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57章 人物(9)

第157章 人物(9)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48.马遵洪(1894—1973)回族,原籍江宁(今南京),祖辈在太平天国时迁到苏州。幼年靠母亲做小生意度日,读书几年后,即在苏州玉器业的王复兴号当学徒。满师后,其兄遵发至重庆经营翡翠玉器业,他在苏州进货,寄往重庆销售。在三四十年代,老一辈穆斯林相继去世,清真寺工作就由马遵洪承担。他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穆民,有困难便帮助解决。当时清真寺无固定收人,经济时有困难,他常奔波于苏沪之间,募捐款项,竭力支撑。民国二十六年(1937)苏州被日军侵占,日军广野部队强占民房、空地建筑营房,限期逼迁张家花园附近回民公墓近千个坟堆。他会同马明德阿訇四处奔走,妥善处置。抗日战争期间,河南省有些回民逃荒来到苏州,至清真寺要求帮助。遵洪帮助他们在皋桥和阊门等热闹地段制售饼馒,以解决生活问题,并逐步从设摊而租用店面。解放后,他曾任苏州市人民代表、苏州市政协常委、苏州市伊斯兰教保管委员会主任,并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竭力保管好清真寺的银行存折和一切单据,保护清真寺的产权。1973年11月病逝于

苏州。

49.龚福祺(1888—1975)南京人。14岁拜南京烫花艺人刘锦堂为师,17岁满师即从事烫花工艺。后得名师张发琴指导,技艺大有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作烫花,起初是作竹折扇、梳篦的艺术装饰,后来改烫芭蕉扇。民国三十六年(1947),上海王星记扇庄慕名前来,委托龚福祺在檀香扇上烫花,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1954年应苏州檀香扇业之邀,到苏州从事烫花。1955年参加苏州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并培养艺徒。1956年被评为苏州市手工业系统先进生产者,当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1957年赴北京出席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1958年当选为江苏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烫花艺术擅长描绘《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故事。作品曾选刊于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编印的《中国工艺美术》。

50.张卜熊(1894—1975)浙江鄞县人。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医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医师。民国十一年(1922)去美国,任美国密纳苏德医学院外科学助教。十二年至十三年在英国和德国攻读热带病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均获得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回国后,任苏州博习医院外科主任。十四年在阊门外大马路创办卜熊医院,有床位50张,是当时地方人士所办医院中设备较好的一所。二十二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苏州分会会长。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卜熊参加战地伤兵医院工作。苏州被日军侵占后,他辗转衡阳、柳州等地,在有关医院任外科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回到苏州,继续主办卜熊医院,并任吴县医师协会理事。1949年创办私立中华助产护士学校,自任校长。1949年9月,任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届代表,当选为常务委员。1951年4月在镇压反革命运动时被逮捕判刑。1957年刑期满后在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1965年被再度判处街道管制。1975年9月去世。1985年3月经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复查平反,撤销1951、1965年刑事判决,宣告张卜熊无罪。

51.姚剑梦(1928—1977)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曾在私营粮店当学徒、店员,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办事员、科员、主任、组织员、科长、副区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延安区委副书记。二十多年来,姚剑梦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工作上任劳任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1977年4月18日病逝,终年49岁。

52.俞伯平(1899—1979)江西广丰县人。民国十六年7月在江苏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医务工作,诊所设在高师巷2号。解放后,除继续从事医务工作外,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1952年在预防工作中做出成绩,受到市卫生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彰,后在新医协会负责卫生宣传工作,积极普及卫生知识。他从事卫生宣传工作20年,不论寒暑,深人工厂、学校、街道、农村作报告,办讲座,足迹遍及全市各个角落,电台、报纸更是他进行卫生宣传的主要阵地。曾任苏州市第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科普协会委员、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员。曾出席江苏省及全国科普积极分子大会。

53.李士芳(1924—1979)江苏沭阳县陈圩乡大官村人。1940年人党,1940年至1949年先后担任乡农会组织委员、情报股长、县公安局警卫连指导员、公安派出所所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苏州南区蔡贞坊派出所所长、东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平江区人民法院院长、市公安局副局长、沧浪区人民公社葑门分社书记、胥江区委副书记、金阊区常委、区人委副区长

