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 第22章 始知相忆深(4)

第22章 始知相忆深(4)

小说: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作者:邑清尘

上海《大公报》在10月20日发表一篇短评。短评说:“文艺界巨子鲁迅先生昨晨病故于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接下去的语言却没能完全歌颂“民族魂”,“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不少青年不良的影响。无疑的,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晚年,把许多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艺的建设上……”

紧接着,武汉大学教师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向胡适倾诉她对当前文化的看法,并宣布要“向鲁党挑战”,恶毒攻击鲁迅。她简直像一个没有教养的泼妇人那样,破口谩骂鲁迅是什么“刻骨残毒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苏雪林还将她写给蔡元培先生的一封信稿寄给胡适看,征求胡适的意见。这封信埋怨、指斥蔡先生,不应该参加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不该主持鲁迅的葬仪,不该担任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的筹委。并称鲁迅死后,左派利用他为偶像极力宣传,把鲁迅的学说造成一种宗教,流弊之大,令人震惊。

这时候的胡适,正在美国出席第六届太平洋国际学会。胡适接到信后,对苏雪林谩骂鲁迅的态度极不赞成,他在回信中说: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巳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迀,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巳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不仅自己一直没有发表过攻击鲁迅的文字;即使在这封私人通信里,他也只用了“狺狺”一个意气词语,而且着重的还是责备苏氏的“恶腔调”,劝她客观地持平论人。

与鲁迅相比,胡适之可贵,正如朱学勤所言,在于他没有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一一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

鲁迅病逝后,许广平在萧军的协助下,搬入上海霞飞路霞飞坊64号。为防备搜查,鲁迅的几百万字手稿隐藏在厨房墙角煤堆里。上海沦陷后,租界成了“孤岛”,鲁迅手稿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尽快出版《鲁迅全集》迫在眉睫。

同年年底,成立了由蔡元培、许寿裳、台静农、马裕藻、沈兼士、周作人、茅盾等七人组成的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但这委员会只是虚设,真正为全集出版而奔走的仅许广平一人。起初,打算不靠任何书局而自行印制,后来考虑到耗资巨大发行不畅,许广平与委员会同人反复磋商,还是希望商务印书馆出版,因为商务毕竟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印刷精良、发行通畅。那时办事,也还要靠私人关系。谁与商务渊源深,影响力大且能从中疏通呢?

许广平想到了胡适。

于是许寿裳拜托马裕藻出马请胡适帮忙疏通。胡适当即很干脆地表示:愿意帮忙。许寿裳致许广平信中说:“与商务馆商印全集事,马幼渔兄巳与胡适之面洽,胡适表示愿意帮忙。惟问及其中有无版权曾经售出事,马一时不便作肯定语,裳告马决无此事,想马巳转告胡矣。商务回音,俟后再告。”

许寿裳又于5月3日致信许广平,建议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增补胡适为委员:“昨与幼渔兄谈及,渠谓大先生与胡适并无恶感,胡此番表示极愿帮忙,似可请其为委员,未知弟意以为如何?希示及。”四天后的5月7日,许广平即复信许寿裳,同意许、马二位的建议,请他们先征询胡适的意见。这次,胡适同样干脆,也是立即同意。

后许广平又写信请求胡适:“伏乞便中草下数行,示以商务接洽情况,以慰翘盼,无任感荷之至!”

胡适这次也没有丝毫推脱,在收到信的第二日便回信许广平,信中附上了写给商务印书馆经理王云五的介绍信。不久后,胡适又写了一封信直接寄给王云五。如果说,许寿裳致许广平信中所附胡适给王云五的信是应许广平之请托而写,胡适另写一信直寄王云五,就是他主动为之了,其热诚周到令人动容。

三天之后,许广平如约拜会王云五,谈得颇为顺利,谈判圆满结束,目的巳达,许广平即把洽谈情况函告胡适:“六月九日奉到马、许两位先生转来先生亲笔致王云五先生函,尝于十一日到商务印书馆拜谒,王先生捧诵尊函后,即表示极愿尽力……得先生鼎力促成,将使全集能得早日呈现于读者之前,嘉惠士林,裨益文化,真所谓功德无量。惟先生实利赖之。岂徒私人歌颂铭佩而巳。”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给他的那个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委员的虚衔,其实不过是说说而巳,说完也就拉倒了。但似乎胡适也没介意,从中也仿佛可见胡适先生的真器量。

像这样不计恩怨得失,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都能尽全力帮助,中国之大,又能有几人?

八方名士溯江来

古人云:“泰岱青松,华岳摩岭,黄山云海,匡庐瀑布,并称山川绝胜”。看“三叠泉”飞流直下的瀑布时,听到是飞瀑衬托出的山之幽静;看“仙人洞”袅袅的香火时,眼中是大山高处的祥和之气;看沐浴在晨曦中的“五老峰”时,感悟的是天地的静谥之美。这座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遗产”的名山,永远是和谐大地上的一个静静的、悦目的点缀。

庐山之美,素享“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接待过的名人雅士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胡适第二次来庐山,第一次是1918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的时候,胡适曾来庐山四日游,在仙人洞旁看到朱元璋御碑上所刻的《周颠仙人传》关于赤脚僧周颠及天眼僧送药的记载后,大骂朱元璋:“此传真是那位“流氓皇帝”欺骗世人的最下流的文章。”“自明以来,上流社会则受‘朱熹的理学’的支配,中下层社会则受朱元璋的‘真命天子’的妖言的支配,二朱狼狈为奸,遂造成一个最不近人情的专制社会。”

胡适对白鹿洞书院赞不绝口,但却讥笑明朝南康守王溱开山作洞、凿一石鹿置洞中的举止不明智,说他是“大笨伯”。因为白鹿洞四面环山,形成了一天然洞府,你真的去凿个石洞,岂不把大自然的杰作变成了平庸。

