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年鉴之1916 > 第16章 文学之星(6)

第16章 文学之星(6)

小说: 历史年鉴之1916      作者:邱志伟

自《目的地重庆》出版获得成功后,韩素音以丰富的人生际遇、纤微细致的洞察力及诗样的语言,开始她的英文写作生涯,终于跻身于国际文坛,成为一位名作家,迄今已有著作27种。她的小说以东方生活为背景,旖旎的爱情为经纬,织出了幅幅彩锦,深得读者的喜爱。她出版的大部分小说及自传均已译成法、德、意、西等17种文字,为书市长期不衰的畅销书。她的长篇小说有《爱情至上》(1952)、《雨水是我的饮料》(1956)、《青山青》(1958)、《投下的阴影》与《冬天的爱情》(1962)、《四面玲珑》(1963)、《盼到黎明》(1983)及《迷人的城市》(1985)等。自传有《伤残的树》(1965)、《凋谢的花朵》(1966)、《无鸟的夏天》(1968)、《丰收》(1978)及《我家有两个门》(1980)。传记有《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893~1953))及《风满楼: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949~1975))。1975年她到西藏旅游,写了《拉萨,开放的城市》(1977),其他著作有《2001年的中国》及《今日亚洲》等。她的自传前三部(节译)及小说《青山青》、《盼到黎明》和《迷人的城市》已译成中文出版。

韩素音现在虽以英籍作家闻名,但她热爱中国之心,并未稍减,近年来频频回国,并在世界各地作了三千多次介绍中国文化的演讲。她是“韩素音中国与西方交流基金会”主持人,及中国作家协会“彩虹奖”(翻译作品)的创始人。现在她正在撰写《周恩来传》。

弗兰科·伊凡·雅可夫列维奇

(1856~1916)乌克兰诗人、作家、翻译家、革命民主主义社会活动家。1856年8月27日生于乌克兰西部加里西亚地区的德罗戈贝奇村,1916年5月28日死于利沃夫。

弗兰科出身贫寒之家,父亲是个乡间铁匠。他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加里西亚农村度过童年时代,深知外来民族和黑暗社会双重压迫下人民大众的凄苦生活。在家乡的小学和中学读书时,他就对文学发生浓厚的兴趣,1874年在利沃夫的一家青年杂志《朋友》上发表第一首十四行诗《民歌》。1875牛进利沃夫大学哲学系学习,不久出版诗集《歌谣和故事》(1876)和反映鲍里斯拉夫石油工人生活的《鲍里斯拉夫短篇小说集》(1877)。在学期间,他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研读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哲学著作,积极参加民族和社会解放运动,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

1877年6月,弗兰科因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被捕。囚禁九个月获释后,他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加入利沃夫市工人委员会,编辑《劳动报》和《社会之友》等进步报刊,给工人小组讲授政治经济学,甚至还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的个别章节。于是,在1880年3月他再次被捕,在狱中关了三个月。1887年他的著名诗集《高峰和低地》出版,同年起他参加波兰文《利沃夫邮报》的编辑工作。1899年8月,他因为宣传争取加里西亚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第三次被捕,关押了两个半月,无论是接二连三的逮捕、监禁,还是反动宪警的跟踪迫害,都没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反而更加增强了他为人民利益献身的斗争精神。

在19世纪80,90年代,弗兰科已是公认的乌克兰西部文坛和社会活动的重要人物。1898年在各界庆祝他从事文学和社会活动25周年时,他在致辞中这样说:“作为一个吃农民的硬面包长大的农民之子,我认为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这个平凡的人民,是我自己的义务。”进入本世纪以后,他的政治热情更高,斗争意志更坚决。1904年,弗兰科发表《俄罗斯的春天的气息》一文,为即将来临的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欢呼。在这次革命的感召下,他写了著名的长诗《摩西》(1905),预言人类美好的未来。这一年,他还在报上公开撰文声援当时正遭沙皇政府囚禁的俄罗斯革命作家高尔基。

1908年起,弗兰科积劳成疾,健康开始恶化,四肢瘫痪。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继续忘我劳动,从事文学翻译和文学史研究工作。

弗兰科一生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他的创作近5000篇。除上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著有中篇小说《巨蟒》(1878)、《鲍里斯拉夫在笑》(1880~1882),历史小说《扎哈尔·别尔库特》(1882),剧本《被窃取的幸福》(1891)及诗集《落叶》(1896)和《我的箴言》(1898)等,都是乌克兰文学中的名著。弗兰科在《文学,它的使命及其重要的特点》(1877)一文中说过,“文学应该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应该是民族的”,“文学应该是人民的”。他还说“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就要求文学应为人民所理解”。他的多数作品都取材于西部乌克兰人民的现实和革命历史,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技巧,反映他们当时无权的、悲惨的和不幸的生活,同时又充满革命的激情,表现他们为美好未来的不屈斗争。

