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66章 最后一次较量(4)

第66章 最后一次较量(4)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据说莱芜大捷的消息传到东北,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的林彪,在全国地图前伫立良久,忽地冒出一句:“粟裕尽打神仙仗!”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林彪这个人多思少说,出语简约,有时有点黑色幽默,不令人笑,但令人不知所以,但仔细想来,又似乎有深奥道理。这句话就算他对粟裕这个评价吧。仔细研究战史,大概能揣摩出一点林彪这句话的含义。莱芜战役的胜利是在1947年2月,此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宿北、鲁南皆属很漂亮的歼灭战,几乎仗仗可成典范,你说粟裕打的是弱敌吧,蒋军五大主力中有三大主力在华东,你说粟裕手下都是强兵吧,原新四军最强的第三师由黄克诚带去了东北,怎么就仗仗胜,仗仗歼,仗仗俘敌大员?而此时的东北战场,我军还远未摆脱被动,起初是国民党军撵得我军一路跑,四平、长春相继失守,尔后,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虽然这几仗都胜了,但成建制歼敌却很有限,1946年10月的新开岭战役开创东北我军一战歼敌1个师的范例,但歼敌只有8000余人,同粟裕比是小指头。林彪大概不会嫉妒粟裕,但很可能是没有想明白。他那句话大概是说:粟裕像封神演义里的天兵天将,反正手里有个什么法宝,着急时拿出来一比画,对方就完蛋,所以粟裕打仗就像是神仙打仗。

徐海东病重在后方休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徐海东躺在担架上辗转于华中。一次路过一座古寺,就在此借宿,这个寺庙的方丈很有名望,但是对带兵抗战的徐海东却十分恭敬。方丈亲自送给徐海东一盆花,并且赞叹他抱病抗战,是为国人楷模和民族英雄,还发下希望国家和平的愿望。方丈走后,随行的干部就围绕着和平还是内战的问题畅所欲言。有些人不愿意再打仗了,表示和平建国是有可能的。但是,徐海东却以战略家的头脑分析认为,内战将要爆发。

从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徐海东就准备好和国民党作斗争,他在病床上,每天都向来人宣传他的看法:战争会打起来。多数人信他的话,也有人认为他是个“经验主义者”。直到党内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准备武力反击的紧急通知,很多人才敬佩徐海东清醒敏锐的洞察力。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徐海东拖着病体又开始了战争生活。由于身体虚弱,不能骑马,他只得每天坐着担架随部队转移。从华中到苏北,从苏北又到山东。躺在担架上,徐海东满腹歉疚,常自言自语:“我算什么军人!不能打仗,不能去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周副主席,反而要人保护我……”1946年8月,徐海东在山东诸城、莱阳等地休养。随着内战的不断深入,战争更加惨烈。1947年9月,党中央为了保护徐海东的安全,决定将他和部分家属迁往大连休养。到大连后,徐海东被安置在文化街75号养病。徐海东虽然重病在身,但是时刻关注着战场的情况,并且期盼自己早日康复,重上战场。许多老战友也明白徐海东的心情,所以战场上取得了胜利,都会把消息转达给他。陈毅、粟裕、许世友等老朋友,取得了任何胜利,都会把详情告诉他。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刚结束,许世友带着些罐头、饼干等战利品,来到徐海东住处,一走进来就大声说:“我送药来喽!”徐海东看到许世友来了,很高兴,并且当真以为他是送药来了,于是就笑着问:“你到底带的是什么药?”许世友爽朗地说:“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被彻底打垮了,你看这是不是好药啊?”

徐海东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满脸带笑地说:“陈老总和粟裕指挥得好!你们指挥得好呀!”两个老战友,坐在一起谈战事,一个入迷地讲前线作战的情景,一个听得入神。听完之后,徐海东对许世友说:“我心里真的是惭愧,自己不能上前线,还麻烦你来看我!”许世友明白徐海东的心情,安慰他说:“你安心养病,到时候有你的仗打!”许世友临走时,徐海东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一定好好养病,要亲眼看着蒋介石下台。万一有需要的话,给我一个连,我也要在沂蒙山区打游击!”

