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 第11章 时穷节乃见美名垂丹青——宁死不屈被害的名臣(1)

第11章 时穷节乃见美名垂丹青——宁死不屈被害的名臣(1)

小说: 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作者:史荣昕,蒋焱兰

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些名臣,他们在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铁肩担道义,担负起挽救国家的历史重任,但是往往这副担子已沉重得无法担起,历史就选择他们做了“烈士”。他们不屈服于新的王朝,宁可舍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甘愿做旧王朝的殉道者。所谓“舍生取义”。他们的这种“义”往往和忠君的观念密切相关。中国的儒家思想,灌输给古代的这些名臣们的忠孝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他们在危急关头,常常以忠于旧王朝为荣,这就是他们“舍生取义”的思想基础。但他们的这种“忠义”往往和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这就使他们的行为多了一些壮烈的色彩。尤其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这些捍卫旧王朝的名臣,在人们的眼里就成了民族英雄,他们的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就成为一个民族千秋万代的精神财富。如南宋的文天祥,他的著名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广为传颂。但是,如果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异族王朝,而是本民族的一个新王朝,如汉取代秦,唐取代隋那样,他的这一片“丹心”也许就没有如此的光彩了。总而言之,人们敬重的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玉碎”的人们,而不是为了维护一个封建旧王朝愚忠而死的臣子。在当今这个尊重生命的时代里,不是所有的“宁死不屈”都值得人们赞赏,但这种“气节”令人凭添一份敬意。

文天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烈士”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抗金的民族英雄。宋理宗时任右丞相,恭宗时任工部尚书。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枯四年(1256)进士,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第二年,元军逼近临安(今浙江杭州)时,出使元营议和时被扣留。后逃脱,组织义军抗元。祥兴元年(1278)兵败被俘,关押在大都(今北京)狱中三年。元朝多次劝降,均被毅然回绝,宁死不屈,后被杀害。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烈士”。他在狱中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传颂千古。

文天祥出生于吉州庐陵的一个平民家庭,他老爸很喜欢读书,在他的影响下,文天祥少年时就读了大量诗书,尤其对经史的钻研用心更大。18岁那年,文天祥参加了庐陵全县学子的考试,得第一名。此时,蒙古军队正大举攻宋,南宋正面临着严重威胁。一直为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的文天祥,在去庐陵考试时怀着沉重的心情信步走进了吉州学宫。学宫中祭祀着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本朝名臣志士的塑像,文天祥不禁暗下决心:“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和这些人并列在一起。”两年后,文天祥和弟弟文璧一起进入吉州白鹭洲书院。

几个月后,兄弟俩都考中吉州的贡士,取得了应考进士的资格。在礼部的考试中,文天祥得到了主考官的器重。接下来在皇帝主持的殿试上,皇帝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天灾人祸频繁?为什么人才匮乏、士习浮华?为什么国用殆尽、兵力薄弱?为什么边患危重、虏寇入侵?文天祥直言论证,针砭时弊,笔走龙蛇,洋洋洒洒近万字,一挥而就。

他在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灾不断是因为民怨太多,从上到下,各级官吏中有很多腐败分子,人民怎能不怨愤?人才匮乏、士习浮华是因为士风败坏,士人只追逐个人名利,对国家的荣辱和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国用殆尽、兵力薄弱,是因为国家缺乏好的财政政策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国家财政都被皇室、大臣和寺观私自占有和挥霍浪费,如果把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部用在军需上,兵力就不会如此薄弱。考卷呈上后,姓名、籍贯都被密封了起来,答卷另有人誊抄一遍。理宗皇帝御览完考卷,最欣赏第七名考生的答卷,就擢为第一。

主考官王应麟把答卷拿过去细读了一遍,高兴地对皇帝说:“恭喜皇上,得了这么一位难得的人才!”就这样,新科状元的桂冠落在了20岁的文天祥头上,而弟弟文璧却名落孙山。

在新科状元文天祥出宫回住所的路上,前有四名卫士呼喊清道,后有七名卫士跟随,很是威风。道路两旁,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紧接着,及第的进士们参加了理宗皇帝亲临的“闻喜宴”。“闻喜宴”上,文天祥怀着激动的心情为宋理宗献上了一首诗:于皇天子自成龙,三十三年此道中。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唯有厉清忠。

按理,天文祥接下来还要参加一系列活动,直到皇帝最后册封官职。可是,就在文天祥中状元的第四天,他42岁的老爸不幸病逝,他不得不与弟弟一起回家奔丧。按封建礼教,文天祥要在家中为老爸守丧三年。就因为这样,天文祥虽然中了状元第一,却没有做上官,但他并不感到惋惜。宝枯六年(1258)八月,守孝期结束,朋友们让文天祥给宰相丁大全写信,争取出去做官,他却说:“不急,何必把做官看得这么重呢?”一些地方官要代他申请,也被他婉言拒绝了。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陪弟弟文壁进京应试。文璧中了这科的进士。文天祥也在到了临安后,被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从此开始了艰难的仕途生涯。

