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风起云涌太平洋 > 第19章 占据精神的制高点才能胜人一等(1)

第19章 占据精神的制高点才能胜人一等(1)

小说: 风起云涌太平洋      作者:伟达

在追求物质发展的时代,必须认识到人也是有精神追求的,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独特关键标志,东方西方均不例外。有人误把歌舞升平及感官娱乐当作精神生活,当然是肤浅了;还有人误把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当作精神寄托,则过于功利化了。精神的发展一定是关于人生的感悟,形而上的信仰和道德气质的修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强调了精神对生命的有力引领与提升。精神跨越应该领先于物质跨越,至少必须同步,否则一个社会及文明就可能产生严重异化和失落,从而丧失发展和竞争优势。

不要手握金钱却内心空空

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校园文化格外活跃和多元。一个夏日的傍晚,英文系的两名女生竟还把一位年轻热情的美国基督传教士领到我们的宿舍里来,说是大家随便聊聊宗教和信仰问题。

对于我们这样在中国文化、教育、政治和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宗教信仰当然是一个相当有趣但又陌生的话题。不过这样的讨论很难得以充分展开,因为我们中国学生首先提出的,一定是诸如“真有上帝吗?你见过上帝吗?”“上帝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

这也让该美国传教士颇有些措手不及,在西方他很少会遭遇到如此似乎本不应是问题的问题。但我们却对以上问题锲而不舍,按照我们的文化与世界观,一个人或事物见都没见过,形而上的虚无缥缈,又如何让我去相信与追随呢?记得当时那位美国传教士面露难色,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上帝就在我们心里。”

我们当然没有被说服,最后这场闲聊也就不了了之了。

还是在若干年之后,在美国读到一本书籍,其中的一段启示似乎有些令人顿开茅塞,其大义是说:“如果有人问你相信上帝吗?见过上帝吗?你不妨可以反问:你相信爱情吗?你见过爱情吗?是的,爱情也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它的美妙与炽热……”

我们在此不拟讨论宗教问题,但只是想借以上事例揭示一个简单真理,那就是人除了物质世界的层面,还有精神世界的层面。如果忽视甚至否认精神层面的存在,不能经常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境界,那就相当于瘸腿走路,甚至可能失身跌倒。

以物质和精神发展为参照系,我们从历史上不难发现三大消涨模式:欧洲是精神发展先行一步,突破了中世纪的黑暗束缚,为人类开创了以科学创造、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等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先河;新大陆的美国则将现代社会形态的物质与精神同步提升到大生产和体制化普及的程度;当代新兴发展国家如中国在物质层面上大步追赶,但在精神层面却是相对平庸滞后。

希望这不是历史的轮回,中国不应再错失人类精神新突破的契机!

在过去30年里,曾有许多中国年轻人理直气壮地宣示:“我什么都不信!”作为对先前极左路线和教条盛行的一种矫枉过正,如此宣示也并非不可理解。但如果因此把信仰和精神的空白坚持下去并引以为荣,其中蕴涵的福兮祸兮就难以预料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缺乏系统的宗教思想和操作,但其实并不乏对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视与追求。比如孟子就认为人世间有两种“气”必须加以修养。一种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气”,是道德的价值;还有一种关系到人和宇宙之间的“气”,代表一种超道德的价值,孟子称其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见《孟子·公孙丑上》)

这里孟子主张人心当与宇宙沟通,在某种意义上与宗教主张的与人格化的宇宙——上帝沟通,确有异曲同工之要义,其目的都是试图扩展人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人精神层面的牵引,超越一般世俗繁琐的束缚,则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见《孟子·告子下》)在西方,注重精神发展酝酿出现代科学的探索和追求,发达的精神意念激发出更强烈的发明和创造性,这一切都有助于提升整个文明与社会的发展高度。

现代中国在推进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要同时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但值得指出的是,物质文明标准比较容易界定,但精神文明在社会和文化发生激烈转型的过程中有时就变得比较观念错综及价值紊乱,难以准确把握。

伟大的民族一定要拥有伟大的精神

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表示:自己不是为钱和物质活着,而是为了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而活着。为了强健的体魄、辽阔的胸襟和开拓探索的意志而活着,人生才会由此充满价值和阳光。

2010年对于中国以至整个世界来说,有一个历史时刻注定令人难忘: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纪念日。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与其说这场战争值得回味,还不如说是直面艰险挑战,敢于进击,敢于胜利的卓越精神永在。

当年朝鲜战争的主角美国、中国和韩国都组织了对这场战争的纪念活动。美国早在若干年前,就在首都华盛顿中心开辟了一处朝鲜战争纪念雕塑群,表现美军士兵在风雪严寒中艰苦跋涉,也隐喻着这场战争的挫折考验。

