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 第27章 朝鲜半岛古代陵墓(1)

第27章 朝鲜半岛古代陵墓(1)

小说: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作者:李华东

在朝鲜半岛建筑历史的研究中,以历代王陵和贵族墓葬为代表的古坟亦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则古坟本身就是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二则古坟及其中的文物是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三则在古代建筑留存极少的情况下,古坟中的壁画、建筑构造、文物等对了解当时的建筑艺术与技术而言,也是珍贵的研究资料。

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是持续、全面的。在建筑领域,两者的建筑观念、形式、构造技法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墓葬形制方面也有着久远的关联。自原始宗教意识逐渐产生以后,墓葬就开始得到了古人们的重视。在朝鲜半岛史前的青铜时期,大量出现了支石墓这种墓葬形式,而朝鲜半岛北部、南部的支石墓形制则分别表明了其和中国北方、南方之间的密切文化联系。汉郡的设立直接将朝鲜半岛北部带入了铁器时代,汉郡统治下的朝鲜半岛北部直接使用了汉代空心砖墓的形制。在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形成之后,各政权因其文化来源的不同,其墓葬形制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句丽继承了汉郡时期从内地引入的中国北方汉式封土石室墓形式,而百济则主要是从南朝引入了中国南方魏晋时期的空心砖墓形式,新罗初期的墓葬形制主要继承了汉代石室墓的形制,而统一新罗时期的墓葬因资料不多未得其详,但从地表封土的规模来看,似是在继续沿用新罗统一之前形制的同时受到唐代贵族墓葬的影响。高丽时期建造了诸多王陵,从其规制上看,是对宋陵的模仿和简化;朝鲜时期因与明、清的宗藩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其王陵在基本沿用高丽墓制的同时,其规格不出明代亲王陵制甚至略低。就朝鲜半岛墓葬发展的总体而言,其形制基本上跟随中国大陆墓葬的发展而变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朝鲜半岛建筑文化是中心文化影响下的区域性文化。

5.1支石墓间的联系

支石墓,中国习惯称之为石棚墓或石棚,江浙一带民间则称之为抬石墓,日本和朝鲜半岛则称之为支石墓。支石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甚广,但关于其文化涵义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东亚地区现存支石墓数量最多的区域是朝鲜半岛——仅在朝鲜半岛南部,估计留存近三万座。其中,江华支石墓群、高敞支石墓群及和顺支石墓群已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支石墓是朝鲜半岛青铜器时期的代表性墓葬形式。

朝鲜半岛支石墓的形制,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梅原末治、藤田亮策等均将其分类为北方式(高桌式)和南方式(棋盘式)两大类。北方式和南方式支石墓的分布,大体以汉江为界。北方式支石墓一般规模较大,多用板状石材,支柱由板状石材四面围合成为墓室,上架平石,外形比较整齐,加工程度更高,典型的例子如黄海道殷栗的冠山里烽燧山中麓支石墓,据推测大约构筑于青铜器时代。其顶部的盖石长约8.75m,宽约4.5m,厚度约31cm,底部的支柱部分由四块板石构成,围合出一个室内空间,形成墓室。南方式支石墓的墓室主要位于地面以下,构造上变化很多,体型相对较小,多使用自然石块而不是加工过的板材来构筑。支柱为实心,有的用几块,有的则不用支石,外观上与北方系统的支石墓有很大的不同。朝鲜半岛上以南方式支石墓数量最多,尤以庆尚道和全罗道等地区比较集中。典型的例子如全罗北道高昌郡龙溪里的支石墓,其覆顶巨石高约4m,长约5.5m,宽约4.5m,重150t左右。

中国支石墓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是东北地区的辽东半岛和吉林省西南部;南方地区如浙江省等亦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支石墓。从支石墓的形制来看,南北方差异甚大,东北地区的支石墓与朝鲜半岛的北方式支石墓非常相似·,如辽宁海城析木镇石棚原有两座,现仅余建于山上、俗称“姑石”者。如果按照日本学者的分类方法,“姑石”石棚是典型的“北方式”(高桌式)支石墓。全高约2.8m,由六块花岗岩石板搭砌而成,一块铺地,三块为立壁,一块为盖石。盖石最大,呈长方形,长6m,宽5.1m,厚约0.46m,重约45t。

而中国南方地区的支石墓则更接近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南方式支石墓,如浙江苍南钱库镇桐桥村的支石墓群,如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则可看做是“南方式”(棋盘式)支石墓。其中的1号支石墓盖石略呈长方形,长3.68m,宽2.06m,厚0.55·0.60m,周长9.45m,盖石下存支撑柱1根,高1.84m。墓葬盖石伸出柱壁外,支柱与盖石之间结合不甚紧密。

中国南北方、朝鲜半岛南北方系统的支石墓之间各自的差异和联系,是东亚青铜时代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之一,也说明了在墓葬发展的初期,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墓葬形制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5.2乐浪古坟与汉代墓葬

