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老子 > 第32章

第32章

小说: 老子      作者:老聃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1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2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3 ]为上。胜而不美[4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5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1]不祥之器:不吉祥的东西。河上公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

[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平时以左边为尊贵,战争时,以右边为尊贵。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

[3]恬淡:安静,淡然。不因操控军队,就自鸣得意。

[4]胜而不美:战争取得胜利,而不扬扬得意。

[5]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坐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上文提道,“用兵贵右”,用兵时右为尊贵。河上公注:“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上将军尊而居右者,其言主杀也。”

【译文】

军队用的,是战争的武器,很不吉祥,不用说人,自然界的花鸟虫兽都因受到危害而厌恶它,所以遵循大道之人都不愿使用它。

君子平时以居于左边为尊贵,战争时右边才是尊贵的位置。战争会预兆凶年,不是君子应该提倡的,如果迫不得已要发动战争,要淡然处之。不要因为取胜了,而扬扬得意,那些胜利后的得意之人,是那种喜欢杀人的人。喜欢杀人的人是不会显达于天下,受人称颂的。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贵,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贵。战争中,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在按照丧礼的样子在行事啊。战争中杀了太多的人,要以悲伤沉痛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也要给战死的人举行葬礼。

【阐述】

战争会衍生出仇恨、暴力和恐怖,动辄血流成河、横尸遍野,将人类辛苦的社会财富化为乌有,使国家贫困、凋敝,所以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既然它是那么的不吉利,当然要谨慎地对待。但老子对战争也不是一概否定的,他反对战争是因为怀有一颗悲悯之心,想要保护民众。战争有它不同的性质,和不得已而存在的理由,比如,保卫战争都是为正义而战。所以,老子的观点是,不是不可以用兵,是“不得已”时才用。

墨家的代表墨子是个有名的反战派,他的主要主张就是“非攻”,他将战争分为两类:一种是讨伐无道的战争,是正义的,比如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另一种是“攻无罪”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比如战国时期各国的混战。

毛泽东对于中国战争的表述,和墨子的观点很相似,他在《论持久战》中说:

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人类的大多数和中国人的大多数所举行的战争,毫无疑义的是正义的战争,是拯救人类,拯救中国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事业,是把全世界历史带到新时代的桥梁。

即使是为了正义,为了保家卫国,不得已而发动了战争,也要端正对战争的态度。但凡战争,肯定会有胜负。战胜是结果。对待胜利要有一种“胜而不美”的态度,战胜之后,不是举杯庆贺、兴高采烈,而应该心情沉重,甚至哀伤。就算是战胜的一方,肯定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些战死的人更应该得到同情和追念。

诸葛亮为了替蜀汉平定后方,曾六破蛮兵七擒孟获。在一次和孟获的军队对决时,他曾用地雷和烈火,火烧孟获主将兀突骨和他的三万藤甲军,使得敌方的军队在盘蛇谷中纷纷相拥被活活烧死。诸葛亮从山上往下看时,看到被烧的那些蛮兵伸拳舒腿,头脸被大炮打得血肉模糊的惨状,并且闻到道遍布山谷的尸体散发的恶臭。这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庆功邀赏,而是对杀戮同类的深切愧疚和痛苦,流泪叹息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并且以凶丧的仪式处理胜利,得到了被征服的南方人民的尊敬,被称为“慈父”。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尽忠职守,对人类的苦难也有深切的怜悯和同情,不愧为“心存正道合神明”。

“胜而美之”的人,必定会为了满足战争中带来的快感,而乐于战,并且轻贱人命,从而陷入穷兵黩武当中。从终极意义上说,是不能长久地得志于天下的。胜利之后会欢呼雀跃,本是人之常情,但太看重战胜的结果,并且过于得意,是因为把这个结果当成了了不起的资本,沉迷于获得战功,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嗜战。这样的人只是在拿国家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使国家军队蒙受重大的损失。如果面对战争能够冷静分析,就不会陷入其中。

春秋无义战,诸侯争霸的战争都是为了掠夺土地和人民。可是,要在群雄中长盛不衰,就要更加谨慎地对待战争。当时,卫国和晋国相邻,卫国经常受到侵略,实力逐渐转弱。迫于形势,卫灵公为了自保,不得不依附晋国。但卫灵公为了不永远受晋国摆布,就和齐景公结盟,叛离了晋国。晋国得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晋国将军赵简子,刚毅勇猛,为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晋非常赏识他。知道卫国叛变后,他立刻调动军队,想以武力征服卫国,攻打卫国的国都帝丘。

但是赵简子并没有意气用事,盲目出兵。为了了解卫国的情况,他派一个叫史默的亲信,去探听敌情,让他一个月内把卫国的情况摸熟,回来报告。他准备在报告回来之后,再决定是否出兵。赵简子一边练兵一边等史默。可是一个月后,史默也没回来。这时有人沉不住气,认为卫国是弱国,抵挡不了晋军,劝赵简子发兵。可是赵简子很冷静,认为卫国既然敢叛变,肯定是做好了准备的,而且史默没回来,可能有意外的情况,他坚持要等史默回来再作决定。又过了很长时间,史默才回来。不过,他带回来的消息,正如赵简子预料。卫国现在政治清明,任贤用能,人才济济,并且国民都同仇敌忾,要和晋国决一死战,如果强行攻打,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赵简子听说卫国的情况后,果断决定按兵不动,并面奏国君,取消了攻打卫国的计划。

赵简子在实力超过对方的情况下,能够按兵不动,冷静分析,为后人传颂。正是因为他的冷静使卫、晋两国的一场恶战消失于无形。试想,就算晋国战胜,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

喜欢《老子》吗?喜欢老聃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