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行者王石 > 第5章 从广西柳州启程(4)

第5章 从广西柳州启程(4)

小说: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樊俊杰

母亲的躲避和父亲不自然的表情使王石也有几分紧张。但是王石怎么也没想到,父亲一开口的话题居然是“如何继承革命传统”。想来父亲是想借此缓解紧张的气氛,不想这个严肃的话题使他父子更加紧张。当时的情景王石记忆犹新,两个年轻人在自己家里接受一位长辈的“革命传统教育”,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谈儿子恋爱的问题。

王石记不得父亲是用怎样的话送走女孩的。虽然那个女孩最终并没有成为王石的妻子,可是想来总是有那么几分戏剧化。

王石是个不善于表露感情的人,关于家人和感情的事情他总是对外界三缄其口,不过我想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一定是一个聪颖乖巧的女子,首先她是被王石母亲认可的。

3.广东省外经委的虚荣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同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王石人生重要转折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王石抓住了新成立的广东省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简称外经委)招聘干部的有利时机,脱离了铁路系统,进入广东省外经委,做招商引资工作。

自此,本就性格张扬的王石似乎找到了一些人生的感觉,他活跃在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上,经常出入高级宾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方式有点鸟枪换炮的味道。”只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感觉对于好胜的王石来说,真的早了一些。

刚从铁路系统进入外经贸行业的王石,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美好,眼里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都那么刺激新鲜,得意之情充满着他的全身。据王石后来在自己的作品中说,那时的他每天早起晚归,努力工作,想要把耽误的青春补回来!王石明白,外经委是开放的广东最开放的单位,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同时也掌握着许多人羡慕不已的权利,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他体现个人价值难得舞台。

王石忘我的工作,换来了令人惊喜的回报,在进入广东外经委的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王石所在处购买了两辆广州市面第一批日本铃木牌125CC摩托车,其中一辆就分配给了曾驾驶过5年汽车的他。于是,就像他所描绘的:“我头顶安全盔,驾驶着红色铃木,在广州新建成的环市路上兜风,阵阵颤动的快感袭上心头。”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一件本不算什么事情的小事发生,让天性好张扬的王石陷入内心深处的不安之中。

事情发生在1982年春季交易会。王石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的:“时间过得很快。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主持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日。

也就在1980年,我通过参加招聘,进入广东省外经委,做招商引资工作。我活跃在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上,经常出入高级宾馆,生活方式有点鸟枪换炮的味道。但就在满怀热情的忘我工作中,问题出现了。

1982年春季交易会,东方宾馆。我同科长安排接待一位重要的厂商,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外经委主任宴请。宴会上为了调节气氛,我主动讲了一些轻松话题活跃气氛。事情进行得很顺利,主任和外商边吃边谈,显得自在轻松,心情愉快的外商还两次夸奖“王先生的干练”,我也不免满足了两次小小的虚荣心。

筵席散去,科长却把我拽到一边,严肃提醒:“你怎么把主任的风头都抢去了,还有处长、科长,哪轮到你表现?想想你平时的情况,是不是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枪打出头鸟’是不是?要注意啊。”科长一席话语重心长。我无言以对。”

在这种事业单位论资排辈的传统工作氛围中,自我实现、自我追求的工作表现欲受到了强烈的抑制,这在王石是始料不及的。

自此,王石上班不早到一分钟,下班到点前就收拾妥办公桌上的文件。只分配1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90%的精力用在业余爱好上,如越野摩托车、乒乓球和象棋。

然而,结果却是:年终总结工作,领导却评价王石变得稳重成熟了,“这样的人不培养,培养什么人呢?”

想来这种极具讽刺的状况我们在很多讽刺小说中都有看到,但是,如果和现实对上号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有些不真实吧?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应该会有同感。

接下来就是王石的困惑了。努力工作受到批评,精力几乎全用在业余时间得到表扬和赏识,这种莫大的讽刺的王石所不能承受的。

王石甚至开始从心底想到了离开。可又能去哪儿呢?

