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风起云涌太平洋 > 第18章 国家心态决定前行的路(2)

第18章 国家心态决定前行的路(2)

小说: 风起云涌太平洋      作者:伟达

一个国家民族对财富的心态也很重要。大部分人都爱财,这无可非议。但如果走火入魔成贪财,就值得调整和反思了。因为现代人应争作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应该成就财富,而非毁于财富。偶尔读到一则报道,讲述了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当年在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经济和演出状况最为困难窘迫的关头,毅然出资支援,并随后坚持经济赞助该团达10年之久。

今天,中央芭蕾舞团已成功跻身于世界著名舞团的行列,剧目繁多,人才辈出,其内部机制也逐步向市场经营及竞争管理转换靠拢。李先生当年的善举,既保住了中国高雅艺术的一束蓓蕾,也充分实现了其自身的抱负:“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要的承担。”

以自己的巨大成功和财力来回报社会,堪称东方有李嘉诚,而西方有比尔·盖茨。这位以微软起家的亿万富翁,其基金会每年都要捐赠巨款给全球的扶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东西方两位富豪的慈善义举,也同时在帮助人们和社会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了钱该怎么办?

中国古代时讲究把金银财宝埋到地底下藏着;更有甚者如某些帝王将相就是死了也要把钱财带到坟墓中去陪葬,也不管那钱放在地下是否还有用。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认识到有了钱。可以搞投资以扩大再生产,用钱生钱。当然也有少数用钱资助文化艺术教育的权贵富豪,却经常被人讽以有攀附风雅之嫌。

而在目前的后现代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概念也随之放大,不再局限在有形资产的扩大化,不再局限在投资回报一定归于个人或者家族。对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等无形产业的投资赞助,也可以为包括自己及家庭在内的社会、国家以至人类世界发展产出良好的回报,这就是“水涨船高”的公民社会素质和希望。

有人会说咱如果有那么多钱,自然也会拿出来捐捐。是这样的吗?有不少人不是更宁愿拿着钱去吃喝玩乐吗?有的贪官污吏不是小贪还不过瘾,不卷它个几千万逃到国外去就誓不罢休吗?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社会道德与文化体系却一直没能很好地回答“有了钱该怎么办”的问题,导致不少人没钱是输者,有了钱还是败者,难逃被金钱套牢的厄运怪圈。

由此,我们才对李嘉诚先生专资赞助文化艺术的视野和胸襟颇为赞赏,因为这对中国社会及人文进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有人误以为艺术是阳春白雪,与普通大众及下里巴人没什么关系,此一短见乃是谬之千里。

不难注意到,中国与西方的最大人文差异,就是中国的宗教传统并不深厚,而宗教的起源往往是由于人们对心灵寄托与信仰理想的关怀,是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对形而下物质世界的一种制约平衡要求。缺乏如此制约平衡的社会及文化,往往容易产生畸形和病态。

那么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关怀和提升人的心灵的呢?以儒家为首的中国主流文化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艺术,比如音乐、礼仪和诗歌等手段。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使命如此重大,既要满足日常的娱乐,还要替代宗教的作用去抚摸和超度心灵,实乃支撑中国心灵的主动脉。

比如,西方的大众音乐舞蹈影视等发展到今天己主要以娱乐为主,因为其文化中的宗教(也包括宗教音乐)尚可以承担庄严、净化、寄托的功能。但中国不行,中国艺术必须兼顾平衡,不可偏废。比如靡靡之音确实会引人颓废,而艺术的过度政治化也会窒息发展的活力。中国的文化艺术当在大众娱乐中坚持高雅与亮丽的引领,在功利犬儒的干扰中追求超脱和进步的风骨。

于那些对艺术抱有宗教般热忱和不懈追求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应该加以终身的经济奖励,并给予特招入学深造的待遇及合理的安置保障措施。这一方面大可不必盯着国外同行是否有实践先例,到了中国敢为天下先的时候了。提携中国艺术,就是提携中国人的心灵与创造力,必定是功在千秋的铿锵伟业。

有了钱后的另一种心态是集中办大事,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不能因大失小,最后取胜靠正确的战略,也靠实施战略的精密细节。

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刚成功落幕不久,便发生了静安区居民大火的不幸事件。消息传来,既为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扼腕,同时也为发生如此重大的灾难而愤愤。这里必须指出:导致此次大火的人祸及必然因素,大大超出了客观和偶然概率。上海还缺乏“管理也是硬道理”的意识和实践。

从全面的角度观察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主要城市,总体观感的反差很大,即中国一方面硬件建设上得很快,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盛事接踵而至,毫无疑问地形成了巨大的发展推动;但另一方面,这些主要城市在业务精准管理及设施常态维护方面却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滞后。

比如世博期间,上海的不少单位招待所也是客源滚滚,住宿价格随之飙升,但问题是服务质量却很跟不上。不少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低下,整天昏昏然有一事没一事地混日子,客房管理的脏乱差也就可想而知了,蚊虫泛滥、管理无方、麻木不仁。

北京的著名大学如北大、清华等,校园本身的基本条件很好,都是风水宝地,但环境、物业管理及维护方面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比如北大著名的留学生楼“勺园”,其建筑老化得到处是表皮脱落、设备破旧。国外老牌大学如牛津、哈佛、普林斯顿等都是百年以上校园,但管理与维护一直精准常态,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却显露出现代的技术质量和关怀。

清华园的管理也颇为杂乱无章。果不其然,其修缮中的百年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近年也遭遇了一场火灾,据报道燃烧破坏面积达800平方米以上。