就在文天祥刚刚就任官职的时候,蒙古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进攻南宋。开庆元年(1259)九月,由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队突破了长江天险,进而包围了鄂州。南宋朝廷上下震动,惶恐不安。宋理宗慌乱中罢免了奸相丁大全,起用贾贵妃之弟贾似道为相,督军迎战。但当时在朝中掌权的董宋臣等人主张以退为守,提出了逃跑的主张,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

许多官员都反对这一可耻的主张,但迫于权势不敢说话。滞留京师的文天祥认为皇帝一逃,对江山社稷十分不利,人心会因此动摇,国都临安难以保全。于是,天文祥毅然上奏宋理宗,请求斩董宋臣以安民心。可惜他的奏疏呈上去后,却没一点回音。十二月初,蒙古兵因内部出现权力之争突然北撤,临安城内一片欢呼,宋理宗下诏改元“景定”,王公贵族们重又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景定元年(1260)二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文天祥不接受任命,而是申请担任“祠禄”。这是一种闲职,虽是主管某地某观(道教寺庙)的官,实际上却不管事,只拿俸禄而已,是优待那些退休、罢官的官员的职位。文天祥申请做这类官,分明是不想和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派他出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的仙都观。第二年十月,朝廷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太子府教授。按惯例,这一职务应由前科状元担任,他再三推辞不下,于第二年就职。至此,文天祥才正式走上仕途。

景定四年(1263)十二月,做了一年京官的文天祥又出知瑞州(今江西瑞安)。文天祥出知瑞州之前,皇帝重新起用奸臣董宋臣,文天祥极力劝阻起用这个奸佞之人,但未得到皇帝的允许,文天祥想愤然辞职,经朋友劝慰,他才出知瑞州。

瑞州三年前,曾遭一股蒙古兵的烧杀掠夺,此时依然城垣萧然,民不聊生。地方上的一些恶霸、流氓乘机敲诈勒索残害百姓。郡兵也目无法纪,骄纵成性。文天祥到任后,抓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处以重刑,并公布了很多法令,秩序很快安定了下来。在一年的任期内,文天祥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一提起文天祥都竖起大拇指说:“好官啊!”

次年,宋理宗驾崩,宋度宗即位,改元咸淳。文天祥被提升为江西提刑,主管司法、刑狱、监察,兼司农桑。但在任江西提刑时,他因仗义平反了一起冤案,遭人诬陷被弹劾罢官。文天祥一时心灰意冷,决意遁隐山林,居于文山。两年后,即咸淳二年(1267)九月,朝廷又起用文天祥为吏部尚书左郎官,他几次推辞没有获准,于十二月就职。但文天祥仅上任一个多月,就由于刚直不阿被小人诬陷,罢职再回文山隐居。这年冬天,朝廷刚任命他为福建提刑,马上又有人站出来反对,朝廷又收回了成命。

咸淳五年(1270)三月,著名诗人江万里出任左丞相,他一直很器重文天祥,便于四月启用文天祥出知宁国府,一年后又调任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文天祥再次步入仕途,但等待他的仍是打击、诽谤。他每做一次官,都有人在想方设法找他的毛病。就在他被提任几个月后,因为在为皇帝起草诰词时不小心触犯了权奸贾似道,被亲贾的御史弹劾罢官。

但是,咸淳九年(1273)正月,任命他为湖南提刑的诏令又下来了,他只得打点行装重新上路。这时,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天文祥去潭州拜见他,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但都深为国事忧虑。此时江万里已经76岁,他感叹道:“我老了,干不了什么大事了,挽救国家的重担就落在你身上了,任重而道远啊。”老成练达的江万里慧眼识人,看出只有文天祥这样的人能够担当起挽救国家的重任。这年冬天,文天祥申请调回江西本省,以便照顾祖母和母亲。获准令下来后,他便回到了江西,为赣州(今属江西)知州。

四次遭受诬陷、排挤、弹劾,三次布衣还乡,文天祥十多年的仕途之路一直坎坷不顺。在他回到江西不到一年,元军又大举进攻南宋,气势汹汹扑向东南,严重威胁着后方的安宁,这也意味着天文祥将结束他15年沉浮不定、坎坷多灾的仕途之路,开始戎马生涯。

文天祥到赣州任上没多久,宋度宗驾崩,年仅四岁的赵显(xian)即位,他就是宋恭帝。这年九月,忽必烈大汗命伯颜以丞相身份率20万大军从襄阴(今属湖北)兵分三路出发,势如破竹。到十二月,元军突破长江天险,攻占了鄂州。十二月二十日,太皇太后下了《哀痛诏》,号召各路军民起兵勤王,保卫京师临安。由于南宋政治的腐败,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各地文官武将惧怕元军的强大攻势,不敢前去抵抗,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号召。紧接着,文天祥又接到担任江西提刑的任命书,要他速率兵赴临安勤王。

