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修心 > 第31章 活佛说佛 (2)

第31章 活佛说佛 (2)

小说: 修心      作者:仁孜尼马

今生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才具有人生的意义,认识自己才能有快乐、有满足、有宽容、有平等、有谦虚、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思想大解放的欢呼。自从有了理想起,人就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追求美好的东西。逐渐地,当人们懂得了只有在对美好事物的自觉追求之中,才能体会道幸福的美好滋味。向前向上,不断地进步——这才是生活的真正目的。

古代的人由于坚信神灵的力量、相信因果报应、轮回痛苦和佛陀的慈悲,因此他们铭记自己是神的儿女,遵守因果规律,自己认为是佛的弟子,所以要按照佛的指引去创造自己快乐的人生。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以外还有个极乐世界,所以不断地进步,满怀信心,一心向往极乐世界这个圆满殊胜的目标,因此坚持在思想和行为上尽量以佛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完善自己。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活得有道德、有尊严、有良知、有羞耻感,人们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相协作。他们的生活相对现在要更安全,并且安静与快乐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活动也因此而健康、自由和善良。

如今的人不知尊重、平等和宽容,不知怎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更不懂得怎样认识自己。现代人自视卑贱、互相利用。当他们面对死亡时,虽然人所共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于死亡过程中得到的答案却不一样,在生活中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也同样是明白真理的人,甚至在死亡的那天,他们的意识还处在慈爱的快乐之中,不但一点儿也不恐惧,走的时候还无忧无虑、安详自在,在人间留下了一个充满祝福和安宁的美好结尾。自视卑贱的人,在人世的时候,心里充满谎言和仇恨,死亡的那天,意识还在仇恨之中感受着恐惧,走时用嗔恨和贪婪的眼神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一生争夺来的东西,甚至连死后都惦记着还想要固守,只落得一个不安宁的痛苦结局。

人间最不愉快的来源是互相误解、矛盾激化,夹杂着猜疑、嫉妒、野心、计较、仇恨的心理。世人一天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就一天没有安宁的日子,这个世界就一天不能清净而且也无法实现和平。认识自己就是解开自己与他人心结的有效途径。从今天起在内心关注自己,深刻管理自己的行为,追查自己错误的观点,反观自心,将自己的身心世界交给内心宇宙的力量去保管,让自己觉悟的智慧来改变生活和环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的禅境。这是何等伟大的思想啊!

你是谁?你为了什么而活着?你的人生到底想要些什么?死后又将到哪儿去?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一定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而丧失理智的人却不会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反而还觉得没有意义,甚至还会去做对生命没有任何价值意义和残忍的傻事。上面的这些问题不可言喻,无法用语言来解释清楚。若你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请将自己的心自然放松,自然地安静下来,反观自心,问问自己的心,静静地思考。智慧的思想才能给自己回答清楚并找到圆满的答案。自心安静了,周围的一切也都会出奇的静,你自心美满则周围所有的环境都会很优美,自心嗔恨则时时刻刻都痛苦。这就是“境随心转”。

痛苦和快乐都是心灵的感觉,心在独立悬浮于宇宙的空间里进行着信息的传递,思想的电波在穿梭。这个电波速度非常快,在宇宙里没有能够相比的。说力量小,外界内情所有的物质它都无法控制,说力量强大,一个柔和的反观自心就能控制一切妄念,真是很奇妙!反观自心极有可能见到它真正的面貌,也许还能碰触到生命的实相,见到自心面目的时候你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谁,你执著的自己就是“我”,而“我”其实也并不是真实有的,也没有实有的物质,所以自己是“无我”的。

你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呢?很多人会说:“为了父母”、“为了儿女”、“为了家庭”,等等,实际上都不是,你自己是为了“我”而活着的,为了“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我”的家庭、“我”的社会、“我”要度众生等都是为了我。那么自杀的人也为了“我”吗?他也是为了“我”自杀的,“我”的感情失败、“我”的事业破产、“我”的生活压力等自杀的,自杀的人也是为了“我”,但是他们的想法是极端和偏激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放下“我”。而且是为了“我”能解脱这些痛苦而死的。那么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都是为了“我”而活下来的吗?不是,他们没有死和活的观念,因为他们早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你的人生到底要些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目的,绝无相同的一个。但最完美的人生是:无限的包容、内心的平静、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快乐的生活、无条件的爱、尊圣的道德、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长久的友谊、没有恐惧的自信心、博大的慈善爱心、一切平等的思想……这些才是人类真正所需要的。有思想才会有叩击灵魂的门锁,此时的思考和观察,超越了时空,进一步打开了迷惑和盲目的道路,达到完全的一致平等而圆满觉悟,这时,灵魂的光芒就会普照到所有一切的黑暗和迷惑。

人死后又将会到哪儿去呢?当你能真正领悟到真理的那一刹那之间,你已经回答出了这个千古谜题,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烦恼和痛苦化为快乐的光明,将“无我”的佛光普照“自我”,将“我执”融合到宇宙的光明和永恒解脱的“空”和“灵魂无二”之中。这才是人生与生命的真正意义!

