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40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8)

第40章 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8)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苏州市联运公司】又名苏州联合航运公司。位于金门外城墙南侧,创建于1984年3月,隶属苏州市交通局。公司系承办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运输服务业务为主的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1999年末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库场面积2万多平方米,年创效益600万元左右。公司下设铁公水分公司、集装箱分公司、储运分公司、河江海分公司、客运旅游分公司、蓝天国内旅行社、通联汽车代理有限公司、苏州亚之桥货运信息服务中心等8家分支机构。主要经营铁路整车、零担货物与集装箱的到达与发送联运业务,承办公路汽车运输的整车、零担货运与仓储和内河、长江、沿海水路整批、零担货运配载业务,承办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客票的售票服务,以及团体、个人的旅游和会务服务。通联汽车代理有限公司为社会提供货车代理,实行代办车辆营运证、养路费、安全事故处理等一条龙代理服务。苏州亚之桥货运信息服务中心采用信息技术组织货运运输。联运公司是中国交协联运联合会常务理事成员单位、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成员单位、京津沪铁路集装箱协会成员单位、江苏联运协会副会长单位、苏州市联运协会会长单位。

(第五章)邮政电信

苏州的邮电通信事业,最早发源于今金阊区境内。创建于明,全盛于清,专为传递民间信件的商办民信局,皆设于阊门外鲇鱼墩一带。清光绪七年(1881),苏州电报分局在阊门内王枢密巷(今五爱巷)开办。二十四年,苏城第一家电话公司即德律风电话公司创办于阊门内下塘泰伯庙。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邮电网点调整,电报、电话局逐步迁人市中心,金阊区的邮电网点归属分支机构。1994年邮电指挥中心在三香路西首建成,金阊区再度成为全市的邮电中心。

(第一节)邮政

一、驿站

中国邮传历史上溯周代,后有驿站(驿亭、驿馆)之设,专事传递官方公文书简、接送官员、运送官物。苏州金阊区境内的京杭大运河,是南北航运必经之地。“姑苏驿递南接行省,北抵大江,东南贡赋并两浙、闽海之供,悉由兹道,是以送往迎来,岁无虚日。”据传,早在伍子胥建城前的吴王寿梦、诸樊时(公元前585—前560),今东中市都亭桥处就设有都亭驿。北宋年间,在盘门至胥门城内,设置姑苏驿。北宋诗人苏舜钦在庆历五年(1045)作《独酌》诗,诗尾有“书于姑苏驿”一语。这是至今见到的姑苏驿的最早记载。南宋时名为姑苏馆,“宏丽雄深为三吴之冠”。元、明、清又称姑苏驿站、姑苏水马驿,迭有兴废迁徙。清代驿址在胥门外,现已无遗迹可寻。据《苏州市志》载:古时设于金阊区内的驿站有:

皇华亭(一名接官亭)在阊门外普安桥西,元时设。专为迎接皇帝诏书、诏令之亭。明洪武元年重建,年久倒塌。清康熙二年重建。

升平馆在梵门桥。

望云馆在阊门内,相传即金阊亭故地。宋绍定二年(1229)建。

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邮传部奏准裁撤驿站,苏州驿站全部裁撤。

二、民信局

明末清初,苏州商办“信局”(俗称民信局)兴起,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已有52家,大多通过船只传递信件,与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信局交换。民国十一年(922),今金阊区阊门外吊桥、鲇鱼墩一带有民信局33家(时苏州全城有35家),业主临街租屋1间,开设门面,高悬写有“XX信局”的招牌,并注明投递地点。民信局经营的业务有寄递信件、包裹、报纸,银钱汇兑,业务范围广泛,经营方式灵活。信资可由寄件人支付,也可由寄件人预付一半,余资由收件人收到时付给。对老主顾的信件可上门揽收,邮资可以记账,按年节计算。寄件人遇有急事,可以在信封上烧去一角或插羽毛一片以示火急,付以较高信资,民信局可加速办理。信件也有保价,常以信件重量、价值、距离远近议定纳费,若有损坏丢失,按价赔偿。

民国十七年,国家创办邮政后,政府作出限期取缔民信局决议,苏州几十家民信局代表集会讨论,呈请从缓取缔,未获允准。有9家在限期前先行关闭,其余24家在23年2月全部关闭停业。

三、邮政局

【邮政总局】清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初五(1897年3月7日),以海关管辖区域为标准划分邮界设局,设苏州府邮政分局(一称总局),局址始设葑门外觅渡桥,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迁阊门外鸭蛋桥堍。民国二年改称苏州一等邮局。三年,隶属江苏邮务管理局。邮区范围为城区及其近郊一带;境内较大乡镇另设二、三等邮局,信柜仍归苏州邮局组织管理。十五年,易名吴县一等邮局;十七年,复称苏州一等邮局。二十六年苏州沦陷时,一等邮局局址被日军占用。第二年复邮,暂借观前街四明银行房屋办公。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鸭蛋桥原址。三十五年,仍改为吴县一等邮局,直至苏州解放。

