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166章 杂记(6)

第166章 杂记(6)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1963年1月31日,周恩来总理去上海工作,并受毛泽东主席嘱托先在苏州下车,看望正在南园宾馆养病的陈云。上午9时,周总理乘坐的列车到达苏州后,在中共苏州地委书记储江、市委书记王人三陪同下,先到南园宾馆看望了陈云。以后,地市领导向周总理建议:总理难得到苏州,是否可以再抽一点时间到别处看看,苏州有几处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刚整修不久,是否请总理视察一下。总理笑着说(客随主便,去看看吧!”于是,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在地、市委领导等陪同下驱车去虎丘。

总理步人虎丘山门,走过海涌桥和二山门,沿着山径缓步登山,观赏山径两侧的“憨憨泉”、“试剑石”等胜迹,对虎丘的整修表示满意。行至“枕石”前,远远看到有人往大石上抛小石子,导游周鸿猷即向总理介绍说,这是一块奇石,叫蜒蝣石,民间传说,站在离石1米处往上面抛小石子,石子被粘住而不掉下来,能保生个胖儿子,来虎丘的游客都会兴致勃勃地试一试。总理夫妇听完后朗声大笑,摄影记者抓住瞬间拍下这一珍贵的镜头。绕过千人石,沿石径登上虎丘最高处“致爽阁”,总理夫妇与廖承志全家不期而遇,十分高兴。总理问廖何时返京,廖承志答:准备再去无锡,大约3天后返京。总理说,“那很好,我到上海去,3天后回京,车到无锡停一下,你们上我的车一起走吧。”廖承志欣然同意。

从虎丘出来,总理顺道视察了留园。导游向总理汇报留园的整修过程,总理颔首赞赏,并欣然同邓颖超合影留念。从留园正门出来,门外人山人海,群众正翘首等候,以一睹总理风采。总理高举双手向群众致意,群众热烈鼓掌,并自动让出一条通道,目送总理上车,许多人腮边都挂着热泪。

中午,总理请地市委领导和导游到列车上吃便饭。饭后,游览了拙政园,并去看望了周瘦鹃。

11.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喜爱苏州刺绣

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于1971年2月来苏访问。2月25日,亲王夫妇在参观游览中对苏州刺绣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当日晚宴,市政府向他们赠送礼品,亲王夫妇见到双面绣小猫,对苏州刺绣的传统工艺赞不绝口。

亲王结朿在苏访问后到达南京,在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交谈中,再次赞扬了苏州双面绣小猫,说是太生动了,真是呼之欲出。于是,省外事组通知苏州,将刺绣研究所珍藏的八猫双面绣急送南京,由省外事组转赠西哈努克亲王夫妇。

据说亲王对苏绣的评价给周恩来总理知道了,外交部礼宾司向亲王夫妇要彩色近影两帧,请苏州刺绣艺人三班倒日夜赶制肖像。

1971年5月11月,相隔两个月,亲王第二次来到苏州。到车站后,要求不去宾馆,先去刺绣研究所。当他见到自己的肖像在绣架上丝光闪烁、熠熠生辉,比提供的彩照还要生动有神时,十分高兴。亲王夫人莫尼克公主更坐上绣架,兴致勃勃地为自己的肖像绣了几针。记者、摄影师们拍下了这难得的珍贵场面。

12.陈云和《枫桥夜泊》

千百年来,书写张继《枫桥夜泊》诗并在寒山寺勒石树碑的前后达7人,镌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手迹的为第七碑。

陈云为上海青浦人,生前一贯支持评弹艺术的发展。1986年,上海评弹团著名演员张如君、刘韵若夫妇前往北京录制评弹开篇。陈云得知后,就专门派牟局长去探望。张刘二人向领导汇报了最近的评弹创作,以及江浙沪评弹名家汇演的盛况。刘韵若提出了渴求首长墨宝的要求。牟局长转告后,年已82岁的陈云不顾年事已高和公务缠身,欣然应允挥毫。刘韵若回上海不久,就收到了陈云书赠的行书条幅《枫桥夜泊》,苍劲浑朴的风格力透纸背。落款“书赠刘韵若”、“陈云八十二”,有钤印。

