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41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9)

第41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9)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市区公用电话创办于民国十七年。二十三年9月,城区各邮局附设公用电话。二十四年2月,广设公用电话零售处。凡商铺店家有“殷实可靠”铺保,愿意经营者,均可申请装设,不收任何费用,并从话费中发给一半佣金。初在阊门外石路、火车站、东中市都亭桥、西中市、南新桥等16处装设。至三十五年8月,城区共装有公用电话27处,并指定其中11处可以挂拨长途电话。

解放初,一些代办商铺店号停业!950年公用电话减为24处。1952年7月,增加国营和私营商店代办公用电话91户,此后逐年增多。至80年代中期,在市区主要街道上,间距500米即有1处公用电话。代办户一半以上是集体所有制的南酱、烟杂商店,少数由居委会、工厂、退休工人代办,由电信营业处管理。有的还办理就近地段街巷里弄居民的传呼或代传业务,有的兼办长途电话及吴县农村电话业务。

90年代市内公用电话发展较快,主要街道的人行道上装有无人管理的投币电话,1996年7月1日,市区首批1C卡公用电话开通,在市区主要街道上,每间隔20!50米就有投币或1C卡公用电话设施,市民称便。

四、电话新技术

【声讯】1993年9月15日,苏州邮电局开办168声讯业务。该项设施可储存信息31个大类、700套信息,可同时为300个用户查讯。当年3个半月接受咨询161.02万次。

【寻呼】苏州邮电局无线电寻呼中心于1988年10月25日对外试行服务。无线电寻呼是现代通信手段之一,该局试用的发射设备从美国引进,信号发射机服务半径可达20公里左右,至1988年底,安装用户295户。

1990年10月5日,苏州邮电局七分局寻呼中心系统通过验收启用,该寻呼中心系统用微机局域网、共享数据库和集中编码技术,终端采用中文提示;同时,苏州邮电局在省内首家实现以全国统一的特种业务形式进行接续,用户中需拨打126即可接通寻呼台。

【移动通信】1992年12月,江苏省开通第一个移动电话网——A网,以后相继开通B网和C网,移动电话客户至1998年3月,已达100万户,苏州地区移动电话户数达20.7万户。江苏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分公司在金阊区阊胥路363号设石路营业厅方便用户。至20世纪末,移动电话已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传递信息的首选通信工具,许多人在大街上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机与对方通话,已成为当时的一大时尚。

(第六章)城市管理

民国期间,吴县(苏州)设有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并作出取缔违章建筑、危险房屋、整顿市容、加强市区建筑管理等规定。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管理逐步加强。1962年,市政府制定《城市建设工作条例》,对城市的建设管理、勘测管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及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园林绿化、房地产管理方面作出规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管理机构被撤并,规章制度被打乱,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城区任意占道、占地、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现象到处可见,无照、无证施工和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1980年,市、区成立以整顿市容卫生、交通秩序、违章建筑和占用道路为重点的“三整顿”办公室。1981年,区政府建立城市管理办公室,市成立市容监察大队,区设中队,加强市容环境监督。

1985年初,区城市管理办公室与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1990年,苏州市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金阊区相应建立迎接全国卫生城市检查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为临时性机构),后建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城管办,后办公室撤销,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具体指挥全区“迎检”工作。

1992年6月,区城管监察中队撤销。

1995年6月,成立“金阊区公共环境委员会”,为区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正科级建制,同时撤销区城市管理办公室。1996年11月,区公共环境委员会更名为环境管理局,区爱卫会办公室设在区环境管理局内。

1997年9月,苏州市规划局金阊分局成立。分局为市规划局派出机构,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居民私房建设进行规划管理,对规划宽度在12米以下的道路两侧改变建设外形的装饰、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等建筑工程以及12米以下道路、市政工程进行规划管理;负责辖区内规划宽度14米以上道路两侧50米以外的临时建设工程的规划等工作。

1998年5月,苏州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区创建指挥部随之撤销。至1999年3月,金阊区建立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兼任正、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及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3个协调小组,领导城市管理。

(第一节)环境卫生

苏州传统的环境卫生事业有壅业和清道业之分。壅业(经营粪肥)始于清初,原由部分市民、市郊农民于就近街巷收集少量粪便,逐年扩展兼并地段,后由官府发给“官契”,确认产权,成为壅业业主。清道业(经营灰肥)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灰老板、半灰老板、清道夫之分。灰老板拥有灰段(收集垃圾的地段)、垃圾堆场、运输工具;半灰老板拥有垃圾堆场和运输工具;清道夫则受雇于人,穿标有清道夫字样的马夹,在指定地段打扫和收集垃圾。