1949年4月30日,市、县分设。吴县一等邮局改名苏州邮政局。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0年3月15日撤销军管。1951年8月,邮电合一,成立苏州市邮电局。局址设在人民路慕园。

1994年6月,苏州通信指挥中心新大楼在三香路西端182号落成,苏州邮电局迁新址办公。至1998年10月,邮电分开运行,苏州邮政局迁平江区白塔西路。

【分支机构】晚清时城区所辖支局,初办时仅有阊门内宝林寺前1处,以后逐步增设。据宣统三年统计,城区设7个支局,其中现金阊区境内有2个支局(养育巷、西中市)。

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城区支局未变。苏州沦陷期间,减少到4个,现金阊区内的2家未变,至1949年解放时包括养育巷、西中市在内共有4处。

解放后,市县分治,吴县境内的邮电通信归市邮电局领导,原二、三等邮局与当地电信机构合并,改为邮电营业处,后改为邮电支局。其中,城区设阊门等4个支局及景德路等13个邮电所。嗣后,金阊区内的邮政网点多有变化。60年代初,撤销景德路等4个邮电所。1982年设三香路等邮电所;1983年6月在城西新建住宅区设新庄邮电所;1984年设彩香邮电支局。

四、邮政业务

【函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州邮局试办快递函件,是江苏省最早办理的邮局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10月21日,试办收寄航空函件。1960年10月1日起,开办特种挂号业务,规定有粮票、布票、食油票、户口迁移证、粮食转移证、共青团组织关系,使用特种挂号信函寄递。1982年6月1日起开办国际特快专递业务。1984年11月1日起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

【包裹】民国十八年10月21日开办沪汉间航空包裹业务,苏州寄往汉口包件由沪经转。二十四年2月,护龙街、养育巷等4个支局增办收寄个人包裹,当时规定只收寄价值5元以下的包裹。商品包裹集中在阊门鸭蛋桥邮局营业处收寄。解放后,邮局收寄的出口商品包裹主要是绸缎、刺绣品、砂轮、针灸医疗器械及工艺品。

【汇兑】苏州开办汇兑业务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民国九年开办小额汇票和航空汇票,小额汇票供代办所在同一邮区内办理汇兑业务。

【邮政储金】苏州于民国八年7月1日起开办,为全国首批开办邮政储金业务的11个邮局之一。是时,办理此项业务的有阊门外一等邮局及城内护龙街、养育巷2个支局。十九年4月16日,中市等4个支局亦开办。三十五年11月16日设邮政储金汇业局苏州办事处,隶属南京邮政储金汇业分局。解放后停办。1984年4月恢复邮政储蓄业务,利息与银行相同。

【报刊发行】解放前,各种报纸、杂志均由报社、杂志出版社组织社会力量发行。上海各种日报报馆在苏州大多设有分馆或代销处,通过报贩、报童组成社会发行网,负责揽收订户、零售、投送与接发报纸。报纸发行处集中在阊门内东中市崇真宫桥一带。解放前,有报贩80余人,他们各有自己的地盘,在本段范围内揽收订户或叫卖报刊。报纸订户多的报段,雇人投送,少数报贩还设摊零售。根据报纸到达时间,一般每日分两次投送,上午投送、叫卖上海、苏州的日报;下午6时左右叫卖上海的晚报。1951年因报刊由邮局发行后,对当时尚在从事发行工作的72名报贩作了安置,其中35人吸收人局,正式担任投递员、发行员、线务员等;37人组成报刊代送代售合作小组,作为邮局的报纸代送员,按规定发给固定酬金。1958年代送员多数人转业,少数老弱病残者得到适当安置,合作小组解散。

50年代,7个城区邮电支局均办理报刊收订和分发业务。

1951年12月邮电局接办发行业务后,局内成立发行委员会,并在几个单位试点筹建发行站,依靠社会力量做好报刊发行工作。至1954年10月,市区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等单位普遍建立报刊发行站。

1955年4月1日观前、阊门支局始办报刊零售。1981年10月增设阊门报刊门市部。

【集邮】民国三年,陆志新等人合资在景德路中街路开设真光邮票社。抗日战争爆发后,真光邮票社迁沪。

1958年,市工人文化宫成立集邮研究小组,组织开展集邮讲座和邮展活动。集邮作为邮局经营业务,也于此时正式开办。先在报刊门市部设立集邮专柜,出售纪念邮票及集邮用品。1969年3月,邮局集邮业务停办。1979年6月,邮局恢复集邮业务,在人民路设立集邮门市部。1982年6月,增设阊门集邮门市部。1991年8月,苏州邮票公司在阊门成立集邮活动中心,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邮票交换场所。

