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 第24章 黄庭坚蜀中交游与文学创作(12)

第24章 黄庭坚蜀中交游与文学创作(12)

小说: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作者:花志红 彭敏 李芳

乾道八年,陆游经诸葛武侯当年驻军之地赋《筹笔驿》:

运筹陈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

一等人间管城子,不堪谯叟作降笺。

题下注:“有武侯祠堂。”诗中称誉诸葛亮功业的同时,谴责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谴责谯周实则是影射南宋的现实。

入蜀后,诗人拜谒诸葛庙,千载而下思其为人,感慨更深。

淳熙二年在新都有《谒诸葛丞相庙》:

汉中四百天所命,老贼方持太阿柄。

区区梁益岂足支,不忍安坐观异姓。

遗民亦知王室在,闰位那干天统正。

公虽已没有神灵,犹假贼手诛锺邓。

前年我过沔阳祠,再拜奠俎衰泪迸。

洁斋请作送迎诗,精忠大义神其听!

淳熙三年四月作于成都有《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1176年诗人被免去参议官之职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淳熙五年,陆游又写下《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诗: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出师表》在陆游的诗歌中经常被提及,卷十七《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卷三十五《七十二岁吟》:“一表何人继出师”;卷三十七《感秋》:“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庆元四年,在故乡山阴,陆游想到能大展才略的诸葛亮也终归壮志落空,更让诗人感慨万千,写下《感旧》(其五):

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

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

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

登堂拜遗像,千载愧吾颜。

3.对屈原的敬仰

屈原那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和独立不迁的人格美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认同和敬仰,同样也成为陆游心中的楷模和向往。屈原和陆游人生遭遇也颇有相似之处。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最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自投汨罗江而死。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抱负,也作了终生不懈的努力,由于他一直力说张浚北伐而被免职,而后盼到的却是一官万里。因而屈原成为安抚陆游心灵的精神支柱。

乾道六年,陆游在入蜀途中过荆州(今湖北江陵),此地为战国时楚故都郢,他以屈原《哀郢》为题,写了两首七律,追慕屈子,怀古伤今。诗中“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沾裳”既是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也为屈原一掬同情泪。陆游还作了《饮罢寺门独立有感》、《泛溪船至巴东》、《归州重五》、《楚城》等诗缅怀屈原,如《饮罢寺门独立有感》“憔悴独醒翁”,《泛溪船至巴东》“破屋屈平祠”皆有饱含悲怆之情,有一种伤感的气息。他写屈原是“乡慕屈子,欲法楚骚,以抒发其忠愤之情也”。

淳熙五年五月,陆游东归道中写下《楚城》一诗: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平祠。

一千五百年前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江边楚城的废墟上猿啼鸟鸣声悲哀是因为“隔江便是屈平祠”。一千五百年来,人世沧桑,一切早已湮没无闻,只有屈原的冤屈给后世留下深刻的记忆,连那河滩的涛声也如当年一样为他鸣不平。诗歌借景抒怀,抒写心中愤郁之情。

陆游还专往拜谒屈原庙,作《屈平庙》:

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

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七绝,前两句讲述了楚怀王不听屈原劝告以至“委命仇雠”,客死秦国,章华台长满荆棘,令楚人生黍离之悲;后两句是感叹屈原早逝而没有看到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投降。诗歌借为屈原遗憾实则暗喻自己对国事的担忧。

4.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

寇准为北宋名将,他在宋太宗时曾知归州巴东县。寇准在巴东的遗迹有祠堂、秋风亭、白云亭、双柏堂。1170年10月21日,陆游经巴东,谒寇莱公祠堂,《入蜀记》卷六记有“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飘。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作《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二首,诗云:

其一

江上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

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其二

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第一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寇准遭遇的同情。第二首诗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峥嵘”指非凡的能力,意说才高者逢非常事件就显出非凡的能力。“巴东诗句”寇准曾知巴东,故其诗集名《巴东集》。寇准曾力排众议,坚决抗击辽的侵略,陆游给予他很高评价。对寇准的歌颂,也是对抗战派的歌颂,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思想。

登上寇莱公当年所建的白云亭,陆游感怀万千,又写下《巴东令廨白云亭》诗云: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移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

