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老子 > 第37章

第37章

小说: 老子      作者:老聃

【原文】

将欲歙[1 ]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2 ]。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3 ]不可以示人。

【注释】

[1]歙:收敛,收缩。

[2]微明:事物转向对立面时显现出来的微小征兆。

[3]国之利器:国家的重大机密、谋略。

【译文】

想要让它收缩,一定先让它膨胀起来;想要削弱它,一定先暂时任它强大起来;想要废黜他,一定要加速它的兴盛;想要从中有所取得,一定要先有所付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隐藏于事物发展中,不易被觉察的微妙的征兆。

捕捉到这微妙的征兆,就可以使柔弱战胜刚强。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国家的重大机密谋略,制胜之策,不能随便拿出来向人炫耀。

【阐述】

物极必反,是天下间万物、人事都遵循的自然规律。阳光最强烈时,就已到了正午,这之后太阳就逐渐西落了;月亮呈现满月之后,就开始一点点缺损了;花儿开的最好的时候,也该凋谢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为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

既然事物到了极盛的状态就预示着要衰落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道理推进或是延迟事物的发展,使事物维持在我们想要的状态。比如我们想要削弱它,就任他不断地膨胀;想要废止它,就加剧它的兴盛;想要从它那里夺取,就让它变得足够富有。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运用得就非常巧妙。他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这样精彩的论述: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革命运动所造成的丧失就是破坏,而取得时进步的建设。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经历。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

要从自然的规律中,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能简单地只看眼前。要根据事物已有的样子推知它将来的样子,不是能洞若观火,心思细密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事物发展的态势,是无形,不断变化的,需要一定的预见能力。这种预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微明”,字面的意思就是明了细微之处,对这一点,老子是很重视的。范应元是这样认为的:“几虽幽微,事已显明也。”也就是说强大中已经显示衰落的趋势,扩张中隐含着收敛的可能,兴盛中已显现灭亡的迹象。“物极必反”的过程中显示的都是一些可能性,比如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其实并不是说“柔弱”比“刚强”有力,而是“柔弱”有趋于“刚强”的余地,具有指向“刚强”的可能。这种可能不一定会实现,但一定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时刻留意事物变化的征兆,万事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有时不用刻意地做些什么,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弱点本身就可以变为长处。例如游击队,毛泽东说:“正是因为自己弱小,才有利于在敌人后方进行神出鬼没的活动,敌人无奈他何,这样大的自由,是庞大的正规军所不能得到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只要善于扬长避短,就能克敌制胜。

但如果这种智慧被坏人利用了,那么谋略就成了阴谋。只有被正义之师利用才是克敌制胜的策略。许抗生所著的《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中说:

对于老子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策略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给予了肯定,并加以批判吸收。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为夺取反“围剿”的胜利,暂时放弃一些土地,用诱敌深入的打法,以便达到最后赢得大量杀伤敌人的力量,打败敌人“围剿”的目的。当时我们采取的这一策略就是“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做法。所以直到今天看来,这一策略思想仍然是很深刻的。

可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子的智慧可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看是什么人在用,怎么用了。

喜欢《老子》吗?喜欢老聃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