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54章 人物(6)

第154章 人物(6)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11.吴荫培(1851—1931)字树白,号颖芝,一号云庵,辛亥革命后自号平江遗民。吴县(今苏州)人,家居乘马坡直巷。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京兆试、礼部试、福建乡试考官、翰林院修撰。期间,就沪宁铁路借款、建设国内大学堂、截留出洋初级学生等项上疏,力陈其弊,提出改进意见。二十九年简放广东潮州府。他以广东沿海对外交涉繁剧,自己不了解国外形势难以治理为由而不受,呈请赴日本自费考察。3个月后回国,就女子师范、幼稚园、水产农林讲习所和试验场、银行储蓄、戏剧改良等五事上疏,由两江总督端方转奏清廷采纳,次第实行。后历任廉州府、潮州府、镇远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吴荫培回故里,服务桑梓,热心公益,先后募集款项,设男女两厂安置贫民;捐资创立吴中保墓会,使众多文物古迹赖以保护。民国五年(1916)成立吴县修志局,被推为《吴县志》总纂。二十年农历庚午十二月二十九日(1931年2月16日)卒,终年80岁,葬于西郊白马涧。著有《岳云庵诗文稿》等。(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吴荫培故居”)

12.曹沧洲(1850—1931)名元恒,字智涵,晚号兰雪老人,又号兰叟。吴县(今苏州)人。曹家世代业医,传内外科。他幼承家学,宗法黄帝、岐伯灵素的传统医学,认真学习叶天

士、薛生白等清代江浙名医的经验,对温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精辟见解,治疗烂喉丹痧有独到的方法。他既精内科,又善治外瘍。自订“连城散”、“消坚散”两种外敷药方方便病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与青浦名医陈莲舫同被征召人京为皇帝诊治。现存《御医请脉详注》抄本,即他与陈莲舫为光绪帝诊治的脉案、药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因病告归,遂谢绝诊事,颐养天年。遗著有《曹沧洲医案》二卷、《霍乱救急便览》、《戒烟有效无弊法》,后者列有汤、丸四种方剂,对当时戒烟起过一定作用。另有曹氏诊病医案抄本数种,系门人及后人抄录。曹沧洲故居务本堂在今阊门西街59、61号。(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曹沧洲故居,)

13.王无能(1893—1933)苏州人。原名念祖。从小有表演滑稽的才能,能说多种方言。后到上海,住在跑马厅观人里艺人区,又学会唱京戏。在公平洋行当仆人时学会英语,还擅长口技。清末民初,王无能参加业余剧团二警社。后加人文明戏剧团民兴社,成为职业演员,擅演师爷、书僮、差役、堂倌等角色。还能在文明戏中穿插演唱戏曲、曲艺、民歌小调,模仿方言市声,玩杂耍,变戏法。民国二年(1913),民兴社到苏州阊门外演新剧,王无能独自一人说方言,唱小调,讲笑话,演出成功,开创了独脚戏。其他艺人也群起仿效。因之滑稽界奉王无能为独脚戏的鼻祖,称之为“老牌滑稽”。王无能演独脚戏说唱俱佳,或参以民间说唱、民歌、小调,或用方言、外语唱京戏,或模仿街头摊贩的叫卖、吆喝,无不动听悦耳。

14.朱锡梁(1873—1932)字梁任,号君仇,吴县(今苏州)人。父永璜(字小汀),以武进士历保至花翎参将,后任苏城五路民团总领。锡梁自幼读书学剑。甲午战争后,留学之风方起,即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速成科学习。于此时接受革命思想,回国后即鼓吹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官府正在为西太后那拉氏慈禧做寿举行庆典,朱锡梁却白衣白冠前去哭吊,被执而抗辩不屈,官吏们以他疯痴而未加追究。是年十月初一,他与梁柚隐、胡友白、杨韫玉、包天笑、苏曼殊等18人登上苏州西郊狮子山,作诗文,树雄狮幡,放歌痛哭,为“招国魂”。旨在唤醒如睡狮似的中国,激励反清革命的斗志。自狮子山归来后,即将他家所处夹剪弄附近的一条小巷名为“醒狮路”。他家里藏有清廷的诰封,欲烧掉,其父怒,也要毁掉他的日文书籍,造成父子不和。宣统元年,锡梁参加南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朱锡梁即参加民军,随军驻清江市。民国三年去广东参加革命活动,四年任上海《商务报》社编辑副主任。五年任《民国新闻报》社编辑主任。九年任持志大学教授。十年任苏州《正大日报》社社长。十三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十六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还曾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他口吃不善谈,然好学深思而负绝学,于天文、乐律、音韵、金石、古文字等自成名家。常于旧书铺购书籍碑版,人夜挑灯校读。能鉴别安阳甲骨、陶片之真伪,曾识别罗振玉不能识的甲骨文40余文,也为郭沫若对甲骨文之研究订正若干条,曾著有《甲骨文释》。锡梁热心于苏州地方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曾与叶德辉一起走遍城坊,寻碑访古,并出资请艺人黄慰萱深刻府学《平江图碑》字迹。为保护古迹“夏侯桥”不被拆除,竟抱桥柱痛哭。著有《草书探原》、《词律补体》等书,惜多散失。民国二十一年11月12日,朱锡梁与子世隆去角直参加唐塑罗汉古物馆的开幕典礼,中途舟覆,父子一同遇难。时锡梁年60,世隆年30。(参见第二卷(第二章)(第四节)之“醒狮路,)

