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金阊区志 > 第21章 园林名胜文物古迹(2)

第21章 园林名胜文物古迹(2)

小说: 金阊区志      作者:《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

【平远堂】在大殿东南。虎丘历史景点,曾几度重建。因遭白蚁侵蛀蚀于1973年拆除,1996年重建。下部为开放式大平台,绕以石栏、矮墙。拾级而上为五开间大厅,高悬顾廷龙书匾“平远堂”。北向有后门通“五贤堂”、“望苏台”。堂前小平台可俯视千人石、养鹤涧及东麓的枫香林、榉树林。正视前方,林木郁郁葱葱,远处西南诸山连绵,一派“平林远野”

景象。

【海涌峰】即虎丘顶峰。远古时代,今太湖和苏州一带曾是海湾。大约距今一万多年前,长江夹带的泥沙沉积成滩,海水东退,此山从海中涌出,后人便称作海涌山。致爽阁一带仍然称为海涌峰,为虎丘之绝顶。阁回廊环绕,陈设精雅,凭窗远眺,远山起伏,令人神清气爽,取“四山爽气,日夕西来”之意命名。元人顾瑛有诗写游致爽阁逸趣(高阁对西山,飞岚落几间;开阁致秋爽,心与白云闲。”原阁于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民国十九年(1930)寺僧重建。

(第二节)留园

留园位于阊门外留园路79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当时东园前楼后厅,杂莳花竹,有周时臣所堆“石屏”大假山,垅上“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动采凿,乃北宋“花石纲”遗物。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瑞云峰被移人织造府行宫。五十九年,园归刘恕(字蓉峰,洞庭东山人,曾任广西右江道观察),经五年修复和扩建,于嘉庆三年(1798)告竣。园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俗称“刘园”。园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后经咸丰庚申战乱,园渐荒芜。

清同治十二年(1873),盛康购得此园,大加修治,并改“刘园”为“留园”,谐其音而取“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之名始于此。盛氏留园,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誉一时;山石之奇,以冠云峰为最。辛亥革命后,盛康之子盛宣怀流亡日本,园遂衰败。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其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先后在此饲养军马,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对留园进行抢修,1954年元旦,开放供人参观游览。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之一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分东、西、中三部分。中部为东园——寒碧庄旧址,经营时间最长,为全园精华所在。景观以山水为主,池水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碧水一泓,东南有湾,西北有溪,湖岸曲折多汊,有江河湖泊之概。西北两面堆山叠石,多用黄石,气势浑厚。沿岸建筑高低起伏,参差相连,色调柔和;有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曲溪楼、清风池馆等,造型各异,与环境相协调,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优秀作品。

东部主要是园主住宅部分的延伸(原寒碧庄主人刘恕的住宅在五峰仙馆以南,称内园,今已废为民居),以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两厅堂为主,配置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辅助建筑和峰石花树,营造了两个风格不同的建筑群,创造了能招邀宾朋看峰谈画和相与诗酒唱酬的理想环境。

西部以自然风光见长。中为土石相间的假山,堆砌自然,高下有致。山上一片枫林,春夏时浓荫蔽日,深秋时一片火红。山北为小桃坞,桃树成林。山南有之字形小溪,溪畔嵌有“缘溪行”三字刻石,两岸遍植桃柳,以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所见情景相符。

留园的各个部分自成一体,自具特色,相互之间又映衬烘托,将各部分联为一体的则是曲折绵延不断的长廊。长廊是留园的一大特色,或盘山腰,或跨水际,高下起伏,贯通全园。长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碑刻三百多方,称为留园法帖。廊檐下,花墙漏窗,图案精巧繁多,无一相同,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透过花墙漏窗观赏园内景致,宛如一幅幅小品画。仅此一点,足见留园建筑置景之精妙。留园景点选介如下:

【古木交柯与绿荫轩】位于中部山池东南,是人园的交通枢纽。从古木交柯到绿荫轩空间很小,但层次却极丰富。古木交柯南面敞开,对着天井;北面是一排图案各不相同的漏窗,透过窗花隐约可见山池楼阁,有景深不尽之感;西面墙上远近相套的两个八角形洞窗,把游人的视线引人明瑟楼、涵碧山房,渐次进人山水之间。古木交柯天井不大,依墙有一座素雅的砖砌花台,台上原有连理的古柏、女贞各一株,因此,粉墙上有清代郑思照所题“古木交柯”的石匾。拙朴苍劲的古树加上飞翘的檐角,形成耐人寻味的画意。绿荫轩在古木交柯之西,是一临水敞轩。因筑于树荫底下,故称绿荫轩。轩中匾上“绿荫”两字系著名画家王个鎵所书。置身绿荫轩可观赏中部的山水景致。前人有诗描述道华轩窈且旷,结构依平林。春风一以吹,众绿森成荫。流波漾倒影,时鸟送好音。栏边花气聚,柳外湖光沉。自非餐霞客,谁识幽居心。”绿荫轩南面是一幽静小巧的天井,点缀着巧石、翠竹、萱草、爬山虎等。墙上有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华步小筑”石匾。因留园所在地原名花步里,华同花,故有此名。

