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53章 人物(5)

第153章 人物(5)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82.林则徐(1785—1850)清福建侯官人,字少穆,一字元抚,晚号竣村老人。嘉庆十六年进士。授编修。道光间历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所至必详究地方情况,对河工利弊、海塘水利都知其根柢。对鸦片盛行尤痛心疾首,谓“以土易银”无异于“谋财害命”。道光二年至四年在苏州任江苏按察使,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在苏州任江苏巡抚,前后七年期间,曾多次在阊门外南濠街一带微服私访,查禁鸦片。今南浩街北段设有“林则徐禁烟处”雕塑,以志纪念。道光十八年任湖广总督时上折议禁烟事。次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限期命外商缴烟,在虎门公开销毁237万余斤。同时收集翻译外国资料,了解西方情况,编为《四洲志》,并加强防务。授两广总督。旋以英舰队北上胁和,革职,调戍伊犁。在新疆兴办水利、屯垦,富有成效。二十五年冬内调,历署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二十九年因病辞官还乡。文宗(咸丰)即位后,起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行至广东潮州病卒。谥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荷戍纪程》、《信及录》、《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集》等。

83.潘曾玮(1818—1885)字季玉,号玉泉。清吴县(今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第四

子。由太常博士补刑部郎中。著有《正学篇疏解》、《自镜斋书》、《玉淦词》等。其故居养闲草堂在西百花巷号。(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西百花巷潘宅”)

84.盛康(生卒年不详)字勖存,号旭人,别号待云庵主,武进(今常州)人。清道光甲辰(1844)进士,起初任铜陵县令,后知庐州、和州,曾在那里治水赈灾。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克安庆、江宁,他为清军办粮台。退人湖北后,巡抚胡林翼“以全省厘政委之”,然后以湖北布政使衔掌武昌盐法道,竭力为清兵筹集军费。同治六年丁父忧,后改官浙江,仍掌军需牙厘。光绪十年法舰窥甬,盛康时任杭州道,“固防裕饷,辖境晏然”。改任臬台后退休。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盛康反对恪守教条,专注制艺,依照著名思想家魏源《皇朝经世文编》的体例,与子盛宣怀合编《皇朝经世文续编》,也是收录吏政、户政、兵政、工政等八方面的文选120卷。希望用经世致用的实学来挽救内外交困的清政权。盛康富贵告老,子盛宣怀在办洋务中崭露头角。盛氏成为巨族,仅在苏州、常州就置赡族田各上千亩。同治十二年购得刘氏旧园寒碧山庄,取“刘”之音易为“留园”,即今留园。(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二节)“留园”)

85.谢家福(1847—1897)字绥之,号望坎,清吴县(今苏州)人。早期潜心史书,后进上海舆图局分校各国地图,并学习外国文字语言,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光绪初,以平民身份至山东青、齐一带灾区倡导处理赈灾事务,创设义塾和婴孩所,影响甚大。后以国子监学政身份积极参与中国电报事业的创设。光绪七年(1881)参加筹备上海电报总局。同年十月调苏州电报分局任总办。九年又调回上海,任总局提调。电报总办盛宣怀屡次向李鸿章推荐“殆堪大用”。李鸿章在奏折中也曾说谢家福“帮同盛宣怀办理电报事宜,实心实习,井井有条;凡有所见,地无论远近,事无论巨细,皆竭诚筹助;其议论亦多可采用。在电报局五年,甚著劳勋”。后辞去公职,专致办理慈善救济事业。曾在苏州城西北五亩园正道书院故址创义塾“儒孤学舍”,专授“新学”。光绪十八年(1892)在“儒孤学舍”内设立苏州电报学堂,又称“苏州电报传习所”,培养电报业人才,在中国电报界影响深远。谢氏著作甚多,有《望坎楼诗文稿》、《桃坞名胜记》、《五亩园小志》、《兵事记略》、《商道简要》、《善后私议》、《和约汇钞交涉新案》、《柔远成案》、《时务条议》、《赈饥章程》等书刊行于世。谢氏故居望坎楼在今桃花坞大街164号。(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桃花坞谢宅”及同卷(第一章)第七节“废园”)

