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论语禅 > 第2章 序 (2)

第2章 序 (2)

小说: 论语禅      作者:曾琦云,倪新兵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与中国孝道紧密结合,因为这是修身的下手处。印光大师说:“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儒家的渐修最有特色的还是“慎独”。“慎独”出自《中庸》,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管住自己的心,如神秀告诫大家天天要把我们心上的灰尘扫除,其具体操作就是与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没有两样,所以曾子有点类似于禅宗史上的神秀。当下一念,是最重要的,像曾子一样,反省当下的一念是善还是恶,不久就能进入圣流。正好像佛教偈语所说:“阿那耶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阿那耶识就是深层次的意识,是很不容易观察出来的。只要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心,只有主宰了自己的心,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曾子临终时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对于这段话一般人理解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误会。曾子说的不是保全了“身”,而是保全了“心”。曾子是发明慎独的人,他是善于反省和观心的,所以他在临终就敢于说我的这颗心不会受世间污染了,它清白地而来,也要清白地而去了。曾子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借用《诗经》里面的话来告诫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若稍有放松,就会堕落,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这样做到了,就会免除这颗心不受污染,一生也就不会犯大错误了,到临终也就死而无憾了。所谓“启予足!启予手!”不是要让大家去看他的手脚,人都要死了,这手脚又有什么好看的呢?我们理解古文不能望文生义,而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曾子是得孔子心传的弟子,他临终是无恐惧的,是安祥的,虽然他的手脚不能动了,但他的心是安祥的,摆好手脚,只是为了仁者的庄严。当君子的心归于“仁”的时候,这身体又还有什么作用呢?抛下臭皮囊,而今得自在。曾子的话说明他临终前已经得到清净心,得到了清净心就已经顿悟了。

要从渐修到顿悟,其关键是要修苦行,佛教的话叫做“精进”,即能够在艰苦环境中精进修行。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历史上的禅师参禅亦是如此,他们为了抛弃私心杂念,宁可入山苦修,不食人间烟火。历代禅宗祖师接待弟子也是先让他们吃苦,五祖弘忍收下慧能后就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再看神秀,据《景德传灯录》载其舍爱出家,寻师访道,遇五祖后发奋苦修,砍柴担水等事情无事不做,据说做了六年杂役,得到五祖的嘉许。五祖赞叹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

无独有偶,中国禅宗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慧能和神秀,儒家历史上也有两位人物,他们的做法也与慧能和神秀相当,那就是得到孔子心传的颜回和曾子。颜回的地位和身份堪与慧能相比,他是修苦行发菩提心的人,出身贫贱,住陋巷,生活清苦,但他最早得到孔子的心传,算是顿悟的人物。他虽然生命短暂,但是对于顿悟的人来说有什么要紧呢?朝闻道,夕死可矣,肉体的生命没有了,永恒的生命已经诞生了。曾子就相当神秀,他发明了“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就相当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强调修身从孝悌开始,并亲自做孝顺长辈的榜样。他最后能得到孔子传授的“一贯道”,那是他渐修中的顿悟。

从渐修到顿悟,其根本宗旨是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即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其具体实施方案,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宗旨,儒家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宗旨。两相比较,其大意相同,所以佛教的五戒(杀盗淫妄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可以相提并论。孔子一生弘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奉行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宗旨又有什么区别呢?通过修行“五戒”或“五常”,达到顿悟的境界,佛教名为“涅槃”,儒家名为“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孔子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说明孔子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释迦牟尼八十岁涅槃,他的清净心中只有永恒的菩提心,不会有任何危害众生的念头,与孔子“从心所欲不踰矩”相似。两位圣人带着一颗清净心来到这个世界,又带着一颗清净心离开这个世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整个一部《论语》就是说明从渐修到顿悟的过程,是中国禅宗禅修的活教材。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就是要众生觉悟,让众生从觉悟中找到永恒的快乐之道。这就是一部《论语》的真实意图。而实现觉悟的理想,说简单是最简单的,说不简单又是不简单的。不简单,说了一部《论语》,还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浩如烟海。说简单,实际只有两个字“修心”。整个一部《论语》,不是告诉你如何做学问,而是告诉你如何“修心”,所以才有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汉书?艺文志》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微言,精微的言词;大义,奥妙的要义。微言大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微妙的意义。

在中国,诠释解读儒家经典从西汉王朝“独尊儒术”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一门专门学问,出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刘歆为代表古文经学。至东汉末,郑玄遍注群经,为诸儒所宗。魏晋时经学出现了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诠释家,称正始之音。隋唐时,经学走向统一,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等奉敕编撰《五经正义》,成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并形成义疏之学。

宋朝理学出现之后,“微言大义”几乎成为理学家阐释自己思想的基本方式,孔子所留下的并不多的语言成了微言大义的不可穷尽的源泉。其中较有影响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其中诠释《论语》的代表性著作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宋理宗下诏特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高度推崇《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注解的四书,从宋理宗开始,由于受到统治者高度推尊,取得了学术上的统治地位,成为儒学的必读课本,影响深远而广泛。

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再加上儒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诠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就必然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就必然在诠释经典的同时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因此这种“微言大义”显然在很多情况下越来越背离孔子的原意。

20世纪,我们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孔子曾经被一时打倒。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孔子他老人家的言论更是被当成封建思想一扫而光。由此可见,孔子近代以来的命运是不太好的。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政治走向清平,国学逐渐复兴,孔子的原有形象渐渐恢复。因为儒家思想也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地去诠释孔子的“微言大义”。

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在浮躁高速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渴望找到一份宁静。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可我们的烦恼和病苦也越来越多。如何让我们的心回复到和谐平静中去,那么请参《论语》,它是治心的良药。

愿此书给读者诸君带来人生的快乐,愿我们读《论语》的禅悦亦带给读者一种喜悦!

曾琦云

2009年10月

喜欢《论语禅》吗?喜欢曾琦云,倪新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