位于韩国首都首尔(汉城)的国家战争纪念馆也为纪念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组织了专门大型展览。望着滚滚奔流的汉江和四处环绕着的巍峨山峦,依稀仿佛可以见证到当年的铁马金戈和鏖战硝烟。

而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整修关闭多年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也在其东四层重新亮相,展厅中央的志愿军战士群像——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们一往无前,前赴后继,在血与火的空前考验面前展现出无比的英雄本色。

展厅中央另一侧,新增设了由鲜花绿叶所簇拥着的183108名志愿军烈士灵台。灵台上方醒目书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英名和光辉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中国近年来有些混乱不符实际的分析论述指责中国这场战争打糟了:既陷入了无谓的意识形态纷争,又失去了建立良好中美及中西方关系的契机。

这样的分析无疑属于鼠目寸光。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走势来看,就不难发现朝鲜战争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各种机会主义的考虑,而成为一个古老沧桑饱经苦难的国家民族的精神重生和意志恢复之战。

没有这一场英雄式的战斗,中国可能连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资格都没有,中国人连自身的魂魄可能都不太找得到,更何谈什么建立发展中美及中西方关系,何谈什么后来从容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关于这一点,连美国和西方的精英与舆论也不否认。

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经率领联合国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后因战事不利与策略分歧被总统杜鲁门解职。麦克阿瑟将军黯然回国,于1951年4月19日在华盛顿向美国国会发表了公开演讲,其中谈及了他对新中国及其军队的感受。

他表示:“想搞清目前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白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性格与文化上发生的演变。在50年前,中国人完全不团结,堪称一盘散沙,而且相互间不断消耗。中国人的战争与战斗意志也萎缩消亡,因为他们极端追求儒家的所谓和平主义文化理想,然而在刚刚过去的50年里,中国人民在观念和理想中又重新恢复了强悍。他们现在拥有了优秀的士兵以及称职的参谋人员和指挥官。这导致在亚洲出现了一个新兴现代强国……”

伟大的民族和国家必定拥有伟大的精神。比如,勇气是何方神圣,长什么模样?确实难以揣测。但这里不妨让我们引用德国文化泰斗歌德的一句名言:“你若失去钱财,就失去很多;但你若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

中国如何在精神徘徊中开窍

现代人应该具备比较发达的精神自觉自立,信息判断选择能力和科学、人文与社会关怀,而现代社会则须努力提供有利于现代精神培养的条件和成长氛围,鼓励不断攀登精神和智慧的制高点。有两大机制最为重要:精神境界的唤醒机制;和精神发展的多元创新机制。

所谓精神唤醒,用中国概念表示,可以称为“开窍”;而用西方的术语表示,叫作“启蒙”。在这之前,一个人可能还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对自己的精神层面不具备清楚的感知。其实东西方都注意到了同一个问题,灵魂如果不能脱壳而出,那就等于还在蒙昧状态。而“启蒙”这个词的英文原文“enlightening”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就是要照亮人的心灵,而中国人常说“心中一亮”,也代表着心灵和意识的幡然醒悟。

在西方,精神的最初唤醒主要是通过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各种教堂、教会、寺庙等设施普及到全社会,与心灵有关的神化传说、文化艺术,教育熏陶等也都相当发达。宗教教导人的视野超出形而下的具象,运用形而上的意念牵引,令人开始感受到自己心灵和情感世界的存在,并逐步达成对精神世界的特别关注和投入。

精神得到唤醒之后,还有一个不断修养提升的过程。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社会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多元的环境和创新机制,鼓励自主选择和推陈出新,而须杜绝诸如“政教合一”引发的强迫,或“至上而下”所造成的扭曲。

所谓“政教合一”便是以国家权力和政治权威来强制精神和心灵,从而窒息了开放和自主的选择。而“从上至下”的文化则是过于崇拜偶像和权威,推行等级与壁垒。这些都必定导致心灵动感和创意的逐步丧失,以及精神智慧的低水平慢性徘徊。

如前文所述,中国文化并不具备很强烈的宗教因素和背景,本来主要依靠传统哲学及文化来开启大众的心灵,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格局曾成就了中国文化哲学的辉煌轴心时代。但随着主流传统哲学如儒学被官方规定为唯一正统意识形态,实际造成了类似“政教合一,至上而下”的社会及文化恶果。而现代中国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做到了万象更新,但后来一度不幸流于滥用政治教育来取代常识性的精神启蒙,而事实反复证明这种方法并不能代替启蒙教育。

今天的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仍缺乏恒定有效的精神唤醒机制,以至于许多人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走向社会和生活,缺乏自主的意识、判断和精神,很容易停滞在低层次的苟且挣扎,或被拜金物质主义麻醉上钩,抑或遭受到黑恶势力的利用及欺凌,最终造成个体的颓废,社会的污浊,以及民族总体文明竞争力的削弱。

喜欢《风起云涌太平洋》吗?喜欢伟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