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历史的记忆 > 第56章

第56章

小说: 历史的记忆      作者:张嘉友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和价值的取向。他们眼界较开阔,求新、求变、求异,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有较强的功利意识和行知背离倾向,对现实容易抱怀疑态度。这就要认真注重政治导向和思想性,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在讲清基本理论观点的同时,着重分析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必要的说明和评述,这就能避免不敢接触现实的空洞说教,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是非鉴别力、增强思辨能力,使其走上社会后,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一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另外,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为爱国主义精神增添新鲜的时代内涵,并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讲授和讨论,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如在“纲要”课上编“综述”部分的教学中,讲鸦片战争必谈林则徐,宣讲和缅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但有位叫亦忱的网友,写了一篇“林则徐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千古罪人”的博文,引来很多人关注。我们在讲述中可以引用这位网友的观点,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并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分析,批驳“林则徐是千古罪人”的错误观点,指出其错误所在。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具体要求。林则徐的爱国主义行为及精神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新时期闪烁着熠熠光辉。那些对前人求全责备,或者哗众取宠,甚至歪曲污蔑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行,不仅不能改写历史,反而证明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和必要性,针对这些错误言行的批判性教学,更增强了“纲要”课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具有经久不衰的凝聚力、亲和力、感召力,是维护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与合作,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和稳定,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作为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必然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这个伟大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作为“纲要”课程,能够贯穿近现代历史的爱国主义主题,并且丰富和发展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教育。

构建“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

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社科部,冷,伟,朱丽娜,秦亚君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具有开放、互动和自主等优势的网络和社团,构建“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课堂、网络和社团作为教学平台各有长短,但三者可在目的性、主体性、互动性和有效性几方面得到有机融合与统一,达到“三位一体”的综合效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可保证教师主导性、教学规范性和知识系统性;网络平台可实现教学开放性、拓展性;社团平台可体现学生自主性、实践性。总体上坚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增强教学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网络;社团;教学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党和国家长期关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之一。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途径。同时,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天然局限性,以及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多样性,提出了如何利用校园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影响力,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拟从构建“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的角度进行探索,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

一、构建“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的必要性

“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的主要课程之一。课堂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传统主要渠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多元,知识信息渠道多样,面临更复杂的思想文化生态。这种变化不仅迫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创新,而且要求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延伸课堂教学。网络和社团是延伸的首选途径。

网络是当今社会的必备公共设施,是现代人的必备生存条件,具有信息发布、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游戏娱乐、购物消费、经营管理等等强大功能。在中国,大学生是重要的网络用户群体,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政治立场、心理健康,乃至身体素质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影响。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教育”不是网络的全部功能,但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加利用就是浪费,甚至是失职。利用网络实现“纲要”的教学目的,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纲要”课自身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团体,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属性。高校学生社团除了具有文化娱乐、自助发展功能外,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以及社团成员间的良性互动,高校学生社团还发挥着思想教育功能,一些理论性学习研究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等,具有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毫无疑问,社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利用社团拓展“纲要”课的教学空间,增强课程影响力是十分必要的。

可见,课堂、网络、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各自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和社团,是教育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然而“课堂·网络·社团”各自独立的教育平台能实现综合运用、有机结合吗?

二、构建“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的可能性

“课堂、网络、社团”作为教育平台各有优劣,但三者可在目的性、主体性、互动性、有效性几方面得到有机融合与统一,达到“三位一体”的综合效应。

喜欢《历史的记忆》吗?喜欢张嘉友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