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 > 第36章 留有余地好回旋(2)

第36章 留有余地好回旋(2)

小说: 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      作者:任利红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开会的时候,公司新来的两个员工孙壮和赵书都表达了自己超前的思想,得到了公司上司,以及销售部和设计部有关人员的好评。而且两人在阐述自己想法的同时,还强调如果按照他们的方法做一定会成功。产品部经理当即表示要孙壮和赵书一起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公司一定会认真考虑。此话一出,孙壮和赵书欣喜若狂。作为新人的他们能得到上司如此重视,想来就觉得自己很幸运。但是,新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令公司上下非常紧张。

事后,当公司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孙壮和赵书成了众矢之的。而本该为这个项目负责的产品部经理、参与研讨的销售部和设计部有关人员都相安无事。最后,孙壮和赵书出于无奈,只好递交了辞职信。

正常来说,上司不仅肩负着本部门的工作,公司发展和重要决策的决定他们也应该负90%以上的责任。但这次公司新产品出了问题,为什么不让上司来负责,而是拉出了孙壮和赵书这两个替罪羊呢?原因就出在产品部经理让孙壮和赵书共同写的计划书上,当初让他们写的原因是希望参考年轻人的想法,当然,如果出现问题,自然有文字上的东西为公司中层管理者开脱。

孙壮和赵书也有问题,他们不懂得“话不说满”的说话方法,最终留下了话柄。他们在开会时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还要在最后特意强调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一定能够成功。这种飘飘然的自我夸大,也注定了他们最后自讨苦吃的结果。当公司要追究责任的时候,产品部经理把孙壮和赵书共同写的计划书一交,自然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所以,当别人征求你的意见的时候,在阐述自己想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话不说满”,千万别忘了加上一句“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决策。”这样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还能达到明哲保身,留有后路的目的。

有时候,“话不说满”还可以作为拒绝别人的最佳方法,既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不会让自己为难。它可以给对方保留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但事实上,你已经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当有人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一定对你寄予着厚望,希望事情能完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他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从而产生偏激言行。相反,倘若话不说满,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机会就会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凡事没有必然的定法,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话不说满”。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得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显露出来时,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地去下定论、做承诺。

因此,说话不能说满,要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留有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声誉。

反应3:不做好准备少开口

说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人夸张地把说话尤其是和陌生人接触这类社交活动形容为“战争”,要想成功地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在说话之前应当有所准备,对说话的对象以及他的阅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爱好、生活习惯等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进行一次双方都感兴趣的对话和交流,谈话也才能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相反,一个人若是在说话之前没有准备就仓促“迎战”,就好像是没有经过任何复习就去参加一场考试一样,只会变得非常被动,以至于收获了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结果。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说话前做准备的重要性。清朝大臣盛宣怀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盛宣怀是清末的一个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官僚买办。他刚上任去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在李莲英的保荐之下,他的陌生上级醇亲王同意见见他,见面的地点是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盛宣怀以前虽然从来都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他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私交甚好,盛宣怀就从他那里了解到关于醇亲王的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个方面就是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当时正是西洋学在中国开始盛行的时候,恭亲王认为中国必须要跟西洋学习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醇亲王的意见刚好相反,醇亲王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不需要学习他们的东西,因此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上,醇亲王就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第二个方面就是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自己读了不少书,也颇具文采,所以经常在公开场合炫耀他的文采。所以,盛宣怀在来拜访醇亲王之前,就已经抄了一些醇亲王的诗稿,并将它们背熟,以备“不时之需”。

会面之后,谈话显得非常顺利,盛宣怀对醇亲王的提问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并且句句都说到了王爷的心坎上。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当时还很新潮的名词的时候,醇亲王问盛宣怀:“那个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盛宣怀早有准备,他从容地回答:“回王爷。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亲王听他竟然还能引用岳飞的话,立刻就来了兴趣,问:“你也读过兵书?”盛宣怀还是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在王爷面前,怎敢说读过兵书?英法内犯之时,文宗显皇帝西守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后果将不堪设想。”盛宣怀在自谦的同时也不忘夸奖上级一番。略停了一下后,盛宣怀又说:“那时,凡我中华好男儿,谁不想一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这些话句句都说在醇亲王的心坎上。醇亲王觉得这个人很合自己的胃口,于是很快对他委以重任。

盛宣怀知道,醇亲王是自己的上级,他对于自己的印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他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探明醇亲王的情况,在还没有见面之前就把醇亲王的个人喜好和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从而在无形之中为自己增添了不少的把握和胜算。显然,盛宣怀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不仅会奉迎拍马,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样拍马,且能从中得到好处。

要想做到像盛宣怀那样,就得对对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是准备工作。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情况。

这主要包括了解对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状况。在一般性的应酬当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再加上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独立的生活愿望和思想习惯,所以对不同的人就需要选择不同的话题。比如,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内向、喜静不喜闹的人,而你兀自在那里大谈特谈群体活动,就肯定无法勾起对方深入谈论的欲望,对方自然也不会喜欢你这个人;相反,如果你能和他谈一谈文学艺术,他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正是他的兴趣所在。