(第二节)近现代人物

1.蒯佐基(1876—1912)

2.蒯佐同(1879—1912)佐基字际唐,小名泰来。弟佐同,字仲虞,小名东来。蒯氏兄弟为吴县胥口乡蒋墩村人。世代水木工。其父晓泉始到苏州自开水木工场,早亡。蒯佐基接任经营发展颇快,十余年间积累财产十多万元。家居马大箓巷。蒯氏兄弟在青年时代受新思潮影响,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具有革命思想,与南社人士多有交往,结识上海同盟会派来苏州工作的柳成烈,由柳介绍参加同盟会,在苏州奔走联络,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他们联系一批工商界青壮年,并通过在新军中任军官的同盟会员朱葆诚,运动驻苏新军的下级军官,酝酿起义响应革命。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迫于形势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脱离清政府,成立苏军都督府。未几,上海、浙江、江苏组织联

军攻打南京,朱葆诚在苏州组织先锋队,隶沪军,蒯氏兄弟随军行动,朱葆诚为团长’此时!蒯佐基为江苏都督府粮饷局主办,又被沪军都督府委为特派联络员’蒯佐同在苏组织中华共和促进会’他们与柳成烈、朱葆诚等不满江苏程德全的立宪派立场,根据沪军都督陈其美密令,为驱除程德全,秘密成立“洗程会”。民国元年(1912)5月31日,蒯氏兄弟等在虎丘赖债庙秘密集会,讨论起事日程和步骤。因事机不密,被程德全获悉,即派兵搜捕。当晚蒯氏兄弟在住宅内被捕。上海同盟会黄兴由沪来电营救不及,程德全已讹以“洗城会”谋乱罪,月1日黎明即将蒯佐基、蒯佐同、吴寿康、程宏人枪杀于书院巷督署后院督练公所教场。

3.陆润庠(1841—1915)字云洒,号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家居阊门内下塘。幼颖悟,从祖父母及父学,家学渊源。祖父陆嵩曾任镇江府学训导,父懋修为直隶州州判,均精于医道。陆润庠也谙习医学,对书法也有研究。同治十三年(1874)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屡典试事,人值南书房。光绪十年(1884)补翰林院侍讲。翌年转补侍读,出任山东学政。十二年,丁父忧,回苏。十五年回京,十八年迁国子监祭酒。二十年母病南归,翌年丁母忧。二十二年督办苏纶纱厂,翌年创设苏经丝厂,任总董。二十四年回京。翌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旋署工部左侍郎。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陆润庠随慈禧等前往西安,擢升礼部右侍郎。翌年署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八年任管理药局副大臣。三十一年任工部尚书,参与政务大臣。宣统元年(1909),先后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实录馆总裁及实录稿本总裁,授体仁阁学士、禁烟事务大臣等。二年任东阁大学士。三年皇族内阁成立,任弼德院院长,充顾问大臣、毓庆宫授读。宣统退位后,陆润庠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民国四年(1915)8月18日病逝于北京。谥文端,晋赠太傅。(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陆庠润故居”)

4.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愚斋、补楼、止叟。清同治九年(1870)人李鸿章幕府,不久任上海轮船招商局会办。光绪六年(1880)负责筹办中国电报局,任总办。十八年创办北洋大学堂。期间,积极协助李鸿章举办洋务,以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实业。先后创办或经办华盛纺织总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芦汉铁路、萍乡煤矿、中国通商银行等企业。于光绪二十六年参与英美策划,订立《东南互保约款》。二十八年任工部左侍郎,宣统二年(1910)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三年授邮传部尚书,皇族内阁成立后任邮传部大臣。曾与四国银行团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又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粵汉干线路权作抵押,大借外债,激起铁路风潮。武昌起义后一度亡命日本。盛宣怀的愚斋藏书十余万卷称誉海内。著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刻有《常州先哲遗书》、《经世文编续集》、《林胡曾三公奏议》,另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行世。盛宣怀在洋务运动中着实发了大财,置有多处宅第。今苏州留园曾是他的私人宅第。阊门外石路(今阊胥路自上塘街至佑圣观弄段)亦由盛氏出资修筑。民国元年10月,盛宣怀从日本流亡归国,此时留园已被革命军没收,盛立即四处活动,最后以报效水利经费20万元为条件,程德全才下令发还盛宣怀包括留园在内的全部财产。盛与袁世凯早有宿怨,虽经献媚,但未能得到青睐。民国五年4月27日病逝于沪上。(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二节)“留园”)