◎禅定九住阶位

佛法上万年来,实修佛教徒虽然不少,成就佛的也不少,因为他们依靠闻、思、慧,认识诸法空性的真理,加上戒、定、慧将自心清净。若是没有禅定九住的基础,何来成就乎?

禅定九住阶位又叫做九住心,九住心是禅定之前的阶位,我们平时心思这么散乱,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识吸收外界的影响,第六识去吸收的东西好与坏,对与错等分别,内心立刻生起一种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马上会生起“能不能再给我一点儿”的念头,所以就有贪欲;如果遇到不合心意的感受,马上生起“能不能马上消失与毁灭”的念头,所以就有嗔恨;合意和不合意分不清楚,是非颠倒,黑白分不明,心里开始生起愚痴心;自己得到合意的感受就高兴而产生傲慢心;如果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而别人却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心里就开始生起嫉妒心。意识就跟着末那识,接触到我执、我见等的妄想,加上六根一直向外追求,心才开始散乱起来,一直向外贪求所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味到的、触到的、想到的,所以内心根本没有平静与安静的时间。在日常生活里,六根受第七识的影响而贪求外界,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日日追求成了习惯,因此内心动不动就现起妄念。要能够降伏这种妄念,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就是用“无常、无我、无相”,或“我空观”,透过“诸法无我”来破除第七末那识。

但诸法无我的见解还是依靠禅定,禅定依靠静心,静心依靠持戒。我们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得已只好先从现象界、事相上来用功。也就是先用种种方法来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用这种持戒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少看、少听、少讲、少做、少心向外散、少妄想,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越少,心就越静,这样心才可以入定与禅定,才能明白诸法无我与空性。我们有空就五支坐法而打坐,把心意集中在所缘境上,少起分别,少生烦恼,这样子禅定才容易修习成就。我们在修禅定时使心不散乱并且住于一境有九个阶段,这九个阶段有不同的分法和不同的名字。这里按古老佛法雍仲本教的经典而讲,禅定九住心即是:内住心、续住心、安住心、近住心、伏住心、静住心、灭住心、性住心、平住心。

内住心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归宿,没有归宿的人叫流浪汉,这个归宿叫家。我们的心就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没有人管理,也没有归宿,因为,我们的心跟随眼耳鼻舌身意识向外散,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头。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这就叫做“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般,而且吸收外境,心就无法定下来,所以我们要控制六识,就像把鸡犬关在小房一般,不让它们向外跑,我们的心也一样不让它向外散,不让它吸收外界的影响,更不让它跟随外界跑。心外散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叫做“收心”,“收心”就像把在外面流浪的孩子带回家。

在传说中,从前在佛教圣地象雄地方,有一位王子,他八岁的时候,看到一匹小马,很喜欢它,就追着小马跑出皇宫,最后小马跑丢了,他自己也迷路了。流离失所二十多年后,有一天他在去拉萨的路上遇到一位商人,那个商人询问他一些事情后坚定地说:“你是我们的王子,走失二十多年了,你应该回家了,江山社稷还要依靠你。”王子这才知道自己有个家,而且自己是象雄国王的继承人,商人把它带回家,王子才找到自己的家,后来当上了皇帝。我们的心就像流亡的象雄王子一样向外散,而且我们的心在外界因素、习气和行为约束的影响下,会执著、思考、欲求、暴怒、分割。心在不停地改变、摇动和移动,就像风口的灯火,吹来吹去,无法稳定。我们在心的作用下,混乱、迷惑、没有规律、不停地变化与生死,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并且带回家。

我们如何收心呢?我们的心过去经常都在外境之上,从今天起,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内境之上,或者选择一个所缘境,比如,大圆满里观“啊”字一般,自己选择一个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就像将野马拴在木桩上,不让它向外跑。我们要修止自己的心,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境上来,不让它向外跑。

所缘境上面已经讲过,比如,一朵花也可以做所缘境,我们的心不外散,安住在花上,花就是自心的所缘境,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做所缘境,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心”,“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总的来说,过去我们的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就是把心固定在一个位置之上。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有些经书称为“最初住”,但本教经典称为“内住心”。刚开始禅定与打坐时,坐一会儿就腿痛、腰痛,在这种情况下,打坐也心不静,腿痛了就将腿伸开,摇摇晃晃,把脚和腰摩擦一下就好了。只要能不怕吃苦坚持修行,有时出现身体发热,有时发冷,有时发抖,有时恶心,有时想吐,有时不想离开所缘境等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但不能执著,也不能恐惧,自然放下,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

续住心

我们在实修禅定上的心路历程很像象雄王子回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因为,象雄王子在外面流浪了二十多年,他在外面流浪的生活和皇宫里的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他流浪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回到皇宫,眼前的人变了,身边的声音变了,吃穿住行全都变了。他面对的人都不像以前的人,而且都是有文化、有权利、有地位的人,所以他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流浪时候的自由、平凡。而且简单的日常生活也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在外面流浪的生活虽然苦,但不像皇宫一样,外面非常自由,也不用守很多规矩,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流浪的时候非常自由,在皇宫里总觉得不自在了。

喜欢《修心》吗?喜欢仁孜尼马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