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 第30章 依法出生分

第30章 依法出生分

小说: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作者:董子竹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 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八品的真实含义

这一品的文字比较简单,我们暂舍开南老的原作,直解经文。

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六度波罗蜜,都可以给人、生命带来福德的报应。有因必有果。布施、持戒、禅定……每一项在数量上的增加,相应的所得的福报也必然增加。这些也都是“量”上的变化,可以用“多”“少”来说。但从总体上讲都不是福德的本性,福德的本性是不可从量上说的。

这是释迦针对古印度人的文化习惯说的。古印度人都有布施的良好习惯,在那种文化观念中的人们,信因果,但把因果当成了二值逻辑A─B。从局部说,这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给得多也收得多。

释迦牟尼指出,你们这样的作法,这样的文化习惯,说不上错与不错,但缺少一个超越,不明福德的本性,即使一时多,另一时还会少,一生命多了,另一生命还会少,这一生多了,下一世还会少。

释迦的语言表达也是恒顺古印度人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他不去纠缠这些文化观念本身对与不对,那是历史限定的,说也无用,不如肯定他们在一定范围的作用,然后引申一步,这便有了下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注意,在这里,释迦可没有讲智慧不智慧,悟道不悟道,只是说“受持”。你拿到手就算。后人在这里加了什么悟道、什么智慧,这是他们自作聪明、自作多情加上的。

释迦牟尼始终坚持因缘法。人间的智慧、悟道是第二位的意义。没有“宇宙—生命”系统的因缘成熟,你的智慧,你的悟道,从何处来?

在这里,我倒是希望人们多学一点唯物主义,把智慧、学问、思想意识之类的东西往后放一放。没有“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存在,整体的运动,智慧这些劳什子,还不知在哪一个爪哇国呢!

真正的福德性是什么?那就是无“四相”。怎样无“四相”?“四相”, 对于肉身的生命来讲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无法让人的意识“无四相”。但是从实相说, 作为果,众生的意识活动是“宇宙—生命”系统运动的果;作为因,它还会布满“宇宙—生命”的全系统。 只是由于“四相”的缠绕, 善善恶恶造成了“结使”(烦恼),因此“宇宙—生命”系统的大仁大德也可能暂时走向自己的反面,正如南老给我们介绍的“末法”时代就是可能到来的。人将不成之为人,只活三十多岁,只能有一尺多高,十二岁结婚,甚至更惨。“有生必有灭,有盛必有衰”,释迦正是从这种实相演变规律来说的。这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个人的修行福德改变不了这个规律。

正如水、雨、雪、江水、河水、湖水、茶、酒……每个生命完结自己一阶段使命,立即回到大海中,全成了海咸一味。因缘成熟了,海水会蒸发,成水气,化云……成河、成湖、成江、成冰……成茶……成酒,世界还是这样丰富多彩,但是雨、雪、河、湖、茶、酒……都不受后有。

茶、酒、雨、雪……不受后有,这段生死完了,回入海咸一味,也就是“灭度”了。再返回人间,还是新鲜的,臭水沟没有了,茅草湖没有了,世界永远是新鲜的,越来越新鲜。这才是真正的福德本性,不是布施、持戒、禅定等类可以换来的。这种福德不可用量说,无所谓多也无所谓少。

如果“宇宙─生命”系统成了这样,“末法”时代就不会出现。

作为书, 我们不能不这样去叙述,千万请你别把这一切当学问,当道理。这是“宇宙─生命”系统的必然趋势。这是实相。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灭度”大愿,是法身本有的,此大德至善是因缘熟了以后的报身德,显化在释迦草民这个化身上的,也是实相。

实相不是智慧,不是学问,悟与不悟是一样的。

实相的运动,是因缘的运动。“受持”了,知道了,哪怕只听过四句内容,懂不懂都算是和“灭度”大愿结了缘。一旦有了缘,反对,拥护,高兴,厌恶都不管用,全无法阻止因缘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因缘,因本愿的显现已经成熟,一切众生早晚非成佛不可,现在已是佛。