第六站:深圳

1978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荒凉的边陲渔村。王石因为工作原因要经常呆在深圳,当时的深圳在王石眼里并没留下好印象,燥热、肮脏,到处是腐烂变质的死去动物的尸体和水果蔬菜,而隔岸相望既是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的香港,两相对比,王石看不到希望。

时间慢慢演进,到70年代末,党中央大手一挥,建设深圳,这里迎来了它辉煌的春天。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闯深圳的开拓者们来说,这个烟尘漫天,充满着万象生机的荒凉的渔村就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如同当年发现新大陆的欧洲航海家们一样,隔海相望的繁华的香港映衬下的深圳就像一个即将翻版的灰姑娘的玫瑰色的梦,梦虽美好,然而一切都是未知数。

有蓝本,有目标,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资源和好政策,王石的心开始蠢蠢欲动了……

1.初识深圳:“印象非常非常差”

1978年,深圳还是一个极不起眼的边陲小镇,4月的一天,王石所在的广州铁路局工程五段接手了笋岗北站消毒库项目,工作内容就是给内地往反香港的空火车皮检疫清洗。

因此,王石常常被派去深圳出差。做了没有半年,王石就长期待在了深圳。初识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防禁区,给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是极其不好的印象。

正值仲春季节,内地一片柳绿桃红百花争艳,深圳却已经刮起燥热的风,铁路旁怒放的木棉花已在风中无声的凋谢了。木棉花下随处可见死猪腐烂的尸体和变质的水果蔬菜,绿头苍蝇在裹着腥臭味的风里嗡嗡起舞。

王石单位睡觉休息的宿舍就搭建在铁路边。所谓的宿舍,也不过是用竹子苇席搭建起来的工棚。工棚里唯一的设施就是双层铁架床,这样是为了节约空间,每个工棚都可以挤下三十几个人,没有桌子椅子,有的只是岭南特产黑白花蚊子。这种蚊子格外厉害,被叮咬的部位像是被马蜂蛰过一样红肿,痒痛难忍。还有就是成堆的苍蝇,晾衣赏的绳上或者灯线上,随时都会被苍蝇占据,哪密密麻麻的情形让人伏天打气寒战。

为了寻求一些清净,王石选择了一个靠墙角的上铺,挂上蚊帐,钻在里边编制工程表、决算书,看书,睡觉。

这个狭小的空间承载着王石几乎全部的精神生活。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消磨他精神上上进的力量,他始终如一的抱定一个信念:在机会来临之前要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做知识储备,否则机会来了也抓不住。这里的人经常看到一个书生摸样的年轻人在晚饭后独自一人捧着一本书在铁路沿线读着、背着,时而若有所思,时而满脸欣喜,这个年轻人的举动和这里别的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人就是王石。

就是这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让王石有了不一般的触动。

第一个触动就是深圳口岸总会发现很多尸体。原来这些尸体都是偷渡者的尸体,在偷渡的时候被淹死的。王石所在的铁路局第五工程段,请了一些民工做基础设施工作,几乎每天早晨点名都有民工无故失踪,说哪个哪个民工又不见了,怎么不见了?跑香港去了。这里的民工冒着被淹死的危险,也要偷渡到对岸去,就是因为那里是另一种制度。

不过王石当时从没考虑过要偷渡,第一是因为语言不通,第二他根本就不想用偷渡的方式来改变命运。

这里让王石深受触动的另一点就是有相对的自由。在那个凭票买东西的年代,深圳却有一个自由集市,差不多一个礼拜两次,不用凭票就可以买到一些副食品。因为深圳是边陲特区很多人去不了,每次王石到深圳出差的时候,同事们都会委托他在集市上给他们买一些新鲜牛肉带回去。这点也体现了当时的深圳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王石1978年去深圳,1979年离开,在深圳工作了一年多。这些,就是当时深圳给王石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用王石的话来说是“非常非常差的”,那时候他一心的希望就是工程早日结束,早日回广州。

2.“牛仔”的启发

说起“牛仔”,可以说在王石的生活方向转变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牛仔”的大名叫庄顺福,是深圳市皇岗村的村长。

王石与“牛仔”的相识,倒也简单。王石在深圳的那段时间,他的岳父也在深圳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牛仔”就是王石岳父在皇岗村工作时的房东,彼此极为相熟。王石在深圳的时候,星期天没事儿就会去“牛仔”家看岳父,一来二去,跟“牛仔”也就有了很好的关系。

