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28章 雍也 (6)

第28章 雍也 (6)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直”就是质朴而无虚假,现在一般说成直心肠、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但孔子所说的“直”,包括更多的含义,基本上来说直与邪,与坏相对,所以直人就是好人。与此相反,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直”的人,他们是坏人,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孔子说,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侥幸也是暂时的意思,即暂时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作恶是不受报的。他们可以避免一时,却不能避免一生,可以避免一生,不能避免三世,子孙后代亦不能避免。因此,孔子是告诉大家善恶必有报应,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佛教用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来说明善恶报应,即今世行善,未有善报,那是因为他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仍然有恶业需要在这一世偿还,而今世行善,需要在以后的时间才能得到善报,包括此生未来的时间或者后世乃至后世的后世。行恶未得恶报,其道理亦是如此。所以,善恶报应必须从三世来看才公平。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作恶的人可以逃脱国法的惩处,却不能逃脱因果的制约,逃脱不了上天的惩罚。天是正直的,大恶人,人人都怕,可是天不怕;大善人,人人可欺,可是天不欺。“天”可以指上帝,也可以指因果规律。可以指上帝,是因为婆娑世界属于上帝管辖的领地,所以上帝会根据一个人善恶而予以奖惩。“天”指因果规律,是因为上帝非常公平,他奖惩的根据不会离开一个人的善恶。因此,善恶报应,仍旧是一个人自作自受。

佛经说:为恶而得善终者,今生之恶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杀羊,而不堕三途。过是以后,所杀之罪,一一偿之(见《大藏一览》)。

意思是为恶能够善终的人,是因为他今生的恶果还没有成熟,而前生的善果已先熟。从前有一个人,七世杀羊,却不堕落三恶道。七世以后,所杀的罪业,一一偿还。

佛经又说:为善而或恶终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恶果先熟也。然又有见为恶终,而实非恶终者。如牧牛小儿,采华供佛,中路被牛触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经》);猕猴见僧而喜,戏披袈裟,失足坠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见《经律异相》)。

意思是为善反而恶终的人,是因为他今生善果还没有成熟,前生的恶果已先熟。但是有些现象,我们表面上看见不得好死,而实际上却得好死。例如从前有个看牛的小孩,采花供佛,路中被牛斗死,他的神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再如一猕猴看见僧人,非常欢喜,戏披袈裟,失足掉下山崖而死,他的神识就生到天上去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情。

论语禅:

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因,现在作者是。

契理契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慧的人,可以向他们讲授高层次的内容;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只能讲授低层次的内容。”

《维摩诘经》说佛菩萨“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佛菩萨就好像大医王,他有大智慧,方便善巧,既可以治众生身病,也可以治众生心病。在治病的过程中,佛菩萨能够“随机施药,应病与药”,意思根据不同根基的人,开出不同药方,根据不用的病,施与不同的药。八万四千法门,随机开演,如医治病,对症施药,令得服行,以愈诸疾。

那么“随机施药,应病与药”,这个机,就是根基;这个药方,就是道理。因为根基不同,药方不同,所以道理也不同,可其目的一致,那就是治好病。所以佛教又有一句话加以概括,叫做“契理契机”。契理就是根据不同的根基讲了不同道理,其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不管说了多少道理,实则还是一个“理”,那就是净化心灵,要返妄归真,顿悟性空。虽然理是一个“理”,但是,因为根基不同,层次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那么就是要因机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叫做“契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开发人们最高的智慧,找到最高的“道”。但是,人的根基不同,也就是说个性、天资、志趣是千差万别的。孔子为了“随机施药,应病与药”,就把个性与志趣不同人,分门别类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孔子把教育对象分为三等。“上智”是生来就知晓大道之理,中等分为学习以后知道道理的和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才去学习而知晓道理的,“下愚”就是遇到了困难也不肯学习。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断定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难以改变的。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是对于教育对象要实行“契理契机”教学方式,不同根基的人应该讲不同的道理。中等以上根基的人,“可以语上”,就是可以向他们讲授高层次的内容。而“中人以下”只能讲授低层次的内容。

