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的记忆 > 第20章

第20章

小说: 历史的记忆      作者:张嘉友

把党的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充实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用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无论是革命斗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很好地总结,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性的东西。因此,认真总结党在各个时期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在今后很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之所以冠以“重要”两字,是因为它对于我们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经验是中国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具有中国特色,是指引我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的宝贵财富。“必须用中国革命的经验来教育中国的革命者,用中国党的经验来教育中国的党员,才能收到更直接的实际的效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益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与无视中国特点的机会主义斗争的历史。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基本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更科学的发展问题。

在党内开展正确的思想斗争,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确保党内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刘少奇在总结党的经验时明确指出,在各种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就要开展经常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以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服务。要清除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就要在党内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清除党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就要使我们的党员能够在一切形态上区别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思想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民主讨论,使理论和事实既相互连贯,又不错误,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到更高层次。越是突出的问题,就越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就越难以解决。解决问题要重点突出,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多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这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任务。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一项涉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建设,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坚定广大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又要为实现党的执政理论的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历史和现实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一个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源泉所在。

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现代化发展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李俊斌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政党力量的推动和政党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特殊性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一项政治制度选择,这项制度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政治支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所体现的功能性价值,契合了中国“外源性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政治诉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性价值;外源性现代化

“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基本术语。“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现代化过程及结构性变迁的超复杂性,使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别无选择地落在了政治领域,并且是在政治领域优先发育的政党及政党制度。因此,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政党力量的推动和政党制度的保障。

一、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化发展

政党及政党制度与现代化发展相互关联。“政党与现代化的密切联系,反映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现代化,就没有政党。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政党,就没有现代化。”政党与现代化的关系因各国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条件及发展模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制约,使它们不可能像先发内生型国家那样“自主性发展”,发展过程毫无例外的都是在外部的“示范效应”影响下甚至直接压力下促动生成的。其现代化模式被叫做后发外生型,或称“外源性现代化”。从世界许多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历程来看,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及政党制度来发挥其导向和组织功能,特别是在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形成强大的政党领导,是现代化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正如亨廷顿指出:“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型国家,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有序,有效地实现现代化的赶超型战略,避免出现所谓的“现代化中断”现象,充分发挥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功能就显得格外迫切。

构建一个适宜的政党制度对后发展型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宜的政党制度,既能保证执政党有力地掌控公共权力并发挥执政党应然作用,又能有效整合社会政治参与力量和集中社会智慧,还能保证执政党不因为执掌政权而偏离正确轨道,从而有利于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目标的实现。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不论是实行多党制还是一党制,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由此可知:任何国度的政党制度只是政党政治关系的一种实现形式,对其他国家并不具有普适性,各国都应培育自己相对适宜的政党制度。“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一党制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趋向于稳定。”因为“在一党体制下,一个新集团要进入该制度首先必须进入党。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党制比起多元政党体制来,就不那么复杂,同化新兴社会势力的途径因此也就较少,其政治领袖们在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方面也就能够控制裕如。”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并非一提发展完善政党制度,就盲目效仿多党制,而是应该构建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并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党制度。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机契合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是中国在20世纪追求的两大发展目标。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社会主义这一目标,将因有现代化这个目标的支撑而更具现实意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则将因有社会主义的规定性而更具合理和科学。所以,同时追求这两大目标是一种十分明智的、科学的发展战略。”因此,中国在追求两个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把握这两个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联系,既要从现代化发展中寻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又要充分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制度即政党制度的功能,以推动和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看,中国现代化的有效实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形态。具体体现为四大规定性:一是形式规定性,即中国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走跨越式发展道路。这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或“追赶型”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权威来推动,而强大的政府权威根植于强大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有效执政是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从而保证现代化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二是目标规定性,即中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根本价值取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其执政根本目标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三是结构规定性,即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历史悠久的超大规模社会,有其特殊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现代化发展既不能脱离这些结构的规定,但又必须在发展中超越这些结构。四是时代规定性,中国现代化的有效实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既经历了冷战的封锁,也经历了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化发展时常处于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发展环境之中。

中国这种特殊现代化形态内含的发展机理是:以国家主导、集社会资源、基稳定秩序、借后发优势、藉持续发展、行跨越战略。这种发展机理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充分整合各个方面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力量。因此,坚持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政党及政党制度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导向和组织功能,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党结构及其体现的功能价值,明显地契合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一党独裁的政党制,也不同于多党竞争的政党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监督与被监督和协商与合作的关系,处于一种共生互赢的政治生态。这种结构的多元性与核心的一元性相统一的政党制度,具有一党制、多党制所不具备的组织结构特点和功能优势。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多党制”多党竞争、互相倾轧以及政党政见差异所造成的政治不稳定,避免“一党制”无视社会各阶层需求而脱离社会的弊端;另一方面,有利于使政党制度产生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各党派终极政治目标的一致性,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适应了现代化变迁中政治生活的两种需求,即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稳定与发展以及权威与自由的需要。它有能力应对中国这个超大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结构性变迁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的挑战。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引领现代化发展的功能释放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政党及政党制度的政治推动十分重要。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需要有效和强大的政治支持,这不仅是后发国家的普遍发展规律,更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现实向政治系统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政治系统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多大程度上的政治支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特殊性的科学分析而做出的一项政治制度选择,这项制度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政治支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所体现的功能性价值,契合了中国“外源性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政治诉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一)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中国超大规模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内在要求。“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实现中国社会系统与政治系统稳定联结的制度基础,作为稳步推进渐进式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制度保障,其强大组织结构和功能输出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安全阀”。

首先,确立了强有力的现代政治权威。亨廷顿认为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其领导集团没有显示出比较强大的凝聚力,结果导致了连绵不断的政治动荡,大大延缓了现代化进程。因此,对于这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们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然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一命题表明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政治权威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政治权威的中坚角色,有效地发挥了政党政治权威的功能,保证了政治上的稳定和有序。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其次,提供了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取决于政府对公民政治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就是国家政治制度能否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稳定程度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度成正比。“对于一个政治参与水平低的国家来说,未来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用以面对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而“组织政治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及政党体系。”因此,“为了尽量减少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扩大酿成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就建立现代的政治体制,即政党制。”可见,政党制度的重要功能在于扩大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稳定。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这样的功能,可以为公民提供合法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以实现利益表达,并能综合协调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矛盾冲突以实现政治稳定。

喜欢《历史的记忆》吗?喜欢张嘉友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