(第二节)电报

一、电报局

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初八(1881年12月28日),苏州电报分局开业,为地方官署之一,内设委办、调办、专管等掌管人员。局址初设于阊门内王枢密巷(今五爱巷),为中国第一批开办的电报局之一,后迁至天库前。翌年改为官督商办。十年,苏州成为上海南京线路及北方连接浙、闽、粵电路转接调度局。二十八年改归官办,有员工30余人,分司事(电报营业及职员)、工头(班长、值班长)、测量生(电报机线检测维修人员)、打报生(报务员)、局役(传达及服务人员)、巡丁(线务员)等。宣统二年(1910)收归部办。民国元年(1912)改称交通部苏州电报局。民国二年,隶属交通部江苏电政管理局,主管人员改称局长,值机人员改称电生,十四年又改为报务员。二十三年11月,交通部选择苏州试点,首先实行报、话二局合并,改名交通部吴县电报局,设在闾邱坊巷原电话局内。报房仍在原址,翌年10月5日全部搬迁至闾邱坊巷。

二、网点

苏州始办电报时,仅天库前电报局设营业处对外营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电报局迁闾邱坊巷后,增办电报、电话业务,城区6个邮政支局(其中今金阊区境内仅中市邮政支局一家)各设电报营业柜台。苏州沦陷期间,日伪华中电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营业所在观前街北仓桥14号及阊门外大马路276号设电报收发处。

解放后,苏州城区办理电报的局(所)有电信营业处、各邮电支局等11处。

1988年8月15日,电信营业处及邮电支局开办国内国际用户传真业务。

附:苏州电报传习所

清光绪十八年(1892),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电报事业的苏州士绅、国子监学正谢家福,在城内五亩园创建“儒孤学舍”,开设苏州电报传习所(亦称苏州电报学堂,简称“苏堂”)。聘请教习(教师),挑选颖秀子弟培训电报值机生。内设初、高两班,初班学习人工电报收发报业务及操作技术知识,毕业后,以“报效生”资格,送苏州电报分局见习;高班学习中文和英文电报通报和收发报技术,毕业后,作为电报值机员保送到全国各地电报局。传习所于光绪二十一年停办。3年中,共培养电报值机人员800人,推进了中国早期电报通信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电话

一、电话局

苏州是国内最早使用电话的城市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客居苏州的湖南人马伯亥,在阊门内下塘泰伯庙创办苏州德律风(音译)公司,当时仅有24门磁石电话交换机一部,工作人员7名。安装电话12户,供一些殷富商贾、官宦人家使用。三十一年,清政府在苏州府衙附近的金狮河沿吕公桥堍正式开办苏州电话局,称西局。三十四年,设分局于阊门内天库前,称北局,通过两个交换中心接续,成为多局制。民国后,更名江苏省立第二电话局。民国三年5月收归部办,易名交通部苏州电话局,总局改设在天库前。六年,接收商办苏州德律风公司。十二年11月,迁人闾邱坊巷新址,金狮巷、天库前二局同时撤销,又成单局制。

1983年12月,市话三分局(西园)自动电话机房办公、营业综合楼破土动工。1985年9月28日,位于虎丘路仁安街新建的市话三分局4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割接开通,并人市话网络使用。

1994年6月,位于三香路西首的苏州邮电通信指挥中心落成。大楼占地1.35万平方米,总高度105.5米,共24层,建筑面积1.7万余平方米。大楼主立面幕墙首次采用微弯美国进口镀膜玻璃工艺,为解放后苏州最大的通信工程,它集邮电营业、无线寻呼系统、移动通信基站、通信网络管理中心、112集中管理中心、第二载波、微波长途中心、电视电话会议中心、20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4万门)以及全区通信指挥体系于一体,为市内电话网监视控制调度中心。苏州邮电局同时迁新址办公。1998年10月邮电分设,邮政局迁出苏州电信局留原址。

二、设备

苏州解放后,市内电话总容量为共电复式3000门,实装市话2714门。1975年7月27日4500门步进制自动电话割接开通,标志着苏州电话由人工走向自动,电话号码为4位。

1984年12月31日零点,苏州市电话号码由4位升5位。1985年9月28日,市话三分局(西园)4000门纵横制电话割接开通,苏州市自动电话由单局制发展为多局制,交换容量达11400门,实装用户6636户。

1988年10月30日零点,苏州电话号码由5位升至6位。

1994年8月28日零点,苏州市(含吴县)本地网电话号码从6位升至7位。升位方法是:原电话号码首位是2、3、4在首位前加“5”,原电话号码首位是5、6、7、8在首位后插“2”。金阊区城内地段的电话号码其首位大多为7,城外石路地段为市话三分局的线路、其电话号码首位大多为3,彩香、三元新村地段的电话号码首位大多为8。至此,市内居民装电话机难的矛盾得以缓解,电话初装费逐步下调。至1999年,电话初装费、材料费等已从90年代初期的4008元降至1千余元。

三、公用电话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