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67章 最后一次较量(5)

第67章 最后一次较量(5)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很快,毛泽东复电了,他指示黄克诚直接向东北局请示,提出建议。中央军委也复电了,让他同林彪直接商谈有关问题。收到军委复电的当天,即11月29日,黄克诚立即向东北局发了一封电报,提出:“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建成之部队,数目特别巨,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大减弱强大力量。”黄克诚建议,要利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几个月时问,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各级党与政权,初步建立根据地,以利明春大规模作战。在电报的最后,他提出,如果上述意见在整个东北部队中不能实施,“则请划10个县地区给三师各旅去建立后方,开辟工作。”为了使自己的意见引起东北局的重视,黄克诚接着又发去两份重申意见的电报。连续3封电报,载着黄克诚的忧虑和建议,飞往东北局,却未见回音。黄克诚摸不着头脑,只得做好执行东北局下达的作战命令的准备。这天,他同洪学智一起,带领各旅干部去看地形,部署任务。看完地形回到驻地,一位老熟人正在等着他呢!

原来,李天佑来了。1936年红军东征后,李天佑任四师师长,黄克诚任四师政委,两人搭档过一段,彼此很熟,见面后很是亲热。李天佑告诉黄克诚,他是奉林彪之命来联系的。中央已决定派林彪负责组织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东北的部队,林彪的司令部距这里不过二三十里路。黄克诚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他早就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来协调整个东北战局的行动了。

他立即同李天佑一起策马奔向林彪驻地,当面向林彪提出了关于建立后方,站稳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自己,以期将来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建议,他说:“部队现在状况,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我们是疲惫之师,而且没有根据地作依托,而敌人是乘轮船进东北的精锐之师,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是不可取的。”林彪边听边点头,他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命令三师部队转移到义县、阜新一带,发动群众,进行休整。黄克诚的师部同林彪的司令部靠拢,驻到义县乡下。刚到义县不久,毛泽东来电询问对东北拟采取的方针。黄克诚知道,毛泽东又在集思广益了,这正是再次陈述自己主张的好机会。他拟了一个电文,交林彪看后发出。

黄克诚关于到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建立根据地的一系列建议,得到中央和东北局的赞许。12月22日,中央在致黄克诚的电报中说:“关于建立根据地,你是有经验的。”12月28日,毛泽东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著名电报,明确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要把东北工作重心放在距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便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将来反攻。“如果我们不从发动群众、替群众解决问题、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点出发,并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细心的群众工作,在一年之内,特别是在最近几个月的紧急时机内,打下初步的可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东北就将陷于孤立,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有遭遇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可能。”这封长电还指出,要“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黄克诚捧着东北局转来的这封电报,看了一遍又一遍,毛泽东的决策正是自己这两个月内反复建议和思考的问题,黄克诚对此甚感激动和欣慰。1946年1月,黄克诚率部攻下通辽城,不久被任命为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与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相互配合,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组织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土地改革,组建扩大地方武装,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作战,很快就把整个西满地区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1946的3月,苏联红军奉命从东北撤走。黄克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可以放开手脚夺取城市,发展壮大我们的力量,扩大影响。

3月12日。苏军撤出沈阳,黄克诚立即命令钟伟将十旅带到四平附近待命,相机攻占四平。3月14日,苏军撤出四平,十旅立刻发起攻击,占领了四平,俘虏了几千伪军。接着,黄克诚命令十旅在开原一线布防,阻击敌人北进。4月中旬,苏军开始从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撤退,黄克诚立即电令刘震率三师八旅一部和特务一团,在东满部队一部的配合下,于4月18日攻下长春,消灭伪军“铁石”部队一万多人。接着,又命特务团北上,攻克了齐齐哈尔,歼灭伪军数千人。黄克诚挥师发动这一系列攻势作战的胜利,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战略物资,充实和改善了部队的装备,而且促成了部队进占东北重要大城市的局面,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作用。就在苏联撤兵的同时,蒋介石也开始调集兵力向东北大举进犯,企图夺占四平并向北推进,将我军消灭在松花江南岸地区。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与国民党进行的谈判,3月24日,毛泽东给东北局和林彪、黄克诚、李富春发出指示:“用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并要求东北民主联军迅速集中主力,坚决控制四平地区,给北进之敌以有力的打击。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系中长、四洮、四梅铁路交通的枢纽,是东北地区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战略要地。3月中旬我军夺取四平后,蒋介石非常恼火,“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一定要把四平夺回来。国民党军队倚仗其军事上的优势,狂妄地宣称:“4月2日前,一定要攻克四平。”于是,国共两党军队围绕四平,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争夺战。从3月下旬到4月初,新四军三师主力在兄弟部队配台下,在四平以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的战法,顽强阻击北犯之敌,重创了国民党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为我军主力在四平集结赢得了时间。

