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19章 创造力的两面多极性(下)(1)

第19章 创造力的两面多极性(下)(1)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10.1两面与三(多)极的内在关系如果原极为一,创造力可以使一分为二,分为三、四等更多的原极。同样,两个原极可以合二为一,或合多为一。两面神思维强调了其中的合二为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可以统一成为新的第三极,或更多的极。

一个上字和一个下字,既可以机械地结合成卡字,中间的“一”将它们统一起来。或者说上和下也可以统一于“不上不下”或“亦上亦下”的中间状态。

一个圆(或球),在圆内看四面是凹曲线的连续,从圆外看则是凸面的连续,而圆既有凸曲线,又有凹曲线;既可以将其说成是凸曲线构成,又可以说成是凹曲线构成。或者说圆已经超过了凸凹曲线的两面,统一成为一个独立的“极”。这时的圆好像是原子运动中的“共价”体,它与内外曲线既统一在一起,又互相独立,成为三极现象。这是事物三极性的一种“合极”表现。

我们通常认为“实事求是”是唯物论,但是在说明“实事求是”时又往往强调“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似乎只有“是非分明”才是唯物主义者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表述恰恰违反了辩证法,有时反而否定了实事求是本身。因为按照模糊性原理,现实生活中的是非界限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往往要用“隶属度”的概念去说明。根据事物的两面多极性,应该在是与非两面补充多极:即“不是不非就是不是不非;亦是亦非就是亦是亦非;或是或非就是或是或非。”这才是实践意义上的、有创造力的实事求是。例如要你确定事物的黑白,而事物本身可以是灰色的,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应该“非黑非白就是非黑非白”,“是灰就是灰”。如果要你认定池沼里的一条眼虫是动物还是植物,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能是“亦是亦非”。事实上它是含有某些动物成分和某些植物成分的原生物或微生物。

两面性的统一,可以是机械的组合,化学的合成,生命的结合、融合,思想认识的互补和统筹折中,以及联合、综合等各种创造形式或方法,视二极对立的性质、状态及客观条件而变化万千。我们只在下面讨论有限的方面,例如互斥和互补,统筹折中和在过程中的交替运动等。

10.1.1两极间的互斥与互补

光量子学说在说明光的波粒两面性的同时,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对立两面(或两极)既有互斥也有互补。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玻尔,在《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中提出(第73页):同一真理可以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叙述,而量子力学就是这种情况的很好的例证。德国现代物理学家,也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海森伯,创立了矩阵力学,提出了测不准关系,突出了微观客体的粒子性特征;奥地利的薛定谔创立了波动力学,突出微观客体的波动性。这两种相互排斥的叙述,由以后的研究所证明,它们这两种力学体系原来是等价的,说明它们以不同的叙述形式表达了同一真理,它们也符合量子力学精神及其互补原理。

玻尔还用两种真理来解释这种互补性:“有一种古老的划分两种真理的说法,一种真理是包括一些简单而明白的叙述,它们简明得使相反的说法显然无法得到维护(或称完全互斥的两极);另一种真理是所谓“深奥真理”,同这种真理相反的叙述也可以包含着“深奥真理”(微观客体的波动力学和粒子性特征就是属于这种“深奥真理”)。原来,一个新领域中的发展通常要经历一些阶段,当经过这些阶段后,混乱性将逐渐为秩序性所代替。也就是说,似乎完全排斥的两极,可以通过人们深入的研究,最终证明它们之间隐藏的互补性。玻尔还进一步指出:“尤其是在中间阶段,“深奥真理”常常表明当前的工作十分动人,并且启示着人们的想象,去寻求一个更牢固的依据。”

两面(极)之间的“深奥真理”(或互补性),也可以反映在因果关系上(因果可以作为广义的两极)。有的事物,因果两极十分简明,可以明白叙述;另一些事物的因果两极则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不进行深入研究或提出新的理论则不能解释。例如古老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一种两难推论,两极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种两极关系问题,随着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在研究的发展阶段中不断地使问题深化。因为无论是鸡还是蛋,它们都统一于决定生命性质的基因。物质与精神这两极的关系,由于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它们也同样属于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变化”这个词的叙述可以有各种理解,也会出现类似玻尔的关于相互排斥的争论。例如在物理学家与哲学家关于本体论的争论中,经典物理学家将客观现象看成是独立于测量仪器之外的客观形态和属性;而量子物理学家则把它看做客体和测量仪器相互作用的整体。于是前者的本体论是客观的本体论,后者的本体论则是同测察者的主观结合成整体的本体论。二者叙述虽然极为矛盾,相互排斥,其实都是合理的,在各自的实验条件下也都是正确的,仅仅由于各人坚持自己的实验路线而达不到一致的理解。是否也应该将它们视为“深奥真理”,通过创造力的两极互补性得到解决。参阅孙显元主编:《现代国外自然科学家的哲学思想》,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88‐89页。