1995年初,陈云与世长辞。1996年8月,枫桥景区将陈云手迹刻碑。陈云长女陈伟兰闻讯后来函热情支持并说(我立即把这一消息转告了我母亲于若木及兄弟姊妹,大家都很高兴……”

五、民间传说

1.雷允上与六神丸

雷允上诵芬堂药铺,始创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址在阊门内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创办人雷大升(1696—1779),字允上,号南山,长洲(今苏州)人,祖籍江西南昌。早年两次进京赴考不第,遂弃儒从医,投在苏州名医王晋山门下,精心钻研医药之学,有《金匮辨证》、《经病方论》、《要症辨略》、《丹丸方论》等传世。所制丸散膏丹各类成药,尤为病家所信赖,因而业务日益繁盛。雷允上亡故后,其子秋涛承业。嘉庆八年(1803)秋涛遗嘱祖业传诸子,由礼、耕、绮、蕉四房共同经营之。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后,雷氏族人避居上海,于同治二年(1863)在上海开设药铺,后称“申号雷允上药店”,主持店务者为雷纯一。旋申号毁于战乱,雷氏境况艰难,于老北门摆草药摊度日。时有昆山一顾姓老者常至摊上聊天,告以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愿将家藏“六神丸”秘方赠雷,如能配制发售,必获大益。雷得此秘方,苦无资金,即向亲友筹借,并蒙一位平姓苏州人投资钱十千文,还有一族人以三麻袋痧药瓶相助,始得制成六神丸。出售不久,因对某些内病外症确有奇效,营业大盛。不料由此引起族人内部利权纷争,部分族人以申号为共有祖业,要求分享利润。雷纯一则以上海分店早已毁于战乱,拒不应允。族人遂坚持不准以雷允上名义发售六神丸,雷纯一无奈,愤而脱离雷允上,于无锡设立雷纯一药店,独自经营。此后在族人调解下达成协议,雷允上由雷纯一主持,六神丸仍归雷允上发售。由于雷纯一专注于雷允上的经营,他总结制定了一套管理店务的规章制度和六神丸秘方管理办法,相约秘方“传子不传女”,雷允上的经理必先由长房长孙递充。雷纯一去世后,雷允上药店按照平氏后人的要求,一次付现银10万两作报答。为报答昆山顾姓老者,特将族中一女托人说合,嫁给顾的外甥彭嘉滋为妻。民国十四年(1925)又拨专款创办纯一中学、小学,以纪念中兴雷允上的雷纯一,校长为彭嘉滋。彭后任吴县教育局局长。

2.陆稿荐的由来

陆稿荐为苏州著名老店之一,其历史可以推至清初,然其招牌的由来却出自一段杜撰的神话。据金畹香《闲文野帐》未刊笔记载,金的上祖曾雇一厨娘名弥姐,其夫陆蓉塘在崇真宫桥开一肉店,规模甚小,初无牌号。弥姐最善煮肉,其夫专襄店务。时店西神仙庙当家道士常光顾陆家肉店,对弥姐烧制的酱肉尤为赞许。可惜陆家肉店的生意为都亭桥以东和皋桥以西的闹市所夺,营业日益清淡,难以为继。道士遂为之策划,编造了陆家肉店遇仙的故事,并树碑于崇真宫桥畔,广为传扬。碑文大意说:康熙二年(1663)四月初,天气炎热,有一跛足病丐,向店主陆蓉塘乞钱。陆虽屠夫,却天性慈善,见丐老且病,步履艰难,即令卧檐下,日夕予之饮食。将半月,丐已壮健,叩谢店主,谓蒙受恩德,铭感弗忘,行将别,无所报,只有席地作卧具的破秧荐一条奉赠。蓉塘笑纳之,丐飘然而去。陆顿觉秧荐异香四溢,知丐必仙人,试抽一茎煮肉,香味沁鼻,肉人口而化。遂以陆稿荐为号云云。碑文中所说病丐指八仙中的铁拐李,盖此神话故事俯拾皆是。然彼时崇尚迷信,这篇无中生有的遇仙故事经道士刊碑推出之后不胫而走,对陆稿荐和神仙庙起了相互为用的功效。加之弥姐的烹饪手段高超,陆稿荐的营业大盛。以后又出现了“真陆稿荐”、“老陆稿荐”、“大房陆稿荐”等若干家。其实,陆蓉塘无后,原陆稿荐早已收歇,后来诸店不过是利用它的招牌招徕顾客而已。