山东是蒋介石两个重点进攻的地区之一,徐海东虽然不领兵了,但是国民党的情报机关仍然四处追踪他的行迹。虽然在大连,徐海东用了一个化名,但国民党的情报机关还是很快知道了他的行踪。刚到大连不久,大连的一个同志前来探望他,并且转告他,美国的广播说:中共重要军事领导人徐海东到了大连,企图不明!徐海东愤怒不平地说:“我这老病号,什么企图不明!我的企图很明,就是养病!”徐海东在养病的同时,还关心从战区撤下来的其他干部家属的安置问题。得知安置有一些困难,徐海东就让自己的秘书把组织上拨给自己的养病款,送到大连市委,让他们分给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属!大连市委的同志推辞不接,秘书知道徐海东的脾气,如果这个事情没有办成,他一生气就可能会加重病情。于是,在秘书的解释下,大连市委的同志才收下了徐海东的养病款。后来,经过肺科病专家和苏联军医的详细检查和会诊,最终确定徐海东的肺病十分的严重,已经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妻子周东屏得知这个消息后,痛哭一场。而徐海东却不认为自己的病有多么严重,总是满怀希望和信心,并且还询问医生自己再休养多久才能上战场。医生安慰他,精神坚强一定会康复的。

可是,事与愿违,从到大连养病一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结束,徐海东的病都没有康复,空有一腔热血,却难赴沙场。

黄克诚上战场报忧不报喜

萧劲光在南满问题上支持陈云,我军最终决定坚持南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坚持南满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当时南满的确面临巨大的困难。不光是南满困难,进入东北的我军处处困难;不但进入东北后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当初进军东北时就相当困难。在这些问题上,黄克诚有过卓越的表现。黄克诚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革命家、军事家。在纷繁复杂的战争环境下,他不仅善于沉着地应付面临的各种局面,而且能够周密地预见和部署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他还善于立足于局部,照顾到全局,高瞻远瞩。1945年9月,苏联红军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尚在大后方,一时还来不及接管东北。黄克诚在14日得知上述情况后,头脑中马上酝酿出这样的战略性建议:马上派大部队进军东北,开辟东北战略根据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来到新四军部,要求向中央发报,陈述自己的意见。可是,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不同意,他说:“这不好吧!你用军部电台发报,中央会不会认为这是军部的意见啊!”

黄克诚早就看不惯饶的作派,听了这话,扭头回到师里,命令师里电台直接向中央发报,越级就越级吧,反正是为了革命!嘀嘀嗒嗒的发报声响起来了,电波越过崇山峻岭,飞往延安。黄克诚在电报中说,尽管蒋介石尚未发动内战,但他对我党和谈毫无诚意,只是把谈判作为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的手段。蒋介石正积极抢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全面内战。而现在我军主力分散,各根据地之间不能相互策应,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所以,我党应下决心主动放弃一些地区,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片的、条件比较好的战略根据地。在军事部署上,黄克诚建议尽量多派队伍进军东北,“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斗争。”而关内则以晋、绥、察三地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为第二战略根据地,“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以做长期斗争准备。黄克诚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新四军主力应迅速北调。“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若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

