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 第61章 群峰壁立太行头(10)

第61章 群峰壁立太行头(10)

小说: 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作者:张洪涛

谈到这里,毛主席站起身,踱了几步,注视着王树声,对他说,经过党中央研究,想派徐向前、戴季英、刘子久等同志和他一道,速往中原,跟原在那儿活动的皮定均、徐子荣等部会合,组织河南军区,把汤恩伯丢的那些枪支收捡起来,发动群众,搞好根据地,抗战到底。不巧的是,徐老总骑马受了伤,恐怕一时去不了,这个帅,就只有他王树声来挂了!

“主席!”王树声听了也站起来,诚惶诚恐地说:“只怕我水平太低,又是犯过错误的人,难以挑起这副担子!”

毛主席微微笑了,问他是不是还背着包袱?并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改了,仍是好同志。党中央完全相信他,也相信他有这个能力,还送他一句话,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最后,毛主席特别提到,他新婚燕尔不久,问他有无困难时,王树声连忙解释:“这没有什么,没有什么!”

毛主席伸出了温暖有力的大手,预祝他们胜利。这是何等的信任和巨大的鼓舞啊!

转来,带病的徐老总,又给了他诸多教诲和勉励,徐向前对他说:“本来中央是要我去的,偏巧我受伤无法行动,只好辛苦你了。”徐向前知道开辟新区,任务很艰巨,需要得力的人员,于是又把自己身边最机灵的小鬼李树林,推荐给他当警卫员。开头,这个红小鬼舍不得离开老首长。徐老总说:“王司令员是我的老部下、老战友。他叫树声,你叫树林,真像亲兄弟呢。去吧,你们一定会合得来的!”

就这样,带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重托,带着朱德、徐向前等老首长的期望,在夹道送行的欢呼声和锣鼓喧天的催征声中,王树声带领一支队伍离开了令人依恋的宝塔山,奔赴豫西抗日战场。

这一天,王树声率队伍来到中条山下。途中,曾收到电报,说黄河封冻,要他们趁机快渡。所以,指战员们在山麓喘息未定,王树声就传令:“翻山!”终于,天亮前,全军下了中条山,来到了黄河岸边。

果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远在五六里遥的中条山上时,就听得它如万马奔腾;再来到它身边,但见活似稀奇古怪野兽般的庞大冰块,漂游而下,伴着一片咆哮。哪儿又来得什么“封冻”?

王树声和其他一些首长,急涉沙滩,观察研究,决定先组织试渡。

侦察分队的30多名勇士,肩负重任,在首长们的目送下,斗志昂扬地开船了。万没料到,离岸不远,一块楼船高的浮冰,排山倒海而来!渡船躲避不及,闪眼被撞了个粉碎——一些勇士,随之献身了!

船渡,不灵了。王树声和他的助手们心如火焚,齐聚滩头,筹谋良策。

这可以说是,他们由延安出师以来最危急的时刻!翻越中条山时,就得到情报,大批日、伪军,正兵分两路,夹击而来。现时,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如何是好?

王树声感到,当地的老百姓,尤其是船工们,最熟悉情况,应向他们讨教渡河的办法。于是,他亲自找船工交谈。船工得知他们是八路军时,立即把他们带到了水流较缓,冰层较厚的地方。并告诉他们,白天冰层不结实,要等到夜晚时,才能踩冰过河。同时还告诉他们,为防止在冰上滑到,最好每人都带点沙土,边走边撒。王树声一边连连称谢,一边感叹道: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深夜时分,王树声和其他首长,站在黄河岸边呼呼劲吹的朔风中,亲自指挥:战斗部队首先跑步通过;接着是辎重和后勤;直到最后一个分队离岸,他才随同下河。

没隔多久,敌人追到河边时,八路军早安抵南岸,而且冰也开封了。气得鬼子只有“望河兴叹”,乱放了一阵枪炮。

王(树声)戴(季英)大军一过黄河,沿途老百姓就奔走相告,越传越神:

“自古到今,黄河只冰封过两次,一次是刘秀过河,走的就是这冰道,过罢,冰就开了;再一次,就是咱们八路军。真是“天顺人心”,“河南人民有救了!”