5.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叔问、小坡、大鹤山人,又号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属汉军正黄旗,自称原籍山东高密。光绪元年(1875)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

旅居苏州,人江苏巡抚吴元炳幕。在苏居住40余年,历任巡抚19人都礼聘其为上客。他善为词,工尺牍,擅长金石、书画、医方、经籍、版本、古器、音律。其词“体洁旨远,句妍韵美”,备受世人推重。今寒山寺大殿内东北隅墙壁上嵌有寒山画像石碑一块,即郑文焯于光绪六年(1880)在枫桥舟中所作的指画。辛亥革命后,不受清史馆、北京大学之聘,以遗老自居,行医作书画自给。民国七年2月逝世于苏州。平生金石文字之友康有为来吊唁,为作墓表。葬光福梓里。其词集有《瘦碧词》、《冷红词》、《比竹余音》、《菩雅余集》,著作尚有《古玉图考补证》、《大鹤山房全集》等。

6.陆廉夫(1851—1920)原名友恢,一名恢、友奎,字廉夫,号狷庵、狷叟、廉道人,别署破佛庵主人、话雨楼主、客膝轩主人、寡癖居士等。吴江县同里镇人,清末定居苏州河沿街。陆廉夫年少时,从同邑画家刘德六习翎毛花果,从陶焘(字诒苏)学画山水。刘、陶均为名家。一次偶游僧寺,见十八应真像,叹为观止,遂一一临摹,反复研究,悟得人物画开相、衣褶线条等画法。其书法初习唐颜真卿、柳公权,后专注汉隶。陆廉夫至苏州后广收门徒,从学者数十人。后人湖南巡抚吴大澂幕,得观吴大澂所藏历代名人字画、三代铜器、秦汉钤印、碑文法帖等,大开眼界;继而游三湘、辽东名胜,见多识广,艺事大进。曾作《衡山纪游》八幅,自诩为平生杰作。光绪二十一年(1895)参加由吴大澂发起的“怡园画集”,加人者均为吴门书画界名流。翌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集海内名画家补绘王元恽所进承华事略,委托陆廉夫总管其事。事毕返苏,潜心绘画。后去上海,于二十六年参加“上海书画研究会”。陆廉夫工书善画,又能鉴定古代书画,判别真伪。他一生考证金石文字30年,作书画不下数千种,出版有《陆廉夫画册精品》等十余种。

7.尤先甲(1843—1922)字鼎孚,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曾在礼部任职。九年,其父去世,丁忧回乡,不复出。今金门内刘家浜41号颐寿堂即其故居。居家近40年,以经商为业,并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清末社会变革动荡时期,对苏州地方颇有贡献。他曾投资创办同仁和绸缎局,积极参与苏纶、苏经两厂筹建事宜,以发展民族工商业。苏州商务总会成立后,被推选为总理、议事,连任20年。地方每遇灾难,尤先甲带头劝捐放赈,得到清廷嘉奖,赏赐花翎,赐侍读衔及三代二品封典。他在地方上颇有影响,还先后被推举为江苏省铁路公司驻苏州分公司经董、江苏省认捐事务所苏州事务所所长、南洋劝业会吴县物产会会长等职。为保障地方治安,与众乡绅筹设团练局,自任北路局董。辛亥革命爆发,与孔昭晋、江衡等人劝说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反正。民国建立后,除办理商务之外,从事官粥局、民团局、平粜局等公益慈善事业。(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尤先甲故居”)