15.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号垂虹亭长。吴江县同里镇人,生于苏州。早年在周庄镇从诸杏庐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补吴江县学生。甲午战争

后,于二十三年和金松岑等组织雪耻学会,拥护维新变法。二十八年加人中国教育会,筹建同里支部。翌年,陈去病东渡日本,加人拒俄义勇队。夏秋间归国,主办上海爱国学社。三十年起先后在沪创办和编辑《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民报》,发表排满复汉文章,编写反清剧本,提倡戏剧改革;搜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抗清斗争事迹先后编辑成《陆沉丛书》、《正气集》、《吴长兴伯遗集》、《吴赤溟先生遗集》、《烦恼丝》、《五石脂》、《明遗民录》等。先后任教于苏州高等学堂、东江国民学校、徽州府中学堂、绍兴府学堂。期间,于三十二年加人同盟会,在安徽组织黄社。在保卫苏杭甬铁路路权的斗争中参与组织江苏铁路协会,发动苏州绅商士庶认股。三十三年在上海成立神交社。三十四年为纪念秋瑾组织秋社、匡社,并创竞雄女学。后南下汕头,参加《中华新报》编辑工作。宣统元年,因腿疾住院半年。七月(8月),出院后至苏州任家庭教师。与柳亚子、高天梅十月(11月)在苏州虎丘成立南社,继续鼓吹革命。三年九月(1911年11月),苏州响应武昌起义,陈去病在苏参与创办《大汉报》。民国二年,二次革命时任江苏讨袁军司令黄兴秘书,许多讨袁文告均出自其手。五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陈去病与徐自华在苏州指挥策动武装起义未成。六年护法战争开始,陈计划在浙东举兵响应,未成,几遭不测,转去广东,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又任参议院秘书长。十一年,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陈又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不久,孙中山蒙难离粵,陈遂至宁任东南大学教授,又组织岁寒社。民国十三年,国民党改组,陈去病出任江苏临时省党部委员,并在上海创办江苏民治建设会。11月,随孙中山北上,任清理清宫故物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陈去病曾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临时监察委员、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内政部参事、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上海持志大学国文系主任等职。二十年起陆续辞去各项职务回乡休养,曾在苏州报恩寺受戒。二十二年10月4日病逝于故里,终年60岁。南社社友葬陈去病在苏州虎丘。(参见第三卷(第四章)(第二节)之“陈去病墓”)

16.萧伯唐(1903—1934)曾名高白、周绍文。湖北英山县人。民国十三年(1924)人广州中山大学。十五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大毕业,被派往前苏联留学半年。回国后,在朱德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教导团团部工作。十六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转人地下,他被派回湖北组建英山县委,任党代表,在家乡秘密发展一批共产党员,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并自行出资制造枪械,加强武器装备。十八年,国民党英山县政府欲通缉萧伯唐,上级党组织考虑到他处境危险,月,将他调往上海中央特科和“红旗社”工作。二十年4月22日,因叛徒出卖被捕,辗转关押到苏州军人监狱。在狱中,他担任地下党支部书记,后又担任党总支宣传委员,领导难友斗争,坚贞不屈。被释后,不幸再次被捕,仍被囚禁于苏州军人监狱,继续坚持斗争,在给战友的信中他嘱咐道(希望你们不要因小挫而灰心,受打击而丧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十三年11月23日,萧伯唐壮烈牺牲于苏州军人监狱。烈士遗体先安葬于苏州枫桥镇新兴村义冢地,0年代移葬苏州烈士陵园。

17.费仲深(1883—1935)名树蔚,亦名愿梨,仲深为其字,别号韦斋。吴江同里人,幼年随家迁居苏州。曾任直隶知州,于天津人袁世凯幕府,后人京任邮传部员外郎兼理京汉铁路事。民国三年任北洋政府政事堂肃政使。直言劝阻袁世凯复辟帝制,不被采纳,于是拂袖南归。费仲深回苏后积极从事公益事业,创办实业,深孚众望,为地方所尊重。支持苏州电气公司争回民族主权,并任该公司董事长。十一年吴江遇灾,与他人筹组“悯农团”,并创办

