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6章 深圳这一站,远不是终点(1)

第6章 深圳这一站,远不是终点(1)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王石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行走天涯的行者。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像他征服过的无数山峰一样,深圳无疑是他在商海里搏击风浪的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他像海燕一样,带着必胜的信心向目标进发。

从饲料生意做起淘得第一桶金,到成立万科转行做贸易,再到走房地产专业化经营之路,一路走到地产界的“大佬”。从那个计划经济下,有点郁闷的机关干部,成长为一代商界精英。理想主义者王石,将自己的理想、个性、信念,灌注到了万科的成长历程中,让万科深刻烙上他个人的印记,成为中国地产界一个标榜价值的符号,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企业。

然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一路走来的风雨苦涩,又有何人知?

当我们重新踏过王石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留下的印记,一切还是要从头说起。

一.第一桶金:从饲料中介商淘起

成功路上的坎坷俨然是人生的自然法则。初到深圳,眼前只是一片烟尘漫天的施工景象,对于王石来说,未来意味着什么都是未知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从文革中走来的王石,在未知的生活里表现出了超常的从容不迫。

王石辞职到深圳的第一个职务是业务员,住的是破旧的宿舍改建的招待所。昔日风光的机关干部,在风吹日晒中做起了业务。在这一片荒凉又蓬勃的土地上,王石很快发现了商机,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他的第一笔生意竟是从饲料中介商做起,于是,第一次招聘,自学财务,24小时连轴转……

辛苦的创业生涯就此开始了!

1.初到深圳:落户招待所

1983年5月7日,内地清明时节的清凉烟雨还没有散尽,深圳已经迎来了炎炎夏日,3几度的高温下,特区的建设一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冰火两重天”,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内地城市和深圳的区别。

以牛车来形容文革后、未开放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点也不为过。在绝大多数人费劲心力挤进机关单位,以每天享受“一杯茶一张报纸”的轻省日子为最高享受的时候。王石已经毅然辞掉了人人艳羡的广州市外经贸局的风光工作,带着满腔的豪情壮志,风尘仆仆地赶赴深圳。

当王石从广州踏上开往深圳列车的那一刻,他就开始了用激情改变命运的旅程。

5月7日下午,王石所乘的火车高声鸣叫着抵达深圳站。谁都没听出火车的鸣笛声跟往日有什么不同,但是王石却觉得鸣笛声一直在他的耳朵里回响,久久不能平息。王石后来在自传中写道:“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一股脑涌了上来,手心汗津津的”。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深圳是一个不能用以往的生活经验来衡量的地方。开放、新奇、冒险,种种陌生又让人兴奋的词汇,让一心开创一个不一样生活的王石感到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契合感,从踏上深圳土地的那一霎,王石便已经认定:深圳注定是他王石挥洒热血的地方!

20多年前的深圳,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虽然抱着做大事的向往,事业还得脚踏实地地做起。王石下了火车便赶去深圳市特区发展公司(以下简称特发)报到,这是在广州时就安排好的。特区发展公司是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公司,拥有审批进出口的权力,几乎等同于政府要害部门,可谓权力盖天。

然而,大名鼎鼎的特发却安家在一座农民搭建的三层小楼里,四周是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那时候,这样一座小楼是这片曾经荒凉的渔村上,为数不多的成型建筑。

王石在特发公司的职位是贸易部业务员。从此,他真正的褪尽浮华,从最底层做起。

业务员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如果提起这个词,出现在很多人脑海里的形象一定是:西装革履,头发的用发胶打理的一丝不乱,油光可鉴,每天夹着包奔波在风吹日晒中。事实上就是这样,王石彻底结束了机关干部的养尊处优的生涯,开始操心忙碌的业务员日子。

初到深圳的王石首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住宿。公司不负责住宿,王石必须自己找住的地方,他将自己在深圳的第一个落脚地设在了一家招待所内。这其实是一家工厂的宿舍楼,另辟了几层楼来做招待所。招待所的一楼是一家香港小老板投资经营的半导体收音机装配作坊——这是典型的有深圳特色的居住环境。

灰暗的墙壁,狭小的楼梯,拥挤的过道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破烂物什,房间里一张床一张课桌,这就是王石在深圳的第一处住所。对于在广州住惯了宽敞的机关家属楼的王石来说,如此恶劣的住宿条件是他所没料到的,不过他还是放下行李,很快的安顿下来。

从此,王石开始了白天东奔西走,夜晚读书充电的忙碌生活。对于王石来说,这段艰辛的经历,是他在和深圳这个城市亲密接触之初,一个试探和摸索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他在掀起创业大浪前一个短暂的停顿,在观察中学习经验,在探索中寻找机会。韬光养晦,蓄势待发,不甘居于人下的王石,不久就寻找到了机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生涯“演练”期。

