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科普生活 > 跨越百年的医院 > 第25章 人才摇篮(1)

第25章 人才摇篮(1)

小说: 跨越百年的医院      作者:张大强,陈文华

自办学校培训医护人员

早期沅陵的两家教会医院,主要是根据业务需要,自办学校,培训自己医院所需要的护理人员。1924年,宏恩医院开始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医院呈请中华护士会立案,在医院开办一所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由于受当时政治时局的影响,高级护士班在1933年才正式开办,第一期招收了5名学员,学制三年。因为这所学校没有经过湖南省教育厅立案,学员的学历得不到认可,第二期学员尚为结业,学校就在1938年自行解散了。虽然宏恩医院的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没有能购坚持办下来,但它却开创了医院自办学校,教育培养医院急需人才的先河,为后来医院办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1946年,沅陵天主教在天主堂医院创办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校有基金3.5万美金,校舍面积567.9平方米,藏书1276册,聘请专兼职中外教师12人。学校经湖南省教育厅立案后,于1948年9月开班。第一期招收学员10人,学制三年,开设17门课程,是一所比较规范的职业学校。翌年,招收二期学员11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学校更名为晨光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招收第三期学员8人。

1949年9月沅陵解放后,教会医院日倾没落,国外医生或护士陆续回国,沅陵医疗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开始着手加大培养力度。1951年2月,湖南省立沅陵人民医院受省卫生厅委托,在医院开办一所附设医士部,面向湘西各县招生。医士部开设了两个班,一个医士班,招收学员70人,学制一年半;一个护理班,招收学员50人,学制半年。8月份,省立沅陵人民医院附设医士部与天主堂医院附设晨光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分别从各自所属医院析出,合并为湘西卫生技术学校,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七卫生学校。1953年后,更名为湖南省立沅陵卫生学校,成为湘西唯一上规模档次的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析出后,给医院医务人员的学习培训带来了一些不便,为提高技术,医院各科室组织职工加强自学,向文化科学进军。护理组、护士组都选出专职教员授课,药房化验组聘请沅陵一中化学教师讲课。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教育效果明显。

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卫生医疗系统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962年4月,黔阳专员公署在沅陵人民医院建立黔阳地区妇产科进修基地。1962年7月,医院受专署委托,开办了一期妇产科进修班,这期培训班,招收学员5人,时间8个月,学习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

1963年,医院下放沅陵县后,把培训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赤脚医生方面,先后举办了三期赤脚医生培训班,每期招收60名左右学员,培训5个月时间,三期培训班,共对200名左右来自农村的赤脚医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开创了沅陵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1970年后,又开始实行开门办学,再次允许医院办校。沅陵县人民医院在三年时间中先后为黔阳地区卫校办了四期护士班,培训学生104人。这些学生经过1-2年的学习,结业后全部由地区安排,分配到各县医院工作。

沅陵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办学水平,在湖南省声名鹊起。从1973年后,这里就一直成为湖南医学院实习基地,1975年以后,又被怀化地区卫校和沅陵卫校定位实习基地。为沅陵、怀化以致湖南的卫生事业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时间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沅陵县人民医院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社会培养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同时加大对院内医生护士的培训力度,以此推动医疗质量的提高。每次培训,院长亲自上台主讲,听讲人数都在100人以上。经过医院培训教育的一些人士,医疗技术和社会名望均得到较大提高,他们在其他社会医院大显身手,成为沅陵县人民医院的竞争对手。难怪有人说,沅陵县人民医院培养社会人才是自己的牺牲。

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卖药不卖方”,另一句是“教会徒弟打师傅”。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和技术,肯定会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生存空间受到压迫,这一点,沅陵县人民医院历届领导,都看得非常明白。但是他们从来不因为对这一点看得明白就进行技术封锁,也从来不因为看得明白这一点,就把上门求知问难的同行拒之门外。沅陵医疗卫生事业,正是由于有了沅陵县人民医院历届领导的宽广胸怀,有了全院医生护士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勃勃生机的繁荣局面。

走向田野培训赤脚医生

沅陵县地域面积5800多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份,过去交通不便,山高水远,地瘠民贫。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想象十分严重。宏恩医院和天主堂医院成立后,为传教的需要,也曾派出人员到农村进行巡回诊疗,或者是在乡村教会支堂开设诊室。对于生存环境恶劣,卫生状况极差的沅陵农村而言,这样的诊室和巡回医疗,不过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而已。

解放后,两所教会医院以及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第九战区医院合并为湖南省立沅陵人民医院。医院在关注农村医疗卫生发面做出一定努力,每年都要从医院抽出骨干人员组成农村巡回医疗工作队,深入到乡村中去,为农民兄弟送医送药,帮助他们解决看病难。这种巡回医疗制度,对保障农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也是还没能从根本上帮助乡村农民解决缺医少药的困难。

