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伊斯兰教史 > 第14章 阿巴斯王朝(1)

第14章 阿巴斯王朝(1)

小说: 伊斯兰教史      作者:王怀德;郭宝华

一、阿巴斯王朝的建立

阿巴斯人以各个心怀不满的集团利益捍卫者的面目出现,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宣传工作,巧妙地利用各种力量,从而在阿拉伯政治变化中取得胜利,夺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建立阿巴斯王朝,中国史书上称之为“黑衣大食”。阿巴斯人执政后,国家的政治中心由叙利亚移到伊拉克,一开始定都库法,公元762年曼苏尔开始建立新都巴格达。在以后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巴格达一直是帝国的首都。

阿巴斯人依仗武力夺取政权,又靠屠杀手段来维护其政权。王朝第一任哈里发于公元749年在库法大清真寺的首次布道(呼图白)时,就狂妄地自称“赛法赫”(a1-Saffah,意为屠夫),后来这就成了他的绰号。他草菅人命,不惜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根除倭马亚家族。公元750年6月25日,80名倭马亚人应邀前往雅法附近奥查河畔的艾卜·弗特鲁斯城赴宴,席间他们全都出其不意地被砍倒在地。而阿巴斯人在尚未咽气者的呻吟声中继续其欢宴。接着派人到各地搜捕流亡在外的倭马亚人。但有一位名叫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年轻人逃脱追捕,经过千辛万苦到了西班牙,成功地建立了倭马亚人的政权。此外,他对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曾经支持或与之结盟的集团或个人,也实行残酷的镇压。所以,一开始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对。

艾布·阿巴斯仅执政四年(750—754年),继承哈里发职位的是他的弟弟艾布·贾法尔,尊号为“曼苏尔”,意为胜利者。他为这个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的35位哈里发都是他的直系后裔,“他是阿巴斯王朝最伟大的哈里发,也是最不讲道义的哈里发”(美国历史学家希提语)他的伯父阿卜杜拉是一位名将,曾统率大军在大扎卜河战役中击败马尔万二世,并彻底歼灭了倭马亚军队。赛法赫执政时,他当上了叙利亚总督。曼苏尔继任哈里发后,同样觊觎哈里发职位的阿卜杜拉举兵反叛。公元754年,曼苏尔派艾布·穆斯林率军在尼夕宾战役中打败阿卜杜拉,将其投入狱中,7年后处决。接着厄运就轮到了仅存的一位有名望和权势的将军曾为阿巴斯人夺取和巩固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艾布·穆斯林。当时他是呼罗珊这个边远省的地方长官,曼苏尔将他召回京城,以图谋反叛之嫌将其除掉。艾布·穆斯林的追随者要为这位名将复仇,在呼罗珊举行起义,结果也遭到镇压。其他被杀的还有什叶派的首领侯赛因的两个曾孙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

在曼苏尔时期,除了西班牙和西北非洲的一角之外,帝国大部分重新统一起来,并且又重新展开征服战争。

二、同拜占庭的战争和对外征服的继续

穆斯林与拜占庭人之间的边界战争已经断断续续地打了100多年,双方都随着自己力量的强弱时进时退。曼苏尔在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后,就派遣军队击退拜占庭人,夺回亚美尼亚的马拉特耶要塞和西里西亚的马西萨要塞。穆斯林军队还进逼高加索,深入到里海沿岸的大不里士。朝东南方向,穆斯林军队征服了坎大哈和其他地方,进而越过凯伯尔山口,侵入印度,占领肥沃的克什米尔谷地。

在第三位哈里发马赫迪(775—785年)时期,又对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一次进攻。这次远征由他的幼子和后来的继承人哈伦指挥。公元782年,穆斯林军队进抵博斯普鲁斯海峡,拜占庭摄政的爱伦尼皇太后被迫请和,分两期缴纳贡款7万到9万第纳尔。哈伦的威望因这次胜利而大为提高,他父亲赐给他以“赖世德”(al-Rashid,意为真正的人)的光荣称号。公元802年,尼斯普鲁斯一世在拜占庭即皇帝位,他宣布废除女皇原来缔结的和约,还写信给当时已当了哈里发的哈伦·赖世德(786—809年在位),要求退还已缴纳给他的贡款。哈伦阅信后怒不可遏,当即在来信的背面写下了下述内容的答复:

“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

信士们的长官致罗马人的狗尼斯普鲁斯。说句实话,我已阅过你的信。哦!这个无赖之徒,至于我的回答,我是一定会叫你看到它的,但是你现在还无须听到它!平安。”