2.误打误撞:与玉米结缘

80年代流行倒买倒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深圳是首先开放的特许窗口。那时候,只要从政府拿到了批文,进口东西,到内地城市一转手就是一本万利。初到深圳几个月,王石就敏锐的看到了这个机遇。

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查,王石发现当时最流行的两种东西。一个是味精,那个时候叫味之素,从日本进口的,第二个是台湾的折叠伞,那个时候要做这个项目都要有政府的批文,才可以经营。而数量要按照国家规定量进口,当时国家给每个经营者3000打的指标,一打12个,也就是说每个人可以卖36000个。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市场趋于空白,国家政策更是完全开放的,这种指标在特区都可以批。于是在深圳几乎全民做这两种生意。市场需求旺盛,刚一到货马上就被一抢而空,深圳一时涌进全国各地的批发商,大街小巷里都可以看见千里迢迢赶来上货的人群。折叠伞、味精一下子成了紧俏货,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投身到这项生意中。

然而,大学时一直在研习经济学原理的王石,深深明白:物以稀为贵,根据市场的供应规律,价值、价格一直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律,如今大家都在做,市场看似一片繁荣,然而,市场需求量毕竟有限,慢慢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供应就会过剩,价格就会降低,到时候就谁也赚不到钱了。此刻步别人后尘,已经是市场趋于饱和的时期了,这样不出几个月市场就会冷下来。

经过冷静的思考后,王石决定不盲目跟风。那做什么呢?王石陷入了苦苦地思索中,然而机遇就在不经意间降临到他头上。

一天,他去蛇口办事时经过一个丁字路口,无意中发现路边赫然立着两个大金属罐。这类似于装满化学危险品的金属密封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眼前,立即引起了王石的兴趣。此刻,他的好奇心泛滥起来,于是他走过去,向人家打听是怎么回事。

经过了解得知,这两个罐子是装玉米用的,而这些玉米都是从香港运送过来的。香港也不出产玉米呀,得到的回答让王石很纳闷,于是继续追问下去,原来,这些玉米中相当的部分是从大连、青岛、天津运到香港,再从香港进口。这个逻辑一下很简单,从香港转运玉米费时费力,运输的成本显着增加。

再一细打听才知道,位于丁字路口的是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而依托蛇口码头的饲料厂,是新加坡远东投资的远东集团投资的面粉加工以及饲料厂——蛇口远东金钱面粉饲料企业。

于是王石灵机一动,想到:如果从东北直接运输玉米过来,岂不是一个空前的商机。于是他满怀疑问和欣喜找到了正大康地询问了解情况。接待人员告诉他:他们的原料都是来自东北,但是始终解决不了运输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玉米原料都要绕一圈从香港转运过来,这样整个原材料的成本就很高,他们也为此事弄得焦头烂额的。

“目前我们工厂正处在试运转阶段,设计生产能力是30万吨/年,70%的成分是玉米,平均每个月的需求量在1.7万吨左右。”对方不无遗憾地说道。

乖乖,这可是笔大买卖!要是能把这个单子拿下来,就算是“空手套白狼”了,自己还愁创业不成吗?王石边听对方介绍,边在心里盘算着。尽管王石并不了解东北到深圳的运输情况,王石几乎是在一瞬间就认定了这笔买卖的可操作价值。于是,他一狠心将这笔买卖应承了下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富于开创意识的王石一直认为,经商抢占先机是最重要的。

于是,这次偶遇中,王石和正大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此后,在巨大生意机会的驱动下,王石开始为打通运输关节,马不停蹄地四处奔忙。

尽管在铁路部门工作多年。但是一直从事的一线的技术工作。对于突然接受的货运物流这个行业来讲,他可谓“一窍不通”。

如同盲人摸象,为了打听清楚货运的流程。王石,首先跑到赤湾码头询问航线情况。若是从大连直航赤湾码头,王石的运输生意就搞定了。然而,他赶到那里的时候,码头经理却告诉他:刚建成的赤湾港目前只有从北欧进口的散装化肥货源。还没有开通其它各地的航线。

王石想到国际航线既然已经开通了,那国内航线开通也将是不远的事情,可以争取一下啊,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问:“能接受多大载重的货轮?”经理说:“万吨轮没有问题。”

随即,王石马上找到了广州远洋公司询问有无开通大连——赤湾航线的可能。得到的答复是:近海的航线归广州海运局。探听到广州海运局总部设在沙面,王石又马不停蹄地跑到海运局询问,得到的回答是:“只要有货源,随时开通。”

正大康地,远东金钱各一万吨。“每月至少两万吨的运输量。”想到这里王石顿时变得胸有成竹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辛苦奔波,王石的玉米生意竟然做成了。

