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4章 苦难吴仁宝:特困村中的“芝麻官”

第4章 苦难吴仁宝:特困村中的“芝麻官”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高田岗,高田岗,半月不雨苗枯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旱灾水灾无法抗,农民见了心发慌。”这就是华西村上个世纪中期的写照。

在逆境中拼搏努力的人会把目前的艰苦困难当作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吴仁宝从童年到青年,他无疑走的便是这样的一条道路。如此这般,吴仁宝便具有了平常人没有的那些历练,而这些苦难则是影响他生命轨迹的一个重要阶段。

童年的贫穷,让他早早当起了家;第一次生意的失败,使他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军旅梦难圆,令他推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芝麻官难当,给他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在这么一个曾经旱涝不保的土地上,苦,激起了吴仁宝“誓改山河”的拳拳决心;穷,点燃了吴仁宝“要让人人都幸福”的昂昂斗志。吴仁宝的“拼”并非刻意而求之,反倒有那么几分“逼上梁山”的味道。

一、仁宝,仁者爱人

1928年11月17日晚,秋夜微寒。位于江南吴家基(现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吴寿坤家的一间破草房里,传来一阵“哇、哇”的啼哭声。

妻子朱玉娥望着怀中刚刚诞生的儿子,对丈夫吴寿坤高兴地说:“爷爷是家里的长辈,还是请爷爷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孩子的爷爷吴发祥一边望着孙子,一边对儿子和媳妇意味深长地说:“这孩子是福相,也许能招财进宝,过上好日子。为富要仁,就叫‘仁宝’吧!希望他能‘仁者爱人’,而不要‘为富不仁’。”全家人都把殷切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小男婴身上,盼着他长大后能衣食无忧过上安富的好日子。

吴仁宝的童年,是在父母严厉的管教下度过。尽管家里比较穷,但这丝毫不影响父母对管教孩子的重视。父母亲良好的品格和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滋润着吴仁宝幼小的心灵。父亲吴寿坤,不仅善良正直,乐于助人,他一面种田一面当鞋匠,是出了名的勤快人,深受邻里尊敬爱戴。母亲朱玉娥,19岁就嫁到吴家。她端庄贤淑,乐善好施,勤劳要强。在吴仁宝的大半辈子里,父母亲的善良和坚强始终是吴仁宝心中端正自身的一面镜子。

父亲很严厉,通常孩子们犯了错会给他们摆明道理,而不是一味地打骂。他很少打孩子,但一旦拿起藤条来打孩子,那就是全村人来求情也没有用。母亲比较心疼孩子,但孩子犯了错却也丝毫不袒护。吴家的孩子,从小对父亲怕极了,即使他们明知会挨打,也是不敢反抗或者逃跑的,因为那样只会招来更严厉的惩罚。挨打时,他们又跳又叫,却不敢哀求半句。照父亲的话说:哀求的人没出息,不是男子汉!

小时候的吴仁宝很敬畏父亲,但长大后的他也不得不承认,父亲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这样的棍棒教育确实教会了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为人、如何做事。

母亲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说不出什么深奥的大道理,她只相信两点:做人要本份、做人要勤劳。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给吴仁宝说:“尽管咱们家穷,但做人一定要正直,违背良心的事咱不做。只要勤劳,再穷也有吃饱饭的那天。”这句话深深印在吴仁宝的心里。直至今日,每当看到在田地里劳苦耕作的农民兄弟,他总会感到欣慰,自己为华西所做的一切问心无愧。

经历了从华西村曾经的一贫如洗,到今日富庶天下的转变历程,吴仁宝每当想起母亲那句话,就总是会感叹:“‘只要勤劳,再穷也有吃饱饭的那天’,这在旧社会是想都不敢想啊!”