(2)积累经验。

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很多人都知道,在交谈的过程中,经验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应酬性的话题和场面,说话人就更要具有一定的应酬经验,以免一不小心出现一些冷场和尴尬的局面。所以,在交际的过程中,你需要多去留意交际高手是如何把一些关键因素良好地整合起来,以避免出现冷场或者是尴尬的局面的,并主动学习、积累,以便在自己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能轻松应对。

(3)区别对待。

和不同性格的人交流需要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因此,在和对方交谈之前就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比如,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类人很容易“喜形于色”,你就能很清楚地从他们的脸上判断出他们的心理状态,根据这些你再进行话题上和语气上的调整,从而做到轻松交流;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沉默寡言,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了,而要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循循善诱,说话要含蓄,不能像和外向的人一样开玩笑。

总而言之,谈话之前只有做足了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对方,才能把握好对方的性格特点,在交流上随着对方的兴趣、爱好而引导话题,不会因为交谈前没有做准备而触及对方的忌讳,导致不欢而散。

反应4:争辩只会引起反感

总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与人交谈的时候喜欢争辩、喜欢拌嘴,只要一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当有人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有人说“否”时,他又说“是”了。其实,很多时候,他并不是真的有相反的观点或看法,只是因为事事要占上风,就喜欢做出这类反应,到最后,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是本能。其实,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即使你的观点真的是正确的而对方是错误的,你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谈话方式简直不为别人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对方逼得无路可走自己才心满意足。也许很多人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实际上他们却正是这样做的。其结果是,他们的说话方式使得他们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他们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他们提一点忠告。也许他们本来是很乐于与人接触的人,但是这种极其糟糕的习惯使得朋友和同事们都会离他们而去。

唯一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交流中,你的意见未必都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误的。如果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以至于使自己被他人所厌弃呢?

其次,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也许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只是随便说笑罢了。你若硬要显示自己聪明,表达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即使你最后成功地说服了他人,也不过使自己多了一个对手甚至是敌人罢了。那么,你又是何苦呢?

林肯曾斥责过一位与同事发生冲突的青年军官:“打算成大事的人,决不消耗时间去同别人争辩。”所以,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谈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争辩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但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同样,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大致来看,人们的谈话往往只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如果双方意见一致,他们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他们就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

通常而言,与人交流时,正确的表态方式是,首先,你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方法得体,即使是向别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也是会受到欢迎的。

很多时候,使你得罪人的往往并不是你的意见,而是你对别人的态度。所以,我们反对争辩,并不是说凡事都要点头同意,而是说在谈话的时候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辩中。也就是说,在你表达意见的时候,要假定自己的意见也可能有错误,不要强迫别人立即同意你的意见,要给别人充分的时间来考虑你的意见,做到既不言听计从,也不固执武断,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真正的看法;另一方面,诚诚恳恳地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才是理想的交谈方式。而那些谈着谈着就争辩起来的人们,其争论的不外乎是一些极其微小的事情,他们常常听了对方的长篇大论之后,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与自己的看法不同,于是立即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这话,以为自己的意见完全被否定了,当然不高兴。事实上,他们的观点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就因为彼此都以为对方完全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而企图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弄得大家都非常不愉快。

可见,要谈话而不争辩,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表示不同意之前,先说同意的部分,然后再说明在某一点上你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分歧有多严重,只要你不表现出绝对不可商量的态度就行了。只要你表现出一切都可以商量的态度,并且使对方相信,无论有多大分歧,大家都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就不会使谈话陷入僵局。

此外,为了避免无益的争辩,你还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

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那么它有什么意义?如果结果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你大可一笑置之,而不必动用“唇枪舌剑”。同样,当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有价值的、通过争论可以使自己和他人受到启发和教育的话题,而不必费尽心机地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做文章。

你辩论一番的欲望到底是由理智而发还是纯粹就是因为感情原因而起?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才想要争辩,那么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当你向对方提出问题时,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对方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对方为什么要同你争辩?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你最好急流勇退,而不要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就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如果你强行介入,那么争辩还没开始,你就注定会遭受失败的命运。

总之,人们之所以会沟通往往是为了寻求肯定或建议,而不是为了做毫无意义的争辩;从争辩中所获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意义的争辩会使个人的精神、时间、身体都蒙受损失;破坏了人们合作的意识,以至于阻碍了人们的进步。所以,与人交流的时候,要谦虚一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做一个固执的人,这样会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而你与人们之间的交谈也会顺利很多,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大大改善。

反应5:随机应变,一语打破僵局

沟通的过程就是不同思想、观点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所以出现意外甚至陷入僵局的情况是经常会出现的。如果想打破僵局,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就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出色的口才。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基辛格博士谈吐幽默、足智多谋,是一位善于应对任何尴尬场面的外交家。

喜欢《一分钟打动他人心理》吗?喜欢任利红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