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10章 为政 (3)

第10章 为政 (3)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于是,对于“君子不器”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去理解。当然,君子首先应该去提高自己的品行,精进修行,让自己具有出世的精神。但是出世的精神,还应该落实到入世中来。他还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要普度众生,就不能像一个东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从朱熹的解释来看,“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是干大事的,不做小事的。但是,我们认为,君子若是小事干不了,恐怕会影响干大事的。例如洗衣做饭是小事吧?君子一定不屑一顾的。封建社会女主内,也许这些事情夫人都包了。但是现在恐怕不行了,要是做君子就不做饭,恐怕就只能饿肚子了。再说现在这个时代,用电脑已经是大势所趋了,电脑当然是机器了,但电脑这个东西若不掌握,君子也很难在现代社会生存。所以,君子既要道德上与众不同,又要小事也能够做。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如果要做出世的君子,那么君子只要掌握了大道的本源,他就什么也都懂了,这就叫做一通百通。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万法归一,一归万法。就是说你只要修到毫无一点杂念了,万法归一了,那么你就会在禅定中明白宇宙所有的奥秘,即一归万法,即如有五眼六通的释迦牟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君子应该致力于去寻找大道的本源,他不能只去追求世间一种谋生的技术。

论语禅:

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也是入世的禅者。

静默的禅者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人是君子。孔子说:“先做吧,用不着你说,做好了,大家就会信服你。”

禅宗有一个说法,叫做口头禅。意思是不明禅理,仅袭取禅家之常用语来高谈阔论。看起来说禅论道,满腹经纶,而实际上他却没有参禅实践,更不愿真实下工夫修持。《菜根谭》说“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因此,口头禅实际是讽刺那些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人。

儒家的入世修行也和参禅一样,提倡慎独,提倡少说多做,其修行实践与静默的禅者实则没有两样。

社会有一种不好的习气,那就是总会有人说假话、大话、空话。极左时代,假大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孔子很早就知道了人类有这种通病,所以他告诫学生,去做吧,做好了再说。不去行动,说得再好再动听,也不起任何作用。你说自己多么有本事,你说自己思想多么好,但是你要让行动来证明一切啊!

老子说:“轻诺者寡信。”意思是说轻易许诺的人往往是很少有诚信的,这种人你一见他,他就给你许诺很多,什么事情他都答应,这种人往往是说空话、说大话的人。例如你去应聘某单位,老板想要你的话,他就给你毫无限制的许诺,什么条件都答应你,让你仿佛进了天堂。可你一旦来了后,竟然发现什么也不能落实。

论语禅: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缘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

澫益禅师对这句话如此禅解:“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慈悲二字其意义可分开来解释,《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悲境界的高低分为三种,即澫益禅师所说的生缘、法缘、无缘。

生缘慈即众生缘慈,缘一切众生而起慈悲心,即因众生个体变化而生起慈悲心,他所看见的是一个一个生老病死的众生。如看见病人苦痛而生起慈悲心,看见乞丐挨饿而生起慈悲心。众生缘慈修得慈定的,可以得生梵天。

法缘慈是指修行者明白了“法有我无”的道理,法是指一切存在的现象,修行者看见众生因为执着有我,生起贪嗔痴三毒,让自己限于生死苦海中轮回,因此生起慈悲心叫做法缘慈。一切众生本来由四大假合,并非有一个实我存在,一个人仅仅是物质的组合,其意识中生起自我,才会将假我当成真我。地、水、火、风结合起来便成为人,此外求人,再不可得。所以佛一再宣说,众生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因为看见了“我空”,证悟了声闻乘圣果以后的修行者就生起了“法缘慈”,希望众生认识“我”是不存在的,不要因为“我”的存在而在六道苦海中轮回。这是慈悲的第二种境界,进一步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无缘慈是最高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大乘佛教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描述的这种境界。小乘执着“法”,认为“法有我无”,实则“法”也是虚幻不实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说“诸法无我”,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虽然,“诸法无我”,但是并非妨碍现实世界的存在。若视众生疾苦为虚幻,则慈悲心也无从生起了。“真空”不妨碍“妙有”,这就是佛的智慧。