1979年王石回深圳后,“牛仔”一家每年春节都会到广州,带一些当地的农副产品,比如当地的鱼和虾蟹等,到王石家来坐坐。

这些都是正常的交往,到了1982年,“牛仔”一家再来广州的时候,一见面就让王石眼前一亮。

原来,以往“牛仔”一家来的时候都是带家里常见的海鲜、河鲜来。这次不同,他们带了两箱水果,是加州提子和加州橙子,这些都是舶来物,属于洋货。那时候才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这些东西在内地是见都没见过的,不用说当时王石特别讶异。

再看“牛仔”夫妻的打扮,也与以往大不相同。“牛仔”穿着一件台湾制的浅色夹克,头发也光鲜了许多。尤其是“牛仔”的夫人,虽说她是村长的夫人,但是家里的农活却依然是要做的。这个淳朴的农村妇女这次居然烫了一个很洋气的卷发头,穿着高跟皮鞋,完全一派新潮,充满了洋味儿。

“牛仔”不但在物质上让人大吃一惊,精神上更是叫人始料未及。

寒暄中,牛仔兴奋地告诉王石:“整个深圳成了大工地,罗湖区的两座山头都被铲平了。”

“铲下的土方倒进海里?”王石很好奇。

“罗湖区是个洼地,铲平山头填洼地。”

“哦哦,规划者很高明啊。”王石由衷地感叹道。

“牛仔”还告诉王石,驻扎在皇岗村附近的一支基建工程兵部队开进了村子,虽然吃住水电供应都是问题,村里腾出的土地也很有限,甚至连施工机械堆放不下,但是大家还是热情高涨,想办法协调一切困难,开始建设。“牛仔”看到住在简陋的工棚中的战士没有蔬菜,就亲自到香港去采购,送给战士们吃。

还有一些年轻人从香港跑回来,开着二手的8吨泥头车(翻斗车)运送工地的泥土,赚的钱比在香港还要多。

“呵呵,这样发展下去,我这支书也好当多了。”“牛仔”讲起村子的建设来滔滔不绝,语气里毫不掩饰自己的欣喜。

听着“牛仔”的描述,5年服兵役的生活马上浮现在王石的脑海里,一股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胸中升起,他的心底一下子就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愿望——要去深圳,施展个人的才干,实现个人的抱负!

这年,王石33岁,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家庭生活稳定和幸福。然而大丈夫志在四方,要轰轰烈烈,有所作为。可以想见,就在那一刹那间,王石心中那股豪迈劲儿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

3.矛盾和彷徨:去深圳做什么?

仅仅130公里之外的地方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与自己根本无关,这让王石坐立不安。王石立刻决定再去深圳看一下。

王石再次来到深圳的时候是1983年,这时他是在广州外经委工作。

火车一道深圳,原来给王石留下的印象整个变了!曾经冷清杂乱的深圳,突然就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尘土飞扬,都是塔吊、八吨的翻斗车,整个就是烟尘滚滚的一个大工地。整个热火朝天的场面让王石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他从心里强烈的感觉到:这次来对了,这才是他想要的!

原来,此时的深圳,在开拓者袁庚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后,浑然不觉间,已经成为一个被世界瞩目的建筑大工地。应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调遣,两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部队官兵正日夜兼程奔赴深圳参加基建大会战。

而此时的王石,面对深圳充满激情的召唤,并不是义无反顾的,他还是有彷徨的:当年他已经是32岁了,女儿也已经出生,在广州已经有了稳定的家庭,并且他所在的外经委也是一个让人艳羡的单位。选择去深圳,就意味着要与家人分割两地,意味着要迎接没有了任何保障充满变数的生活。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抉择。

另外,要重新打造一个伟大事业的开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辞职这一说,也没有人员就业灵活的政策。他要去深圳,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况就是:要辞职却辞不了,单位不放他,也不会给他办停薪留职。而他去深圳后没有档案,深圳的单位也没办法接收,原来的待遇没有了,特区待遇也享受不到。

尽管如此种种,王石最终还是狠下决心选择了深圳。

就像当初很多次他的选择不被别人理解一样,这次选择深圳同样是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当时选择去深圳的很多干部都是三线干部,是因为没的选择才去深圳的。

但是王石一贯都是只认自己的理儿,他还是要去深圳了。

深圳这一站,对于当年的王石来说,依然陌生的。从哪里开始,他完全都没有既定的方案,一切都是让时代的列车带着走的……

喜欢《行者王石》吗?喜欢朱仰晴,樊俊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