等职。“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延安区委常委、区革委会常委。李士芳经常教育家属(活着就要干革命,死后听从党安排。”充分体现李士芳高度的组织观念和高尚品德。1979年10月9日病逝,终年53岁。

54.宋鲁(1913—1980)苏州人。其父宋友裴为苏州钱庄业知名人士。民国二十九年(1940)宋鲁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即留校任内科见习住院医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为日军侵占,他返苏开业。由于他医术高明,态度和蔼,对贫病患者不计报酬,深受群众欢迎。1952年后,宋鲁先后在苏州市第二工人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沙洲县人民医院、苏州地区人民医院任内科主任、副院长等职。195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和苏州地区分会理事,金阊区人民代表及区人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宋鲁对消化道疾病的理论和病理有很深的研究。他对青年医生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平时查房一丝不苟,认真分析病例,力求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实习医生。他亲自制订医院管理条例和各科室操作常规,并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宋鲁于1980年3月患癌症去世,终年67岁。

55.王乘六(1894—1980)名承龙,以字行,一字心若。吴县角直人。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曾就学于金天翮、陈衍、章炳麟诸师。历任角直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教员,吴县斜塘小学校长,宝山县立师范、上海晏摩氏女中、苏州桃坞中学教员,兼任苏州国学会史学研究干事,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师,上海太炎文学院、诚明文学院、光华大学教授。解放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由苏州市四中调上海师范学院任教,曾参加《辞海》的修纂修订工作。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善诗文,“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平生积蓄所置古籍万余册,散失殆尽。晚年归居苏州桃花桥弄,仍热忱指导后学,循循善诱,唯恐弗及。著有《晋书校注》、《说文部首释义》等。

56.沈养吾(1912—1980)又名震浩。吴县蠡墅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从师苏州名医经绶章,深得乃师心传。他施治处方,极为精当,故屡起沉疴,年轻时即以善治伤寒温病著称。1952年组织开业医师创办山塘街联合诊所。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山塘联诊与金阊区其他联诊合并发展为金阊联合医院。沈任副院长。1960年调任苏州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并晋升为主任医师,总管病房门诊。1975年调任苏州地区人民医院内科负责人。在职期间,忠于职守,对培养年轻一代尽心竭力,严格要求。

57.陈明善(1910—1981)无锡县玉祁镇人。18岁起,从无锡外科名医陈业吉习刀圭术。民国二十一年(1932)来苏州,在胥门外挂牌行医。他技术精湛,对贫病施诊送药,诊务日兴,声名渐著,40年代初在苏州已有相当影响。陈明善在195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1年率先组织泰让桥联合诊所,担任所长,并使该所成为苏州市办好集体卫生事业的典范,对全市联诊发展起推动作用。1956年参与筹建市中医医院工作,任副院长,主持外科临床。他还曾任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副校长、苏州市科协委员、市第二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在临床实践中,他主张辩证施治,区别对待。处方用药,除用传统医方外,还善于选用民间单方和验方。他曾主编《中医外科临床手册》,晚年抱病整理《陈明善外科经验集》等。

58.钱大钧(1893—1982)字慕尹,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昆山正仪,4岁随父母迁回苏州。先后在江苏陆军小学堂、武昌第二预备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学习,曾与蒋介石同窗。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曾在蒋介石团任营长。民国十年到广州,在粵军任职。民国十三年后,曾任黄埔军校筹委会成员、参谋长、教导团团长和师长、广州警备司令等职。民国十六年后,任第十三军军长、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保定行营主任等职。北伐以后,钱大钧所部一度驻防苏州。在此期间,曾组织部队官兵参加修筑阊门外上津桥至虎丘山麓,全长4000米的一条马路,即今虎丘路,当时一度称为军工路。二十四年钱调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民国二十五年授陆军上将衔。抗日战争时,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军统局局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吴县(苏州)参议会议长等职。去台湾后,曾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1982年月在台北病逝。

59.李子仪(1903—1983)江苏无锡人。原住金门路大墙院口。曾任政协江苏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民国十五年(1926)毕业于华东医科大学。曾任上海私立霖生医院医师。1929年至1951年5月先后在吴县望亭镇、无锡县后宅镇、苏州永福桥等处开业,自任医师、主治医师、院长等职。195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苏州康复医院、江苏省第二康复医院任主治医师。1958年6月任灌南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副院长等职。1979年退休回苏定居。李子仪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新四军医治伤病员。

