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56章 人物(8)

第156章 人物(8)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35.张叔良(1892—1960)别名慕唐。原籍江苏句容,青少年时即在苏州读书,长寓苏州。民国十三年(1924)2月,参加由孙痴人集股创办的《明报》,任采访政法新闻的记者及总务主任。8月,江浙军阀战争起,为免战祸殃及苏城,张一鏖赴沪访张群、黄炎培,共商斡旋大计,张叔良以记者身份随行,并为张一鏖经过战区传递信息。后张一鏖曾赠其题句云:“风流倜傥落吾宗,笔舌澜翻意气雄。积善好当强仕岁,无冠王亦黑头公。”民国十四年,孙痴人无意续办《明报》。张叔良乃变卖原籍祖产,独资经营,扩改为对开的《苏州明报》,添置印刷设备,改进版式内容。首用“申时通讯社”电话传讯稿,并逐日由阊门外横马路报馆亲去车站取回当天上海夜报,充实电讯。民国二十三年张叔良被选为江苏省新闻学社理事。民国二十六年冬苏州被日军占领,张叔良避居洞庭东山马家堤,避难前暗将战前出版的《苏州明报》藏放在寿材里得以保留。抗战胜利后将《苏州明报》赠苏州图书馆。三十四年9月《苏州明报》自阊门外横马路迁观前九胜巷复刊,附设文星印刷所承接零印任务,由其子张庆承经理报务,张叔良从旁辅助,经营至苏州解放。1960年12月6日病逝。

36.祝怀冰(1892—1960)无锡荡口镇人。幼年敦敏好学,通读孔孟四书、《古文观止》。少年秉承庭训,家学渊源。从师于姑苏名医侯子然,精研岐黄,谙熟《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年及弱冠,赴无锡荡口、洞庭东山行医。由于诊病细心、贫贱不计,悬壶不久即初露头角,医名大噪,人称“祝一帖”。抗战期间来苏行医,先后在蒲林巷、景德路挂牌行医达十余年之久,颇负盛名。解放后,苏州市成立中医协会,被推选为内科学组主任委员,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广收弟子十余人。1956年北京中医研究院筹建,曾聘其去京供职,但因病未能成行。同年参加农工民主党,1958年被政府命名为苏州市名老中医,受聘于中医诊所(现为中医院)特约医师。祝怀冰学识渊博,理法圆通,50年代参加负责编纂的《中医中药固有成方汇编》一书,至今仍为雷允上中药厂保留的传统成药。从医40余年,擅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审证精细,用药果断。组方遣药,立意清新,常能出奇制胜,屡起沉疴,经常得到病家登报致谢。祝怀冰还酷爱书画,自幼习颜真卿体,成年后书法臻熟雄伟,一泻千里,大家风范,堪称姑苏杏林一绝。当时苏州“太和堂”、“良利堂”等中药材店牌均出自其手笔。

37.张云曾(1912—1961)原名张振华。江苏句容县下蜀镇人。民国十八年(1929)在当地上高中,二年级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而綴学,翌年到上海,考进海关任职员。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苏南被日军侵占后,他投身抗日游击队伍,后编人江南抗日义勇军,任四路二支队支队长。民国二十七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八年冬,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到皖南新四军总部集中出发,一年后到达延安。民国三十四年4月参加中共“七大”后回到上海,在中共华东局城工部工作。三十五年9月到上海浦东开展武装斗争。他化名“老金”,在十分艰险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开辟工作,扩大游击队。曾几次遭国民党政府悬赏通缉。民国三十六年冬,张云曾调到苏州,领导中共苏州地下组织工作。翌年1月,成立中共苏州工委,张云曾任书记。后他与工委委员陶掌珠结婚,在舒巷(后

迁到剪金桥巷)开云记袜厂为掩护,并作为活动据点’张云曾非常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通过吴县总工会的地下党员,团结争取总工会上层人士与国民党当局展开合法斗争,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苏州解放前夕,他除布置地下党利用县参议会组织“工商自卫队”和“吴县人民安全促进会”外,还亲自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挺进纵队特派员”的身份,约见工商界代表,宣传形势,讲明政策,要他们审时度势,为保护苏州立功’为迎接苏州解放,工委在志成小学内建立总指挥部,张云曾亲自坐镇指挥,领导地下党,团结全市人民护厂、护校,保护苏州古城。27日苏州解放,全城电话畅通,商店照常营业,晚上灯火通明,秩序井然。解放后,张云曾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1年调上海,1952年调全国总工会干校任党委书记、副校长。195年为支援重点建设,调到东北五机部所属375厂;后调陕西五机部所属845厂。在建厂中积劳成疾,1961年11月病故于上海。