正使官清贫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

5.整衣拜苏轼画像

陆游对苏轼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在《玉局观拜东坡先生海外画像》里说:“我生虽后公,妙句得吟讽。整衣拜遗像,千古尊正统。”此诗于淳熙四年作于成都,全诗如下:

商周去不还,盛哉汉唐宋。苏公本天人,谪堕为世用。

太平极嘉祐,珠玉始包贡。公车三千牍,字字岌飞动。

气力倒犀象,律吕谐鸾凤。天骥西极来,矫矫不受鞚。

飞腾上台阁,废放落云梦。至宝不侵蚀,终亦老侍从。

晚途迁海表,万里天宇空,岂惟骑鲸鱼,遂欲跨螮蝀。

心空物莫挠,气老笔愈纵。秕糠郊祀歌,远友清庙颂。

我生虽后公,妙句得吟讽。整衣拜遗像,千古尊正统。

南渡后,苏轼成了士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其典范意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一方面是苏轼文学的典范力量,另一方面在于“党元祐”的政治情结。陆游的祖父陆佃、从伯陆表明都被打入“元祐党籍”,共同的阶级基础和政治遭遇,使得陆游与苏轼有情感的交集。陆游还明确用“豪放”来概括苏轼的创作风格,并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老学庵笔记》云:“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说:“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疏惜别之意。惟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学诗者当以是求之。”

淳熙五年,陆游东归经眉州,专门到披风榭瞻仰了苏轼绘像,作《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高台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宇寒峥嵘。

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枝横。

尔来逢迎厌俗子,龙章凤姿我眼明。

北扉南海均梦耳,谪堕本自白玉京。

惜哉画史未造极,不作散发骑长鲸。

故乡归来要有日,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

6.读岑嘉州诗集

陆游对岑参也充满敬仰,岑参在大历二年曾任嘉州刺史任,乾道九年陆游摄知嘉州,这一机缘,使得陆游在感觉上与岑参更为接近了。他写下《夜读岑嘉州诗集》一诗:

汉嘉山水邦,岑公昔所寓。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

常想从军时,气无玉关路。至今蠹简传,多昔横槊赋。

零落财百篇,崔嵬多杰句。工夫刮造化,音节配韶頀。

我后四百年,清梦奉巾屦。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群胡自鱼肉,明主方北顾。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

《渭南文集》卷二十六《跋岑嘉州诗集》云:“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俊,一人而已。今年自唐安别驾来摄犍为,既画公像斋壁,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知诗律者。不独备此邦故事,亦平生素意也。乾道癸巳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诗与跋同时作。

由此可见,陆游对岑诗尤其喜爱,陆游学岑,主要得其奇丽。比如他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就与岑诗颇为接近: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诗中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绮丽的异域风光、慷慨豪迈的语调都和岑参接近。“朔风”四句也像从岑参的诗句中点化而出。

三、陆游的蜀中交谊

(一)陆游、范成大蜀中交谊

陆游与范成大为南宋著名诗人,与杨万里、尤袤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两人不仅以诗著称,以爱国情怀受人推崇,而且两人的交谊也为人世人称道。尤其是在成都期间两人一为帅守,一为幕僚,但友谊却与日俱增,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1.陆游、范成大蜀中交谊简述

陆游与范成大相知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时两人同在编类圣政所任职,孝宗刚即位。第二年五月,陆游由枢密院编修官出通判镇江府,两人遂分别,范成大有《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送行。直到乾道六年(1170年)复会于镇江金山寺。两人再次相会又是五年后淳熙二年于成都。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拜蜀帅命,六月七日自桂林抵成都,就蜀帅任,淳熙四年(1177年)朝廷徵诏至离成都。范成大帅蜀期间,陆游为朝奉郎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两人在蜀的交游则是真正的相知,《宋史》卷三九五《陆游传》云:“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由此可知,两人交往非同一般。

按时间顺序,可以将两人在蜀中的交往列举如下:

淳熙二年(1175年)冬至,铜壶阁建成,范成大作《冬至日铜壶阁落成》,陆游为作记《铜壶阁记》。

淳熙三年(1176年)范成大宴赏海棠屡有诗词,陆游亦赋《锦亭》诗;陆游为范成大诗集作《范待制诗集序》;筹边楼成,陆游为作记《筹边楼记》。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春间卧病,屡见于诗(《二月儿十七日病后始能扶头》、《病中闻西园新花已茂》、《枕上》),陆游间有和作(《和范舍人书怀》、《和范舍人病后二诗末章兼呈张正字》);四月,朝廷徵诏至,范成大将离任。五月二十九日范成大离成都,陆游依依不舍,一路相送,此行自成都历永康、江源、新津至眉州。他们同游青城山,谒崇德庙,李冰父子祠祀、至新津,因雨不能登修觉山、直至眉州南六十里之中岩,范成大与送客酬别,两人相对挥泪而别,陆游赋《送范舍人还朝》送行。其间所唱和的诗作有:《和范舍人永康青城道中作》、《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慈母岩与送客酬别》、《次韵陆务观慈母岩酬别二绝》、《余与陆务观自圣政所分袂,每别辄五年,离合又常以六月,似有数者。中岩送别,至挥泪失声,留此为赠》等。

2.陆游、范成大的蜀中情意

陆游比范成大年长一岁,他是范成大的部下,然而两人却能“以文字交,不拘礼法”,关键在于两人均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之士,不免惺惺相惜,英雄重英雄。

其一,陆游对范成大政治才干的推崇。

范成大上任后,重视边防、整顿军纪,“上疏言边事,朝廷赐四十万缗,为整训将士、修饬边防之用”,“日夜阅士卒,制器甲,大抵以守边为先务”。在《范待制诗集序》中陆游称赞范成大:“公之至也,定规模,信命令,弛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范成大治理四川颇有政绩,修复了标志性建筑“铜壶阁”(亦称“郡楼”);重修了“筹边楼”,其目的在于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形势;修“石笋街”,为行人提供方便,这项工程受到民众称颂,范成大对这一惠民工程也颇自豪:“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陆游也写诗歌咏:“石笋街西风景幽,醉眠万事付悠悠。”(《三月十六日作》)范成大关心民生疾苦,在临行时,还因为看到成都经历大旱之后,普降喜雨,禾苗茁壮,又将是一个丰收年而感到欣慰。“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初发太城留别田父》)。范成大在蜀的政绩卓著,历史学者将他的政绩分为蜀士归心、为民减负、整军经武、击强抚善、与民同乐等等,实非虚言。

其二,陆游对范成大文学素养的赞誉。

陆游对范成大的博闻强记、文笔才华非常钦佩。在《筹边楼记》中称赞范成大:“方公在中朝,以恰闻强记擅名一时。天子有所顾问,近臣皆推公对,莫敢先者。其使北而归也,尽能道其国礼仪、刑法、职官、宫室、城邑、制度。”对各地风土人情,“古今战守离合,得失是非,一皆究见其始末”。对其诗名也给以充分肯定:“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已更传诵,被之乐府弦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以来未有也。”(《范待制诗集序》)范成大自桂林入蜀的途中留意各地风俗,名胜古迹,山水形胜,以及物候之变异,生民之疾苦,社会之情状,感触良多,于是形之于歌咏。写成百余篇诗作,结成《西征小集》,陆游在《范待制诗集序》称“公之自桂林入蜀也,舟车鞍马之间,有诗百余篇,号《西征小集》,尤隽伟”(4)。

其三,陆游、范成大的友谊。

《诗稿》卷七《锦亭》云:

天公为我齿颊计,遣饫黄甘与丹荔;

又怜狂眼老更狂,令看广陵芍药蜀海棠。

周行万里逐所乐,天公於我元不薄。

贵人不出长安城,宝带华缨真汝缚。

乐哉今从石湖公,大度不计聋丞聋。

夜宴新亭海棠底,红云倒吸玻璃锺。

琵琶弦繁腰鼓急,盘凤舞衫香雾湿。

春醪凸盏烛光摇,素月中天花影立。

游人如云环玉帐,诗未落纸先传唱。

此邦句律方一新,凤阁舍人今有样。

作为部下,陆游跟随范成大感觉很开心,所以会有“乐哉今从石湖公,大度不计聋丞聋”之语。两人感情和关系上很平等,范成大没把陆游当成下属,陆游也不把范成大看做上司,他们仍然文字相交诗词唱和。

喜欢《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吗?喜欢花志红 彭敏 李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