吴仁宝祖辈们生活的这个小村庄,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地区自然村落。和中国许多小村庄一样,这里小而穷,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村里的祖辈在明代就来到了这里,开垦耕耘,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一个小自然村。

这里的“穷”是出了名的。当年,全村667人,只有800多亩地,12个小自然村落破破烂烂,混垛墙、茅草房,泥路弯弯曲曲,田块七高八低……“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是村里的真实写照。

二、命途多舛,苦难童年

伴随着吴仁宝的童年,“招财进宝”似乎与他无缘。

1934年,华西村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枯死、粮食减产、农民们一下子失去了衣食来源。吴仁宝父亲靠做出来的鞋子没人买,本来就穷的家里这下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只能靠变卖家中仅有的一点衣物家什来度日。从此,吴仁宝开始了苦难的童年。

和那个年代所有穷苦的农村小孩一样,吴仁宝家里不但没有钱供他上私塾,而且他还要靠给地主家放牛、当雇工来减轻家庭负担。他六、七岁的时候,就下田帮父亲干活了,由于个子瘦小,营养不良的他干活根本使不上力气,有好几次帮父亲插秧时竟昏倒在水田里。

吴仁宝11岁那年就给别人当雇工。尽管年纪小,但他干的活却不少。白天他要放牛、喂猪,晚上还要服侍雇主家瘫痪在床的儿子,穿衣、洗脚样样要做,又苦又累,一年仅能得到40斤大米的工钱,哪怕干得再好,被雇主家打骂也是家常便饭。

母亲生下7个儿子,走投无路的穷,让吴仁宝的弟弟们有的病死、有的饿死、有的溺死、有的被送走。

刻骨铭心的穷让吴仁宝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捉弄。这使得他从小就有一种要出人头地、要让所有穷人都过上好日子的志向。

吴仁宝隔房的阿叔有次走过田边看到吴仁宝晕倒在田里,心情十分沉重,阿叔家里生活条件较好,他不忍看他再下田晕倒了,便征得仁宝父亲的同意,把他带到自己家里,让他和他的堂弟仁彪、堂叔炳宏去念私塾。

就这样,吴仁宝进私塾念过一段时间的“三字经”和“百家姓”。他天性好学好问,聪敏伶俐,有一次老师讲起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他听了痴痴地发呆。老师问他在想什么,他大声喊出:“先生,我长大想做种田的神仙。”

这时候的吴仁宝,还不懂得什么“共产主义”、“人民当家做主人”。在他幼小的心目中,只有神仙才能帮助老百姓谋幸福,也只有“种田的神仙”才能让农民们靠锄头也能丰衣足食。所以,吴仁宝想做“种田的神仙”。

三、破败生意去,自号“涤尘”来

童年时代的吴仁宝,一个“苦”字压在他稚嫩的肩膀和幼小的心灵上,久久不能忘记。

1944年,吴仁宝才16岁,他借了点钱,挑担做起了小本生意。先是卖点咸菜、萝卜干、豆腐干,随后听说贩布能赚钱,他就邀集村里的沈丁荣、吴仁彪等伙伴做起了贩布生意,梦想有朝一日也富起来。然而,因为是小本经营,加上又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吴仁宝和伙伴不满一年就蚀了本。

吴仁宝并没有放弃,连借带凑,拿了些钱尝试着到无锡做起了贩鸡生意,那个年代的小本生意哪里好做!他们受尽了鸡行老板的盘剥勒索和国民党士兵的巧取豪夺不说,最为不幸的是,同伴吴仁彪在一次生意的途中,钱袋被人偷走了。那是大家的拼凑出来的“本钱”啊!这算是把吴仁彪逼得走投无路了。

为人仗义而有同情心的吴仁宝,为了帮助吴仁彪度过难关,又结伴吴炳宏,3个人一起前往上海贩卖起红糖。他们哪里知道,此时蒋经国正在上海为蒋氏政权进行所谓的“管制经济”,上演一场“打虎”的闹剧。

当吴仁宝3个人,在上海买了500斤红糖,准备装船之际,突然窜出来几个地痞流氓,横挡在他们中间,恶狠狠地说“管制物资,不准外运,全部没收!”说着,这几个家伙就要把这批红糖全部抢走。吴仁宝无奈,只好向同乡借钱,加上仅留的一点饭钱,买了5条香烟,送给几个地痞流氓,才要回已经被抢去红糖的半数。又气又恨的吴仁宝,仰天长叹:“臭上海,我发誓再也不来了!”