38.金昭文(1906—1965)祖籍安徽歙县,生于苏州。世代为儿科名医。绍文幼承庭训,14岁即侍诊祖父案侧,翌年祖父去世,又随父习医。17岁便在阊门西街行医,业务发达,以“西街小儿科”闻名。1955年西中市联合诊所成立,金氏主持儿科诊务。同年11月调往北京,任中医研究院儿科主任。1957年因病回到苏州。1959年至苏州中医院主持儿科。金昭文曾当选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9.吴曾善(1890—1966)字慈堪,别号小钝。苏州人。父振宗,字莲生,曾任内阁中书,早亡。叔父吴郁生,光绪、宣统年间曾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处行走等职,对曾善爱护有加,亲授书法,叔侄二人均以书法著称。曾善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堂。民国元年(1912)至三年先后出任金坛、宝山、上海等地地方审判厅推事,期间曾兼民庭庭长等职。十年初至十二年初任江苏第三监狱典狱长。民国二十三年后在苏沪两地任律师,期间曾任苏州律师公会会长、东吴大学法学教授。抗日战争前夕,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被当局无理逮捕,吴曾善为章乃器辩护人之一。抗日战争初参加吴县抗敌后援会工作。苏州被日军侵占后,迁居上海,以卖字维持生计。1954年任上海市文史馆员,从事古籍整理、文字改革工作。吴曾善善书法,正、草、隶、篆无所不能,尤长仿李北海楷书。虎丘头山门题匾“古吴揽胜”和剑池“别有洞天”横额即吴曾善所书。其书法作品曾在日本展出,博得好评。

40.顾唯诚(1905—1968)又名奕钧。苏州人。民国十二年(1923)在苏州博文中学毕业后,从师余生佳学习西医,十七年进东南医学院深造,十九年在吴县黄埭开业。一年后应余生佳之邀,担任阊门持德医院医师。二十一年在苏州护龙街自设仁和医院。二十六年抗日军兴,唯诚被聘为吴县红十字会伤兵医院副院长,救护抗日受伤官兵。苏州被日军侵占后,在苏州观前街华美药房内应诊。1951年,他协助新医协会的成员参加援朝救护队,筹备成立苏州市康复医院,收治志愿军伤病员,被聘为苏州市康复医院医务主任、副院长。又参加筹建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1952年1月医院落成,被任命为副院长,1953年6月任院长。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任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兼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员。1954年后又被选为市第一、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41.盛丙云(1916—1968)原籍浙江省嘉善县陶庄。民国十六年(1927)到上海画家张石园处学习雕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开始刻扇骨,后又回张石园处工作。1958年到苏州,人苏州红木雕刻厂,1965年转人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他擅长竹刻艺术,阴

刻、留青诸艺俱佳’所刻作品多由上海名画家江寒汀、唐云等绘稿,精心镌刻,技艺独到!名冠一时。代表作品有竹刻《毛主席诗词台屏》、香红木六扇大屏风《万马奔腾》、红木挂

屏《花鸟、等。

42.顾启华(1911一1969)苏州人。祖父伯平,父福如,均为吴中名医。启华早年从父学习中西医学。民国二十年(1931)考人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攻读医预科,二十二年考人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奖学金。二十九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院任儿科医师。三十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为日本军队占有,顾启华辞职回到苏州,在甫桥西街寓所自设诊所。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地方防疫工作。抗美援朝期间,率先担任苏州康复医院义务特约医师,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1952年关闭私人诊所,参加苏州市第二工人医院的筹建工作,任儿科主任。195年调任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儿科主任。1960年调任苏州专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儿科主任。他对小儿结核病、小儿营养不良症都深有研究,并设立专科门诊。顾启华于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专区人民医院党总支委员、市人民代表、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苏州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负责“国家医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1972)儿科学营养缺乏及维生素缺乏症”专题研究工作。1969年11月23日因脑溢血病逝。

43.余生佳(1893—1969)婺源(今属江西)沱川人。民国六年(1917)毕业于北京国立医学专科学校。因得苏州金融界洪某资助,在苏州阊门创建持德医院,自任院长。十六年自费赴欧洲留学,先到德国探冰境大学妇科病院实习,翌年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研究院进修,获医学博士学位。年底归国,继续主持持德医院。二十二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医院附设高级助产学校。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兼任苏州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救护抗日伤员。苏州被日军侵占后,携家赴沪开业,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苏州。三十六年以吴县医师公会理事长身份,被选为首届县参议员,建议在苏州防治血吸虫病。苏州解放后,当选为苏州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1951年夏以中华医学会苏州分会理事长身份,出席北京中华医学总会召开的全国分会理事长会议。1952年秋,被任命为苏南康复医院医务院长。1958年任苏州精神病院院长。