公元前108年开始了在朝鲜半岛文化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汉四郡时代,直到公元313年乐浪被高句丽驱逐的这段时期,朝鲜半岛的汉江以北均直接处在汉、魏、晋的统治之下,发展出以平壤一带为中心、与中原的文化直接相通的乐浪文化,为此后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今日朝鲜平壤市乐浪土城东、西、南三面的丘陵地带上,分布着大约1000座乐浪时期的古坟。对这些古坟的发掘活动,大致始于1909年。经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当时的文物,成为研究乐浪文化的重要资料。又由于这一时期并没有留存下来的建筑实物,因此这些古坟的构造、出土的文物及壁画,更成为了解当时的建筑状况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乐浪古坟中出土的文物种类丰富,包括汉式服饰品、铜器、陶器、武器、漆器、玉器等,这些器具的艺术意匠和加工的细腻程度,与同时期的内地相同或非常接近,说明这些文物当时既有直接从内地输入的,也有在本地制造的。古坟在构造上大体可区分为木椁坟和空心砖墓两类。前期(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1世纪)多为竖穴式木椁墓,也有少量横穴式;后期(2—4世纪)主要为空心砖墓,这与汉代墓葬的发展轨迹是相同的。

乐浪空心砖墓的墓室地面一般以砖墁铺,墓室顶以砖叠涩而成,砌筑方式与中原相同。墓室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四角带圆弧,呈现出为抵抗土壤压力而往外鼓胀的形态。砖筑墓室中有坛,上置棺木,墓室的出入口为拱形,入口一般南向。地面上封土的外形多为方锥台形,例如安岳3号坟的情形。大部分的乐浪砖室墓在发现时已经崩塌,因此完整的很少。1916年发现的乐浪1号坟算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砖椁坟,可以看出完整的穹隆构造。土城东2号坟位于平壤特别市乐浪遗址区定白村,是典型的乐浪砖墓,建造于2世纪末或3世纪初。墓室地面以砖墁铺,棺座亦用砖砌成,地面中心略高于四边以利排水,墓室顶为砖砌穹隆。其他重要古坟遗址有乐浪云城里9号坟(黄海南道隐律郡云城里)、定白洞1号坟(平壤乐浪区域定白村)、定宇洞1、2号坟(平壤乐浪遗址区定宇洞)及白洞3号、8号、37号、51号、52号、53号、62号、92号、205号、206号坟等。乐浪地区的汉代古坟,直接承袭了汉代的墓葬形制和技法,甚至墓砖纹样亦很近似,对高句丽、新罗的墓葬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3高句丽墓葬与中原石室封土墓

若以公元427年迁都平壤为界,可将高句丽的历史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政治文化重心在今日中国境内之国内城,墓葬形式主要为高句丽早期的积石冢;后期的重心则移至今朝鲜境内的平壤一带,墓葬形式转变为中原式的石室封土墓。这种转化,是高句丽与中原文化交流不断加强、高句丽国家体制不断完备的结果之一。

目前已经考古发掘的高句丽墓葬,约有三分之二在今日之中国境内,它们体现着高句丽的早期文化特色。这些早期墓葬主要集中在以集安为中心的鸭绿江流域,广泛采用积石冢,这种墓葬方式在西伯利亚一带分布较广,可能是东北亚早期民族的通用葬制,被高句丽延续到国内城时期。高句丽石构王陵是高句丽积石冢的最高表现,是阶梯式的积石冢,封丘较低矮,取自然山石为封。由于早期墓葬的选址多在崖顶或陡坎边缘,因此在阶墙前面均砌出一道弧形的护坡,以保护坎上的陵墓。这种前圆后方的墓制,后来对日本古代陵墓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高句丽王陵发展成规整的方形封坟,同时完善了早期阶段已有雏形的陪葬墓、祭台、陵园等,这些变化说明当时高句丽的王陵已吸纳了中原的礼制概念。

大约在4世纪末叶,高句丽开始出现封土石室墓,尤其是在攻占汉四郡故地后,汉代葬制对其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元427年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王陵均分布在平壤附近,其形制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积石为封”,而改为封土石室墓形制,积石冢就基本上消失了。封土石室墓在高句丽的整个历史中,虽然历时不久,现存数量不多,却是高句丽统治阶层崇尚汉俗的明证。

5.3.1高句丽早期积石冢

高句丽早期积石冢遗迹的代表为太王陵和将军冢、千秋冢等。这些墓葬的特点是用石块或卵石在地面上堆积出方形墓基,再在上面构筑长方形的石圹(椁室)(更晚期的椁室亦有配置在半地下者)。埋葬后封以碎石,不加顶盖,整体如方丘,一般不设墓门,也没有墓道。

留存于中国集安的将军冢是外形保存较完好的高句丽早期积石冢。其外形如七层的金字塔,基底边长约30.9m,最大高度11.5m。由于在其周边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瓦当瓦片,有学者推测当时尚有外檐等附属建筑。墓室在地面以上,宽5.34m、长5.4m、高5.1m,由一块巨石作为顶盖。太王陵在将军冢附近,