宇宙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幻觉,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可众生觉得是实在的,好像一个人眼睛生了病,他所看到的世界与其他人不同,但是当他的眼病好了,一切就回到原来状态,并非他前后的世界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他自己的错觉引起的。佛和大菩萨的慈悲心就是要把人从梦中叫醒,一个人在做梦,梦中的痛苦对于这个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是佛菩萨一旦把睡者叫醒,这做梦的人就觉悟了,知道了刚才梦中一切苦乐并非实在的,而是一种错觉。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也是如此,因为众生有了自我,不明白本性即空,就会损人利己而造业,善恶也就产生了,苦乐的因果也就产生了,虽然仍旧是幻境中过日子,但这种梦对于有“我”的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从看破无我到执着有我,世间也就有了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告诉我们君子有无我的境界,所以他对众生就有了慈悲心,他只会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因此他就会团结大家去普度众生。小人则相反,因为他执着有我,所以他为了个人的利益,就会勾结一帮人去谋取个人的私利,所以他只会勾结别人,只会拉帮结派,从不会团结大众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澫益禅师说他们有“爱见”,即是指个人的贪爱之见。这种爱是小我的爱,如看见美女生起爱心,就据为己有,就是一种贪爱。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全在于“心”的不同,君子是公心,小人是私心,因此他们对于人和事的目的也不同。君子团结众人,是为了人民大众谋福利,他的爱遍及所有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君子虽然也有好恶,但他疾恶如仇同样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也希望小人猛然醒悟,不成为被人不齿的恶人。

小人就是因为心量小,所以他就没有爱心。他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会结党营私,小人互相勾结起来,以满足他们小团体的私利。他们臭味相投,互相利用,对于正直者则打击排斥,恶意诋毁,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因此,朝廷有了君子,则国泰民安,有了小人,则祸国殃民。自古以来,朋党为害,已有前车之鉴。因此,孔子明确反对结党营私,提出要团结起来,忠心爱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立党为公”,要一切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去做好事,办实事。

论语禅:

爱的目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参禅与读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中国禅宗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使一些人产生误解,以为参禅就不用读经了,所以后来很多禅门中人把禅修理解为不要读经的禅,不要修行的禅,以为一切现成,只要当下承当就成佛了。这肯定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果不要文字,佛陀留下那么多经典干什么?禅宗之所以要人们离开文字,是因为怕人被文字所束缚,看不到修行的目的。

禅宗有一部典籍叫做《指月录》,既然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何还有这么多祖师语录要学,还有这么多的禅宗公案要参?文字可指月,告诉修行者正确的方向。这就是孔子所说“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参禅也不是让自己什么都空了,空而不空,真空妙有,《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智慧,怎么去理解呢?这就要去看般若经典。如果认为一切皆空,就会进入野狐禅,野狐禅说的是一个禅师不看书,乱说禅者不落因果,死后堕落变成野狐。他没明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这就说明参禅不是整天空想,他还需要读经和学习,否则就会很危险。

盲目的学习,不去实践,不去思考书中的道理,并且在实践中予以落实,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走上歧途。不管有多么好的书,不管有多么好的老师,如果书本和老师的话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那么就不会对自己有益。再说若是看了不好的书,遇到了不好的老师,如果不去思考和实践,那就会上当受骗了。古代弟子找师傅也要考察多年,那是防止拜了邪师,走了邪道。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盲目地学习,盲目地拜师,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那就会有被迷惑的危险。

“学而不思则罔”,朱熹是这样解释:“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意思是因为学习不思考,所以就会迷惑而毫无所得。

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并说似乎是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意思。

我们觉得“罔”还是解释为“迷惑”妥当一些。从开篇我们就论证了“学”是“觉悟”,觉悟了自然就不会迷惑了。这段话是孔子强调觉悟是从内心的实践中来的,也就是强调思考和实践,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把老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不再在人生的道路上被假象所迷惑。

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做一些与己无关的学问。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里所说的书是具体指《尚书》,后人引申为不要过于相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就是书本说的要自己在实践上仔细体会才有用。否则,圣贤的书,又有什么用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而不学则殆”,朱熹是这样解释:“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还有将“殆”解释为“疑惑”的。殆解释为“危险”,比有些书解释为“懒惰”,即同“怠”要妥当一些,但将学习解释为“不习其事”则不妥。这句话应该是“只是空想却不学习也会很危险”。没有学习,知识浅陋,坐井观天,就会做出“杞人忧天”的傻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就是对“思而不学则殆”的解释。

这一段话讲的是理论的指导作用,不读书,光是空想,是不能找到答案的,所以孔子就提出了学习。如何学习?当然主要是读书,到老师那里系统地接受理论的学习。

佛教净土宗提倡念佛,有一些人一看只要念佛就行了,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就不要学习了,甚至连工作也松懈了,整天在家就只管念佛了,国事、家事、份内事什么都不管,整天就是妄想快点去西方极乐世界享福,这样的空想,就是不学习而引起的。如果只要念佛就行了,释迦牟尼为何还要讲那么多经典?即使是净土的经典也有很多。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修行是盲修瞎练,就只会走火入魔。修行是这样,其他一切社会实践都是这样,所以学习很重要,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论语禅: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攻乎异端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专向极端一方用功,那就是祸害啊!”

“攻”,何晏注:“攻,治也。”

朱熹集注: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