王树声率部飞越黄河后,直插豫西,与先期在那里坚持抗战的皮定均、徐子荣部会合,组成了河南军区。皮定均也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而且王树声到太行军区工作时,皮定均就在他手下任分区司令。这一次两人又在河南军区见面了。根据中央赋予的任务,王树声带领部队和群众,深入敌后,打“土围子”,斗敌顽,以嵩山为依托,开辟并扩大了中原抗日根据地,圆满完成了党中央派遣南下的战略意图。

当时,豫西“土围子”星罗棋布于广大农村。这些“土围子”,近似《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在封建地主的大小头目统治下,一个个乡、村、镇都用泥土砖石围了起来,明碉暗堡林立。有的打着抗日招牌,有的扯着反共旗号,还有的标榜国、共、日都反……真是旗色五花八门,政治背景混乱。但有一共同手法,都不让共产党进他们的围子,更不许八路军接近围子的老百姓。

王树声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那些因受反动宣传影响,对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真相不了解的“土围子”,王树声尽量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加强正面宣传,并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们,使他们接受共产党的主张,相信八路军。对那些在八路军和敌伪之间左右摇摆,不大瞧得起我军力量的“土围子”,王树声则除开展政治攻势外,还拉出全部队伍,在“土围子”前面“亮相”,显示威力,进行威慑。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的“土围子”被解决了。他们打开寨门,解除了八路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对那些由极端顽固的反共分子盘踞的“土围子”,在政治攻势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王树声则坚决以武力方式去教训那些扬言“决不买共产党的账,誓与八路军战到底”的家伙们。

自王树声率队伍到豫西后,拔除了许多日、伪据点,占领了一些枢纽要津。土顽势力分崩离析,日、伪军战战兢兢。豫西的大片国土成为解放区的天下。

许光达参悟“挤”字斗日寇

当毛泽东告诉徐海东“天塌不管”的时候,许光达正在延安抗大当训练部长。这时,他从苏联回国已三年有余了。

光阴荏苒,说话间便到了1942年。这一年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许光达请求到抗日最前线的愿望得以实现,中央批准他到条件艰苦,对敌斗争激烈的晋西北,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兼独立第二旅旅长。

许光达和邹靖华起程,许多战友前来送行。许启亮领着侄儿延滨也在送行的人群里。许光达夫妇此次去前线,把延滨留在了延安,带走了还在吃奶的玲玲。许光达等人行程三日,到了晋绥军区所在地兴县,贺龙司令员和周士第参谋长向许光达介绍了二分区的情况。尔后,许光达等人前往二分区所在地保德。二分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面临黄河,与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东南紧靠晋冀鲁豫;东是同蒲线,系交通要道。敌人很重视这个地区,因为它是晋冀鲁豫边区通往延安的咽喉,是保卫延安的屏障,是晋绥连接延安、联结大青山根据地的枢纽,也是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联系的唯一通道。

二分区的自然条件很差,加上敌人的疯狂掠夺和破坏,使本来就贫困的晋西北变得更加每况愈下,粮食十分缺乏,武器弹药不足,军民的生活均很困难。此时,日军正在晋西北推行“扫荡”与“蚕食”相结合的政策,在晋西北根据地内增设了70多个据点,使原来的游击区变成了敌占区,原来的根据地,有一些也变成了游击区。二分区情况极为严重。二分区6个县,经过1940年的夏季“扫荡”,日军已侵占了神池、五寨和偏关,每个县都驻有日军1个大队和伪军1个大队,并设有许多大小据点。长城以北的清水河地区也被敌人控制。许光八路军反攻日军。达到达二分区,立即在晋西北军区、贺龙领导下,参与领导了二分区的反“蚕食”斗争。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以后,许光达根据上级有关指示,根据掌握的情况,明确提出了二分区当前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一、敌人“蚕食”猖獗,我们必须派出得力干部深入敌后开展反“蚕食”的斗争;二、对河西的国民党部队的统一战线工作要加强,改善同友军的关系,使我们无后顾之忧;三、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四、开展练兵运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许光达在分区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上述四项任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战胜敌人。他说:“晋绥这块根据地虽然穷,但它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它是华中、华北、华东的敌后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屏障。我们二分区则是这块屏障上的一块‘岩石’,是阻敌西进,保卫延安的前哨阵地。因此,敌人想方设法要摧毁它,不断地进行‘扫荡’、‘蚕食’,占了一县又一县。现在,除了神池、五寨、苛岚、偏关四县被敌侵占外,敌人在大据点周围和公路沿线设有许多‘卫星’据点。这使我军的活动受到限制,反‘扫荡’周旋的余地很小,随时都有受敌袭击的危险。对这个形势我们不能大意,我们要抓紧落实上述四项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开创对敌斗争的新局面。”