文天祥是第二年(1275)正月十三接到《哀痛诏》的,捧着诏书,他泣不成声,决心应召誓死勤王,挽救南宋江山。南宋人民原本就饱受了元军的烧杀掠夺之苦,文天祥一号召,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勤王军。三天时间,就募集了一万多人。他发布文告,在江西省征集义士粮饷,并率先将祖母和母亲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把家中的全部财产充当义军费用。四月,义军已全部集中在吉安整装待发。

丞相王熵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建议召这支军队前往临安。可是,由于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陈宜中从中作梗,说文天祥这人太“猖狂”,做的是“儿戏”,要他继续留守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王熵一气之下,离职出京走了。七月,朝廷才因为临安空虚,催促文天祥率兵入京。八月中旬,任命文天祥为工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赞军事。

八月下旬,勤王军抵达临安。但由于常州告急,平江(今江苏苏州)受到威胁,文天祥又赶紧率兵赴平江前线作战。赴平江之前,文天祥曾上书,请求斩首叛将吕文焕的哥哥吕文德及其侄儿吕师孟,以明抗元决心,鼓舞士气。但朝廷不仅没批准,反而追封这两人分别为义郡王和兵部尚书,以此讨好叛将。

文天祥到平江后,勤王军在初次作战中英勇奋战,除守卫平江外,文天祥还派出3000人赶去支援常州,由朱华和尹玉率领,结果在五木与元军遭遇。此时,南宋朝廷也派兵2000人增援常州,由张全率领,但此人无心抗战,没与勤王军好好配合,临阵逃脱。由朱华、尹玉率领的义军在杀敌无数后,终因寡不敌众,除了4人突围外,其余将士全部壮烈牺牲。尹玉身受多处重伤,仍浴血拼杀,最后,元军不敢和他靠近搏斗,就拿4根长枪架住他的脖颈,用棍击死。文天祥后来上书,请斩临阵逃脱的张全,但朝廷充耳不闻,姑息了事。五木一战,虽伤亡较重,却使江西义军威名大振。

就在这时,元军留下少数兵力看守江北扬州等地,其余主力兵分三路,直扑临安。临安防御空虚,元军三路攻来,使朝廷大为震惊,急令文天祥率兵赶赴独松关,把守元军通往临安的咽喉要道。谁料义军还没到,独松关就已经失陷。在伯颜攻下常州后,全城上万人被杀害,只有几个人藏于桥坎下才幸免于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天祥只好退兵到临安防守。

此时的临安城里早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左丞相留梦炎已经溜出城去,后来投降了元军。右丞相陈宜中与太皇太后想请降苟安,以求保存小朝廷。召集大臣议事,前来上朝的官员只有6人。到了这个时候,太皇太后才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督促各路兵马,维持残局。已年老懦弱的吴坚则被任命为左丞相。

文天祥发现,要保住临安已经不可能,便建议南迁。因为三路元军已经开始包围临安。文天祥想,闽广两地平安无事,江西和湖南还有很多地方在宋朝手中,他率领的勤王军有三四万人,京师义民可组织20万,因此他和张世杰商议,可以背城一战,以战为守。如守不住,再退居到江西等地继续斗争。然而,即便文天祥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太皇太后和陈宜中已经加紧了议和行动,派人给伯颜送去了传国玺和降表。张世杰不愿投降,扬帆出海,向南而去。

景炎元年(1276)正月十九,丞相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去与元军议降,加之元军一股兵力进驻到临安城外的教场,他仓皇逃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但元军又坚持非丞相亲自来请降不可。最后,这场非同一般的谈判不得不落在了文天祥身上。正月二十,太皇太后命他和吴坚、谢堂、贾余庆等人,前去伯颜营中议和。吴坚胆小怕事,一直不敢抗争;谢堂遇事一点主意都没有,只会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贾余庆是一个迎合元军的下流小人,对新朝官位心怀幻想。文天祥意识到,只有自己想办法取得主动权了。

文天祥昂首阔步走入伯颜设在临安城外皋亭山明因寺的大营,伯颜自以为是地问道:“丞相是来谈投降的事吧?”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我不是来投降,我是来谈判的。投降是前任丞相的事,我这个人的词典里是没有投降二字的。太皇太后命我任丞相,我今天就前来营中商量两国之事。”文天祥态度强硬,慷慨陈辞,伯颜等人都很佩服。

21日,经过一夜密谋的伯颜等人扣留了文天祥,派降将程鹏飞同吴坚等人去临安劝太皇太后投降。就在文天祥被扣留之时,奸臣贾余庆代替文天祥做了右丞相,并和吴坚等人准备了降表送往伯颜营中。得了降表,伯颜立即请文天祥进帐并进行劝降,伯颜说:“文先生,现在全天下都知道你是宋朝最大的忠臣了。可是宋朝肯定不行了,你归顺我们元朝算了。你想做什么官都行,让我听你的都行。只要你投降,什么都好说。”

文天祥说:“好啊,那你们先把兵撤了吧,别总想着抢人家的地盘,做人还是厚道一些好。”

喜欢《宦海悲歌: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吗?喜欢史荣昕,蒋焱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