解放后,1953年建立苏州清洁肥料管理所,负责全市城区清扫卫生工作。1956年2月,粪商贩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市肥料公司。同年5月,建立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简称环卫处),下属3个区环卫站,金阊区环卫站为其中之一。于1984年5月划归区城建局领导,更名金阊区环卫所,形成市区两级环卫管理网。

环卫专门机构建立后,逐步形成清运(粪便收运)、清扫(马路保洁、垃圾收运)、消毒(厕所消毒)、水上(河上收粪和河道打捞)四大环卫工种,实行“双挂钩制度”(即清扫小队与街道办事处挂钩,清扫工人与居民委员会挂钩)。

1994年环卫实施体制改革,建立金阊清洁服务公司,与金阊区环境卫生管理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实行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

随着区域的不断扩大,环境卫生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增多,清扫保洁工作从1985年的25万平方米扩展到1995年的24条主次干道91万平方米,打捞8条共7.5公里河道漂浮物(不含防汛打捞的28条共26公里河道),垃圾和粪便日产日清。同时还负责辖区内的特种垃圾的清除和市容卫生监察。1995年,区政府委托并授予区城建环保局组建并管理区市容环境卫生监察队伍,负责全区主次干道市容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并在环卫所内建立金阊区市容卫生监察队,承担全区环境卫生的监察管理,隶属区环卫所。

1999年10月金阊区深化环卫体制改革,组建新的区环卫所和区城市清洁服务公司,实行“小所大公司”。区环卫所代表政府行使对环境卫生和市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区城市清洁服务公司属企业性质,实施辖区内的道路、河道、公厕的卫生保洁,以及工厂、商店、医院、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产生的各类垃圾、粪便的经营性服务,员工333人。

至1999年末,区清洁服务公司拥有垃圾车21辆,粪车9辆、压缩车3辆,以及扫地车、洒水车、铲车各1辆。

一、垃圾清运

民国二年(1913),垃圾清运专用工具是扁担、木桶,后来改为手推木轮车、铁箍木轮车。1949年,清洁大队有铁箍木轮车。1953年,由灰老板出售垃圾给农民改由清洁队员直接向农民出售垃圾。1954年,全市设立垃圾码头,改装铁轮硬胎垃圾车。1956年,开始改装轮胎式垃圾车。

50至70年代初,城市垃圾的主要成分是草灰、煤灰、蔬菜叶皮,市郊农民购买后装船运回,作为肥料。70年代后,农村化肥使用普及,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中无机物增多,农民不再进城收挑垃圾,由环卫处(所)负责出运堆放到指定地点。为提高垃圾清运能力,1978年购置区环卫站第一辆垃圾汽车。80年代中期,先在居民新村中试行垃圾袋装化,至80年代后期,袋装垃圾在全区居民中推行。

二、粪便管理

解放前,壅业归私人经营。1953年建立市清洁肥料管理所后,对粪商实行监督管理。同年10月,按市政府颁布《关于粪便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区内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团体等单位的粪便,由市财政局统一管理出租,挑粪人员要登记和交纳租金。1954年1月公布《黄粪统一售价建立黄粪供应站,配合爱国卫生运动,取缔露天粪坑和抢倒户,修建公共厕所。市肥料公司、环卫处成立后,开始培训第一批环卫消毒员,对单位内厕所和公共厕所进行施药消毒,并建立清厕工种。1956年8月,市人委公布《环境卫生管理公告再次取缔露天粪坑和抢倒户,要每户居民晚上将马桶放大门外,由环卫处人员凌晨上门收倒粪便。1957年7月,市人委公布《粪便管理公告》,设立水上检查口子,查处偷粪活动。1960年,建造第一批洗刷站。1963年起,公共厕所和洗刷站逐步安装自来水。1962年,环卫处购置第一辆运粪汽车。

随着新村发展,为解决粪便设施无害化处理,70年代开始大批兴建化粪池。1981年,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化粪池进行改建。至90年代后期,新村住宅均有抽水马桶设施,粪便皆作无害化处理。

