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28章 农民教育家(3)

第28章 农民教育家(3)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面对西方“拜金主义”的狂潮,吴仁宝困惑了,难道人脑壳里只剩下“钱”了吗?他认为:极“左”时期,中国人谈“钱”色变,把钱说成是万恶之源是不对的。没有金钱万万不能,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金钱不会使一切事物腐败,但也不能使一切变得美好。走正路赚钱,钱赚得越多越好,口袋装得越满越好,邪路的钱不仅不能赚,给也不能要。物质要抓,精神也要抓,要两手抓,两手硬。

物质资源能开发,精神资源能不能开发?精神文明能不能作为一种产业来抓?华西已建立了农工商实业公司抓物质文明建设,能不能建立一个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抓精神文明建设,专抓精神产业的生产呢?

对考虑成熟的事,吴仁宝是说干就干。1988年春天,他挑选了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党员干部,任经理、副经理和“供销员”,并在各个村办企业聘请了20多名信息员,正式成立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刚一挂牌开张,就有人提出疑议:“精神文明怎么开发,吴仁宝尽出新招!”

吴仁宝仍我行我素。1988年5月2日,张劲夫等领导来华西村视察,当吴仁宝汇报到最近成立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时,张劲夫高兴地说:“这个公司国内未办过,国外还没有,你们为我国农村如何抓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一条好经验。”他对吴仁宝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新创造给予了高度评价。

吴仁宝独创的“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是一座熔炉,它不仅为华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熔炼、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先进职工,促进了华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全国经济慢发达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能经营、善管理、懂技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战型人才,使他们成为了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培养绅士风度,加快生活节奏

中国古人理想中的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华西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事实。

有人说这是因为村民的民风淳朴;也有人说是因为华西的经济基础好,少有人为钱发愁,村风自然就好;更有人说是老书记吴仁宝“管得太严”,以至违规犯法的人有所顾忌。而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1.绅士都是培养出来的

在不少城市居民眼中,农民就是“不懂知识文化、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这种看法如果摆到华西村,一定会大吃一惊,想法有180度的大转弯。

农民就一定是愚昧和无知?没到过华西村的人,理解不了华西村所谓的“新农村、新农民”是怎么回事。在这里,什么是农民?过去只懂镰刀,现在会用电脑;什么是农民?青年基本上都是本科生,甚至出国留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什么是农民?每年的收入比城里人还要多!

吴仁宝最不服气那些轻视农民的人,他说:“城里人吃的大米蔬菜哪里来?都是农民种出来的。应该说,是农民在支持着城里的发展,没有农民的辛苦劳作哪有城市的发展?你到今天的华西村看看,我敢说没有人会瞧不起农民。”

在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工作目标当中,重要一项就是提高村民的素养,让他们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农民。

什么是“高品位”?吴仁宝并不认为“高品位”等于“高消费”。咖啡、香槟、高尔夫那个不叫“高品位”,真正的绅士不在于吃喝玩乐上的高标准,而在于气质和品质上的高雅,谁说农民就不能是绅士?

在华西村,最特殊的学习方式就是每天有个村领导班子碰头会,每周有个村民例会,每月有个党委学习例会。这个学习方式持续了几十年,年年如此,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说,这是一种特殊的“脑力激荡”方式,让华西村的学习气氛像大学校园一样浓厚。

华西村还给村民免费办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技能学习班,村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报名学习,没有任何方面的限制。

“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似乎历来就有,特别是在农村家庭,往往是因为对子女的教育不重视、跟不上,所以很多家庭即使很快致富了,但是又很快衰败下去。吴仁宝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下的工夫不少,为的是保证整个华西村的村民的素质,让下一代比上一代有更大的提高。吴仁宝对自己后辈的教育也是成功的,几个子女都在华西村担当重要职位,品格为人有口皆碑,几个孙辈也都是大学文凭,有的还在国外留学。

吴仁宝说:“我们应该做到‘不埋怨上一代,不光靠下一代,关键是我们这一代’,有些人埋怨上一代,寄希望于下一代,却独独不考虑自己这一代。比如说我们农村有些人,他怪爸爸太穷了,爸爸太没出息了,怪上一代,一转身又对自己小孩说爸爸我没有用了,要看你小孩了,这样不好。其实应该多想想的是我们这一代怎么来做个好样子,多打好的基础,为下一代创造点条件。”

在华西,不仅有“老三无”(无赌博,无重大刑事犯罪、无封建迷信活动)和“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并且理想社会里才有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华西不过只是很正常的现象。

华西有个菜市场,有些邻村的老太太来卖菜,第一天卖不完,菜也不带回去,就用一块布盖在上面,第二天早上再来卖,菜一棵也不缺。

学习、开会、宣传……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使得华西人的素质提高得很快。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一点也不比城市人素质差,相反可能比某些城市还好!”