10.1.2两极间的(交替式)统一方式

我们可以从科学思想史中对两个重大问题的争论中看到对立两极的不同状态的统一。一个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争论,最终以互补的状态获得统一;另一个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争论,最终是交替式的统一。下面将分别阐述其不同的历史。

还原论与整体论——互补式统一

还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最终都可以用化学、物理学术语来解释。用还原论者的极端的阐述:“除了理化定律,基本上没有别的东西”。尽管还原论在分析事物的组成和机理上有重要的创造意义,但是它是孤立地看待事物。整体论者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以系统论为代表,用系统方法找出事物每一个部分如何相互作用而发挥整体功能的机制。这个两面性的对立直到1968年的国际专门会议上才得到公认的统一。

首先是雅各布提出的“分析的收敛性(convergenceofanalysis),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进行分子的分析同时,追溯到它们在生命细胞中的机能。也就是同时分析简单和复杂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雅各布还指出分析的收敛性在研究人与社会时都是有用的。

其次是凯斯特勒,他也将还原论与整体论两者的有效方法结合在一起,提出“霍隆(Holon)”的概念,这个概念既表示部分,又表示整体;它是较大系统的部分,而其本身又独自构成一个系统,认为自然界是有各种霍隆的等级组成的。

“霍隆”和“分析的收敛性”都是还原论与整体论两个对立面协调统一起来,使传统的科学方法与系统方法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对立面的统一显示着互为依存和矛盾论的典型特征。正如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没有分析也就无所谓综合。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交替统一

确定论是传统思维方法,兴起于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源自经典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成就。在工业社会兴起初期更加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确定性的、有序的线性思维方法。而非确定性的随机的思维方法则强调了大量不可预测的无序现象,强调随机性。

因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含有亿万个不同组分,但是却可以出现简单性态。按照牛顿力学观点,18世纪的数学家、哲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能有这样的智慧,他能把宇宙中最大的天体同最小的原子包含于一个公式中。对于这个公式来说,没有任何不确定的东西。未来与过去一样,它都可以算得一清二楚”。这就是最早的决定论哲学,并逐渐形成人们的传统观念。直到19世纪后期,仍有许多学者认为创造是“精确科学”,创造力应该以确定性为主导,而认为随机性的概率与科学无缘,创造力与“掷骰子无关”。于是确定论同随机论成为两个对立面:前者强调世界的有序性、确定性,后者强调世界的无序性,不确定的随机性,只能用数学统计的概率进行大致预测。在许多领域,例如长期天气预报甚至不可预测,而生命世界中的基因突变几乎完全是随机的。

近二、三十年来的科学进展,发现了上述两面性的互斥性与互补性统一,或两极之间的第三极:即有序之中有无序,无序之中有有序;简单事物中存在复杂性,复杂事物中可以出现简单性。这就是着重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混沌科学。

在7.2节中我们曾经提出过自组织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问题。在系统科学的进化观中,按照耗散结构变化的理论,一方面存在着创造力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激发态,当涨落迫使一个现存系统进入远离平衡的状态时,这个系统就会达到一个临界时刻而出现分叉点,使进化方向以偶然性分叉,随机发展、创新,然后新的确定性又开始发生作用,直到下一个分叉点的出现。这说明,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交替的过程。它们统一于交替过程的第三极。由于辩证唯物论认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总是以偶然性来表现的,离开必然性就不存在偶然性,离开偶然性也就不存在必然性,也就是对立统一体互为依存。如果这种类型的对立统一即为第三极的话,那么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所表现的必然性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是同直接相互依存有区别的交替发展,似乎构成了另外的新极——第四极。它的创造性意义在于为如何联系这两种对立面提出新的解释,而且意味着对立两级的统一中有连续性运动和相互独立性存在的不同状态。

10.2极间的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

事物的两极之间有时呈现二律背反的关系,可以认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极间不存在连续性的过渡。例如生物学中常见的全或无规律:当一条肌纤维受到外界刺激时,如果刺激作用微弱,则不出现收缩反应。当刺激作用强度达到阈值时,则引起整个纤维的全力收缩反应。在这里不存在收缩和不收缩的中间状态。所以,肌肉运动的力度,主要不是每一条肌纤维的反应强度变化,而是产生收缩反应的肌纤维的数量的变化。神经纤维也有这种全或无感应阈值,应激与否的两极是相对独立的,无过渡状态。

但是对立两极的矛盾斗争并不总是简单的二律背反,而更多出现的是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的第三极,或更多的极。在10.4节附录中的形形色色的多极性现象中,反映出至少有三极性的三种基本形态。而且有三极就会有更多的极。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