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67章 季氏 (2)

第67章 季氏 (2)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因此,为了我们拥有健康的后代,也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我们应该反对男人早婚早育,更要反对读书时的早恋现象。现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会谈恋爱,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我们的父母和各种媒体要正面引导孩子,要拒绝色情,网站、电视、杂志要消灭一切淫秽现象。在该谈恋爱的时候再谈恋爱,男人有了成熟的头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他才有责任去建立一个家庭,这样建立的家庭也才能稳固和谐。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古人的“三十而娶”,但能够到27岁,28岁,29岁再结婚不也更好吗?

对于中年人来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方刚,就容易冲动,一冲动就会做出傻事,等到后悔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佛教六度里面提出“忍辱”,中年人应该在“忍辱”这方面下功夫,孔子亦反复强调要忍辱。忍是心头一把刀,大丈夫若能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那么就能够得到定力,顿悟亦指日可待。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乡亲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对于老年人来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既衰,已经来日不多,为什么还要贪得无厌呢?佛陀告诉我们,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仅身外之物,就是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也不能带去。可人到了老年,不仅贪欲没有降低,反而更加欲壑难填,这不是危言耸听。自古以来,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的百姓,哪个不是越到后来就越贪。像秦始皇把天下当成他一个的人家,把天下人财都搜刮到他一个人那里,修皇陵,修长城,可他的财产他能够带去吗?骊山皇陵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普通的老百姓也如此,虽然年龄老了,却仍旧吝啬,不愿意布施做好事,却反而一点点在那聚财防老,人无百年寿,却有千岁忧。人老了,再不做好事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佛让老人看破、放下,最后得自在。看破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么就要放下名利修无为之身,如此才能得到生命的真正解脱,不再轮回六道受苦。

论语禅:

戒色,戒斗,戒得,人的一生都处于禅定之中。

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对地位高贵的人态度不庄重,蔑视圣人的话。”

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与孔子所说畏天命意义相同。菩萨当然是君子,他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不不敢造恶因,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孔子所说“畏天命”的意思。芸芸众生,小人居多,他们不畏天命,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什么坏事都敢做,一旦报应来了,他们才害怕。也就是说他们不怕造恶因,却怕恶果,这就是小人的愚蠢。

第二,畏大人,孔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什么人呢?是地位高的人吗?这些人要“畏”呢?孔子不是常常反对花言巧语吗?反对边界阿谀奉承吗?所以“大人”不能指地位高的人。是不是指长辈呢?当然长辈要尊重,要孝敬,但谈不到敬畏这个层次上去。我们认为,“大人”应指品德高尚的人,《大学》这本书就是做“大人”的学问。“大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怎么能够不敬畏呢?“大人”,是良师益友,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善知识”,是需要请教的人,当然要怀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教益。

第三,畏圣人之言,什么是“圣人之言”?以佛教来说就是三宝之中的“法宝”,佛法僧叫做三宝,法宝就是经典,即是圣教量,是指导众生得到解脱的慈航。没有了法宝,佛和僧都不起作用了,佛出现于世是为了说法度众生,历代僧人弘法利生,不能没有佛的法宝。所以佛法给人慧眼,必须敬畏。如果诽谤佛法,就是挖了人的慧眼,其罪甚深,直下阿鼻地狱。

《地藏经》讲述地藏菩萨曾经修行时为一婆罗门女,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地藏菩萨为了挽救堕入地狱的母亲,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感动觉华定自在如来现身指点,从而救出母亲。可见诽谤佛法,让人不要相信因果,其罪甚大,即使有地藏菩萨这样的女儿,其母亲还是要堕落地狱,何况普通人呢?

论语禅:

敬畏之心时时不可缺乏。

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孔子说:“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注意思考:看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看清;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听清;自己的脸色,要注意思考是否时时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注意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忠诚;办事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认真;遇到疑问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勤学多问;忿怒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带来危难;有利可得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孔子说:“一看到善良的行为,唯恐自己赶不上;一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手碰到开水一样赶快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去追求自己的道。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他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这些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所说的“九思”相当于佛教“身口意”三个方面的修行,身体方面包括眼耳等接触外界的时候都要特别警惕,是非曲直都要分清,不可被外界所引诱,从而做了感官的奴隶。言思忠,是指修口,言行要忠诚,不要打妄语,相当于佛教五戒中的“妄语戒”。更主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制止一切不正当的念头。例如有利可得的时候,心里就要想想是否合乎道义,即“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忿思难”也属于意念上的定力。

“忿思难”,南怀瑾先生解释要多考虑做事的难处,不要马上就冲动地去做。还有人解释为“忿怒时要用心考虑事情的困难”。我们认为,孔子的“九思”都是注重道德上的长进,“忿思难”也是锻炼一个人的定力的。一个人要能够忍受一时的愤怒,不要冲动去做出使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就要去想想如果自己一时冲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后果肯定会使自己限于危难之中。因此,如果知道愤怒会带来今后的危难,会引起无穷的祸患,那么自己就应该赶快控制住自己的愤怒。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善于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用别人来劝告,他自己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九思”的目的是让人“身口意”清净,达到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又说“一看到善良的行为,唯恐自己赶不上;一看到不善良的行为,就好像手碰到开水一样赶快拿开”。

道德对于一个人比财富更加重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这段话,朱熹认为丢了文字,程子以为颜渊篇“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放错了,应当在此章之首(《论语?颜渊》)。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许后面就是一个反问句,让我们思考为何齐景公那么有财力不被后人称颂,而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反而被人称颂呢?

佛教的修行离不开“身口意”,中国禅宗以念咒作为助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定力。中国历代大禅师,都暗中依赖念咒来度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念咒实际就是“身口意”的修行。口中念咒,言语清净;念咒的时候,身体礼佛,身体清净;因为念咒,心里不再有私心杂念,所以意念清净。能够做到“身口意”三个方面(佛教叫做三业)都清净,即入三昧正定,无事不成功。此外,净土宗的念佛,也是“身口意”的修行。总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口业清净;身体在拜佛,身业清净;因为念佛,再也没有杂念,意业清净。所以念佛,亦是参禅,亦能顿悟。可是凡人每时每刻都有无数杂念,他却不知道,因为他不念咒,也不念佛,所以他就不能观察出来。如果凡人不借助念佛或念咒,那么就要按照孔子所说“九思”去修行,那么也能够殊途同归。

论语禅:

止于至善,让身口意三业清净。

陈亢问于伯鱼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您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从他面前走过,他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我回去就学礼。我单独听到父亲说过的就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个事,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要学《诗》的道理,知道了要学礼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在这里我们看出孔子的无私和无我精神。伯鱼是孔子的儿子,一般人也许会想,老师的儿子自然应该有与众不同的教育吧?所以陈子禽就问伯鱼。伯鱼的回答,让陈子禽非常感动。孔子对于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他平时对儿子讲的道理也是对学生讲的道理。可见圣人是没有什么隐私的,因为他视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儿子。仅仅是因为根基不同,只好施以不同的教育。

“君子之远其子也”这句话大家不好理解这个“远”字,实际上“远”就是他本身的意义,当然完全译为“疏远,不亲近,不接近,不亲近”也是不通的,译为“不偏爱”比较好。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说“未得谓得,枉了一个空欢喜,可笑可笑”,诚然。因为陈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这样去试探伯鱼是不对的。己有私心,就猜疑孔子有私心,说明他对孔子没有信心,对于老师都没有信心,那么即使有所得,也不是真正所得,所以可笑。

论语禅:

圣人无我。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