黄克诚这份电报非常及时,很有见地,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几天以后,中央就发出指示,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向北要全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力争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向南要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准备对付国民党的大举进攻。这是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战略方针的一个重大转变,对以后的人民解放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9月23日,即两淮战役结束的第二天,黄克诚就接到中央军委电令,命令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向东北挺进。9月28日,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四个旅和三个特务团共3.5万余人,告别了并肩战斗5年、建立了鱼水之情的苏北人民,踏上了进军东北、参加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征程。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部队战斗序列是: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一副师长刘震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郭成柱八旅旅长张天云政治委员李雪三十旅旅长钟伟政治委员王凤梧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吴信泉特务一团团长郑贵卿特务二团团长何文清特务三团团长高峰黄克诚是个考虑问题很周到细致的人。他总是把不利因素想得多一些,做好准备,以防不测。本来,在出发前,各方面传来的消息都说,东北到处是武器,日本人在东北有不少兵工厂,日本兵在溃逃时也丢下了不少武器。9月15日,党中央转发了一份先期入东北的同志的报告也说:“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于是,有一种说法盛行起来:到东北的部队根本不用带装备,把手里的武器给当地的地方武装算了,东北的武器足够用的。黄克诚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他想,战争还在进行,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那怎么打仗?路上虽然经过地区大都是我军根据地,但万一有小股敌人袭击怎么办?这一连串的怎么办迫使他下了决心,部队必须携带装备全副武装上路,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

光带装备就行了吗?黄克诚的怎么办还没有问完。他想,东北比关内冷得多,尽管现在是9月份,但长途跋涉到了关外,一定入冬了,几万人的棉衣一时筹措不及,不是要挨冻嘛!于是,他又加了一道命令,要抓紧筹集棉衣。9月的苏北,还是阳光灿灿,十分暖和,有人看着太阳就发开了牢骚:“这黄老头子怎么了!专门跟别人唱反调。不但带着装备,还要背着棉衣?”闲言碎语也刮到了黄克诚耳朵里,他一笑置之,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部队飞快地北进。黄克诚知道,时间实在太紧迫了。东北这块地盘,蒋介石肯定也要伸过手来,谁早一天到达东北,谁就多一分胜利的把握。他走在队伍中,表面上很平静,还不时与身边的干部战士交谈几句,但一个问题却在脑海中翻腾着。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师进入山东后,要停留一个时期。过了陇海铁路,马上要进入鲁南了,到底要不要停留呢?从局部看,三师在山东停留一段时间有利于山东地区的巩固。但从全局看呢?兵贵神速,如在山东滞留,很可能蒋军要捷足先登了。黄克诚考虑再三,还是应尽快北进。但华中局和军部的命令又不能不服从,怎么办?他想,还是直接请示中央,因为中央最了解全局的情况。10月4日,他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部队到山东后,不宜久留,稍事休整后应立即北进。隔了一天,中央军委复电就来了;“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这封电报,解开了黄克诚紧锁的眉头,他命令部队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迅速向北开进。

10月12日,部队到达山东临沂地区。在这里,黄克诚看到了刚从延安参加“七大”回来的陈毅军长,陈毅对自己手下的这支部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在三师连以上干部会议上鼓励全体干部战士:“你们三师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光荣使命,责任重大。希望你们轻装兼程,立马关外,在东北一展我们新四军的军威。”

第二天,全体官兵就带着老首长的重托继续上路了。

毛泽东对黄克诚率领的这支北上部队也非常关心,沿途曾多次来电作指示。11月15日,毛泽东电示东北局和黄克诚,对三师及山东的梁兴初师近期任务作了规定:

“我黄、梁两部4.2万人,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处于被动。应令黄、梁两师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枪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准备快战。”

11月25日,黄克诚率都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这样,新四军三师经过2个月的徒步行军,途经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11月的北国,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在锦州西部一个叫做江家屯的村庄的一间房子里,黄克诚背着双手,身披一件打满补丁的大衣,来回地踱着步,陷入了沉思。这是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到达江家屯的第一个傍晚。

他在思考着,到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开展斗争,应该从何着手。想着想着,他的紧蹙的眉头松开了:对,建立根据地!他拿出纸和笔,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文,发给毛泽东。黄克诚首先报告了部队遇到的种种困难,他指出,部队现在是“七无”即无党(地方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他提议,在此情况下,我军应“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之准备”。

27日,黄克诚又将某些县政权由改编的伪军所控制的情况,电报中央军委,并说明:“东北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着手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