人没有孝心,父子不睦,不就是“怨从亲起”了吗?而修行就是修到“怨亲平等”才算水平。

论语禅:

儿子不说父亲过,菩萨不说四众过。

恒心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话太好了!”《周易?恒卦》说:“没有恒心坚持德行,就会受到羞辱。”孔子说:“这是告诉不守德行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