哈伦立即开始了对拜占庭帝国的一系列军事远征,派兵侵入小亚细亚,于公元806年攻占赫拉克里亚和泰那等地。位于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也分别于公元805年和公元807年受到穆斯林舰队的袭击。尼斯普鲁斯遭到失败后,被迫重新议和,接受更为苛刻的条件,同意向阿巴斯王朝缴纳更多的贡赋,皇帝本人及其家室成员还要交纳一种侮辱性的个人贡赋。上述情况清楚地表明,阿巴斯王朝的势力这时达到了高峰。哈伦·赖世德死后,他的儿子们之间爆发了内战,对外战争一度中断。经过四年残酷的内战,阿明(809—813年)战败被杀,马蒙(813—833年)登上哈里发的宝座。马蒙执政时期是伊斯兰教繁荣昌盛的时期。地中海几乎成了穆斯林的内湖。他们从埃及出发,向克里特岛发起进攻。该岛于公元825年被征服。当时名义上仍臣服于阿巴斯哈里发的马格里布的阿格拉布王朝,也于公元827年征服了西西里岛,并于公元831年夺取其首府巴勒莫。穆尔台绥姆执政后,又对拜占庭采取了军事行动。先是对敌人的反击,因为拜占庭军队曾袭击这位哈里发的出生地季巴塔。在安塞拉,穆尔台绥姆的军队与拜占庭皇帝提奥费鲁斯遭遇,并战胜了他。公元838年,穆尔台绥姆想在托罗斯山的那一边取得立足点。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军队深入拜占庭领土,将阿摩雷姆(Amorium)城包围50天后攻克。本想继续向前,进军君士坦丁堡,但因接到国内可能发生武装叛乱的警报,遂班师回国。自穆尔台绥姆之后,阿巴斯王朝的势力日衰,穆斯林军队再没有发动过什么重要的进攻。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但没有一次深入对方领土。这时,穆斯林军队越境进犯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而不是征服。

三、帝国的进一步伊斯兰化

阿巴斯人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曾经利用了人们对倭马亚王朝世俗化的不满,所以他们一登台就强调宗教的作用,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哈里发为了使自己的职位更带有宗教色彩,每逢节日,如即位典礼和主麻日聚礼,都穿上穆罕默德所穿的斗篷(布尔达)。从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开始,哈里发就成了宗教的和国家的最高领袖,全世界的穆斯林在聚礼时都必须为哈里发祈祷。哈里发还密切他与教律学家的关系,保护他们,举凡国家大事都征询他们的意见。而得到哈里发宠爱的教律学家,有些人也极力颂扬哈里发的所谓功德。例如,得到哈里发哈伦·赖世德信任的艾布·优素福在他所著《地租》(《Al-Haraj》)一书中写道:“真正的宏福无边,使哈里发作众生的领袖;又赐给哈里发以光明,让它普照黑暗的人间。”①在阿巴斯王朝后期,他们拥有的实际权力越小,他们把宗教的权力就抓得越紧。自第八位哈里发穆尔台绥姆(833—842年)的时代开始,一直到这个朝代结束,每个哈里发名字的后面,都加上一个与真主的名字相配合的尊号,如“真主的代位者”、“真主在大地的影子”,等等,把自己和真主紧紧地连在一起。例如,哈里发纳绥尔(1180—1225年)在任命大臣的委任状里写道:“穆罕默德·伊本·白尔兹是我在全国各地和全国人民的代表,因此,谁服从他,谁就是服从我,谁服从我,谁就是服从真主,谁就要升入天堂。谁违抗他,谁就是违抗我,谁违抗我,谁就是违抗真主,谁就要堕入地狱。”①哈里发成了伊斯兰教的象征。当后期诸小国割据的时候,其统治者仍然在表面上拥护哈里发,标榜哈里发,为哈里发祈祷,请求他的册封。公元1258年阿巴斯王朝被蒙古人灭亡之后,王室的王孙硕果逃到开罗,仍被马木鲁克王朝尊为“哈里发”。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像俘虏一样被囚于堡垒之中,每当新王上台时,被拥出来作为伊斯兰教的领袖为新王举行隆重的即位典礼。

①纳忠译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1册,《译者序言》,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①〔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第37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第1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从倭马亚王朝到阿巴斯王朝,伊斯兰教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被征服民族改宗者人数的增加,伊斯兰教已成为许多民族信仰的宗教,哈里发国也由一个阿拉伯帝国变成了伊斯兰大帝国。在这个国家里,统治阶级的成员不再完全由他们的血统而由其信仰所决定,不同种族的上层组成了新的统治阶级。这在帝国政府的组织和人事安排中得到反映。帝国的伊斯兰化,可以说是继军事、政治征服之后的第二个征服阶段。在阿巴斯王朝统治的第一个世纪里,帝国内此前尚未皈依的大部分居民都改奉了伊斯兰教。哈伦·赖世德和穆台瓦基勒两位哈里法的立法,无疑促进了人们的改宗。在大多数情况下,改宗是和平地、逐步地完成的,很多人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比如不愿继续缴纳人丁税;想避免歧视,享有更多的安全和自由;把改奉伊斯兰教作为猎取名誉地位、高官厚禄的手段,等等。征服的第三阶段,是用阿拉伯语取代被征服各民族的语言。这个阶段最晚,经历的时间也最长,大体说来,到阿巴斯王朝末期才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人”这个词已不专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或来自那个半岛的人及其后裔,而成了一个范围更广的概念,可以说大体上已适用于整个哈里发国境内的居民了。只有伊朗仍能较多地保有其民族特点,并且反过来给阿拉伯人以巨大影响。埃及的科普特人大概也是没有改宗伊斯兰教,保有其民族特点的埃及原有的居民。不管怎么说,从总体上讲,帝国内民族的相互同化,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合乎规律地、逐步地进行着。