8.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仓石,后改字昌硕,以字行,号缶庐,晚号大耷,别署老缶、苦铁、破荷等。清末诸生。浙江安吉人。曾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一个月即辞职。为学习篆刻书法,青年时几度来苏州寻师访友。39岁携眷定居苏州。先住西美巷四间楼,后迁帝赐莲桥,最后购得养育巷桂和坊4号房屋,题额“缶庐”。吴昌硕30岁开始学画,吸收明清画家徐渭、朱耷(八大山人)、石涛诸家之长,并受当时画家任颐的影响,以写意手法绘花卉蔬果,别具新意,自成一家。书法善于摹写石鼓文,笔触富有力量,凝练遒劲。篆刻古朴雄浑,取法秦汉,融合浙、皖诸家而又有所变化,被尊为印坛盟主。1904年,与吴隐在杭州西湖孤山创立西泠印社,任社长。亦工诗词,诗作清峻绝俗,以质朴求真取胜。著有《削觚庐印存》、《缶庐集》、《缶庐诗存》、《吴昌硕画集》等。(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吴昌硕

故居”)

9.程德全(I860—1930)四川云阳人。字纯如,号雪楼。清光绪十年(1884)经岁试取为廪生,十六年至京人国子监肄业。翌年人瑷珲副都统幕,继人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幕,随军东征以劳绩叙知县。二十六年任黑龙江营务处总理,俄军人侵时奉派与俄军交涉“议和”。面对侵略者的威胁、要挟,几次以死相抗,遂声闻朝野。二十七年擢升,以直隶州知州用。二十九年升道员,简放齐齐哈尔副都统。三十一年署黑龙江将军。三十三年,黑龙江建省,改署巡抚。不久以病辞职。宣统元年任奉天巡抚,翌年调任江苏巡抚。到任后,支持地方事业,曾力持由国人出资修葺寒山寺;以革新自命,与张謇等立宪派人士相过从,支持他们的主张,上疏设立责任内阁,从速召开国会。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张謇至苏州,程挽张代为草奏,要求实行宪政,要清廷下诏罪己。上海宣布独立,革命党人力促程响应,苏州士绅也纷纷谋求自保,程遂接受都督印,宣布独立。未几,苏、浙、沪组织联军会攻南京,程亲临前线犒军,发布誓师词。12月2日,联军攻克南京,革命党在上海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移驻南京。民国元年(1912)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任程为内务总长。程称病不出,与章太炎、张謇等先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共和党。4月,袁世凯篡夺临时大总统位后,复令程德全任江苏都督。时程德全周旋于袁世凯和革命党之间,为上海革命党所不容。革命党在苏州组织“洗程会”,被程破获,诛“洗程会”蒯氏兄弟等4人。二年7月,“二次革命”中,程托病离宁赴沪。9月,辞江苏都督职,寓居上海,闭门诵经。十五年受戒于常州天宁寺,法名寂照,曾驻锡于木渎法云庵。十九年5月29日在上海病逝,葬于苏州寒山寺侧。遗著有《程中丞奏稿》、《抚吴文牍》等。

10.广慧(1853—1930)名圆德,俗姓吴。原籍安徽怀宁,清咸丰三年(1853)生于江苏丹阳。17岁在村中观剧《真武得道》有感,说“成仙成佛,端在人为”。由是发愿剃度出家,居普陀山苦行。19岁卓锡来吴,结茅于上津桥西,创紫竹禅林。光绪二十二年(1896)应吴郡士绅要求,继师荣通之后,主持西园戒幢寺。该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间稍有修复。广慧托钵四方,募集资金,致力兴建。兴修大殿时,广慧亲自负畚助之。民国十九年(1930)9月安然圆寂,终年78岁。(参见第三卷(第二章)(第一节)“西园戒幢律寺”)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