据说受尽欺诈蹂躏之苦的吴仁宝难抑愤怒:做农民吧,辛辛苦苦劳动一辈子却没有自己的土地,到头来吃不了一顿饱饭;给人当雇工吧,忍饥挨饿不说,还总是受人欺辱;怎么就连自食其力做点小买卖,也要被地痞流氓、官老爷欺负?这是个什么社会啊!

吴仁宝愤怒之下,曾悄悄对同伴吴仁彪说:“你上私塾时,为自己起了个号叫‘仲鲁’,我也要为自己起个号叫‘涤尘’。我要扫除这个黑暗社会上的污浊尘垢,把那些肮脏的东西像洗灰尘一样洗掉!”吴仁彪当时就吓坏了,忙捂着他的嘴叫他要小声点,还笑他是白日做梦。

四、壮志难酬军旅梦

1949年10月1日,这是所有劳动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新中国成立了,穷人当家作了主人!解放后的华西村,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从地主豪绅掌控,到解放后的百废待兴,这个刚好占共和国土地面积千万分之一的小村,寄托着所有华西老百姓的美好梦想。大家兴致高涨,都迫不及待地想在这片土地上开垦出成绩。吴仁宝作为一个党员,建设国家的愿望较普通百姓更为迫切。那时候的吴仁宝,年轻、好学、有理想、有热情,和那时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做梦都想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当时正值解放之初,鸭绿江边狼烟四起,美帝国主义正出兵朝鲜,想把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

吴仁宝对妻子说:“根娣,美帝国主义太欺负人啦,打到我们国家边上了,我要去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妻子自然是支持丈夫的决定,但考虑到儿子协东还不满两岁,自己又在纱厂里上班,妈妈又去世了,谁来带孩子?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吴仁宝连半点犹豫都没有,他把独生子抱在怀里,亲了亲孩子的脸蛋说:“古人说唇亡齿寒,国破家危。不把帝国主义从朝鲜赶出去,我们中国人就过不了安稳日子。共产党解放了我们,给我们分了地,你也参加了工作,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共产党给的,我们不常说,要铁着心听党的话、跟党走吗?党号召青年人从军,咱们能不积极带头应征吗?是热血男儿,就应穿军装、扛钢枪,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就这样,无人上门动员,无人到家说服,吴仁宝兴高采烈地率先到征兵处报了名。在到江阴县体检和集训那天,赵根娣专门向工厂请了假,抱着幼儿协东送了一程又一程。

然而,在体检结果出来的那一天,吴仁宝却发现自己居然没有通过,被刷了下来。

他有些气愤地找到军医,发了脾气:“为什么?为什么刷掉我?”他拍着陶脯说:“你们别瞧我个子不高,身板子可结实着呢,挑土我一次能挑一百多斤的担子,一夜走到无锡都不用歇肩!”

军医笑了,敲了敲他的膝盖:“你的膝关节有毛病……你的腿,恐怕冻过吧?”

吴仁宝一怔:“冻过,那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那时当雇工给东家割芦苇,我这双腿在冻水里泡过一个月。但现在早好了,爬山、走路不碍事,你们不能刷我!”

军医严肃地说:“不行,你体检不合格就不能参军,这是规矩!”

吴仁宝沮丧地回到了衬里,几天打不起精神。然而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没过几天,工作组的同志就来了,对他说:“仁宝同志,你没参上军,照样可以拿枪保卫家乡,组织上决定由你担任民兵中队长!”