王石当时的身份是特区发展总公司的业务员。而他这突发奇想想到的生意,想要运作起来自然要得到特发的批准,于是王石把自己的想法向特发打了报告,申请组织协助。王石的报告得到了上面领导的重视,很快就审批通过了,并在特区发展公司里成立了饲料贸易组,独立于贸易科,独立核算,王石任组长。这是王石“下海”后独立运作的第一单生意,现在提起时,他的口气里仍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3.招聘“童工”

审批通过,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放开手开干了。王石沉浸在创业之初萌动的喜悦中,可是随之而来的工作纷繁复杂,即使自己长三头六臂也无法忙得过来呀。于是,招聘一个人来帮忙,就成了当务之急。

去哪里招聘呢?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要招个托底一点的人还真不容易。80年代初,个人招工招聘还是个新鲜事,分配体制中的生活惯了的人们,根本不理解这件事,搞不好就会被人当骗子。

正在苦恼之时,他想到招待所楼下那座无线电器件装配车间,每天上下楼都会闻到一股硫酸味,那里或许会有工人可雇。于是,一天晚上吃完饭后,王石就信步下楼,走进了这个小车间。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车间里的工作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不大的屋子里放着几台装配机器,各种原材料杂乱无章地散放在地上。几个穿着背心短裤的工人,一边流汗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计。王石小心翼翼地迈过脚下的钢筋、铁丝走到里面找到正在墙边椅子上抽烟的监工,楼上楼下住着,见过面说过几次话也算是认识了。

监工正在来回踱步看着工人们工作,转头看到王石,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王石直接问他能否推荐一名打工仔,瘦瘦的监工沉思了一下。扭头冲着一个正端着喷灯,呼呼呼吹化着锡条的工人,问:“就他,行吗?”循着监工的目光看去,王石看见一个又瘦又小的工人,正蹲在地上,认真地干着活。伛偻的腰,黑瘦的细胳膊,穿着拖鞋,大短裤的样子就像个童工。这一看,王石有些泄气,可是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将就着用吧。王石压制着心中的不满,嘴上回答了一个字:“行!”

监工把年轻人叫过来介绍给王石,王石打量着他问:“多大年纪了?”

“18”。

“叫什么名字?”

“邓奕权。”

……

就这样,邓奕权成了王石聘请的第一位员工。这个18岁的单薄打工仔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无意中被推荐给的这个人,有朝一日会成为名动江湖的地产界“大佬”。

4.自学财务:“原来钱也有多种形式”

经过一番辛苦折腾,海上运输的各个关节打通了,剩下就是坐享其成了。于是在第一单到的货的30吨的玉米,装了一个车皮,卖给深圳养鸡公司后。王石就跨上他的二八自行车,后座上夹着两个红白蓝相间的塑料袋,悠闲地上门收钱去了。

“30吨玉米卖给深圳养鸡公司,每吨人民币1300元,一共39000块。”王石边骑着自行车,边在心理喜滋滋地盘算着。这是来深圳自己独立做的第一单生意,数目不大,可却是自己的辛苦所得,这足已让王石兴奋起来。

迎着新生的太阳,墨绿色的芭蕉叶,王石在笔直的道路上将自行车起得飞快。可是,当王石兴匆匆地赶到红岭路的养鸡公司的时候,对方一句话却把他给问懵了。

“发票呢?”

发票?王石在广东省外经委工作了三年,经常和外商打交道,对于合同、信用证等常识还比较熟悉。可是“发票”这个纯财务专业术语,却问得他一头雾水。他不好意思问,于是在心里自己胡乱猜测“可能是收据一类的收款凭据吧?”“是啊,人家付账当然要一个收款证明了,自己怎么给忘了。”他在心里责怪自己的疏忽。

于是,他爽快地回答:“你要发票呀,我马上回去给你拿。”

没有收到现款的王石又不得不夹着塑料袋骑着自行车,赶回去要“发票”。他赶回公司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向财务要了一张手写的收款证明,又兴冲冲地跑了回来。结果可想而知:人家要的是盖有国家税务专用章的正规发票,他第二次跑到养鸡场又被人家顶了回去:“要发票,不是收据。”死要面子活受罪。王石这回彻底懵了,只好又回去,问公司财务重新开据一张“正规”发票。

收个款,还要三番五次地折腾是王石没有想到的。当他半信半疑地将从对方手里收到的转账支票交给财务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

躺在床上,白天的一幕幕在脑中回想。“原来钱也有多种形式”,王石茅塞顿开。此时一张转账支票的涵义,已经超越了狭义的财务术语,在王石心中延伸出无尽的社会历史内涵。

通过一张转账支票,王石看到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看到了深圳这个城市的历史性意义,他兴奋地感觉到自己正是在这个历史变革的中心,与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携手并进。

这个闹了笑话的“支票”风波,给王石最大的触动是让他深深感觉到业务知识的匮乏,尤其财务方面。而想要放开手来做生意,财务知识是每个生意人必须首先掌握的。做生意和钱打交道,一个一问三不知的门外汉怎么行呢?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