《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两个答案完全不同,是因为孔子了解冉有平日做事畏缩,所以要给他壮胆鼓劲,而子路胆子有两个人大,血气方刚,敢作敢为,所以要他请求父兄,三思而后行。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仲弓、颜渊问仁,孔子有三种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学生造诣和接受能力不同,孔子就作了三种深浅不同的回答,适应三人的根基,从不同层次解释了仁的概念。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三思而行”本来是办事认真的表现,可放在季文子身上却不行。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办事不果断,其私意就出来了,所以孔子说他不要三思而行,不要优柔寡断。孔子看人是很准备的,总是能够针对一个人缺点去指点他。季文子难得做好事,如果做的是好事,还要三思而后行,就有了私心,夜长梦多,这好事就做不成了。

佛陀也把教育对象分为数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即是声闻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这种人叫做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的教育。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因而就对凡世生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论语禅: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求神不如求己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例如,以民为本的意义,那就是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这样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刘宝楠说:“‘敬鬼神而远之’者,谓以礼事神也。《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郑(玄)注‘远鬼神近人,谓外宗庙、内朝廷也。’案:尊命、尊礼尚施,皆近人之事,周礼与夏道略相似也。近人而忠,即是务民之义,于鬼称事、神称敬者,礼数故言事,礼疏故言远也。但事亦是敬,故《论语》此文统言‘敬鬼神’。夫子所以告樊迟,正是教之从周道。”

朱熹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又引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我们认为,要弄懂“敬鬼神而远之”说这句话,必须分析说这句话的环境。当时樊迟来问什么是“知”,即“智”的问题,孔子则以“敬鬼神而远之”来说明这就是智,而这个“智”还有一个前提,即“务民之义”。也就是说,什么是智呢?孔子就回答:“例如,以‘务民’的意义来说,那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智了。”务民,那就是致力于人民的事业,也就是以民为本的意思。那么孔子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以民为本,就要做到敬鬼神而远之。仁者爱人,如果统治者爱民、亲民,敬鬼神而远之,当然就是智了。

“神”是各种宗教所信奉的主宰物质世界、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精神存在,为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又称神明、神灵、神仙、神道等。

“鬼”是人死后的灵魂。中国古代宗教习俗称人死及其魂灵为鬼,有“人归为鬼”之说,如《礼记》所言“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孔子所处的时代,鬼神信仰非常普及,以致人们陷于迷信之中而不可自拔。《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批判臧文仲为龟建庙,媚神求福。臧文仲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去为民造福呢?他这样谄媚鬼神,却不管人民生活,难道是智吗?

当然,“敬鬼神而远之”,并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鬼神存在,而且对于鬼神要尊敬,所以孔子说“敬鬼神”。在生正直,死后为神,所以鬼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是尊敬他们是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仁德,为民造福,所以要把精力放在“务民”这件大事上,这才是真正尊敬鬼神。鬼神之所以能够成为鬼神,是他们自己为善的结果。他们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人类的幸福是靠自己去创造的。

要改造自己的命运,求神不如求己。如何求己?孔子提倡追求仁,只有追求仁才能改变自己,并且能够改变整个国家。对于统治者来说,仁政爱民,以民为本,可以让天下太平和谐。对于个人来说,以仁修身,不仅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走向至善的最高境界。对于个人来说,怎么才能做到仁呢?樊迟提出了这个问题,孔子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实际就是菩萨精神,因为仁者就是入世的菩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宗教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民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方式。”这个定义一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本质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实体。认为这种神秘力量具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决定着人的命运与福祸,因而对之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情感心境,并形成相应的信仰体系及礼仪活动。”如果按照这些定义来衡量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显然不是宗教。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一个环节不是面对现实世界?哪一个环节采用了非人间的力量来反映现实?哪一个地方认为神秘力量可以主宰人类祸福?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所以,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民本主义。

不仅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以恩格斯和词典上的定义来看禅宗,禅宗也不是宗教,禅宗打倒偶像,提出自性即佛,人类的幸福不仅鬼神主宰不了,连佛菩萨也主宰不了,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禅宗的宗旨。只有信主的宗教,才相信上帝主宰一切,上帝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一切。对于整个佛教来说,不仅禅宗提出自性解脱,不由外力主宰,所有佛法都否认外力主宰人的命运。所以儒佛相通,其本质意义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是一个非宗教的民族。

论语禅: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静定则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者的快乐如水,仁者的快乐如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