他还筹集了大量物资、钱粮等,送给延安党中央。经过4个月的艰苦斗争,二分区在五寨及清水河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捕获了五寨县伪县长、风子头区伪区长及其他伪官吏120余名,摧毁清水河地区37个伪村公所,建立了抗日政权。在对敌斗争的同时,二分区的生产和统一战线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光达主持召开二分区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毛主席10月对晋绥军区的指示:晋绥地区要发动群众,搞民兵,搞武装工作队,“把敌人挤出去!”同时,告诫晋绥军民,必须振奋民心、军心,向敌人采取积极政策,否则,根据地再缩小,前途更糟。

外面,虽然严寒飘雪,滴水成冰,可室内却热气腾腾。

许光达讲:“毛主席不提把敌人‘打’出去,或是‘赶’出去,而偏偏提‘挤’出去,这个‘挤’字可是大有文章。毛主席一再告诫我们,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所以,我们挤敌人也就要从各个方面去挤。这个‘挤’字,既是对敌斗争的方针,也是对敌斗争的方法,不仅要靠军队,尤其要发动群众。”

会上,大家讨论、研究了挤敌人的具体方法,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在军事上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坚决粉碎日寇的“扫荡”,采用各种途径,把敌人挤到交通干线上去,挤到据点里去,并除掉某些据点。挤敌人的办法,应包括:“第一,包围、孤立敌人的据点,造成敌人的困难,迫其撤走;第二,伺机进攻并占领之;第三,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第四,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袭占之。”根据上级的指示:武装工作队是挤敌人的先锋,必须大量扩充与建立。为此,许光达决定:二分区除原有的武装工作队外,主力部队要抽出军政素质较好的干部、战士组成武工队,队长、政委须选派斗争经验丰富、政策水平较高的营以上干部来担任。

许光达在二分区新组织了四个强有力的武工队,在独二旅配合下,从西面逼近五(寨)三(岔堡)线各据点,开展挤敌人的斗争。同年秋,日军田村大队及伪军600余人,从三岔堡西犯,9月26日占沙泉镇,27日占保德城;敌原野大队及伪军600余人,从五寨南犯,25日占岢岚,28日进驻保德。河西府谷的国民党顽军与日军频频接头,形势十分严重。许光达率二分区军民一面同保德、沙泉镇之敌战斗,一面打击国民党的投降活动。军区组织甄家庄战斗,许光达奉命指挥二分区部分围困保德、沙泉之敌,配合甄家庄歼敌。甄家庄战斗胜利后,日军秋季“扫荡”破产,被迫从保德撤走。在秋季“扫荡”中,许光达领导二分区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48次,毙伤日伪军558名。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根据地的军民生活非常艰苦。而许光达所在的晋绥二分区,又是“赤贫户”,这里一向以穷困出名,没有矿产资源,土地瘠薄,干旱多灾,只能种些产量极低的黑豆、莜麦之类的农作物。加上连年战乱,特别是日军实行的野蛮的“三光政策”,财源枯竭,民不聊生。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丈夫走河口,十年不回头。”老百姓穷困潦倒,八路军更是苦不堪言。二分区当时的供应标准是:干部战士每人每天7两黑豆,无油无盐,当然也就没有菜金了。在战斗分队,一个班的战士只发两床被子,四五个人躺成一溜,共同搭一条被子。对于许光达来说,日军的“扫荡”再疯狂,也是好对付的,他以自己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军事上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如何解决好部队和当地群众的生活,补充武器、弹药,却是个使他大伤脑筋的问题。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军民的吃、穿、用问题。许光达带头响应中央号召的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养鸡养猪,纺纱织布。作为分区的最高首长,他是很忙的,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到家里,还要坐在煤油灯下纺线。

喜欢《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吗?喜欢张洪涛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