从其遗迹来看,其规模较将军冢为大,但已经崩坏。其基底边长约60m。周边同样发现了大量的砖、瓦片,砖上发现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铭文。在鸭绿江北侧麻线沟的溪流左岸平地上留存有一大石冢,规模、形制与太王陵类似,因发现有“千秋万岁永固保固乾坤相异”的铭文砖,故被称为千秋冢。

5.3.2汉式石室封土墓的引入

随着高句丽与内地文化联系的不断增强,王室和贵族阶层的墓葬形制逐步摈弃了此前沿用的积石冢形式,汉地的石室封土墓渐渐成为高句丽墓葬的主流;这个过程中汉四郡墓葬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更是全面汉化,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分布在平壤附近的高句丽贵族墓葬与大陆北方石室封土墓几无二致。这些封土石室墓的基本形式是设有羡道的横穴式石墓,其上封土,封土形状以圆形居多,也有方形、方锥台形。墓室一般分为前室和主室,根据墓主的财力和地位,也有墓室更多者(如集安的三室冢)、单室墓等。

石室封土墓的墓室天花构造比积石冢要复杂一些,一般是30m在四角以石板抹角数层构成,最后再盖上天花板,形成所谓的“抹角藻井”。这种藻井和中原地区石窟寺一脉相承。墓室壁面涂有较厚的石灰层,一般绘有壁画,因此称为“壁画古坟”。目前已经发现了高句丽壁画古坟近40余处。高句丽迁都平壤后,国内城地区仍为高句丽要地,而这一地区的墓葬最终也演变成封土石室墓,如山城下墓区332号墓、983号墓和长川2号墓等。再晚些的如长川1号墓、散莲花墓、冉牟墓、环纹墓,花纹图案渐占主流。最晚的如五盔坟4、5号墓,四神墓等,其壁画内容则演变为以四神图为主。集安的晚期高句丽墓葬修造精美,花纹繁褥,已超过了同时期平壤地区的高句丽王陵。

5.3.2.1高句丽早期封土石室墓

高句丽早期的封土石室墓,大约建成于公元350—450年间,受汉、魏以及乐浪文化的影响很深,同时仍残留有部分积石冢的做法。集安五块坟的封土形状与积石冢类似,封土基部用大块的自然石块作为护石,是一种过渡形式。而稍后的代表如安城大冢、江西干城里莲花冢、顺川天王地神冢、安岳3号坟、家长里壁画古坟、江西药水里古坟、德兴里古坟;集安环纹冢、三室冢,龙冈梅山里四神冢等,则已完全采用了汉地石室墓的形制。

初期石室封土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王地神冢。此墓位于顺川郡北仓面松溪洞的平野地带,是座孤立的石室封土墓,墓室由主室和前室构成,藻井结构奇特,使用了很复杂的三维曲面,构造复杂,还带有石制的人字形拱,类似于中国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叉手,似乎可以推测这种结构是模仿当时的地面木结构建筑。这样的藻井所要求的设计、加工和施工水平都很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字记录,很难想象当初是出于何种动机建造了如此精巧但复杂的墓室。墓室内绘满了壁画,但相当一部分已经毁损,能分辨出的形象有主人夫妇、双人首蛇、兽头鸟、龙凤、猿猴、日月星辰等,同时装饰有云纹等。

1)平壤市:和盛洞古坟、青渓洞1号坟、青渓洞2号坟、内里1号坟、鲁山洞1号坟、铠马冢、南京里1号坟、南京里2号坟、湖南里四神冢、高山洞1号坟、高山洞7号坟、高山洞9号坟、高山洞10号坟、高山洞15号坟、高山洞20号坟、安鹤洞7号坟、安鹤洞9号坟、嵋山洞古坟、长山洞1号坟、长山洞2号坟、平壤车站前二室坟、东明王陵、真坡里9号坟。2)南浦市:水山里古坟、江西大墓、江西中墓、徳兴里古坟、肝城里连花冢、薬水里1号坟、普林里1号坟、台城里1号坟、台城里2号坟、保山里1号坟、大安里1号坟、大安里2号坟、双楹冢、龙冈大冢、龙兴里1号坟、牛山里1号坟、牛山里2号坟、牛山里3号坟、狩猎冢(梅山里四神冢)、星冢、龛神冢。3)平安南道:天主地神冢、辽东城冢、龙凤里古坟、东岩里古坟、庆新里1号坟、云龙里古坟、青宝里古坟、德华里1号坟、德华里2号坟、加庄里古坟、八清里古坟、大宝山里古坟、麻永里古坟、桂明洞古坟。4)黄海南道:伏狮里古坟、凤城里1号坟、凤城里2号坟、安岳1号坟、安岳2号坟、安岳3号坟、安岳邑古坟、坪井里古坟、路岩里古坟、汉月里古坟、月精里古坟。5)黄海北道:药水里古坟。

主墓室东西276m,南北3.08m;前室东西宽5.4m,南北进深1.57m,被横梁划分为6个部分,最两端的部分带有藻井,中间4部分仅铺石板作为天花。关野贞等人推定,这一坟墓是受到北魏的影响而建造的。

喜欢《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吗?喜欢李华东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