3.寒山拾得的传说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也称枫桥寺。其得名寒山寺,据说是因为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僧寒山、拾得云游到这里修行而引起的。

据《太平广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崖,因此自号‘寒山子’”。可见寒山不是其姓名,只是隐居地。从寒山诗“老病残年百有余”句中,可知他活到百岁以上。拾得是一弃儿,是丰干在路旁拾回,带到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所以名拾得。

关于寒山与拾得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多。

第一种说法是: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点化,终于相好,亲密无间,成为佛门一对高僧。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拾还得到丰干的指点。寒山诗曰(惯居幽戚处,飞向国清中,时讨丰干老,仍来看拾公。”拾得诗曰(寒山自寒山,拾得自拾得,凡愚岂见知,丰干却相识。”丰干诗曰:“余自来天台,曾经几万回;一生如云水,悠悠任去来;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寒、拾以友善而齐名,并被后世误传为和合二仙。

第二种说法是:寒山原为一贫苦的读书人,有屋有地,有妻有子,也曾自耕自种,自称贫子。因看到当时社会的丑恶,就决心鄙弃功名利禄,跑到天台翠屏山隐居,此山亦名寒山,由此自称寒山子。他常去当地的国清寺,结识了在该寺厨房做杂役的沙弥拾得。二人意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寒山因此也皈依佛门。拾得在食堂,平时经常收贮剩余饭菜在竹筒内。寒山来,即负之而去。他们并不参禅诵经,平时疯疯癫癫,却能出口成章,且含有哲理。众僧不能理解,都加以耻笑,但国清寺长老却慧眼独识,深为器重。后来寒山、拾得演化为和合二仙。

第三种说法:寒、拾出家前是一对好朋友,寒山出家之前是杀猪的,经人介绍与家住青山湾的姑娘攀了亲,然而姑娘早与拾得相好,对此寒山事先并不知道,待寒山了解真相后,为成全拾得婚事,毅然离开姑娘,到苏州立庵修行。拾得发觉后,决心离开姑娘找寒山。寒山见拾得到来,手捧盛着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两人相视而笑,如今人们所见到的“和合二仙”就是两位好友久别重逢的镜头。

寒山、拾得的画像石刻,苏州现存两方:一在寒山寺大殿后壁,为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所画,画的是袒胸露乳、蓬头赤足的胖子,像传说中“和合二仙”的形象;一在虎丘山塘五人墓旁的白公堤石幢上,为明代吴中画家薛明益所作,画的是两个高僧模样的人,神情举止庄重,闲坐在树下石上看经谈论。两幅画像时间相隔三四百年,形态风格迥异,耐人寻味。

寒山、拾得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学者们对此作过不少考证,结论是肯定的。寒山还是位诗人,《寒山子诗集》收寒山诗300余首,后附拾得、丰干诗。这本诗集还被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在国外颇有影响。

4.阿黛桥的传说

在石路与广济路的接界处,有一颇具特色的小桥,名万源桥,又名阿黛桥。人们往往误称为鸭蛋桥。其实,鸭蛋桥位于该桥以北,普安桥以南,因附近有鸭蛋集市而得名。而此桥曾名阿黛桥,则有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明代海瑞在吴淞江治水时,决定在名叫“前戴墟”的村落开挖一条前戴河,用以接通吴淞江,来解决那里内涝成灾的隐患。当时,担负这一工程的监督管事名叫朱效儒,他为保住自己的田地,擅自改动河道走向,挖去了朱宏根赖以生存的土地。朱宏根几经交涉无果,一气之下投河自尽。朱宏根死后,朱效儒还去吊孝,一连声地说:“好兄弟,这都是海大人之意要扒河的呀!”