四、帝国的繁荣与昌盛

在阿巴斯王朝时期,波斯的影响增强了。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因为帝国版图内的一些地区,被征服前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是比较发达的地方,不可能不对大都来自沙漠之地的阿拉伯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那个时代,波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已不必多说,连波斯头衔,波斯酒、波斯妻子,波斯情妇,都逐渐占了上风。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维齐尔(Vizirite,意为大臣、首相)一职的设立。哈里发是政府的首脑,他把民政权委托给大臣(维齐尔),把司法权委托给法官(卡迪),把军事权委托给司令官(埃米尔),而政府一切事务的最后决定权则属于他本人。但到了后来,哈里发的世俗权力就旁落了。有一个时期,维齐尔握有的权力特别大,哈里发实际变成了“懒王”。

在伊斯兰帝国政府中,大臣这一官职是曼苏尔时代开始设立的。首次担任这一职务的是什叶派人哈立德·伊本·巴尔马克,他出身于中亚细亚,父亲原是巴里黑佛教寺院的一位高僧。哈立德很有才干,曾做过泰伯里斯坦的行政长官和财政部门的首脑,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深受哈里发的宠信。他任大臣期间,权力极大,实际上是首相。他经常主持由政府各部门首长参加的国务会议,各地方长官和法官的任免权名义上归哈里发,实际上也由他决定。他甚至能够按世袭的原则把大臣的职位传给他的儿子-他是巴尔马克大臣世家的奠基人,他的家族中的几个成员都担任过阿巴斯王朝的大臣。但是,显赫一时的巴尔马克家族的结局是悲惨的。哈里发哈伦·赖世德不允许权力过大的大臣存在,他于803年下令处死了贾法尔,其父叶海雅及其他三个儿子也被下狱,有的最后死于狱中。这个家族的财产被查抄,他们被一劳永逸地逐出了名利场。

阿巴斯王朝统治的第一个世纪里,经济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相当发达。巴格达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国家的统一为国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商业往来创造了条件,也为对外贸易开辟了道路。据说,曼苏尔在确定建立巴格达城的时候就曾经讲过:“这个地方是一个优良的营地。此外,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老远的中国联系起来,可以把各种海产和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赖盖及其周围的物产运给我们。”曼苏尔从各地招来建筑师,技工和小工10万人左右,耗资488.3万第尔汗,花了四年的功夫才建起这座都城,称之为“和平城”。城是圆形的,故称团城,有三道城墙,内城和外城均由砖砌成,外城的外面是一条深壕,内城的里面建有紫禁城,城墙高达27米多。这三道城墙是三个同心圆,哈里发的“金门宫”为其圆心。这座宫殿建得十分宏伟,拱顶式的接见厅就有近40米之高。宫殿旁边建有大清真寺,供王室成员之用。除此之外,巴格达还建有几座颇为壮观的宫殿。三道城墙各有等距离的四个城门,四条大街像车轮的辐条一样,从市中心射向四方。

这座雄伟的都城,是中世纪世界上少数几个国际政治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之一。巴格达与当时世界各个著名地区几乎都有联系。这里长达几英里的码头,经常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也有游艇,有中国的大船也有当地的羊皮筏子。同时,穆斯林商人的船只也远达中国,印度、马来群岛以及地中海和里海沿岸各国。当然,陆路贸易也十分发达。穆斯林商人输往国外的主要有椰枣、蔗糖、棉毛织品、钢铁工具、玻璃器皿等等。而输入的有中国的丝绸、瓷器、麝香;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染料,矿物;非洲的象牙、金粉,乃至奴隶;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的毛皮、蜂蜜、黄蜡以及白奴。对此各国的史书多有记载。最近在世界各地,远至北方的俄罗斯、芬兰、瑞典和德国,都发现了阿拉伯钱币,它证明这个朝代及随后时期穆斯林足迹之所至。《一千零一夜》中的辛伯达航海记是那时穆斯林不畏险阻,远航中国的写照。在巴格达有各个行业专门的店铺,辟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

阿巴斯王朝在哈伦·赖世德和他的儿子马蒙执政时期达到了全盛。但阿巴斯人的好景不长,自第九位哈里发瓦西格(842—847年)之后,就日趋衰落。文选编者赛阿里比(?—1038年)曾引用一句名言说: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以曼苏尔为奠基者,以马蒙为中兴者,以穆尔台迪德(892—902年)为结束者。这大致是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

五、阿巴斯王朝的衰微

喜欢《伊斯兰教史》吗?喜欢王怀德;郭宝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