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 第44章 究竟无我分(1)

第44章 究竟无我分(1)

小说: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作者:董子竹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己。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心空心不空

禅宗讲“开悟”,真正大彻大悟之后,当下便就地还家了。我们希望一心想开悟的朋友注意这一段经文,也许到了这里,你会悟到一些什么的。释迦老子不同于后世的大禅师,动辄棒喝、申斥,释迦老子永远都是谆谆善诱。

南老说昭明在这里分品是很不错的。他老人家是从“数理”上说的,中国易经六十四卦、《金刚经》是三十二品,正好是个倍数。前二八,讲了十六品,这里是后二八的开始。我们提醒南老一句,《易》的前身是商的《连山》,《连山》可不是恰恰正好的六十四卦。《金刚经》与《连山》的关系是什么?

博君子一笑,最好别纠缠这些。

请诸君注意。“灭度”大愿在这里又重提了。请你与二三品对照着读,一定会有新意发现。

第二品,须菩提问释迦“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第三品如来答:“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而灭度者。”

这一问一答很清楚,如来就是这样护念 、咐嘱诸菩萨的。

第十七品,也就是这一品,须菩提没问“如来”如何善护念、善咐嘱诸菩萨,而是问众生——善男子,善女人,怎样自己降伏自己的心。释迦明确告诉他,“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在说完这段话之后,释迦立即明确讲,“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而在第三品,如来说完自己的大愿之后,释迦没有这么讲,而是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其实这两段话是一样的意思:你们不要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角度去找法。没有法可找。

人们,你不是想找“窍”吗?窍就在这里。

好好品味一下,好好品味一下,千万不要在字面上一滑就过。

我们更要提醒大家,当你对这段话一滑就过,你也成就了。

当你如南老讲的那样,这段话莫过是要你自己为学佛立了一个方向,你也成就了。

你根本不用发什么心,尤其不必如释迦所说,发什么“灭度一切众生”的心,你也成就了。

你认为释迦这个提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就是错的,你也成就了。

就到这里,就到这里,不要再找法了,永远你也找不到什么“法”的,越找越麻烦。不!不!当你听完释迦教你“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你再去找法,随便找什么法,你也成就了。

此处不悟,更待何时?更待何时!

你本来不想悟,很好,很好。

你认为佛学莫过是宗教迷信,很好,很好。

你根本不想学佛。很好,很好。

你根本不相信有什么悟与不悟,很好,很好。

到了这里随便你再怎么想都是“很好,很好。”

明白了吗?人们!

人们,当你听到了, 或者是想到了,或者是意识到了, 或者根本不想立什么“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都很好,都很好。

你都算是成就了。

你知道“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个愿,这段话,这段文字……的方式可能是千奇百怪,你的态度也可能是千奇百怪。

这段话会变吗?这个愿会变了吗?

已经“闻”了,就不会变了。过去了的,经历了的,还怎么变?

譬如闻雷,狗不知是雷,狗听到的只是一声巨响,所以不是“闻”。人一听便知是雷,这便叫“闻”,闻雷之后,说雷好雷坏雷善雷恶雷美雷丑,都是无用的,因为雷与闻全过去了。

想一想,想一想,你这时的大脑中流动的不再是妄想。

你便像一个久久失去了记忆的人,久久不知自己是谁的人,别急,别急, 想想这段话,这段文字,这个愿变了吗?

人哪,总是不能把自己当成一段因缘,其实也只是一段因缘, 别再给这段因缘增加什么减少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你为什么不问问这段话,这段文字,这个大愿,为什么会在你的“心”上显示出来?

也就是说,“心”只是个显示器,左右这个显示器的是什么?

找不着。说似一物皆不中,说是一物皆不似。是不是?

注意:神秀与六祖的差别就在这里。

神秀认为这个显示器就是自己。既然有这么一个显示器,就应该“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六祖则说那不是你自己,莫守住你对面那面镜子。只有镜子对面的“那个”才是你。这个“你”是:

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心空了吗?没有空。对面镜子上,一影接一影,从未间断过。真若有间断,譬如俗话说的“死”,你的对面的镜子上能显示你的“死”吗?

镜子不是你。这是可以肯定的。镜子里面的那个你,也不是你。这也是可以肯定的。

镜子外面那个真正的你是谁?在不在?

当然是“在”,毫无疑问是“在”,而且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你。

这个找不见,摸不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你,空也不空?

说“空”又不“空”。

空亦非空,非非空。

它才是真正的你。

它是什么?“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运动,或曰“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因缘,或曰“宇宙—生命”系统的全息。对不对?

好!对这一点,我们先放下。

第二品,须菩提问佛、问如来。您——如来如何善护念诸菩萨,如何降伏众生心?

如来答:“我皆令入无余涅灭度之……实无众生而灭度者。”

只有如来可以说这番话,这个大愿,但这个大愿,这段话又是在“你”对面的镜子中显示出来的,内容一样,连具体语言一样。那么,

您是谁?

是如来吗?不是。因为你知道你还不是。

是如来吗?是。若不是,你对面镜子上,这个专门照“您”的镜子上,为什么会显示出如来的话、如来的愿?所以应该回答:“我是如来。”

佛学中常用不一不二这句话,你与如来是一还是二?正确的回答不是一也不是二,不是同一个,也不是完全有分别的、对立的两个。

既然如此,对于你,还有什么修行的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南怀瑾先生对这段经文是如何解释的。

南老说:“他(佛、释迦)告诉须菩提。一个准备开始学佛,想求大彻大悟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当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么心?这说是佛家讲的发愿,立一个志向,发愿立志。”

好了,这只是一个人想立志,“人相”出来了,“我相”出来了。

这个“志”、“愿”是“我”的。我可以发愿,我可以立志。

“志”和“愿”,不是“诸法因缘生”,是“我”的心生的。既然如此,这个愿也就只是个虚幻的妄想,如果不去实践,任何用处也没有。去实践,却又是下一个时段了,一切因缘全变了,就又不是这个愿了。太难了!

我们要问南老。“愿”仅仅是“愿”,是个人的主观愿望非去实践才是实的。那么第三品,佛说他“皆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而灭度之”是不是妄想,是不是无意义的?

更有意思的是,南老是这样解释“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一句的。

“事实上,你度了一切众生,做了就做了,心里头并没有说,我已经度了那么多人了。如果有那种心理就是错了。”

又是“心理”上的事,那这心便是实有的了?

南老又说:“佛说( 此应说是南老说,佛没有说下边的话)由这个人可以了解到。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心。如果今天帮了人家一点忙,心里还念念不忘,还希望人家恭维一下,那就完了;不要说学佛不行,做人都不行。”

喜欢《《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吗?喜欢董子竹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