三、水面保洁

1956年起,外城河配有水上收粪船,内城河配有水上打捞船。1964年建立卫生签证制度,规定凡船户必须在船上备有粪便容器和具有收粪专章证明,并持有环卫处与市交通局共同颁发的卫生签证,方准航行。船户船上的粪便由收粪船定时逐船收取。1966年后,水上收粪受到干扰而终止,水面保洁陷于停顿。1981年恢复水面保洁业务,配有打捞船。1985年,区环卫所保留1条打捞船,专门打捞内城河水面漂浮物。90年代后,苏州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对水面保洁的要求提高,打捞船只逐年增加。至90年代末,金阊区内共配置5条打捞船。其中金门街道辖区1条,负责打捞自升平桥至皋桥的学士河、吴趋坊河,全长1320米;桃坞街道辖区3条,负责打捞阊门下塘河(都亭桥至吊桥,全长1253米)、桃花坞下塘河(日晖桥至尚义桥,全长1253米)、河沿街河(都亭桥至日晖桥,全长480米)、河西巷河(日晖桥至平四水闸,全长830米)、仓桥浜河(仓桥至板桥头,全长280米)、阊门内横街河(阊门内下塘河至尚义桥泵房,全长580米);石路街道辖区1条,负责打捞自谈家巷至普安桥的淮阳河、鸭蛋桥浜河,全长869米。保洁8条河道总长度6865米,面积为34325平方米。

四、卫生设施

【公共厕所I清康熙年间,公共厕所只是在木制粪桶和粪缸四周,围上一圈芦苇或筑一堵土墙。至乾隆年间,始有砖木结构公共厕所。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公共厕所得到普及。民国十八年,城区的公共厕所,每座厕所有三四个蹲位;有男厕所,无女厕所。厕所内用煤油灯照明,二十年改用电灯照明。解放后,对城区公共厕所逐步改造,改善设施。1963年起,公共厕所内安装自来水冲洗。1982年,公共厕所普遍安装定时自动冲洗设施,有专人负责厕所卫生,实行收费服务。

【垃圾箱】始于清末。城区垃圾箱是木制的圆桶,民国元年改成方木箱。解放后,普遍改用混凝土砖结构垃圾箱。在公共场所及主干道,设陶瓷垃圾箱。

【垃圾中转站】1978年,市环卫处自行设计半机械化垃圾中转站,用汽车装运,各垃圾中转站配置装运垃圾的机械设备。

五、下水道

城区排水原用砖砌阴沟和石驳水沟排泄雨水和污水。至1949年解放时,城区有149.3公里长的砖砌排水暗沟,常被垃圾杂物堵塞。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原有排水系统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50年代开始在部分已拓宽的干道埋设混凝土瓦筒管下水道。窨井盖由砖石并台到水泥、铁铸。铁铸盖曾因被人盗卖而造成行人摔伤事故。1979年,规划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建造污水处理系统。其中与金阊区有关的有:

城西区处理古城以西,狮子山、何山以东,胥江以北,沪宁铁路以南约2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的污水;

城北区处理平门外城河以北,城北公路以南,西起钱万里桥,东到官渎里、沪宁铁路西侧约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的污水。

污水管道从1980年开始逐年铺设。1983年铺设三香路(三香路至寺泾桥)污水管,直径0.45、.6米,全长246米;进厂(城西)污水管,直径0.6米,全长326米;烽火路污水管,直径0.45米,全长456米。

1985年,市区主要下水道比刚解放时增加1倍。绝大部分为混凝土瓦筒管,直径最大为105厘米,城市排水能力有所增加。

1986年以后,下水道的铺设均与道路建设、住宅建设同步进行。阊胥路拓宽、金门路延伸、中街路、养育巷改造成为主干道,在建设过程中,首先是下水道的铺设到位。90年代以来,结合苏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区环卫部门每年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疏通下水道,翻通窨井、疏挖阴沟,确保全区环境卫生达标。

1995年,苏州城西污水处理厂被评为全国同行业“十佳”单位。工厂担负城西彩香、三元等居民住宅区的生活污水的处理任务,设计处理能为1.25万立方米日,处理工艺为二级生化处理。

【苏州市排水管理处】苏州市排水管理处位于金阊区内桐泾南路718号,系全民事业单位,隶属苏州市市政公用局。管理处承担市区污水接纳和处理工作,参与市区污水接纳设施建设规划和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方案的编制审批,制定污水处理厂运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管理污水处理日常运行,完成年度污水处理任务;负责市区污水排放管网、污水提升泵站的日常养护和监督管理。1999年末有职工330人,拥有固定资产3451.2万元,下辖城东、城南、城西3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能力5.75万吨,服务市区6.5平方公里。

(第二节)环境保护

苏州是座古老的风景园林城市,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工业大多是手工业、工艺美术、丝绸纺织业,其他行业较大的工厂也为数不多,环境比较清净,污染问题不明显。对废水污染的防治,清代就有记载。乾隆元年(1736)虎丘一带染坊林立,河水青红黑紫,污染严重,当地120家居民曾联名控告。翌年,苏州地方衙门奉宪永禁虎丘山前开设染坊污染河道,勒石树碑于虎丘头山门。

一、机构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