这次来庐山,胡适却没了痛骂古人的心情,时值七七事变后不久,胡适应蒋介石之邀,参加庐山谈话会。席间,胡适对时局问题高谈阔论,陈词活跃,还慷慨激昂大谈教育问题,提出“国家高于一切”和“教育独立”的主张。在山上,胡适所受待遇最优,蒋介石请吃茶,冯玉祥送煎饼,又与陈诚、卫立煌、胡宗南等武人会见,与陈布雷、吴铁城等文官晤谈,因此胡建中曾作诗调侃他:

溽暑匡庐胜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堪道,慷慨陈词又一回。

胡适也戏答一首“打油诗”:

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

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

此次胡适还见到了好友汪精卫,汪精卫大伤初愈,显得有些萎靡。

年冬,汪精卫遇刺。伤势虽不算严重,但却伤了脸,为此汪精卫心情十分沉重,夫人陈璧君更气得非同小可。在汪精卫就诊的医院里,每天探望的要人们络绎不绝。病房堆满了花篮,出入的过道也好像是“百花深处”。医院门内外军立,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数日后汪精卫病情好转,但前额愈合后结成一个大疤,为此汪精卫不胜遗憾,每天抱着镜子,顾影自怜。

后来汪精卫做了整复外科手术,才将脸上的疤痕去除。汪精卫在医院休养期间,蒋介石经常来探望。这次庐山会议上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位“美男子惜脸”的新闻。

月31日中午,住在南京教育部的胡适赴蒋介石邀宴,席间胡适还抱着和平主义的幻想,他说,外交路线不可断,外交事应寻高崇武一谈,此人能负责任,并有见识。蒋介石并没有同意胡适的意见,决定作战,说可支持六个月。

月17日晚,胡适在汪精卫住宅开国防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会员共有六十人,中共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出席会议成了当晚的一大亮点。自从庐山谈话会上和周恩来相识后,两人巳经是熟人了。

在国民政府召开两次谈话会期间,太虚法师于7月17日至24日在大林寺举行了一次法会,讲《解深密经成所作事品》。这次法会与往年一片“阿弥陀佛”不同,会上会下传诵着太虚电《告全日本佛教徒众》和电《告全国佛徒》的“诜电”:

兹值我国或东亚或全球大难临头,我等均应本佛慈悲:一、恳切修持佛法,以祈祷侵略国止息凶暴,克保人类和平。二、于政府统一指挥之下,准备奋勇护国。三、练习后防工作,如救护伤兵,收容难民,掩埋死亡,灌输民众防空防毒等战时常识诸项。各随宜尽力为要!卢沟桥事变,太虚法师7月7日满含悲慨书写《庐山住茆即事》一诗,更是上下吟诵:

心海腾宿浪,风雨逼孤灯。

卅载知忧世,廿年励救僧。

终看魔有勇,忍说佛无能!

掷笔三兴叹,仰天一抚膺。

胡适听闻后,为太虚法师的壮举感慨不巳。

继七七事变之后,“八·一三”日寇又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奋起抵抗,战事持续一个多月。胡适的心境为之改观,觉得中国守军可战,日本也不是不可战胜的。此时,蒋介石受全民抗日激情的影响,下定决心与日一战。同时,蒋介石又希望在外交上,能得英美等国的同情和支持。于是,国民政府遂委派胡适以非正式使节的身份出访欧美,进行国民外交。可是,胡适却情绪化地谢绝使命,说:“战争巳经很急,我不愿离开南京,我愿与南京共存亡。”后来,傅斯年前来苦劝,甚至着急地哭着说:“要说我有先生的名望和地位,我就要去了,为了抗日……”胡适这才为之所动,欣然奉命成行。淞沪抗战给胡适壮胆打气,他的底气比以前厚实多了。临行时,他对前来送别的汪精卫、高宗武、陶希圣等人说:“我巳不再祈望和平,这一个月的作战至少对外表示我们能打,对内表示我们肯打,这就是大收获”。

此时胡适的大儿子祖望在他身边,而江冬秀及小儿子思杜留在天津避难。祖望巳经长成了大人,能够独立照顾自己,胡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儿子。回到南京居所后,胡适给江冬秀写了一封信,他不好说去美国,用了“走万里路”的话:

我日内就要出门,走万里路,辛苦自不用说,但比较国内安全多了。一切我自保重,你可放心。

祖望,我要带到武汉去,想交与武汉大学的王抚五或陈通伯,等候二次招考,或作旁听生。他很能照管自己,你可放心。

小三,我只好交给你安排了。

第二天,胡适再次去拜访蒋介石,谈了半个小时,陈布雷也在座。后来,王世杰、高崇武、陈沧波为胡适、钱端升、张忠绂三人饯行。

年9月8日,胡适乘船西上汉口,途中,他给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写了一封信。当时北京巳为日军占领,所以,胡适以商人的口吻,隐喻托说自己将赴之使命说:

弟与端、缨两弟拟自汉南下,到港搭船,往国外经营商业。明知时势不利,故尽人事而巳。弟自愧不能有诸兄的清福,故半途出家,暂作买卖人,谋蝇头小利,定为诸兄所笑,然寒门人口众多,皆沦于困苦,亦实不忍坐视其冻馁,故不能不为一家糊口之计也。

中秋过后第三天凌晨,胡适匆匆赶往机场,这时天还未亮,海上悬起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胡适看后感慨不巳,作《早行》诗一首:棕榈百扇静无声,海上中秋月最明。

如此海天如此夜,鸡声催我起飞行。

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九年。

喜欢《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吗?喜欢邑清尘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