【闻木樨香轩】位于中部池西假山高处,其匾额为书法家郑定忠补书。木樨即桂花。徐氏造园时曾在此处建“桂馨阁”,刘氏得园后改建为“餐秀轩”,盛康购园后再改现名。轩为方形,三面敞开,单檐歇山式。后倚云墙,两侧与爬山廊相接,显得轩昂高爽。轩后廊壁上嵌有石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吴江松陵人董汉策始刻,历时25年,镌工精美,虽历经沧桑,但大多完好。轩旁岩石之间,桂树丛生。凭轩环顾,中部诸景尽收眼底。

【清风池馆】位于中部东侧,临池而建,取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句意命名,匾额为近代书法家萧劳补书。馆为水榭形式,单檐歇山造。西面两只戗角为水戗发戗,形如乌龙吐水。水榭面西敞开,设吴王靠,南置花窗,北为粉墙。夕阳西下,池中波光水影折射到墙上,鳞光闪闪,别有一番情趣。馆内地坪也略微向西倾斜,使之近水。榭外睡莲点点,岸柳拂水,举目西望,园中山林风光又呈现于眼前。榭内悬有清代杨沂孙篆书对联(“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馆前有濠濮亭、小蓬莱、曲桥紫藤架组成的小景区,颇有水院风味。馆的背面以一道木菱花隔扇与廊隔开,透过廊道上同样风格的花窗,使中、东两景区似续非续,似断非断,有空间无限延伸之感。

【五峰仙馆】为留园主厅,庭前峰石挺秀,用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秀出金芙蓉”诗句取名。因厅的梁柱、屏风以及家具均用楠木制成,故俗名“楠木厅”。厅面阔五间,高深宏敞,西北有耳室名“汲古得绠处”,前庭东面是“鹤所”,西面是“曲溪楼”,组成一个幽雅恬静的院落。五峰仙馆前的峰石,有的像猴,有的像鸡,有的像牛……后人称为十二生肖石。后院湖石玲珑,低洼之处原有清泉一泓,曲廊花径蜿蜒相续,奇葩异卉点缀其间。馆内,二十四扇纱隔上的金石拓片,古朴大方;花卉翎毛国画,栩栩传神。中腰夹堂板及裙板上刻有暗八仙、博古图。飞罩两边隔扇上镌有花篮、博古及人物。馆内家具陈设、案头清供、盆景古玩、红木挂灯,均形制古雅,清丽绝俗。

【冠云峰】在林泉耆硕之馆(鸳鸯厅)北侧,有著名的冠云峰耸峙,冠云亭玉立峰右,冠云楼高居峰后。冠云峰高6.5米,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留的太湖石,嵌空穿通,色质清润,纹理纵横,具“透”、“漏”、“皱”、“瘦”之美。峰前有半方半曲小池“浣云沼”,池水清冽,藻萍浮翠,金鱼戏水,景色绝妙。冠云亭为六角亭,戗角起翘,筒瓦覆盖,顶部饰以如意结子,以寓吉利之意。配以挂落,赭红广漆,古色古香;砖细矮墙,供人憩息。往北,冠云楼居高临下。由东端假山登楼,有匾额题作(仙苑停云”。楼下中间壁上,嵌有古化石一方,鱼虾宛然,鳞甲生动,恰似翔游水底之状。此楼与鸳鸯厅隔冠云峰相望,亭台楼阁,水光山色,风景独好。

【待云庵及亦不二亭】位于冠云峰东南侧,本是留园主人的家庵,因盛康又号“待云”而得名,为昔日园主参禅的地方。庵西外廊壁上有“白云怡意”、“清泉洗心”二方石刻,表达园主在此参禅悟性的情景。以前庵中曾挂有二联,一为(儒者一出一人有大节,老僧不见不闻为上乘”。一为俞曲园撰联(何处白云归,有乡里古招提,步西郊不半日而至;前生明月在,是佛门新公案,言东坡为五戒后身”。

庵南有小径直对小亭,亭为方形,单檐歇山式。亭后月洞门上有砖匾,篆书“亦不二”。取自佛典《维摩洁经》(文殊问维摩洁: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洁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意为直接人道,不需文字语言。旧时曾有联(好花人事外,得句佛门中。”