44.李寿(1903—1969)苏州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后任职于上海中德医院,二十八年回苏州开业。1950年应聘为华东革命大学医院(今第三人民医院)特约医师。1952年4月为华东革大干部医院妇产科副主任。1954年1月起,先后在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公费医疗门诊所、第四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工作。1963年任苏州市妇幼保健所副所长,在主管计划生育门诊期间,研制成功凹形(球形)放环器,在苏州市推广,得到医学科学会好评,1964年被全国妇产科采纳应用。

45.曹廉逊(1875—1971)上海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幼读私塾,后出外当学徒。民国三年(1914)在上海创办长丰面粉厂,十一年又在上海创办大丰纱厂,两厂曾盛极一时。旋以连年兵祸水灾,社会经济不景气,致使两厂倒闭。十九年经苏州银钱业商人朱绍甫介绍,与苏州维顺银团达成协议,由曹廉逊承租华盛纸版厂,每年租金1万银元。承租后,整顿内部,实行科学管理,添置新式机器,当年盈利3万银元。承租3年后积累资金达30万银元,曹廉逊便接盘华盛产权,更名为华盛益记纸版股份有限公司。经进一步经营发展,工厂面积从50亩扩大到101亩,生产机台由1台增加至3台。除生产黄板纸外,还生产薄型道林纸、牛皮纸、瓦愣纸、彩色有光纸等,年产量由四五千吨上升到一万余吨,产品远销欧、美、非洲等

13个国家。黄板纸出口额占该厂销售额的85%。苏州解放后,于1950年6月使一度停业的工厂恢复生产,1953年产量达13748吨,品种发展到20多个,开始生产高档薄型纸。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更有所发展,曹廉逊任副董事长。1956年6月退休,1971年8月去世。

46.叶德余(1902—1971)号荫三。生于上海。早年人中国公学商科,毕业后由其父派往大连,在与他人合资的粮号内工作。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在上海开办骏大华行,专营进出口业务,经销国外文具、机械等名牌产品,尤以骏大为标记的丝筛而受到国内面粉厂的欢迎,遍及全国,历年不衰,获利甚巨。同时,他又向正大银行投资10万元,任正大副经理。以后陆续在上海开设毛纺厂、化工厂等。十九年前后承租苏州浒墅关大华造纸厂,后出资收购,独资经营。又在上海合资开办上海造纸厂,在杭州合资开办华丰造纸厂等,成为造纸业中之巨擘。民国二十一年在苏州购买慕家花园,建造住宅,全家自沪迁苏。二十四年在浒墅关创办远江陶瓷厂,生产墙面瓷砖、地面砖等。在国内虽属初创,然质优价廉,立即被上海南京路新建的大厦采用。由此引起建筑业重视,产品供不应求,于是在纸厂旁购地28亩扩建陶瓷厂。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上海造纸厂被毁,苏州亦受日机轰炸,远东陶瓷厂被毁去一半,叶德余全家回上海。后在上海创办联业汽车公司,以银色出租车为标志,为上海三大出租汽车公司之一,同时开办联业保险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浒墅关各厂恢复生产,并有所发展。民国三十五年成立红叶企业公司,下辖浒墅关两家工厂。解放后,叶氏各厂先后公私合营,他任华丰造纸厂副总经理、浒墅关企业董事长兼副总经理。1971年9月叶德余在沪因病去世,终年70岁。

47.沈维均(1902—1971)号勤庐。苏州人。民国十年(1921)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任上海书局通俗刊物编辑。十二年至十八年历任苏州桃坞中学、苏州中学教师,东吴大学教员,兼任北京国学院助理研究员。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员。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任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干事。二十五年8月吴越史地研究会成立,沈维均任常务理事,开展江浙古文化的研究。民国二十六年任上海博物馆艺术部主任。三十年任汪伪安徽省教育厅科长兼省立图书馆馆长。三十五年起在苏州任社会教育学院图博系教授。1951年在苏州图书馆工作,后调任苏州市文管会专职委员。沈维均对青铜器、金石均有研究,著有《寰宇贞石图目录》等。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