“乃至四句偈等”是少到极致的意思。缘分不以多少说,正如福德不以多少算一样,接触了就要也就是有缘,有缘就要也就是是被“灭度”。你也就非成佛不可了,现在已是佛。

“为他人说”就是鼓励人们把这个因缘更广地流通出去。说一个,成就一人,这个福德太大了,什么也比不了,因为这是福德的本性,不可以以量计,这种福德不是那些可用“多少”计算的福德可以比拟的,是无量福德,因为一切“结使”去完了,烦恼的根断了。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在解“诸贤圣”一词时,我们已经说过,一切众生都是佛。

正因“灭度”大愿,是法身本有的,也可以说是一切众生努力的结果,不然显化不出来,我释迦也不会得到他,因此这个“灭度”大法又将度完一切众生。“灭度”大愿产生之时,众生就该说都是佛,都在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中了。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与《金刚经》都有缘。

从《金刚经》的“灭度”大愿说,没有众生即诸佛的共同努力产生不了,所以“一切诸佛"都和《金刚经》“灭度”大愿有缘,也可以说一切众生的努力——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和《金刚经》是一致的。从《金刚经》角度说,就是“皆从此经出”。“如来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世界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无上正觉。”所以一切诸佛、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

注意,理解佛经不可有固定的时空顺序, 从“宇宙─生命”系统本体说,“来去”、“前后”之类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金刚经》是一切众生努力的结果,又必然回馈给一切众生。所以一切世间法、自然法都是佛法,佛法也是非佛法,不是说只有高山丛林的庙中才有佛法,那里的老僧可能还会嫌弃这样的非佛的佛法。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个人修福、修德不是出路。 你和“宇宙—生命”系统从来是同生同灭(无生无灭)同垢同净(不垢不净)同增同减(不增不减),被妄念所缠,杞人忧天是一种游戏。

一切众生,早早晚晚会悟透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与“宇宙—生命”系统,不是一,也不是二。如果是一就不会有万紫千红的生命现象;如果是二,我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这不是哪一个个体人修行的结果、善护念的结果,而是历史整体进步的结果。放眼看世界,这个迹象已经明显摆在人们的面前。

自然科学的进步越来越明确地证明了,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无量的但又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宇宙中无量的能量运动构成了大系统的平衡,人在其中不是孤立的存在。既不是完全主动的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的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宇宙—生命”系统的运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然科学的进步越来越明确地证明,主客之分,精神物质之分,只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是正确的。时空的存在也是不可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宇宙—生命”系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从人类社会说,万紫千红的文化模式,正在构成一个“和”的结构,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眼前的事实,高科技信息工具的出现,更会把人与人、人与自然联接为一个整体。

人,将越来越明白,个体的生灭的人,只是一个幻相,这个幻相的一切部分都可以还给产生他的因缘,有一个是还不了的,那就是“宇宙—生命”系统本身。

这就是你自己,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无时无刻不表现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历史越进步,社会越进步,人们对《金刚经》揭示的真理越清楚、越明白,越来越不要开什么悟。

我们不知道,南老所说的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越来越堕落是指什么说的,如果是指旧道德,那是非淘汰不可的。如果是指般若智慧,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那将是全人类的常识。

为什么?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为什么?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如南老所说,《金刚经》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把现代社会的全部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部进步,排斥在《金刚经》之外呢?

南老劝我们“脱缚去黏”,自己的“缚”、“黏”为什么这么严重呢?

我们歌唱历史的进步,历史不会退步。歌唱一切历史的进步,便是歌唱正宗佛法,就是歌唱佛、如来。

历史的进步,正是“灭度”一切众生的本愿的胜利。本愿的胜利,还是历史本身的胜利。

喜欢《《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吗?喜欢董子竹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