吴仁宝再也不愿意错过保卫家园的机会,扛起老式的三八枪,当上了民兵中队长。由于表现出色,不久就引起了乡里工作组的重视,提拔为了第三村的村长。

五、芝麻官难当,村官亦难做

吴仁宝当上了村官,然而这次上任颇有些临危受命的意味。

芝麻官难当,村官亦难做。吴仁宝带领村民大干生产,然而也还是没有躲过20世纪60年代那场三年自然灾害,但是吴仁宝却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救活了全村,这根“救命稻草”就是红花草。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华西村也没有例外地闹了饥荒。当时,吴仁宝和华西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工作上的失误,更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造成的内伤。看着大家吃不饱饭,愁眉苦脸的样子,吴仁宝后悔当初没有多留点粮食作储备。

田里的苗情、虫情和荒年灾情,吴仁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一急就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吃过的红花草。他寻思起来:让村民们赶紧撒红花草籽,说不定可以度过明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但问题是草籽哪里来呢?究竟撒多少田块呢?麦子总不能少种吧?

吴仁宝把这个提议连同疑问一起带到了党支部大会上,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主意,讨论决定立刻按全大队人均一分田的比例,在稻田里撒上红花草籽。

邻近大队的一些干部听说这件事,都笑话吴仁宝:“红花草能当饭吃?面粉总比野草好吃呀!你真有想象力!”

居然被人称之为“有想象力”?吴仁宝笑笑,不置可否。

拿破仑有句名言:“统治世界的是想象力”。对现实来说,任何一个惊人的成就不都是从一个灵感、一个闪念开始的吗?

这是一场背水之战……

一年后又是一个荒年,田里减产了,到处一片恐慌。但粮食征购任务仍在朝下压,催粮的干部也有苦衷:“自然灾害是全国性的,国家有困难,政策层层压下来,谁也反对不了,不得不使大家都勒紧裤带,想尽办法完成这个政治任务。”

平心而论,吴仁宝心里并不平衡:华西这几年,每年都如数甚至超额完成上交任务,论贡献比谁都大。如今遇到大荒年,上头却一点都没有减掉任务,还说:“吴仁宝,你是共产党员,要以大局为重,拿出实际行动,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共度难关。”

要知道,社员吃粮标准是有个“生命线”的,年人均口粮不能少于二百四十斤,低于这个标准,就将威胁人的生命了。由于1960年荒年大幅度减产,华西大队的水稻平均亩产不满三百五十斤,人均连“生命线”也这不到!征购任务要完成,社员的口粮又那么少,怎么办?吴仁宝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红花草上了。

1961年的春天,华西人果真就开始吃上了红花草。主粮少得可怜,大家想尽了食用红花草的各种办法,菜团、稀粥、凉菜……虽是味道不好,但起码撑起了大家的肚子,看着邻村的人们都饿得发晕,华西人对红花草产生了极大的感激。

吃红花草,终于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吴仁宝这时候却不禁想起到了这之前大家吃“大锅饭”的日子。他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吃“大锅饭”能人人都吃饱肚子——这当然是件好事,但这样做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吗?这几年村村缺粮,除了自然灾害不就是被“大锅饭”的浪费害的吗?

的确如此,每到开饭时间,大伙儿都拿着盆子、钵头、大海碗涌向食堂,盛饭时想盛多少就多少,唯恐吃不够,其实却多半都被浪费掉了。

吴仁宝想:这么个吃法不行,要是没个规矩,大家都把“大锅饭”偷偷装着拿回家去吃,能不浪费?于是,他想出个主意:各个食堂采取称米下锅、定量供应。

据说当时公社一位副书记来华西视察“共产主义生活”的新气象,他亲眼看到称米下锅的做法时,发了脾气,说:“你们这一称,就把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称掉了!”

吴仁宝忙解释:“不让称的话,这样吃下去,以后就没吃的了。”

副书记当即“啪”得一声把秤折断了说:“你再称,我还要折断你的秤。”

副书记走后,吴仁宝又从库房拿来一杆秤,对管食堂的干部说:“你别管别人怎么说,照称不误。”然后他又向大家解释说:“我不是反对‘大锅饭’,我只是不想看到大家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浪费掉!”

多年后,有人评价吴仁宝这次行动直接拯救了华西村。吴仁宝也有自己的总结:如果不是果断地坚持了“想象力”,华西村的情况不知道会多糟糕!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