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 第59章 威仪寂静分

第59章 威仪寂静分

小说: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作者:董子竹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 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再说如来

这一段经文与第三十品应是不能分开讲的,第二十九品讲,如来不存在个体人的样子,来来去去,坐坐卧卧。如来是遍一切处,既在一切微尘中,也在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在,处处在,就这也不是实有的凝固体,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运动着……谁也找不到一个“一合相”的实体存在,无处不是缘分的幻相,正是这些幻相组成了世界,组成了微尘,组成了人、众生、寿者……如来就是这一切,如来大愿如来本愿就在这一切中。早就在、本来在,只不过有一个显化不显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一个缘熟不熟的问题。缘熟了,法身本有的一定要显化,缘不熟,法身本有的也不是“在”。这一切都是在介绍实相。

但是,由于昭明把这本来是一段的经文分成了两段,后世的解经人又借此机会大讲了一通“善护念”。

我们引几段南先生的奇文,供大家欣赏。

“得到了报身成就,转成圆满报身时,不但可以无病无痛,更完全变成色界天人之身……修成圆满报身以后,就有千百亿化身,现在这个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其实三身只是一身。”

这是告诉我们,释迦还在色界天人中活着,并且“现在这个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

再看一段:

“真的佛,法身之体,悟了道,证得法身之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你说那是个什么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境界里!你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

“我们经常观察自己的烦恼、心行,不来也不去,不坐也不卧,不生也不灭。前一个念头没有了叫做灭,后面有一个念头来了叫做生,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灭亡,灭了以后就没有了吗?不是断灭相,它又会生,生生灭灭,如水上的波浪一样……”

我们把南先生这些话,和他认为佛学是真正的“唯心主义”结合起来,我们大半明白南怀瑾先生到底是在哪里失足了。

佛学中确有“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之说,但这和南先生理解的“唯心主义”有很大的距离,这根本不是说意识“心”是第一性的,和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有质的区别。

综观《金刚经说什么?》一书,我们以为南先生的哲学思想真是有几分黑格尔哲学的影子,姑且把他称之为黑格尔哲学的东方化。

首先南先生是把“法身”、“道”当成了“理”上的东西。南先生说的“理”是哲学上的概念,对此,前文已作了评点,这里不多说了。再看他现在的观点,他把经文中说的如来无有来去坐卧,理解为人的心行中的“念头”,便更证明了他对于“一切唯心造”是大大的错解了。

南先生又说佛是在色界成佛,肉身化成了千百亿。

南先生还说,佛是没有坏念头,也没有好念头。

我们终于全部明白了南先生的全部观点。

我们以为可以这样概括南先生的观念,佛极类黑格尔“绝对理念”,可以产生在一个天才智慧的头脑中,这个头脑是靠道德修养+功夫修炼达到的。一旦达到,这个成了佛的人的“心”,就是宇宙之心,就可以左右宇宙。

本末倒置了。

佛学是不会同意这种观念的,因为这种观念没有作到“一切法无我”,从始至终,这个“佛”贯穿了一个“我”字。

我的头脑、我的修养、我的修炼、我的成佛,我是宇宙心……

这一偏差又是由于在六祖慧能之后,禅宗的后学歪曲了慧能关于“自性”的观点,似乎“自性”一旦“明”了,便成了佛。

这和六祖的“自性”观,毫无共通之处。

六祖是公开否定了“心”的真实存在的。

我们不要在这些哲学问题上翻跟头了,这是没有什么用的。

历史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中的,不是在人的“心念”上。

这还用辩论吗?