1964年,沅陵县人民医院根据上级提出“大医院带小医院,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的要求,在继续坚持农村巡回医疗的同时,积极帮助各个乡村培训赤脚医生和建立乡村医院诊所,使每个乡村都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伍。到七十年代初期,巡回医疗队在田间地头累计为大队和生产队培训赤脚医生2100多名,帮助指导全县农村建起57所农村医院和诊所,建立610个合作医疗站,基本形成了一个农村医疗网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农村群众疾病防治工作出现根本性好转,个人的一般小病可以不出生产队或大队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1972年,沅陵县人民医院贯彻落实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抽出50多名医生,组成八个医疗小分队到全县进行农村巡回医疗,帮助乡村培训赤脚医生,宣传卫生医疗防病知识。其中军大坪医疗小分队在桐车坪集中举办一期赤脚医生战地训练班,有来自全公社的26名医生参加。小分队成员对学员们言传身教,和他们一起分析病例,一起研究处方,带着他们一起进山识药采药,还为他们制作了150种中草药标本,设置了一间中草药标本陈列室,供他们随时参观学习。

小分队在巡回诊疗期间,发生许多感人的故事。虽然时间过去四十年,一些当事人还是能绘声绘色地讲起当年故事的每一个细节。

有一天傍晚,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军大坪医疗小分队突然接到洪水坪大队赤脚医生捎来的口信,说洪水坪大队有一个妇女患上了“老鼠症”,他对这种病感到很棘手,不知如何救治,请求医疗队派人过去帮忙。

“老鼠症”是当地农村对一种怪病的称呼,这种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有时又会造成病人突然死亡,所以被称之为“老鼠症”。对这种病,医疗小分队的人员也只是耳闻,还没有亲自遇见过。当时听到有这种病发生了,小分队成员都很着急,顾不得从军大坪公社到洪水坪要横过五条溪水,有几十里小路要走的危险,立即找来几个当地社员做向导,托脚牵手,在泥泞的山道小路上和湍急咆哮的溪流中艰难前行,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摸黑赶到洪水坪大队。经过诊断,发现所谓的“老鼠症”其实就是一种突发性疝气病。于是小分队医生组织力量将病人连夜护送到县城医院抢救治疗。留下的医生又连夜给赤脚医生补课,讲解这种疝气病的早期识别与处置知识。

为避免其他大队出现类似病患,赤脚医生不知如何处置而耽误治疗,第二天一早,小分队的医生们不顾连夜疲劳,又开始翻山越岭,徒步绕道100多里山路,返回军大坪公社,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专门讲解各种疝气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造成死亡的原因,使赤脚医生增加了知识,学会了处理疝气的方法,消除了当地“得了老鼠症,九死只一生”的恐怖心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沅陵县农村医疗得到较大发展,乡镇卫生院逐步规范。沅陵县人民医院把对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调整到和乡镇卫生院横向联合上来。医院通过派驻医生、现场办班、联合诊治等多种形式,加强和乡镇卫生院的横向联合。通过横向联合,帮助乡镇卫生院提高技术,规范管理,对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7年,县人民医院先后派出医疗骨干20多人,在马底驿乡工作三个月,为该乡举办的乡村卫生员学习班上课500节,反响强烈,受到群众和乡村卫生员的高度赞扬。特别是马底驿乡卫生院,在县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出现大幅度提高,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好评,被分别授予湖南省及怀化地区的卫生先进单位。《湖南日报》、《怀化报》两家报纸,都以马底驿乡卫生院为例,对沅陵县人民医院加强和乡镇卫生院横向联系,实现大院帮小院,提高农村医院医疗技术,改善农村群众就医条件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此后多年,县人民医院一直坚持这种和乡镇卫生院横向合作的关系。从1991年开始,合作开始以协议形式出现,通过协议的签订,确保合作质量。这年的5月17日,沅陵县人民医院与官庄医院签订支农协议,根据协议,首次派出医院6名有名望的主治医师到农业一线,担负为群众治病以及培训农村卫生院医生的重任。当地群众对此十分满意,他们编出山歌感谢县城医院的医生来到农村为他们看病治疗:

树上喜鹊叫喳喳,

泥鳅田里翻浪花。

问有什么欢喜事,

县城医生来乡下。

县城医生来乡下,

看病方便到了家。

人人健康有保证,

个个脸上笑开花。

全方位开展实习进修活动

沅陵县人民医院在担负全县几十万人口医疗诊治的同时,还要对全县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卫生医疗人员的培养最为看重,不仅是在农村一线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传授医疗技术,还每年在医院举办进修培训班,招收学员,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教育和实践机会。

1970年到1972年间,沅陵县人民医院先后举办6期培训班,对231名赤脚医生进行系统的培训进修,使之成为沅陵农村医疗卫生骨干队伍。

经过医院的正规培训,农村卫生院的一些赤脚医生,业务技术和工作能力,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当地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为农村群众的看病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有的农村医院,医生没有受培训前,能对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很少,不过是量量体温血压,搽点碘酒红汞,开点感冒发烧之类的药。遇到需要动手术的病症,哪怕是个切除阑尾之类的小手术,也没有能力和胆量完成。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挨成难病,增加痛苦和负担。经过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培训后,乡村医生这种素质低下,能力不足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喜欢《跨越百年的医院》吗?喜欢张大强,陈文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