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中国文化性格 > 第33章 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神秘的脸(4)

第33章 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神秘的脸(4)

小说: 中国文化性格      作者:秦榆

2.酸奶

酸奶是草原上独特的奶制冷饮。从盛夏到深秋,当牧业区产奶旺季到来时,也是制作清凉鲜嫩的酸奶季节。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也有吃酸奶的习惯。特别是回族同胞,他们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在旅途劳顿时吃上一碗酸奶,能解渴、消热、开胃,一身的疲劳便会荡然消失。酸奶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营养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轻微腹泻的慢性病人有治疗作用。医学家还发现它能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避免过早衰老。因此酸奶是饮食、保健二美兼具的风味食品。

3.糌粑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就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食粮,叠叠层层摆满桌。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和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然后捏成油和面混合的长形小团食用。这就是吃法别致的“酥油糌粑”,简称“糌粑”。它加工简单,携带方便,长期储存又不易变质,很适宜牧业区经常移动的放牧生活。糌粑吃起来酥软喷香,奶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十分可口。由于它是高脂肪、高蛋白和糖的混合食物,营养丰富,热量大,既可充饥又能御寒。

4.奶皮

奶皮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称作“忌司”的相似,是青海农牧交错地区农民用牛奶制成的著名士特产品之一,为牛奶制品中最可口的营养食品。其制作历史己近百年。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即成。奶皮纯黄夹白,油渍点点,蜂窝沙孔满布,色彩清新迷人,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腻,营养丰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亲访友、慰问老年病人的礼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块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盘上席,作为干果软糖,则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5.奶茶

在牧业区奶茶是牧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朝夕为伴的饮料,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们用铜锅、铜壶熬煮茯茶,当茶叶在锅中煮沸翻滚,茶水变成赤红色时,用特制的漏勺掠去茶叶末,加入盐和牛奶,再煮开后,奶茶即成。饮用奶茶可使人醒脑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在高原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更有滋润咽喉,消食化腻的效力。吃完糌粑或手抓羊肉,再喝几碗奶茶,一天之内,很难有饥渴之感。因肉食而引起的维生索C缺乏之弊,也可靠奶茶来弥补。

6.帐房小吃

牧民群众一年四季逐水草而迁移,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一些风味特异的小吃。这些小吃不见于摊贩,不登餐厅的大雅之堂,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享受到那奇异的口味。它的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别致新奇,吃法粗犷豪放,尤饶情趣。由于多食羊肉,在羊肠的吃法上就有不少花样。如氽灌肠就有五种: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五肠五味各有千秋,令人食后难忘。再说烧羊肝:取鲜羊肝,洗净血水,撒上一点食盐,用润湿的纸包裹两三层,丢进通红的牛粪火中,约近半小时,纸由湿变干,由于变成焦灰,扒出剥尽表层沾染的杂屑,热香阵阵。此时,用刀割块、削片,蘸以姜末、盐、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质嫩味鲜,余味无穷。

7.手抓羊肉

另外手抓羊肉也是青藏高原人民款待宾客的肴馔,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初次吃手抓羊肉,会有近乎原始之感,经多次品味,则越吃越馋,使人经久难忘。手抓羊肉和藏族同胞依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因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净光而得名。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倘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喧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还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这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用刀割吃,虽然吃得嘴油手滑,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象地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

六、青藏礼仪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这种礼仪文化在西藏地区得到传承,再融入本地的文化习俗而形成具有青藏特色的礼仪文化。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迎送宾客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也是藏族的一种礼仪敬酒敬茶: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

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

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称呼藏族人名和汉族人名不同,他们一般没有姓,有的以房名、籍贯等为类似的姓,如昆、噶尔、雪康、德格等,但和姓有不同。一般藏族群众多以四字为一名,如扎西多吉、丹增平措、罗布桑布等,为了便于呼唤,往往称呼两字,如扎西、丹平、罗布等。藏族的名字一般都有很深的含义。有的名字含宗教意义,如多吉是金刚、丹增是主宰圣教、卓玛为救度母、达瓦是月亮、白玛是莲花、扎西是吉祥、罗布是宝贝、拉巴是星期三……

由于没有姓,所以藏族同名较多,为此,多在名前加大、中、小区别。一般称呼比自已大的女性为“阿佳”(姐姐),称比自已小未婚的女性为“婆姆”、未婚的男孩为“璞”,祖辈上的男性称“波”(老爷爷或爷爷),称祖辈上的女性为“嫫啦”(老奶奶或奶奶),称父亲为“爸啦”,称母亲为“阿妈啦”,凡属于父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阿古啦”(叔叔);女性均称为“阿尼啦”(姑姑);属于母系父辈的男性亲属均称为“夏乡啦”(舅舅),女性均称为“索姆啦”(姨妈),这里“啦”是敬语词,无特定意义,在称呼别人的名子时,总要在前后加点什么以示尊敬和亲切,在拉萨地区喜欢在名后加“啦”,如“扎西啦”“拉巴啦”“罗布啦”等;后藏地区则在男性名前加“阿吉”或“阿觉”;贡布地区名前是“阿达”,昌都地区名前一般为“夏布”等等。在一般家庭中,除对长辈是用敬语称呼外,长辈对晚辈或同辈间,是直截称呼的。

打招呼与藏族人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

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避观丧是西藏的一种礼仪禁忌。在西藏民间,天葬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止陌生人观看。旅游者应该充分意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磕头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喜欢《中国文化性格》吗?喜欢秦榆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