目前根据官方调查结果显示,清华与上海的火灾原因如出一辙,都是施工单位违规作业所致。于是也就引发了一大问题:既然是有规可循,而施工单位却置若罔闻,为什么?答案应该不难发现,那就是制定了规范后,却很少有常态精准的监督执行和例行检查,久而久之,所谓规范也就堕落成为一纸空文和儿戏,事故和灾难也就愈发难以避免了。

所谓精准管理和常态维护,在西方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亚洲则只有日本新加坡等较为领先,韩国正迎头赶上,而中国和印度等却还差距很大。中国和印度等在此方面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传统心态和习惯影响;二是职业管理意识、纪律、责任的涣散落后。

以中国为例,传统和习俗中农业社会含混不清的毛病久远。比如对中国大众心态和思维影响了几千年的《易经》,气势和格局不小,乾坤风水尽收其中,但其思路和方法却是充斥了所谓“模糊和灵活性”,于是必定会损害精确和严谨,降低把握规则和细节的能力。

反映到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设方面,就是大项目大工程经常被炒得风风火火,具体操作的科学程序和职业责任等却缺乏跟进,落差明显。不出问题时缺乏常态监管和维护,出了问题后就忙着搞一阵风式的排查或“严打”,风头过后问题和隐患依旧。

上海火灾后有官员称: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是一世界难题。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扑救困难,于是预防为主、常态安检才显得至关重要。在预防为主方面的任何失误失职,都应该被追究行政甚至法律责任。

直至今天,在中国教育领域及大众文化中,仍很少见到对职业素质的推崇和责任承担的熏陶,许多人对工作和社会中的“三不管”现象却显得心安理得。发展是硬道理,管理更是硬道理。心想才能事成。上海的发展一向对全国具备示范作用,如果能更多从细节及规则做起,大力推动管理精准化和维护常态化,那样对中国进步和现代化的贡献就将是前无古人的。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

2007年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在全国热映,它就是《士兵突击》,讲的是一位普通农村男孩参军入伍后几经磨练,逐步成长为新一代“兵王”——解放军特种兵大队精英成员的故事。

坦率地讲,这个故事还真让人开始感受到了“威胁”。它所威胁的,是多年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粉脂习气,中国价值系统里的信念虚空,以及中国传统人格中的被动苟且。于是,《士兵突击》所传载的新文化意义注定不同凡响。

众所周知,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种大众文化倾向逐步占了上风。一种是盲目崇外:照搬港台,模仿西方,比着葫芦画瓢儿;另一种是埋头往日:宫廷戏、辫子戏、妻妾成群、臃肿琐碎;抑或是以所谓“经典”的名义,来掩饰对现实和未来关照无力的状态。

久而久之,在总体氛围上造就了一股强烈的脂粉气,缺少自己的力量、风骨和灵魂。甚至在所谓庄重和硬朗的题材里,也经常可以带进形形色色的不伦不类,扭捏作态。弄得文化之中缺乏阳刚之气。

然而,在2005年,中国推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亮剑》,传奇般记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男子汉,“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让人顿感气象一新,振聋发馈。但《亮剑》还只是预示了一个新的转折。

在2007年,《士兵突击》呼啸而至,一群普普通通的当代士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单调、磨难和挑战为伍,却创造出了黄钟大吕、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和光荣,立体展现出新一代人的奋斗和努力,一扫无病呻吟的各类做作和聊赖。这样的黄钟大吕激励了中国,也令世界为之侧目。

诚然,从《士兵突击》中也可以看到对已有成功作品元素的借鉴和发挥,但却绝不是一味地模仿和作秀,而是以充满独到、特色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中国普通士兵的喜怒哀乐、挫折失意和奋斗成长。

这个电视剧是讲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信念,如果把这个话题向深远延伸,其实也就说中国应该有中国的信念。

不少有识之士经常指出,一个国家、民族及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高度物质的发展,还必须有进步信念的支撑。人的存在,总应该超出一般动物类的局限,具备更多智慧、信念、意志力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有中国人来到西方一对比,忽然发现自己的文化和民族中普遍缺乏宗教因素,于是就惶恐和担忧,因为在西方宗教多用来培养一个人的信念成长和精神世界。

难道说中国缺乏宗教也就意味着缺乏信念?《士兵突击》现在大声宣称:中国自有中国的信念,“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不抛弃,不放弃”,个人奋斗+团队精神;中国人自有对信念的坚持,开拓和不懈实践,于是“土娃子”也可以成长为“特种兵”。

某种意义上,这似乎也象征着中国崛起的坚定信念:无论起点如何艰辛,征途上纵有千难万险,饱经风霜的中国一定要重返世界发展的前沿。

更具启发意义的是,《士兵突击》还生动表现了普通人格的进步与升华,即是从原先的混混噩噩,投机圆滑,强迫灌输,软弱依赖,到自我激励,坚实开拓,不畏挑战,追求卓越的成长历程。

这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中无为、不争、随众、依赖、迂腐等极端扭曲及压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突破,昭显出新一代中国人的勇气、信心和开拓追求,也乐观地展示出现代中国走向自觉、自律、自强公民文化的光明前景。

不错,士兵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战友、班长、连长以至团长的指教、提携和鼓励,但归根结底,成长要靠自身不断增加的勇气、信念、觉悟、知识、目标和追求来推动。这种进步与发展式人格,当会决定和塑造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远大未来。

因此,可以说个人信念的崛起和国家信念的建立,其实就是在预示中国的突击和成长。

喜欢《风起云涌太平洋》吗?喜欢伟达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