2.华西人的时间观

华西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很强,通知全村晚上七点召开会议,到了六点五十,该来的人肯定都已经集合好了。会议正点开始,该长则长,能短则短,从不浪费时间,注重的是效率。

有一次,二十几位华西村民去日本旅游,陪同的导游是一位华裔日本人。导游交待早上八点集合出发。到了早上七点四十五的时候,华西村民都已经早早地来到了集合地点,但是导游怎么也不出现。一直快到八点半了,才见导游慢腾腾地从远处走过来。

大家都很生气,纷纷质问导游为什么迟到。导游非常的惊讶,说你们怎么这么早就来了,一般来说游客可从来没有在规定时间就集合好的,总要迟到半个小时左右。所以他这次也是根据“经验”晚来了半个小时。没想到这次的游客与众不同,时间观念太强了。当他得知这些游客是来自华西村的时候,他不禁竖起大拇指,“难怪你们能够富起来,冲你们的效率就应该!我服啊!”

华西人时间观念为什么这么强?事实上,只要有外人夸奖华西人的时间观念强,他们都会笑着回答:“要说还是我们吴仁宝老书记,他的时间观念才叫强呢!”

“市场经济,分分秒秒都有含金量。时间是珍贵的资源,也是难得的财富。市场经济就是快节奏经济,慢了就领导不了市场,驾驭不了市场,占领不了市场。”吴仁宝说。

西方谚语说:“浪费掉的时间是生命,而利用到的时间才是生活。”吴仁宝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个谚语,但是他懂得如何珍惜时间,华西人能够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富裕起来,就是他们最大程度尊重时间的结果。

3.吴仁宝的“三快”

村里人都知道,吴仁宝有“三快”

一是吃得快。吴仁宝最常吃的主食是面条。但他并不是有此嗜好,而是为了节省时间。他端起一大碗面条,几筷子就扒进了肚里。就算是吃菜,也很少见他小筷小筷地夹着吃.而是把菜往饭碗里一拨,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二是说得快。吴仁宝说话频率极高,简明扼要,很少重复。工作时间紧张的他很少与人闲聊,路上碰到朋友,他常常是简单聊几句,就赶忙打断说声“对不起”,慌忙抽身去进行下一个工作计划。

三是走得快。吴仁宝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常常连身边的陪同人员都赶不上他的步子。走路速度是一种生活节奏的反应,吴仁宝工作时间紧,生活节奏自然快。吴仁宝每天四、五点钟起床,然后开始“走村串厂”,一直到傍晚九、十点钟才回家。如果遇事开会回家就更晚。老伴怕他年岁大了,起早摸黑会出意外,所以总想跟在他后面“盯”住他,可最后准是连个人影都找不见。村里后来派一位年轻人“盯”他,结果被甩掉的还是那位年轻人。“老书记的脚步,谁也赶不上。后来我们只好随他去……”

村办公室的秘书说起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吴仁宝管理的华西村如今早已是个庞大的工农文政一体的联合体,用日理万机来形容当家人的工作一点不夸张,可这位秘书说,吴仁宝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办公室。“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埂、托儿所的小板凳和农民的家里,就是他的办公室。老书记处理事情都是在现场,几十年如一日,因此养成了他从不要固定办公室的习惯。”

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吴仁宝还把自己“准、快、齐”的时间观也带给了村民。

每天黄昏,田地、工厂一片宁静,但华西体育场却开始马达轰鸣。10多台北京吉普在体育场里滚动,华西人在那里接受着严格的汽车驾驶训练。“学生”们毕恭毕敬地学习,因为吴仁宝给他们提出了“大多数人都学会驾驶汽车技术”的目标。

为了节省时间,华西除了开通了的华西到江阴、华西到无锡、华西到苏州的公共汽车外,吴仁宝还专门让村里购置了一台中型客车,开通了华西到上海的自备班车,华西人去上海办事,来回330公里的路程,所用时间也只相当于过去去趟江阴(来回40公里)所用的时间。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