为了执行中央指示,黄克诚把西满部队全部交林彪指挥,他还给所属部队发出动员令,指出:“四平地区战斗,是决定现在和将来局势变化的关键,必须动员全体军人在林总司令决一死战的决心下,以最主要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来进行作战,不惜任何牺牲和疲劳来达成争取决战胜利的光荣任务。”4月18日,敌人倾其全部主力约30万人向四平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国民党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全系美械装备,曾在缅甸参加过对日作战,有较强的战斗力,其他的5个军也都是半美械化装备;而我东北民主联军只有10万人,装备上的差距就更大了。我军就是在这种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与敌作战的。广大官兵发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依托工事顽强防守,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在百余里的战线上,我14个师(旅)与敌形成对峙状态。毛泽东非常重视四平之战,从4月6日起到5月19日先后给林彪和东北局发过10余份电报。在4月6日的电报中,毛泽东指出:“集中6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四平的国民党士兵。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只有打赢四平之战,才能打开东北的新局面。4月26日,党中央指示东北我军:“马歇尔已提出停战方案,有停战之可能,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2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到二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4月30日,毛泽东要求林彪“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5月1日,毛泽东指出:“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消耗敌兵力,挫其锐气,以求得于有我利之和平。5月14日,敌人以10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和火炮掩护下,对四平展开了轮番攻击。战至18日,敌右翼兵团已迂回到四平东北,企图封闭我四平守军的退路。鉴于这种危险情况,考虑到我在1个多月的防御作战中已伤亡8000余人,为摆脱被动,保障军力,我军于18日夜至19日凌晨从四平地区主动撤退。四平保卫战,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国的战略出发,为配合谈判斗争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毛泽东认为,“四平我军坚守1个月,抗击敌军10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但他同时也强调,“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敌未料我军有防线,故逐次增兵,便于为我各个击破,使敌遭受我军重大打击。故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

“四平保卫战”时,黄克诚担任西满分局书记、西满军分区司令员,没有参加这一作战行动。但前方的战事时时牵动着他的心,早在4月初,他就在四平附近对林彪谈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固守大城市没有意义,应该避开强敌,暂时让出大城市,让敌人背上这个包袱。4月10日前后,黄克诚给林彪发电,建议适可而止,不要与敌硬拼。他的看法是,敌人一开始进攻的时候,打它一下子,以挫敌锐气,这是可以的。现在敌军倾巢而出,与我军决战,而我军尚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因此应当让出四平及其他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乡村去建立根据地。等到敌人肩上的包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消灭他们。

黄克诚连续给林彪发去好几封电报,建议他从四平撤退。但林彪既不回电,也不撤兵。前方激烈的战斗,我军重大的伤亡,使黄克诚忧心如焚。12日,黄克诚致电中央,就四平保卫战和东北局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电文如下:

(一)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二)顽九十三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三)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也是好的。以求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四)东北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军向东北调动。东北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兵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的。

(五)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内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绝(对)不利。故提上面意见,请考虑。黄克诚发出这封电报后,也是始终未见回音。有关四平保卫战的问题总在黄克诚脑中盘旋,他的意见又憋不住了。5月24日,他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东北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电报说:“从3月下旬国民党进攻起,到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15000人。仅西满4个旅及一部地方部队,伤亡达7000左右,七、十旅连排干部大部换了3次,部分营级亦换了3次。”黄克诚还汇报了后方工作太差、土匪问题尚未解决、干部恋着城市不愿下乡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电报的末尾,黄克诚有意地加上了一段话:

“我这个人往往报忧不报喜,好从坏处考虑问题,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事实……在目前情况下,我们作战方针不能死守城市,因在近代炮火、坦克、飞机攻击下,我军现有技术是无法守住一个城市的。故虽不能完全放弃消耗敌人部分的防御战,应以消灭敌人为主,应避免被动的守城战,争取主动的歼敌。而目前争取一个时间来整理部队。恢复疲劳,提高士气,肃清土匪,发动乡村群众,为最有利。待敌分散后作战,即失掉一些城市,这样做亦较稳妥。上述情况与意见供中央参考。”

黄埔生自认输给陈赓不丢人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太岳纵队司令员,刘邓南下邯郸、饮马黄河,继而挺进大别山之时,陈赓所部一直担负着中央战略预备队的任务,一边与阎锡山和胡宗南入晋部队作战,一边准备渡河西进,保卫延安。1946年8月中旬,就在我军进行同蒲战役的时候,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又将其第三师(辖三个旅)和精锐主力所谓“天下第一旅”北调晋南助阵,并于8月17日亲自飞抵运城,召集高级军事会议。决定以他的整编第一、三十、二十七、九十师等,伙同阎锡山的第三十四军,第六十六、七十二、三十九、六十九师等,共十五个旅,约10万余人,委任董钊为总指挥,妄图对我军实行南北夹击,以期在10月中旬实现其原定于7月份打通同蒲线的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胡宗南下了很大的决心,把他的起家部队精锐第一旅,由后方调至前线参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不然的话,胡宗南将很难向他的校长蒋先生交代。因为他深知,内战爆发三个月了,作为国民党主要战略进攻方向之一同蒲路,不但没有打通,而且经闻夏、同蒲战役,反而被我军歼掉了其美械装备的部队近两万人,实在是给蒋校长丢了面子。所以,此次卷土重来,不可不谓志在必取,势在必得。说起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它的确还是来头不小的。这个旅是蒋介石的起家部队,在整编前为第一师,其第一任师长就是胡宗南,所以,在国民党军中,尤其是在胡宗南手下,这个部队倍受宠爱,不仅装备全部美械化,技术比一般部队高,而且,士兵大都是七八年的老兵,深受反革命的欺骗宣传,就连其指企图与胡宗南联手夹击解放军的山西军阀阎锡山。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