弗兰科还是一位多产的和成绩卓著的翻译家,他认为翻译工作有如一座“黄金的桥梁”,把古代和今天,把世界各国的人民相互联系起来。他翻译过荷马、索福克勒斯、贺拉斯、奥维德、但丁、莎士比亚、拜伦、雪莱、席勒、歌德、海涅、雨果、普希金、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密茨凯维奇、扬·聂鲁达等60多位作家和诗人的作品。

1916年弗兰科因患肋膜炎逝世。乌克兰人民把他安葬在雷恰科夫墓地,墓碑上雕刻了一个他生前歌颂过的“凿石工人”的形象。1956年弗兰科诞生100周年时,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决定把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这一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为他举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

达里奥·鲁文

(1867~1916)尼加拉瓜诗人。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1867年1月18日生于尼加拉瓜内地小城梅塔帕,1916年2月6日逝世于马那瓜。1869年随家迁居洪都拉斯,曾侨居萨尔瓦多。幼年家境贫困,由姑妈和叔父抚养。曾进耶稣教会学校读书。11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作,15岁时在国家议会上朗诵100首十行诗,得到好评。这时期读了雨果等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深受影响。1886年前往智利,在圣地亚哥为报刊写稿谋生。在那里结识了《时代报》文艺批评栏编辑门多萨,由他而接受法国高蹈派影响。不久发表诗集《牛蒡》(1887)和《诗韵》(1888)。1887年10月以《献给光荣的智利的史诗般的歌》获智利诗歌竞赛奖。

1888年,达里奥出版著名诗集《蓝》。其中的诗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以新奇的格律、诗节和诗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思想上的矛盾,对过去的伤感和对未来的疑虑。达里奥打破长期统治拉丁美洲诗坛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诗歌。

从1889年起,达里奥担任阿根廷《民族报》记者,1892年被派往西班牙工作。由于西班牙诗人们的推荐,他的诗歌在西班牙引起强烈反响。还曾到法国等欧洲国家旅行采访,后来写了《当代西班牙》游记。回到阿根廷后,被哥伦比亚政府委任为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领事。1896年达里奥出版重要诗集《亵渎的散文》。其中的大部分诗篇描写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美的事物,表现他所追求的“纯粹的美”。他把天鹅、孔雀、象牙、珍珠、宫殿和花卉作为美的象征,不惜笔墨予以描绘和赞美。因此成为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

进入90年代后,达里奥出版大量作品,有游记《当代西班牙》(1901)、《国外游记》(1903)、《旅行队正走过》(1903)等,诗集《生命与希望之歌》(1905)、《流浪之歌》(1907)、《献给阿根廷及其他》(1914)、《秋天的歌及其他》(1910)和自传《鲁文·达里奥的一生》(1915)。他晚年的诗,现实内容有所增加,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形式上具有地方色彩,但情调趋于悲观。

1914年他去纽约居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感到恐惧,1915年写了《和平》一诗,谴责美国政府对战争袖手旁观。1916年,达里奥回到祖国尼加拉瓜。这时贫困孤寂已经把他压倒,精神失常又使他彻夜难眠,不久便在痛苦中死去。

达迪耶·贝尔纳·班兰

(1916~)象牙海岸(科特迪瓦)诗人、小说家、剧作家。1916年生于阿西尼一个职员家庭。1923年开始念小学。1930年进入班热维尔学校读书,在喜爱戏剧的教师夏尔·贝阿尔的辅导下,达迪耶创作的《城市》被认为是非洲人写的第一出法语剧本,于1933年首演。1934年到塞内加尔的威廉·蓬蒂师范学校学习,进一步参加戏剧活动。1936年毕业,留在塞内加尔工作十年。1947年回国,参加并领导象牙海岸的反殖民主义斗争。1949年曾被判刑,在狱中呆了16个月。出狱后继续开展斗争并任教员。象牙海岸独立后,他历任教育、新闻、文艺部门负责人。从1977年起,任象牙海岸文化部长。

达迪耶的创作相当丰富,涉及各种体裁。他在狱中著有政治诗集《昂然挺立的非洲》(1950),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作品,表现作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的一些著名诗篇写于民族解放运动的****中,诗人号召人民:“人们啊,不要再软弱!/在十字路口,在鲍巴树下,/在监狱里,在城郊的工人棚里,/我向每个人,/向我的土地上的穷人们呐喊:/你是工厂的主宰!你是田野的主宰!/你是人民,/那么,你就是主人!”他的诗集还有《时日的交替》(1956)和《五洲的人们》(1967),诗中贯穿着希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主题,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

达迪耶十分重视非洲民间文艺,1953年根据象牙海岸民间故事整理出版《非洲的传统》,1955年出版《黑色缠腰布》。1982年出版《库图·阿斯·萨马拉故事集》。

他的自传体小说《克兰比埃》(1956)描写学生时代的生活和被捕的经历,主人公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以后陆续发表书信体小说《一个黑人在巴黎》(1959)、《纽约的老板》(1964),以及以罗马为背景的《不死城》(1968)。这些作品从黑人的眼光进行观察,讽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展示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端。他还著有长篇小说《托罗司令和他的黑人们》(1980),短篇集《耶稣的双腿》(1980)。

喜欢《历史年鉴之1916》吗?喜欢邱志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