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 第28章 “忍辱负重”的思想(2)

第28章 “忍辱负重”的思想(2)

小说: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作者:华业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了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班船吧。”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班船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没想到,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抱不平,人们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为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忍字头上一把刀,说明忍的难得和可贵。“忍他人之不能忍,方为人上之人。”忍,是一种高深的修行之道。小忍可以避免争端,忍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可以修身养性。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还常喜欢跟别人打架,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而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己干了吧,何必去擦掉呢?”

青年听了,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啊?”

一休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吐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可怎么办呢?”

一休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嘛!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一休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了。

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更是忍辱求和的经典例子。

蔺相如、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美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廉颇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体现了一个大臣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同时也显示了自己深厚的修养。蔺相如说:“尽管秦王是那样的威风凛凛,但我还是在秦国的宫廷上当众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是不怎么样,难道还怕一个廉将军吗?我只不过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就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现在如果我们两个人有矛盾,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同生共存。我之所以对廉将军一再忍辱回避,无非是把国家存亡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后很受感动,当即脱去了上衣,裸背背着荆杖,在宾客陪伴下,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您这么宽容我,容忍我到这种地步。”于是两个人言归于好,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廉颇因为蔺相如升迁很快而心理不平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似乎是一个莽撞而浅薄的人,但是当他知道蔺相如之所以忍让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就幡然醒悟,毫不顾及自己大将军的身份,主动赤裸着背,背着荆条,上门请罪,同样难能可贵。

蔺相如、廉颇的故事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两个人尽管地位很高,却都能够以国家为重,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个知错就改。生活中人们都可能被冒犯,这个时候立即还击并不一定就能体现出一个人有多么英勇,相反,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做适当的忍让更显得高尚。另一方面,谁都免不了要犯错误,但知道错了之后能不能改正,就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到底如何。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面子,死不悔改,一错到底,和廉颇比起来就差了一个档次了。

忍辱负重,宽宏大量,知错就改,是一个人的美德。

5.忍辱波罗蜜

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蜜。

元代作家元名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能够忍受侮辱的人,一定能建立统一国家的大业。张良在桥下爬着给老人捡鞋,从此他胸怀帝师的智谋;市井之人讥笑韩信从别人胯—下爬出,其实他负有王侯的器量。《说苑·众谈篇》中说:“能够忍受耻辱的人安全,能够忍受羞辱的人可以生存。”被看成是不可能复燃的死灰,韩安国受到何等侮辱;被裹在厕所的席子里,范雎最后封为应侯。侮辱实在是给人治病的毒药,不使病人昏迷又怎能冶好病呢?所以为别人系上裤子的人当了廷尉,甘心让自己的脸被人吐唾沫的人居于宰相的地位。忍受耻辱者促命,忍受羞辱者安全。

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往往会适得其反,佛家倡导:“禅门宜默。”遇到这种事情时,与其争辩,不若一默,要相信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暂时的隐忍,是为了真想更快的到来。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向来受到大家的尊敬。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这对夫妇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

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这对夫妇又惊又怒!夫妇俩对女儿爱恨交加,发誓要惩罚那个惹事的家伙。在父母的逼问下,女儿起初不肯招认那个人是谁,最后才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当即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听清事情的原委以后,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后,就被怒气冲冲的夫妇俩抱给了白隐禅师。此时的禅师,早已经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

禅师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和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一晃一年过去了,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摊牌:孩子的生父是在市场里做工的一名青年。

随后,三人来到白隐禅师那里,不住地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说要将孩子带回去自己抚养。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没有任何表示,也没有乘机教训他们。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禅师轻声说道:“是这样吗?”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这样的故事很多:

唐朝时,裴玄本生性幽默,爱开玩笑。他任户部郎中的时候,左仆射房玄龄得了重病,尚书省的官员们要去探望他。裴玄本开玩笑说:“如果仆射的病好了,那是需要慰问他;现在既然严重了,还去探望什么?”有人把这番话告诉给了房。玄龄。不久之后裴玄本按规矩去问候房玄龄,房玄龄笑着说:“既然裴郎中都来探望我了,那我就死不了了。”

房玄龄在历史上以善于谋划而著称,自然知晓其中的奥妙,因此在裴玄本的事情上表现得十分幽默与豁达,博得了众人的赞许。房玄龄知道裴玄本的这句话只是玩笑,并没有给自己的名誉与地位造成任何损害,与其死抓住这句话不放,还不如摆出宽宏大量的姿态,于是以一句玩笑话从侧面婉转地批评了裴玄本,更显出他的高明,可谓一举两得。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心胸是否宽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决定了他在仕途上的升降命运。房玄龄能够官至宰相,和他这种宽宏的胸襟和气量是不可分的。启示

忍辱是一种美德,只有宽以待人,才可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6.忍辱不是无为

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

“小不忍则乱大谋”。南怀瑾先生提倡“忍”,但不提倡无为。忍是为了厚积薄发,而不是偷懒。楚庄王就是一个例子,他“三年不鸣”却“一鸣惊人”。

楚庄王的祖父是曾和晋文公争夺霸主地位的楚成王。城濮之战败于晋国后,楚成王为太子商臣生性残忍,于是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知道这件事后,便先下手为强,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催逼成王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

楚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号楚庄王。在楚庄王继承王位之前,楚国已经历长达12年的混战。即位时,楚庄王即位时还很年轻,群臣期待着新王能励精图治,而楚庄王却连即位之初的“三把火”都没放,而是舍弃国政,一味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不分昼夜的纵情声乐。

国事堆压如山,大臣们急得每每进宫汇报,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臣们自己处理。这样,上上下下的臣子都知道新君昏匮了。

许多正直的大臣刀如焚,他们不忍看到千秋基业毁于一旦。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谏,反觉劝谏妨碍了他的兴趣,便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此令一出,再无大臣敢于劝谏。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趁机掌握了权力。斗克对秦、楚结盟有功,由于楚成王没给他足够的赏赐,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求当令尹,但未能实现,心中也愤愤不平,于是,俩人便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外出征讨。待子孔、潘崇外出后,便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子孔、潘崇就班师回国来杀斗克和公子燮。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一直到庐地,当地守将杀掉了斗克和公子燮,庄王才得以回到国都。

接说,,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应该有所警醒,但他仍不悔改。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他决定冒死讲谏。来到宫殿,只见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正观赏着轻歌曼舞,一派纸醉金迷。

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厉声质问:“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嫌活得长了?”

伍参不慌不忙道:“臣不是来讲谏的,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来,想让智慧的大王帮忙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

庄王这才敛去怒容,说:“那你就说来听听。”

伍参说:“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着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庄王眼中一亮,他略思考一番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十分欢喜,知道庄王心中有数,便趁机说:“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伍参下去。

伍参回去后告诉大夫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

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变本加厉。苏从见状,觉得不能再忍耐了,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

喜欢《南怀瑾的济世佛道》吗?喜欢华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