(第三节)环秀山庄

一、沿革

环秀山庄位于今景德路262号苏州刺绣研究所内,建于清代。其址原为东晋王珉宅第,后舍为景德寺。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为申时行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嘉庆年间的杰作。道光二十九年(1849),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和一座“补秋舫”。1953年、1979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两度维修假山,并重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恢复环秀山庄四面厅、有榖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铺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飞雪泉”,清理水池,补栽树木。环秀山庄于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二、特色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水池辅之,建筑不多,因山而成名。园虽小,但布局精致;山虽小,却极有气势。特别是戈氏所叠假山,在苏州湖石假山中当推第一,素有“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幅千里”之誉。假山形态逼真,结构精致,分主、次山。一湾池水潆洄山下,使山景增色不少。主山由主峰和拱立在周围的三个次峰构成,雄伟峭拔,有主有从,层次分明。整个山体由东向西奔注,至池边忽然断为悬崖峭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山洞穹顶用大小石块钩带连接而成,几乎不露斧痕,自然而又坚实。一石一缝,交代妥帖,既能远看也耐细赏。此山占地不及半亩,却辟有60余米窈窕曲折、高低盘回的山径,有峭壁、洞壑、涧谷、危道、悬崖、石室等境界,有山重水复、移步换景之妙。次山在园西北隅,山石嶙峋,与主山隔水互为对景,是渲染真山幽谷气氛点睛之笔。金松岑《颐园记》赞叹曰(凡余所涉匡庐、衡岳、岱宗、居庸之妙,千殊万诡,咸奏于斯!”陈从周称誉道(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第四节)艺圃

艺圃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始建于明代,为袁祖庚所筑,初名“醉颖堂”。当时“地广十亩,屋宇绝少,荒烟废沼,疏柳杂木”。后崇祯年间归文震孟,有世纶堂、青瑶屿、生云墅、石经堂、五狮峰诸胜,改名“药圃”。文卒后,园渐废。清初归姜琛所有,改为“敬亭山房”,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画家王晕有《艺圃图》传世。此后,园主屡易。道光初年为吴氏所得,曾予修葺。道光十九年(1839)归绸业同人,改名“七襄公所”,增建“思敬堂”。池内千瓣重台白莲为苏城莲花之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日伪占用,亭榭坍圮,莲花憔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青树中学借用。1950年市工商联第五办事处设此,1956年苏昆剧团人驻,1959年起由越剧团、沪剧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民间工艺社相继使用。“文化大革命”中,艺圃破坏严重,山石坍塌,水池半湮,莲花绝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投资50万元整修,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艺圃总面积3800平方米,大门东向,门厅为明代建筑格局,进门厅经曲折修长的巷道至二门,门上悬“艺圃”两字匾额。由二门北行进人住宅前厅世纶堂,堂西有边廊人园,在空间上造成与园景的对比,表现江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园中主要建筑博雅堂,又称念祖堂,面阔五间,硬山造,木结构为明代遗物。庭柱悬抱柱对两副,屏门挂著名书画家的中堂、对联、立轴,陈设典雅。南院叠湖石花坛,植花木。院南临池建水阁,面阔五间,内悬“延光阁”匾额。阁挑出水面之上,是苏州古典园林最大的水阁建筑。此处为主要赏景点,隔水南望,尽收园内山水之美。阁东西两侧连以厢房,东厢名“汤谷书堂”,西厢名“思敬居”。由汤谷书堂折南至方亭,悬“乳鱼亭”匾额。此亭系明代遗物,略突出于池中,使池水于亭东南汇为一泓小湾,上架微拱的石板桥,名“乳鱼桥”。亭东南有思嗜轩。过桥至山下,一路南行人山洞而盘旋登山,至园内最高点朝爽亭。亭在古木绿荫下,呈六角形,亭柱悬竹对两副,一副为(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人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另一副为(山黛层峦登朝爽,水流泻月品荷香。”登亭可俯览全园景色。另一路沿池南绝壁西行,经青瑶屿至池西南的曲桥“渡香”,人行其上,如凌波踏水。桥西南通圆洞门内小园,自成一区,内凿小池,池名“浴鸱”。池水与大池相通,池畔散置峰石、花木,环境僻静。浴鸱池西有建筑一组,平面呈四字形,中有小庭,叠湖石花台。庭南北建对照厅,南名南斋,北称香草居。艺圃总体基本保持明代宅园格局。

(第五节)其他园林

【五峰园】位于阊门内下塘街五峰园弄16号。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44),系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为文徵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因伯仁号五峰老人,故名。该园于抗日战争前已散为民居,年久失修,建筑坍圮,水池填塞。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曾对峰石进行保护性维修加固。1998年经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整修,一期工程于10月1日竣工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将扩建至阊门西街,届时五峰园之全貌可基本恢复。

喜欢《金阊区志》吗?喜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