朱宏根有个女儿叫阿黛,把怨气结在海瑞身上,决心为父报仇,行刺海瑞。但是,一次在朱明寺用钢刃抱朴刀,二次在贺九岭用暗箭,都未成功。第三次,她身揣牛耳尖刀,在山塘街行刺海瑞,但仍未得手,于是举刀自刎。自裁未成,却割断喉管成了哑巴。海瑞了解详情后,发配朱效儒去云南充军,将阿黛收为义女。

苏州百姓深感海瑞贤明,便将阊门外新建的一座小桥定名为“海公桥”。海瑞得知后,谦恭地亲自改写为“阿黛桥”,用以表彰义女阿黛的孝烈。

六、烟花寻踪

1.山塘声妓纪略

唐代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出守杭州,后徙苏州,首尾五年,自云:“两地江山游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他曾在太湖泛舟五日夜,写有“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诗句。当时画船上都有船妓相陪。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作过这样的记载(乐天为郡时,尝携容、满、蝉、态等十妓,夜游西武丘寺,尝赋纪游诗……可见当时郡政多暇,而吏议甚宽。”白居易还眷恋过苏州妓心奴、李娟等人,后来曾作《忆旧游》诗(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吴中名妓真娘死后葬虎丘,白居易、李绅、张祜、李商隐都有诗赞美她。

宋代,吴门画舫水上游已具规模,苏轼在一首书呈黄尉的七言古诗中曾详细描写山塘画舫的情景,有“澄澄媚影动波上”、“青蛾落桨忽远至”、“歌馀清冽贯众耳”、“玉盘脍鲈光一色”之句,将艄婆、船妓、声歌、船菜等一一写出,反映了当时声妓游宴的盛况。

明清时期,苏州缙绅士大夫、富商大贾“多聚于西I指阊胥一带),诗书之族“近阊尤多”,他们三日一宴,五日一请,穷极豪奢;狎妓纳妾,视为寻常。青楼妓馆,多在山塘。唐寅诗“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既写商市的繁荣,又写出了冶游之盛。

明朝末年,烟花繁盛自数江南。“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天资巧慧,容貌娟妍。七八岁时,阿母教以书翰,辄了了。少长,顾影自怜,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性爱闲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喧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慕吴门山水,徙居半塘,小筑河滨,竹篱茅舍。经其户者,则时闻咏诗声或鼓琴声,皆曰(此中有人’。”(明余怀《板桥杂记》)这是写秦淮名妓董小宛寓居苏州山塘时的情况。

“秦淮女郎卞赛,自称玉京道人。工小楷,能画兰,风枝袅娜,一落笔画十馀纸。年十八,游吴门,居虎邱。湘帘裴几,地无纤尘。”(明余怀《板桥杂记》)这是写明代妓女居处的清洁幽雅。

明代徐纨《本事诗HS载过这样的事(何孔目、元朗至阊门携榼夜集,元朗袖中带南院妓王赛玉鞋一只,醉中出以行酒。盖王足甚小,礼部诸公亦尝以金莲为戏。”反映了当时在娼门中以脚小为贵重的事实。

顺治十年(1653年),同声、慎交两社举行“虎丘之会”,“九郡同人至者五百人”,“会日以大船二十余横亘中流,每舟置数十席,中列优倡,明烛如繁星。伶人数部,歌声竞发,达旦而止。”(陆世仪《复社纪略》)。

清代,有在娼妓中品定高下的风气。《说梦》、《坚觚集》曾作过如下记录:“顺治丙申(十三年)秋,云间(松江)沈体文纵狭邪之游,薄松郡无名姝,游于苏,来往平康(编者注:唐时平康坊为妓女聚居处,后世遂称妓家为“平康”)无虚日,品其色技作花案,选虎邱梅花楼为花场,品定高下;以朱云为状元,钱瑞为榜眼,余华为探花,某某等为二十八宿。择日迎状元,一郡如狂。”延及同光间,斯风益甚,以一花比一姝,借美品花,逢场作戏,盛传于勾栏之中。

2.民国时期石路地区公私娼业

民国时期,苏州娼妓主要活动在阊门石路一带。当时,妓女分三等:上等曰“长三”,多聚于鸭蛋桥、桃源坊、同春坊、民庆里等处;二等曰“么二”,在公和里、小杨树里等处;三等曰“雉妓”(俗称“野鸡”),分布在大马路、石路一带,伫立街头拉客卖淫。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