60.马明德(1890—1983)原名鸣德。南京人,回族。生于一个世代是穆斯林阿訇的家族,传至马明德已是第19代。6岁人私塾读书,13岁在汉西门礼拜寺学读阿文(《古兰经》),17·19岁在南京南门(中华门)礼拜寺攻读《古兰经》。宣统三年(1911)随人去山东礼拜寺读阿文(《古兰经》),后又去上海日晖岗礼拜寺攻读《古兰经》。民国九年(1920)返回南京,同年在汉西门礼拜寺任阿訇,时年30岁。十三年,应聘到苏州负责筹建太平坊清真义学,因经济来源无着,建寺工作断断续续。他多次奔走于上海、南京、扬州等地,在外地穆斯林乡佬赞助下筹得捐款2000余元,不足之数由蒋星阶乡佬全部承担,太平坊清真义学终于在15年建成开放。马明德任太平坊清真寺第一任阿訇,主持寺务达30年之久。二十六年苏州被日军侵占,并强占张家花园旁回民公墓地建造营房,限期逼迁千余坟堆。马明德、马遵洪日夜奔波,四处求援,终于迁移妥帖。二十八年,他利用太平坊礼拜寺创建一座义务小学,自己教阿文(《古兰经》),后因经费无着,不得已停办。三十五年,成立回教协会吴县支会,继续受聘主持太平坊清真寺寺务,直至1949年。苏州解放后,1958年马明德曾受聘天库前清真寺阿訇。相继当选为苏州市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和咨询委员,苏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1983年7月31日因病逝世,终年93岁。

61.顾君安(1914一1983)苏州人。苏州顾氏耳科疗效显著,已有近百年历史。其曾祖顾光峰,原为内、外科游医。为诊治当时苏州农村中较多的耳病流脓,根据临床经验,研究成多种药粉,专治耳道流脓(慢性中耳炎),疗效很好,受到患者欢迎。顾光峰即以“顾维淇记堂耳科”挂牌,并特制一木耳悬于诊所门首,以示专业。四代相传,顾君安继承祖业,曾在养育巷北口水泼粉桥堍开设诊所。1956年参加苏州市中医医院工作,并献出祖传秘方。1956年7月,南京博物馆来苏征集顾家堂牌及木耳朵标志,作为文物收藏。顾君安被列为江苏省老中医之一,其耳科经验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62.郑山尊(1909—1984)原名岳。苏州人。民国十九年(1930)从上海招商局公学毕业后回苏创办《苏州生活》小报,出版数期即停刊。二十一年去上海,与金山、吴琛等从事进步戏剧活动。二十二年参加左翼剧联,改名山尊。是年由沪返苏,组织“艺社”,开展多种形

式的文艺活动,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二十三年随大地剧社去宁演出反日戏剧,引起当局震恐,派特务进行破坏并加以威胁利诱,全社19人坚决斗争,当局遂下令禁演,剧社19人回到上海即遭逮捕人狱。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获释。二十四年郑在沪加人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斗争,引起法租界巡捕注意,二十五年再次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随即参加上海救亡演剧12队,在租界从事抗日宣传。二十七年奉命前往新四军总部,任教导总队总俱乐部指导员。“皖南事变”中,冲出重围到达皖北无为地区,历任苏中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江宁县代理县长,十六旅政治部文工团长,华东后备兵团政治部宣教局副局长,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顾问等职,并先后筹建艺人讲习班、江苏昆剧研究会。198年5月28日病逝于南京,终年75岁。

63.王慎轩(1899—1984)浙江绍兴人。上海中医学校毕业。民国十三年(1924)来苏州开业,专业妇科。他鉴于当时政府歧视、排斥中医,以致中医事业江河日下,立志从传授中医知识着手,振兴中医,遂于十五年开办国医女科函授学社。二十三年在阊门内专诸巷开办苏州国医学社。因就学者日众,校址不敷应用,乃迁长春巷全浙会馆,并争得中央国医馆备案的合法地位,遂正名为苏州国医学校。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他还在吴趋坊设国医书社,编著出版《中医新论汇编》、《女科医学实验录》等书。解放后,王慎轩于1956—1959年先后应聘到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中医学校任教。1964年因病退休回苏州,1984年病故。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