江丰银行,以微利贷资赈救灾民。在苏州创设信孚银行,任董事长。创设苦儿院、年终饥寒维持会等慈善机构。十三年当选为苏州总商会特别会董。江浙齐卢军阀战争期间,与地方士绅张一鏖、刘正康等人竭力斡旋,使苏州百姓免遭兵火之灾。费氏善诗词,曾主持消夏会、三九社、遣涯社等文学团体,以诗会友。著有《费韦斋集》。民国二十四年病逝。今桃花坞大街176号为费仲深故居宝易堂。(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费仲深故居”)

18.张茂坰(1876—1936)字艮庐。吴县(今苏州)人,家住曹家巷19号。光绪时进士。曾在户部工作,辛亥革命后任北京政府盐务署参事。当时盐务署编印《清盐法志》即由他主编和负责审稿。他工诗词书法。著有《艮庐诸革》二册、《艮庐唱和诗钞》一册、《艮庐酬简》一册、《艮庐词正续集》二册(1965年7月27日送交市文管会)。他词宗汪方壹,书法李北海。狮子林内曾有他手写的楹联。曾从俞樾为师。他自北京退居苏州后,不再过问政治。因患癌症于民国二十五年农历二月初二逝世。

19.王传馥(1920—1942)苏州人,生于苏州曹家巷。幼年就读于私塾,后进苏州树德初级中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毕业,进上海立达学园。二十六年12月,他与几位热血青年结伴去武汉找革命队伍,立志赴抗日战争前线。他在武汉经过学习和训练后,被分配到新四军三支队三团政治处任宣传股长。“皖南事变”中被俘,囚于上饶集中营。开始,被囚于七峰岩监狱,为中共秘密支部副书记。因他积极组织狱中斗争,敌人两度把他秘密转移,最后囚于茅家岭黑牢中。在那里,王传馥和难友们一起组织绝食斗争,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民国三十一年春,王传馥等经过充分酝酿,成立暴动委员会。5月25日下午,难友们抓住有利时机,举行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当暴动队伍冲出监狱西侧门,飞越小石桥时,遭到敌人射击阻挡。王传馥为掩护战友,毅然殿后,奋勇杀敌,不幸身负重伤,重落敌手,第二天惨遭活埋,壮烈牺牲。

20.姚竹修(1906—1942)字昆麟。苏州人。民国十三年(1924),他因家庭经济困难,在苏州桃坞中学高中綴学,到上海美孚洋行当英文打字员兼纱布交易所记账员。十六年8月至十八年12月进江苏交涉公署任科员,并就读于万国函授大学。二十二年7月,考取国民政府外交部公职人员,翻译出版《国家责任》一书。二十四年,出任中国驻土耳其公使主事。二十六年,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馆额外随习领事,主要从事抗日募捐,调解侨界纠纷等工作。二十八年,调任驻马尼拉总领事馆随习领事。三十一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践踏国际公法,拘捕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馆总领事杨光性以及姚竹修等8名外交使节。4月14日姚竹修等惨遭杀害。抗日战争胜利后,8位烈士连同在三打根牺牲的驻三打根总领事卓还来的遗骸,由国民政府空运回国,于三十六年9月3日在南京中华门外菊花台建成九烈士墓,举行隆重葬礼。1989年1月,国家民政部给9位烈士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南京市文管会编印《魂系中华》一书,颂扬烈士斗争业迹。

21.张一鏖(1867—1943)亦作一麟,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吴县(今苏州)人,住吴殿直巷。光绪十一年(1885)中顺天乡试,为候补知县。二十四年康有为、梁启超提倡维新变法,张与章钰、孔昭晋等人在苏发起“苏学会”。二十九年录取经济特科,旋人袁世凯幕,兼任北洋《法政学报》主笔。宣统元年(1909)因袁开缺回籍,遂辞职南归。翌年人浙江巡抚增韫幕。辛亥革命苏州光复后,出任苏军都督府民政司长。民国初年复人袁幕,任总统府秘书。民国三年(1914)任政事堂机要局长。时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张直言

劝谏而未纳。四年调任教育总长,其间推广注音字母,注重书写文字改革。五年因不满袁称帝而辞职南归。六年任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八年南北议和时被推为和平期成会副会长。十年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同年劝说吴佩孚停止内战,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故里,谋桑梓福利。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吴县志》总纂。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即建议创办《斗报周刊》,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二十一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治安会,募集衣物、药品、食品慰劳前方将士。二十六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募捐军需,救护伤员,收容难民,并拟组建60岁以上的老子军,手订章程。苏州被日军侵占后,张辗转至重庆。二十七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多次在参政会上申斥当局不抵抗政策。三十二年10月24日,因急性肺炎病逝于重庆,终年77岁。著有《现代兵事集》、《五十年来国事丛谈》、《古红梅阁笔记》、《心太平室集》等。(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张一鏖故居”)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