“心”,是因缘所生,这是不需用靠什么功夫去证明的,当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关于人类的许多科学乃至人们的常识都证明了这一点。

“心”,是宇宙的唯一窗口,这也是用不着证明的。佛学所说的“一切唯心造”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只是说“心”是“宇宙—生命”系统的唯一的显示器。正因为“心”是“宇宙—生命”系统所造,又是它的唯一窗口,所以“心”的任何变化都不是“心”自身的变化,而是“宇宙—生命”系统实相运动的“全息”。“明心”就是明实相,明实相也就是“明心”。这个过程中,“我”这个概念是没有任何位置的。“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四个概念,反而是蒙在心上的污垢、障雾,“知一切法无我”正是擦去这层污垢、障雾。但是仅仅如此,并不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诸行无常”,心相也是“无常”,明了心相也没有什么用,这就需要“得成于忍”。在“无常”心相中有一个“常”,隐于无常心相之中,在“无我”心相中有一个“我”,隐于无我心相之中,在“污垢龌龊”心相中有一个“净”,在“无量痛苦”的心相中有一个“乐”,这就是“宇宙—生命”系统“常乐我净”的“矢量”。这个“矢量”好像是我的心造就的,其实根本不是。因为我的心只不过是一个窗口,一个显示器,它什么也造就不了,只不过是透过它可见“宇宙—生命”系统中包含的“矢量”。“矢量”是“宇宙—生命”系统自身的运动,我“能见”,只是它愿意让我见,还说什么“我造”?

当“我”发现了这一“矢量”之后,便会明白,我能发现这个“矢量”,其他的生命也必然会发现,不管我是否布施给他们,这是铁定的规律。我发现这一点,本身也就是布施了。我所谓发愿布施,只是由于我“知一切无我”,我布施给众生,也就是灭度我自己,我与众生同体,也就是和“宇宙—生命”系统本有的常、乐、我、净的福德同体。

因为“我”己随“宇宙—生命”系统的“矢量”入了一切众生心,入了一切因缘。因为这个“矢量”本来就在一切众生心中,一切因缘中。

这就是成佛之后,入色界天化身千百亿的道理,这是根本不需要修什么道德,修什么功夫的,也没有什么“色界天”可升。

成佛,实质上是什么也没有成,根本就没有什么佛可成。

成佛之前,之后,都不存在什么坏念头不动好念头不动,如果是那样,也就没有什么“忍”不“忍”的问题,定与不定的问题,哪还有什么“无生法忍”?

肉身还在时,头脑中念头还是“无常”,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一切该来的还会来,只是在荆棘丛中,我能明白辨析出什么是“宇宙—生命”系统的“矢量”,能明白标量也好,矢量也好,皆不是我所左右的,我的心最多不过是一面镜子、一个窗口、一个显示器,这就是“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中国佛学界大量的人都达到了这个地步。 他们感叹:“荆棘丛中插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这是明代高僧憨山的偈子,他是真明白了,所以他晚年改崇净土念佛,以为可以从这里转身。从现在我们了解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他是敏感的,他已经意识到净土法门正是转身处, 但最终他还是把净土法门当功夫练。 他不知《楞严经》早说过“念念元生灭。何以得圆通。”释迦老子似乎早就知道有人会在这里走岔路,于是事先发愿救度他们,四十大愿的十九愿二十愿都是专为这种人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而正宗的道路还是《金刚经》十七品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慧思大师说“我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皆已度尽”已包含了这个意思,再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全是释迦接引我们的“明月帘下”的转身处。

知了“宇宙—生命”的矢量,再把它布施给一切众生(其实也不是我要布施,应是本该如此),“矢量”入了一切众生心,入一切因缘,即是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我”与“众生”,仍然是不舍好念头,坏念头,不舍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不断妄,也断不了妄,因为“实无众生灭度者。”但是,“宇宙—生命”系统的矢量正在其中。好念头,坏念头,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皆是这矢量的标量。舍了这些标量,也无矢量可说。这又是一层“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本有的“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污泥中生莲花”。

“不断妄兮如冰消”,“妄”作为标量,消失在矢量中了。

南老,你不是认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堕落了吗?那正是众生在迅速消业呀!

这便是如来。来了吗?去了吗?坐着?还是卧着?

不可说,不可说,说是一物皆不中。

一切认为只要我认得了自性,便可解脱的说法,全是胡说八道。

因为你认为你还“认得”什么,就是有我。有我,就不是“知一切法无我”。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全是阿弥陀佛,才是解脱。

喜欢《《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吗?喜欢董子竹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